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91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是车体建立在三角架构的基础之上,在行驶中车
体的长、宽、高可伸縮,车辆重心的高低左右可调节,车身可封闭的新型机动车整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上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交通工具的节 能、环保、便捷、舒适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做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汽车,其自身重量都在 1000公斤左右,且体形庞大,无论行驶还是停放都占用较大的空间,对于经常单独出行的 人使用来说造成很大的能源及空间的浪费;摩托车虽较节能,但安全系数较差,对驾驶者来 说,无法提供安全和舒适的驾驶环境。 本发明可归纳为介于小汽车、摩托车及轮椅之间的交通工具,它具有小汽车的封 闭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及高速行驶时低重心低风阻特性;又具有摩托车小巧轻便,车体可 随车速及转弯半径大小而做相应倾斜的特性;并且在特定环境下(如进电梯、房间及交通 拥堵时),本发明可收縮变形到常见轮椅般宽度和乘坐高度低速行驶。其车体形状可根据车 速、行驶环境与停放环境变化做出最佳的调整状态。 国外有资料表明,有类似概念车的车身与地面的角度可在一定范围进行调整,但 所应用的机械架构有的有悖于机械常识,有的又太过复杂,与本发明所使用的三角形稳固、 简洁机械结构有着根本的区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单人出行交通工具,在行驶中其三角架构下的车体 长、宽、高可伸縮,车体重心高低左右可调整的,车身可封闭的机动车整车系统。它具有小汽 车的封闭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及高速行驶时低重心低风阻特性如图1A所示,又具有摩托 车小巧轻便,车体可随车速及转弯半径大小而做相应倾斜的特性如图1B所示,并且在特定 环境下(如缓慢行驶、停放、进电梯、房间及道路狭窄时),本发明可收縮变形到常见轮椅般 左右宽度和前后长度低速行驶如图2A所示。它以左右方向操纵杆相对前后移动操控车辆 方向,以左右脚踏板相对上下移动操控车辆倾斜度,如图2B所示。它的车门设计在车辆前 部,开关车门的方式为围绕车体式,挡风玻璃设计在车门上,并且可以在一定内范围内上下 移动;位于挡风玻璃的后方,车壳上方的驾驶观察窗被设计为180度半包围型,并且可整体 往下打开,如图3所示。本发明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舒适、节能、安全的单人出行 交通工具。基于节能、环保、动力与安全等多种需求方面的考虑,它分为五种子车型电力驱 动三轮车型如图4A所示、内燃机驱动三轮车型如图4B所示、电力驱动四轮车型如图4C所 示、内燃机驱动四轮车型及混合动力驱动车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整车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A是本整车发明正常行驶时左视外观示意图。 图IB是本整车发明车体转向倾斜时前视外观示意图。 图2A是本整车发明车体收拢时左视外观示意图。 图2B是本整车发明车体转向、车体倾斜时左、右操纵杆和左、右脚踏板所在的位 置示意图。 图3是本整车发明车体收拢、车门打开、车窗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A是本整车发明电力驱动三轮车型左视外观图。 图4B是本整车发明内燃机驱动三轮车型左视外观图。 图4C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左后视外观图。 图5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6A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6B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液压杆收縮时示意图。 图6C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液压杆伸展时示意图。 图7是本整车发明双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车架、双液压杆、后桥总成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 图10A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0B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杆收縮时,左、右前车轮总成连 动向下收縮示意图。 图10C是本整车发明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杆伸展时,左、右前车轮总成连 动向上伸展示意图。 图11是本整车发明双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2是本整车发明双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 图13A是本整车发明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13B是本整车发明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3C是本整车发明左前减震总成剖面示意图。 图14A是本整车发明电力驱动三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14B是本整车发明电力驱动三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5A是本整车发明电力驱动四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15B是本整车发明电力驱动四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6A是本整车发明车门开关机构、车窗开关机构分解图示意图。 图16B是本整车发明车门开关机构、车窗开关机构组装图示意图。 图17A是本整车发明车门、车窗关闭时示意图。 图17B是本整车发明车门关闭、车窗开启时示意图。 图17C是本整车发明车门半开、车窗关闭时示意图。 图17D是本整车发明车门全开、车窗关闭时示意图。 图18是本整车发明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19A是本整车发明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19B是本整车发明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向左转向示意图。
