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907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能够被收纳起以构 成敞篷车的顶篷结构的才几动车。
背景技术
/人例如FR-2856014号法国专利公开和DE-19948746号德国专 利公开中已知,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这种机动车具有能够被收纳起 以将机动车转变成敞篷车的顶篷结构。
这种现有技术机构的缺点在于,由于顶篷被收纳到机动车的行 李区中,因而在收纳顶篷时减小了可用于运输4亍李的空间。这种类 型机构的另 一个问题在于,其只能用于具有单独行李舱和行李艙盖 的才几动车,而不适合用于抢背式才几动车(hatchback vehicle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在该机动车中,可以收纳顶 篷而不会显著减少所载行李的容积,并且该机动车可应用于抢背式 机动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具有 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可在升起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 移动的翼(flap),位于机动车的每一侧上,用于在前顶篷件处于其
收纳位置中时选4奪性地桥接(bridge)在前顶篷件与后外板的上边 纟彖之间纟从向延伸的间隙,其中,每一个翼可乂人收纳位置移动至展开 位置,在该收纳位置中,当前顶篷件处于其升起位置中时,翼被基 本竖直地定位在存^f诸艙中,在该展开位置中,当前顶篷件处于其收 纳位置中时,翼^皮基本水平地定4立,以《更桥4妾该间隙。
当后顶篷处于升起位置中时,每一个翼均可被定位在收纳位置中。
当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都处于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前顶篷件 和后顶篷件可以结合起来构成用于才几动车的组合式乘客及4于李舱 的盖。
该机动车可具有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并且行李舱的前壁可由 后排座^"构成。
后顶篷件可被收纳在后排座椅的前面。
每一个翼均可枢转地连接至支撑件,以使得翼能够从收纳位置 转动至展开位置。
每一个支撑件均可滑动连接至机动车的车身结构的一部分,以 便使得支撑件能够在当翼处于其展开位置中时的升起位置与当翼 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的放低位置之间移动。
支撑件可通过线缆在放低位置与升起位置之间移动,该线缆连 接至用于收纳前顶篷件的机构的一部分。
用于每一个翼的存储艙均可由后外板与后内板之间的空腔限定。
用于每一个翼的存储舱均可由外后板与盖板之间的空腔形成, 该盖才反可枢转地连4妄至后外纟反的外表面。
后外^反可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凹口 ,该凹口与盖^反相结合构成存储舱。
每一个翼均可通过两个间隔开的u形臂可枢转地连4妾至才几动 车的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每一个u形臂均在一端处可枢转地连4妄至
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并且均在相对端处固定于翼。
这两个臂中的至少一个可4妻触盖4反,以^便在翼从收纳位置移动 至展开位置期间使得盖板移动远离外后板。
至少一个u形臂可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辊子,用于与形成在盖
才反内表面上的相应肋滚动4妄触,以^更在翼从收纳4立置移动至升起位 置期间使得盖板移动远离外后板。
这两个臂可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辊子,用于与盖板上的相应肋
滚动接触。
每一个翼均可通过线缆在其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该
线缆在一端处连4妄至两个u形臂之一,并且在相对端处连接至用于
收纳前顶篷件的才几构的 一部分。
才艮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用于收纳机动车的顶篷
的方法,该才几动车具有可移动的前顶篷件;可移动的后顶篷件; 以及可移动的翼,〗立于才几动车的每一侧上,用于在前顶篷件处于收 纳位置中时,选择性地桥4妄在前顶篷件与后外4反的上边多彖之间纟从向 延伸的间隙,该方法包括使每一个翼从收纳位置朝向展开位置移 动的步骤,在该收纳位置中,当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处于它们各自
的升起位置中时,翼被基本竖直地定位在存储舱中,在该展开位置 中,当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移动至它们各自 的收纳位置时,翼^皮基本水平;也定位,以《更桥接该间隙。
每一个翼均可从收纳位置向上滑动,并随后转动以到达展开位置。
每一个翼均可沿弧形轮廓从收纳位置向上移动至升起位置。


现在,参照附图借助于实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机动车的侧视图,示出了处于 升起位置中的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
