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6846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卸汽车货厢的自动清除装置,属于特种汽车改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卸汽车卸货的机理是车厢后倾到一定角度时,货物由于重力作用而滑下。而车厢的后倾角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在50-60°之间,自卸汽车装载某些粉状货物时,由于这些粉状物的粒度、成分、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会粘结于车厢底部,易粘结的粉状货物便难以卸干净。
炼钢厂大多用自卸汽车运输除尘灰,除尘灰是炼钢车间经除尘设备收集下来的粉尘,粒度很小,含有氧化铁及其他炼钢配料的成分,可以经磁选后做炼铁矿粉用,回收运输时仍有200℃摄氏度的高温,并经喷淋水后具有一定湿度。这些除尘灰极易粘结车厢,目前只能人工清除,其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如果粉尘清除不及时会积累半车厢之多,造成汽车运输效率低下。有的驾驶员采用卸车时倒车制动,利用惯性能多卸一部分除尘灰,但对车厢举升机构损坏严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利用自卸车的液压系统做动力的安装在自卸汽车车厢上的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利用了按车厢底板横截面形状平行布置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的U型平板,和沿车厢纵向布置连接U型平板的矩形纵梁,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状托架,矩形纵梁由与其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与车厢固定连接,由驱动油缸带动托架前后运动,可以将粘结在车厢底部和侧板的装载物与车厢切割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一种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其特征是车厢内安装了与车厢底板横向平行布置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的U型平板,以及沿车厢纵向分布连接U型平板的矩形纵梁组成的整体网状托架,矩形纵梁由与其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与车厢固定连接,整体网状托架与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连接组成传动机构。
使驱动油缸往复运动的控制机构可以采取液压方式、电控方式以及电子时间控制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带动整体网状托架作往复运动,可以将粘结在车厢底部和侧板的装载物与车厢切割分离。使得装载物容易从车厢里脱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功地解决了自卸汽车粉状货物卸车粘结车厢问题。极大提高了卸车及运输效率,减低了车辆故障率,可应用于类似自卸汽车卸车粘结问题的场合。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附图1是执行机构结构示意图。图1中01-平板,02-纵梁,03-驱动油缸,04-导槽。附图2是附图1的A-A向剖视图。附图3是液压系统及驱动油缸液控换向工作原理图。图3中1-油泵,2-举升油缸,3-多路换向阀,4-驱动油缸控制阀,5-举升控制阀,6-汽控操纵阀,7-溢流阀,8-液压油箱,9-阀芯汽动缸,10-液控换向阀,11-驱动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实用新型实施例参见图1、图2、图3。
实施例1一种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其特征是车厢内安装了与车厢底板横向平行布置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的U型平板01,以及沿车厢纵向分布连接U型平板01的矩形纵梁02组成的整体网状托架,矩形纵梁02由与其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04与车厢固定连接,整体网状托架与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03连接组成传动机构。
分执行机构及驱动机构两个部分,驱动油缸往复运动的控制机构采取液压方式。
执行机构的结构特征是按车厢底板横截面形状平行布置数条平板01,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沿车厢纵向联接数条矩形纵梁02,相互焊接成一个平行的网状托架结构,由驱动机构带动它运动。矩形纵梁上与车厢焊接数个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04,使其执行机构只能沿车厢底面纵向滑动,防止被粉灰向上抬起。执行机构在车厢前端设置一个铰链联接点与驱动机构的驱动油缸03联结。执行机构的驱动联接点及其整体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执行机构工作时网状托架沿导槽整体往复运动,附着在车厢上的粉灰在卸车时则被切割分离车厢滑落下来。