图19C是本整车发明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向左转向时示意图。 图20是本整车发明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21A是本整车发明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21B是本整车发明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 图22A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22B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23A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23B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24A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车体向右倾斜时示意图。 图24B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车体向右倾斜时示意图。 图25A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分解示意图。 图25B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组装示意图。 图26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后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 图27A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车体向右倾斜时示意图。 图27B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车体向右倾斜时示意图。 图28A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前轮电力驱动系统示意图。 图28B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型后轮电力驱动系统示意图。 图29A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前轮电力驱动系统示意图。 图29B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型后轮电力驱动系统示意图。 图30A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30B是本整车发明三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组装示意图。 图31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32是本整车发明四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达到上述的功能本整车发明涉及到以下五个子系统 1.车体变形系统 2.悬挂减震行走系统 3.车身构造系统 4.操控系统 5.动力驱动系统 1.车体变形系统 为了实现车辆重心的升降、左右前后的车轮收拢伸展及当前驾驶姿态可随车速及
驾驶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车体三角智动变形系统。 按其实现连动方式不同它由机械连动机构及油压连动机构二个部分组成 1. 1机械连动机构 机械连动机构因车型需求不同可用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和多液压杆机械连动
机构二种机械结构实现。
1. 1. 1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
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分解图如图5所示由车壳1、车架2、后桥总成3、主动液 压缸总成5、驾驶座4及前左悬臂18、前右悬臂17、后左悬臂20、后右悬臂19等主要部件组 成。 其机械关系为车壳1上的左支撑孔7、右支撑孔6分别与车架2上的左连接孔8、 右连接孔401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车壳1上的左连接孔13、右 连接孔14分别与后桥总成3上的左中轴孔30、右中轴孔29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 相互可绕轴活动;后桥总成3上的中心孔10与安装在车架2上主动液压缸总成5内的主动 液压杆9前端连接孔31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驾驶座4上的连接 孔15、连接孔400分别与前左悬臂18下端连接销26、前右悬臂17下端连接销25通过螺栓 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驾驶座4上的连接孔16、连接孔402分别与后左悬 臂20下端连接销28、后右悬臂19下端连接销24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 轴活动;前左悬臂18上端连接销22与车壳1上的左前连接孔13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 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并且前左悬臂18上端连接销22通过左前连接孔13与后桥总成3上 的左中轴孔30相互固定;前右悬臂17上端连接销21与车壳1上的右前连接孔14通过螺 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并且前右悬臂17上端连接销21通过右前连接孔 14与后桥3上的右中轴孔29相互固定;车壳1上的左后连接孔11、右后连接孔12分别与 后左悬臂20上端连接销27、后右悬臂19上端连接销23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绕轴活动。如图6A所示