图2是与图1类似的侧视图,但是示出了处于部分收纳位置中 的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L动车的后部的示图,示出了处于其收 纳位置中的前顶篷件,其中,侧填补翼部分地展开;
图4是与图l和图2类似的侧视图,但是示出了处于其充分收 纳位置中的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
图5是图4所示机动车的后部的示图,示出了处于其收纳位置 中的前顶篷件,其中,侧填补翼展开;
图6是用于图3和图5所示的翼的致动才几构的示意图7是处于收纳位置中的图3和图5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动枳j 构的示图8是处于部分展开位置中的图3和图5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 动才几构的示图9是沿图8上的箭头Y方向的》文大端部^L图IO是处于展开位置中的图3和图5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动 才几构的示图ll是沿图10上的箭头X方向的》文大端部^L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机动车的后部的示图,示出 了处于其升起位置中的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
图13是图12所示机动车的后部的示图,示出了处于其收纳位 置中的前顶蓬件,其中,侧填补翼展开;
图14是用于图13所示的翼的致动4几构的示意图15是处于收纳4立置中的图13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动才几构的 示图16是处于部分展开位置中的图13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动机 构的示图;以及
图17是处于展开位置中的图13所示的翼以及相关致动机构的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l至图11,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5的第一实 施例。机动车5具有车身结构3,该车身结构包括分别位于机动车 5的每侧上的一对后外4反9、下降式下部后挡纟反2、后顶篷件或才反4 以及前顶篷^f牛或^反6。力口图1所示,前顶篷4牛6和后顶篷l牛4可乂人 如图1所示的升起位置移动至如图4和图5所示的收纳位置,在该 升起位置中,它们相结合构成用于组合式乘客及行李舱l的盖,在 该收纳位置中,形成两个座的活顶篷才几动车。图2示出了其中前顶 篷件6和后顶篷件4 ^皮部分地收纳的中间位置。
为了收纳这两个顶篷件4和6,首先移动这两个顶篷件4和6 之一,以使前顶篷件6的后边缘与后顶篷件4的前边缘脱离。这可 以通过〗吏得后顶篷件4向后滑动、通过提供倾斜封闭面以^吏得向前 并向下转动的后顶篷件4通过其常失见运动脱离任何密封、或者通过 提升前顶篷件6来实现。接着,使后顶篷件4向前转动、向前移动 并随后下降,从而使其位于机动车5的腰身线下面,这可以作为不 同操作或同时运动来实现。
机动车5具有位于组合式乘客及行李舱1中的两排座椅。前排 座椅包括用于机动车5的司机且朝向组合式乘客及行李舱1的前部 的座椅,后排座椅朝向组合式乘客及行李舱l的后部构成行李舱的 前壁。由于在行李抢与乘客抢之间没有间隔壁,而仅在乘客艙与发 动机抢之间有间隔壁,因此这种机动车通常称为艙背式机动车。
当后顶篷件4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其位于前排车座与后排车 座之间,不会减少4亍李区的容积。
当后顶篷件4从其升起位置向其收纳位置移动时,前顶篷件6 同时移动,但是这些运动是分阶段进行的,以使得在前顶篷件6到 达其收纳位置之前,后顶篷件4先到达其收纳位置。
当前顶篷件6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其基本水平横跨机动车5 的后部,以构成用于机动车5的4于李舱的盖。通过打开后挡纟反2仍 可能进入行李艙,并且由于后顶篷件4被收纳在后排座椅的前部中, 因此4亍李艙容积基本没有损失。
然而,当前顶篷件6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沿前顶篷件6的每 一条纵向边全彖出现纵向延伸的间隙,这是因为前顶篷件6的宽度小 于机动车车身在其腰身线处的宽度。
为了覆盖这些纵向延伸的间隙,机动车5具有分别位于机动车 5每一侧上的两个翼7,当收纳前顶篷6时,这些翼展开以覆盖这 些间隙。当前顶篷件6处于其升起位置中时,翼7被收纳在各自的 存储抢中。
具体参照图6至图11,其中更详细地示出了一个翼7以及相关 的至丈动々几构。
翼7借助于钢琴4交链17可枢转地连4妄至岸、载纟反18形式的支撑 件,该承载板在下端处连接至用于操纵翼7的线缆11。
承载板18在一侧附近具有与之连接的导轨24,用以与固定至 车身结构3 —部分的U形支架25滑动接合。在承栽板18的相对侧 上形成有向外延伸的指状物22,该指状物作为岸、载纟反18的一部分, 用以与形成在第二U形支架20中的凹槽21滑动4妻合。第二U形 支架的上端形成为用于翼7的弯曲导向件23。如图6所示,线缆11在相对端处连接至固定于臂14的滑轮15, 该臂用于使前顶篷件6在其各自的升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臂13也连接于前顶篷件6,以控制前顶篷件6的运动,以便确 保该前顶篷件在处于其升起位置和收纳位置中时基本水平地布置。