其驱动机构的特征是利用自卸车车厢举升的液压油泵驱动,装置了液控换向驱动油缸。车厢举升时,举升油泵带动车厢举升,车厢举升至最高点终止时,油泵又带动清除装置动作。由于车厢清除装置是在车厢举升终了时工作的,因此它们的实际工作不具备同时性,可分别工作。其液压系统由油泵1,举升油缸2,多路换向阀3,驱动油缸控制阀4,举升控制阀5,汽控操纵阀6,溢流阀7,液压油箱8,阀芯汽动缸9,液控换向阀10,驱动油缸11组成。见液压系统原理图3。其液压系统工作原理是举升装置工作时,驱动油缸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油泵1提供的液压油通过管路到达多路换向阀3的举升控制阀5,举升油缸控制阀通过驾驶员操纵汽控操纵阀6使其举升油缸2的油路处于举升状态,车厢处于举升过程,举升终了时液压油通过溢流阀7卸荷,油缸油路通过举升换向阀5关闭;清除装置工作时,油泵1提供的液压油通过管路到达多路换向阀3的驱动油缸控制阀4,通过液控换向阀10的双向控制,达到驱动油缸11伸缩的动作。引入驱动油缸的油路是自多路换向阀3经车厢后轴处又接到驱动油缸11,车厢后轴处由一段软管连接,可随车厢升降曲折摆动。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见附图3。
驱动机构利用了原车举升机构的液压泵1,流量为63毫升/转;控制阀采用两组组合的多路换向阀3,通过流量为63升/分,其流量与油泵是相匹配的,分别控制举升油缸2和驱动油缸11的动作,多路换向阀3上装有溢流阀7和操纵阀芯动作的汽动缸;溢流阀7的卸荷压力设定在16Mp,驾驶室内装有汽控操纵阀6,以操纵控制阀芯汽动缸9,实现对多路换向阀3的操纵。
驱动油缸液控换结构是驱动油缸活塞两端装有活塞缓冲头,油缸两端相对应设置缓冲导向腔,缓冲导向腔有换向控制油路与液控换向阀连接构成双稳态触发换向回路。
驱动油缸液控换向工作原理是驱动油缸两端充满油的情况下,系统通过液控换向阀向油缸右侧腔供给压力油P时,活塞由右端向左端运动,当活塞快运动到左端时,活塞缓冲头部分进入缓冲导向腔,左端缓冲导向腔与左端的回油油路被活塞缓冲头部分封闭,腔内压力瞬间升高,产生高于系统工作压力的缓冲压力脉冲,该脉冲压力作用于二位四通液控换向阀的左端,阀芯向右端移动,换向阀油路换向,油缸左侧腔与压力油P接通,油缸右侧腔与回油O接通。压力油打开左端补油单向阀,使左端的缓冲导向腔和缓冲环形腔同时冲入压力油,活塞由左向右运动,当活塞运动到右端的活塞缓冲头进入缓冲导向腔时,右端缓冲导向腔封闭,缓冲形成的压力脉冲信号作用于阀的右端,使换向阀又向左运动恢复到初始位置,使活塞又向左运动,如此连续往复运动自动换向。
执行机构通过铰链联接点与驱动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联接,本实施例驱动油缸缸径设计为80mm,活塞杆直径为35mm,行程为500mm,设定系统压力为16Mp时,活塞推出驱动力为8206.6kg,活塞回缩驱动力为6635.8kg。油缸缸径及行程可根据车型及车厢大小的不同进行设计。
其执行机构的结构见图1,是紧贴车厢底板互相平行(亦可采用鱼刺状或其它形状)焊接为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的托架,横条用平板,纵梁用矩形管。纵梁上布置数个与车厢底版焊接的约束导槽,以防止工作时被粉灰向上抬起。执行机构的前部有与驱动油缸相联接的铰接销孔。车厢底版要求有一定的纵向的直线性,以保证机构的纵向滑动不受干涉。
驱动机构(液压系统)由已有的举升油泵,多路换向阀,液控换向阀,汽控操纵阀,驱动油缸等组成。利用已有的举升油泵及液压油箱,实现一泵两用;用汽控多路换向阀分别控制举升油缸及驱动油缸,可实现分别工作;驱动油缸由液控换向阀控制实现自动换向,驾驶员对驱动油缸只需进行接通和断开操作,较为简便。
实施例2驱动油缸由连接U型平板01的矩形纵梁02组成的整体网状托架触动的限位开关驱动的液控换向阀控制实现自动换向,使驱动油缸往复运动。简化了驱动油缸的结构。
实施例3驱动油缸由电子时间继电器驱动的液控换向阀控制实现自动换向,使驱动油缸往复运动。简化了驱动油缸的结构以及外部限位开关的设置,提高其可靠性,简化控制电路。
权利要求1.一种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其特征是车厢内安装了与车厢底板横向平行布置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的U型平板(01),以及沿车厢纵向分布连接U型平板(01)的矩形纵梁(02)组成的整体网状托架,矩形纵梁(02)由与其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04)与车厢固定连接,整体网状托架与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03)连接组成传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其特征是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液控换结构是驱动油缸活塞两端装有活塞缓冲头,油缸两端相对应设置缓冲导向腔,缓冲导向腔有换向控制油路与液控换向阀连接构成双稳态触发换向回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货厢的自动清除装置,属于特种汽车改装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卸汽车粉状物卸货自动清除装置。其特征是车厢内安装了与车厢底板横向平行布置且紧靠车厢底板及部分侧板的U型平板,以及沿车厢纵向分布连接U型平板的矩形纵梁组成的整体网状托架,矩形纵梁由与其可纵向滑动的约束导槽与车厢固定连接,托架与可往复运动的驱动油缸连接组成传动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自卸汽车粉状货物卸车粘结车厢问题。提高了卸车及运输效率,减低了车辆故障率,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B60P1/00GK2885655SQ20062007987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6日
发明者吴修江, 王明周, 卢胜华, 郭秀波, 亓钟印, 刘永法 申请人:山东莱钢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