弹簧12位于承载板18与车身结构3之间,以将翼7偏压到其 收纳位置中,并且线缆11用于将承载板18向上拉,以便使翼7移 动到其展开位置中。也就是il,当臂14沿图6箭头"S"的方向移 动以使前顶篷件6朝向收纳位置移动时,线缆11绕滑轮15缠绕, 从而克服弹簧12的作用将承载板18向上拉。在翼7与承载板18 之间可连接有另一弹簧(未示出),以确保翼7在被展开时移动到 水平位置中。当前顶篷件6从其收纳位置朝向其升起位置移动时, 线缆11从滑4仑15解开,从而佳J寻翼7能够因弹簧12的作用而移 动至其收纳位置。
如从图6中可以看到的,翼7被收纳在存储舱中的基本竖直的 位置中,该存4诸抢由限定在后外々反9与后内4反8之间的空腔构成。 当》t下下降式侧窗10时,该空腔还用于收纳该侧窗10。
图7、图8和图IO示出了一种替换布置,其中,线缆ll直接 连接于承载板18的下边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一个或多个弹簧 (未示出)来偏压承载板18,以便使翼7移动至展开位置,并且当 前顶篷件6朝向升起位置移动时,将该翼4立回到收纳艙中。在这种 情况下,当前顶篷件6朝向其升起位置移动时,线缆11进一步绕 滑專仑15缠绕,而当前顶篷件6朝向其收纳位置移动时,线缆ll乂人 滑轮15解开。如前所述,在翼7与承载板18之间可连接有弹簧(未 示出),以将翼7朝向其与承载板18基本成90度角的展开方位偏 压。 尽管在上述两个实例中,翼7均通过连4妄于前顶篷收纳才几构的 线缆11在其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但并非必然如此,可 以通过任何其他适当装置或方法来独立移动翼7。
每一个翼7均纟皮布置成只要前顶篷件6或后顶篷件4处于它们 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该翼就处于其各自的收纳位置中,而仅当收 纳前顶篷件6和后顶篷件4时,该翼才移动至展开位置。
应该理解的是,翼7的移动顺序无需与前顶篷件6的移动同时 进行,并且如果使用对翼7的独立操纵的话,翼7还可被布置为展 开的,以4吏得这些翼在前顶篷件6到达其收纳位置时已经展开,或 者在前顶篷件6已经到达其收纳位置之后展开。
图7示出了处于其收纳位置中的翼7,其中,翼7基本竖直地布置。
图8和图9示出了处于部分展开位置中的翼7,其中,翼7靠 在弯曲导向件23上。当翼7在其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过渡时, 弯曲导向件23用于控制该翼的转动。
图IO和图11示出了处于其展开位置中的翼7,其中,该翼靠 在弯曲导向件23上。在该位置中,翼7基本上水平设置并且被布 置在相对于承载板18大约成90度角之处。
参照图12至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与 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翼107并非被收纳在机动车5的内板 和外板之间,而是^皮收纳在位于后板外侧的单独收纳舱中,并且翼 7并非通过如前所述的滑动机构来操纵,而是通过转动臂布置来操 纵,该转动臂布置4吏该翼107沿弧形4仑廓(arc)移动。
参照图14 (该图是示意性的并且未详细示出致动4几构),示出 了翼107处于收纳舱内的其收纳位置中,该收纳舱由后外板9中的 凹口以及可移动的盖板150构成,该盖板在其下端处可枢转地连接 至后外板9的外表面。在这种情况中,限定在后外板9与后内板8 之间的空腔未由翼107或其致动才几构占据,且因此存在用以将下降 式窗10收纳到空腔中的更多空间,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在空腔 中增加了用于加强车身结构的更多空间。
如前所述,线缆11在一端处连接至翼致动机构并且在另一端 处连接至固定于臂14的滑轮15,该臂用于使前顶篷件6在其各自 的升起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如前所述,弹簧12用于将翼107偏压到其收纳位置中,并且 线缆11用于将翼107拉入其展开位置中。也就是说,当臂14沿图 14箭头"S"的方向移动以使前顶篷件6朝收纳位置移动时,线缆 11绕滑轮15缠绕,从而克服弹簧12的作用将翼107向上拉。
该翼连接至可围绕点"V"(对应于枢转轴)枢转的第一臂,并 且线缆11连接至第二臂(该第二臂连接于第一臂),从而使得翼107 并非滑动到位,而是沿着由翼致动才几构的几何形状限定的弧转动到 展开位置中。
现在参照图15至图17,这些图更详细地示出了用于翼107的 致动机构,翼107沿着其两条纵向边缘中之一连接至横杆39,该才黄 杆用于将两个间隔开的臂35、 36连接至翼107。
每一个臂35、 36均为U形并且在一端处可枢转地连接至各自 的托架51、 52,这些托架用于将致动机构固定于机动车5的车身结 构的一部分。因此,两个臂35、 36能够围绕在这两个托架51、 52 之间延伸的基本水平的枢转轴(对应于图14中的点"V")枢转。
在与臂可枢转地连接至托架51、 52中之一相对的相对端处,每个 臂35、 36固定于4黄杆39。
臂中之一36具有形成有凹槽(未示出)的弯曲延伸件40,线 缆ll位于该凹槽中。线缆11从凹槽中延伸穿过臂36中的孔(未示 出)并且具有装配至其自由端的保持帽IIA,当拉动线ll时,该 保持帽用于将力从线缆11传递至臂36中。
每一个臂35、 36均具有与之连接的相应辊子37、 38,用以与 形成在盖板150内表面上的相应肋33、 34 4妄合。每一个肋33、 34 均构成这才羊的專九道,即,相应寿昆子37、 38可以沿着该4九道滚动。
盖板150具有形成在上表面中的孔60,以与翼107的一条边缘 一致,并且,当翼107处于其展开位置中时,翼107位于孔60内。 当后顶篷件4处于其升起位置中时,后顶篷件4的至少一部分覆盖 孔60和盖板150的上表面,从而当后顶篷件4处于其升起位置中 时,使得盖板150被保持在封闭位置中。盖板150在下端处通过两 个臂31、 32可斗区转i也连接,这两个臂中的每一个均4交接至外后玲反9 的外表面。
如图15所示,当翼107位于其收纳位置中时,辊子37、 38不 与肋33、 34接触,并且盖才反150处于封闭位置中。
当翼107朝向其展开位置移动时,辊子37、 38与肋33、 34 4妄 触并打开盖板150,以使得翼107能够移动至其展开位置中。在图 16所示位置处,由于辊子37、 38在枢转轴与盖板150之间位于距 离两个臂35、 36的水平^^区转轴外侧的最大水平距离处,因此盖氺反 150被完全打开。如图17所示,当翼107到达其展开位置时,辊子37、 38已经 过中心(over-centre)并且辊子37、 38与臂35、 36的枢转轴之间 的水平距离小于最大水平距离,因此^f吏得盖板150能够移动至其封 闭位置。
取决于臂35、 36的设计,如所示的,辊子37、 38轻轻地靠在 肋33、 34上或者与肋33、 34间隔开,从而使得在肋33、 34与辊 子37、 38之间不发生接触。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弹簧(未示出),以 一夸盖^反150朝向其封闭位置偏压,因而在盖^反150受到l昆子37、 38 作用时^皮打开。
应该理解的是,当翼107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盖板 150打开以允许收纳翼107,并且随后在后顶篷件4到达其升起位 置之前,盖4反再次封闭。
尽管以上描述了翼107通过连接至前顶篷收纳才几构的线缆而在 其展开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旦并非必须如此,且翼107可以 通过任何其他适当装置独立移动。
如前所述,每一个翼107均^皮布置成只要前顶篷件6或后顶篷 件4位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则翼就处于其各自的收纳位置 中,并且^f又当前顶篷件6和后顶篷件4均^皮收纳时才移动至展开位置。
应该理解的是,翼107的移动顺序无需与前顶篷件6的移动同 时进行,并且如果提供对翼107的独立操纵的话,这些翼还可被布 置为展开的,以-使得这些翼在前顶篷件6到达其收納位置时已经展 开,或者在前顶篷件6已经到达其收纳位置之后展开。
因此,总之,通过收纳前顶篷件以使其构成用于行李舱的盖, 并且通过在机动车的每一侧上设置用以桥接被收纳的前顶篷件与 才几动车的后外4反之间间隙的翼,才艮据本发明的才几动车可从舱背式枳^ 动车转变成两座式活顶篷机动车,而基本上不减少行李舱容量。每 一个翼均/人收纳位置朝向展开位置移动,在该收纳位置中,当前顶 篷件和后顶篷件均处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翼被基本竖直地 定位于存储舱中,在该展开位置中,当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均从它 们各自的升起位置移动至它们各自的收纳位置时,翼被基本水平地 定位,以^f更桥4妄间隙。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尽管已经参照一个或多个实施 例借助于实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 例,并且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才是下,可对所 公开的实施例或替换实施例做出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5),包括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6,4),可在升起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移动的翼(7,107),位于所述机动车(5)的每一侧上,用于在所述前顶篷件(6)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选择性地桥接在所述前顶篷件(6)与后外板(9)的上边缘之间纵向延伸的间隙,其中,每一个翼(7,107)可从收纳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在所述收纳位置中,当所述前顶篷件(6)处于其升起位置中时,所述翼被基本竖直地定位在存储舱中,在所述展开位置中,当所述前顶篷件(6)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所述翼(7,107)被基本水平地定位,以便桥接所述间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5),其中,当所述后顶篷件(4) 处于其升起位置中时,每一个翼(7, 107)均^皮定位在所述收 纳位置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当所述前顶篷 件和后顶篷件(6, 4)处于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所述前顶篷 件和后顶篷件(6, 4)结合起来构成用于所述机动车(5)的 组合式乘客及行李艙(1 )的盖。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车(5),其中,所述机动车(5) 具有前排座才争和后排座椅,并JU于李抢的前壁由后排座椅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所述后顶篷件(4 ) -帔收纳在所述后排座冲寺的前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每一 个翼(7 )均可枢转地连接至支撑件(18 ),以^f吏得所述翼(7 ) 能够从所述收纳位置转动至所述展开位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每一个支撑件(18 ) 均滑动连接至所述机动车的车身结构(25, 20)的一部分,以 便使得所述支撑件(18)能够在所述翼(7)处于其展开位置 中时的升起位置与所述翼(7)处于其收纳位置中时的放低位 置之间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车(5),其中,所述支撑件(18) 可通过线缆(11 )在所述^U氐位置与所述升起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线缆连4妄至用于收纳所述前顶篷件(6)的才几构的一部分(15)。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用于 每一个翼(7)的存储艙由后外板(9)与后内板(8)之间的 空腔限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用于 每一个翼(107)的存储舱形成在所述外后板(9)的凹口与盖 板(150 )之间,所述盖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后外板(9 )的 夕卜表面。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动车(5),其中,每一个翼(107) 均通过两个间隔开的U形臂(35, 36)可枢转i也连4妾至所述 机动车(5)的车身结构的一部分(51, 52),每一个所述U 形臂在一端处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机动车(5)的车身结构并 且在相对端处固定于所述翼(107)。
12. 才艮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所述两个臂(35, 36)中的至少一个4妄触所述盖才反(150),以在所述翼(107) 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期间,使得所述盖板(150)移动远离所述外后玲反(9)。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动车(5 ),其中,所述U形臂(35, 36)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辊子(37, 38 ),用于 与形成在所述盖寺反(150)内表面上的相应肋(33, 34)滚动 4妻触,以在所述翼(107)从所述收纳位置移动至所述升起位 置期间,使得所述盖板(150)移动远离所述外后板(9)。
14. 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5),其中,每 一个翼(107)均可通过线缆(11 )在所述翼的收纳位置与展 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线缆在一端处连接至所述两个U形臂(35, 36)之一,并且在相对端处连接至用于收纳所述前顶篷 件(6)的4几构的一部分(15)。
15. —种用于收纳机动车(5)的顶篷的方法,所述机动车具有 可移动的前顶篷件(6);可移动的后顶篷件(4);以及可移动 的翼(7, 107),位于所述才几动车(5)的每一侧上,以在所述 前顶篷件(6)处于收纳位置中时,选4奪性地桥4妄在所述前顶 篷件(6)与后外板(9)的上边缘之间纵向延伸的间隙,所述 方法包括使每一个翼(7, 107 )从收纳位置朝向展开位置移动 的步骤,在所述收纳位置中,当所述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6, 4)处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所述翼被基本竖直地定位 在存储抢中,在所述展开位置中,当所述前顶篷件和后顶篷件(6, 4 )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移动至它们各自的收纳位置时, 所述翼(7, 107)净皮基本水平地定位,以《更桥4妾所述间隙。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个翼(7 )均从所述 收纳位置向上滑动,并随后转动以到达所述展开位置。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个翼(107)均沿弧 形4仑廓/人所述收纳位置向上移动至所述升起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动车(5),该机动车具有由前顶篷件(6)和后顶篷件(4)构成的顶篷结构,当两个顶篷件(4,6)都处于它们各自的升起位置中时,它们共同构成用于机动车(5)的乘客舱(1)的盖。当将这两个顶篷件(4,6)放低到收纳位置中以构成活顶篷机动车时,翼(7,107)在机动车(5)的每一侧上展开,以桥接被收纳的前顶篷件(6)与外后板(9)的上边缘之间的间隙。
文档编号B60J7/14GK101360624SQ200780001600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6日
发明者托尔斯滕·格哈特, 约翰·哈丁, 艾伦·康登 申请人: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