工作原理 车壳1、车架2、后桥总成3组成活动三角形支撑关系,当车架2这条边长度发生变 化时,与其它二条边的夹角也随之发生改变; 驾驶座4通过连接在的主悬挂孔15与副悬挂孔16上的左悬臂18、前右悬臂17、后 左悬臂20、后右悬臂19分别与车壳1上的左前连接孔13、右前连接孔14、左后连接孔11、 右后连接孔12连接形成活动四边形关系; 当本发明处在图6A状态时,车架2上的主动液压杆9收縮,后桥总成3带动后轮 129向前移动,使后桥总成3与车壳1夹角变小,车壳1坚立起来,同时由于前左悬臂18、前 右悬臂17与后桥总成3为相互固定关系,使得驾驶座4向车壳1前方移动;这就使车身整 体变短,重心升高。如图6B所示; 当本发明处在图6A状态时,车架2上的主动液压杆9伸长,后桥总成3带动后轮 129向后移动,使后桥总成3与车壳1夹角变大,车壳1平躺下来,同时由于前左悬臂18、前 右悬臂17与后桥总成3为相互固定关系,使得驾驶座4向车壳1后方移动;这就使车身整 体变长,重心降低。如图6C所示;
1. 1. 2多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 多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与1. 1. 1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相比区别在于在车架2上 有二个或以上的主动液压缸与液压杆来支撑连接车架2与后桥总成3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其它机械构造与1. 1. 1单液压杆机械连动机构原理完全相同。如图7所示为双液压杆机械 连动机构示意图。车架2上分别安装左主动液压缸总成5、右主动液压缸总成403 二个主动 液压缸总成;其中的左主动液压杆9、右主动液压杆404同时连接后桥总成3。当工作时,左 主动液压杆9、右主动液压杆404同步伸縮,共同支撑连接车架2与后桥总成3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1. 2油压连动机构 油压连动机构也分为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和多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
1. 2. 1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 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分解图如图8及液压油路剖面9所示主要由车架2、 主动液压缸5、主动液压杆9、主动弹簧45、左上摇臂50、左下摇臂55、右上摇臂37、右下摇 臂38、被动液压缸64、左被动液压杆65、右被动液压杆62、支撑弹簧总成76、左前车轮减震 总成57、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液压泵85、液压油箱84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主动液压缸5同轴固定车架2上的中孔83中间;主动液压杆9由 三层圆筒组成分别被同为三层圆筒的主动液压缸5套装在内,并为同轴关系可沿轴向活 动;主动弹簧45安装在主动液压杆9中并且前端与主动液压缸5顶端相连接,后端与主动 液压杆9尾端相边接;其所组成剖面图如图9所示;左上摇臂50通过连接孔51与车架2上 的连接孔49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下摇臂55通过连接孔82与 车架2上的连接孔81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前车轮减震总成 57通过连接孔58与左上摇臂50上连接孔52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 动;左前车轮减震总成57通过连接孔59与左下摇臂55上连接孔56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 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车架2、左上摇臂50、左下摇臂55、左前车轮减震总成57共同组 成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右上摇臂37通过连接孔39与车架2上的连接孔42通过螺栓 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下摇臂38通过连接孔79与车架2上的连接孔80 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通过连接孔33与右 上摇臂37上连接孔36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前车轮减震总成 32通过连接孔34与右下摇臂38上连接孔35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 动;车架2、右上摇臂37、右下摇臂38、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共同组成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 关系;左被动液压杆65通过连接孔67与左下摇臂55上连接孔53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 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被动液压杆62通过连接孔60与右下摇臂38上连接孔41通过 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被动液压缸64两端分别套在左被动液压杆65、 右被动液压杆62夕卜,形成同轴关系,并可相互沿轴向活动; 液压油路剖面图如图9所示液压泵85与油腔89通过油管相连通;液压油箱84 与液压泵85通过油管相连通;油腔88与液压油箱84通过油管相连通;油腔87与油腔104 通过油管相连通;油腔86与油腔107通过油管相连通。 工作原理当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处在图10A所示时液压泵85正向工作时, 液压油箱84里的液压油被经过油管从油孔44泵入由主动液压缸5与主动液压杆9所组成 的油腔89里,带动主动液压杆9收縮;连接在主动液压杆9内的第二层圆筒91、第三层柱 塞92与连接在主动液压缸5内的第二层圆筒96、第三层圆筒97所形成的相同空间体积的 油腔86、油腔87内的液压油经过油孔46、油孔47通过油管分别被压入油孔66、油孔61内 的左被动液压腔104、右被动液压腔107中;迫使左被动液压杆65、右被动液压杆62同时同 距离向外伸长。通过杠杆原理推动左下摇臂55、右下摇臂38向下方移动,从而带动左前车 轮减震总成57、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向下方靠拢。这就使车架整体变窄,重心升高。如图 IOB所示。
当液压泵85反向工作时,由主动液压缸5与主动液压杆9所组成的油腔89里的液压油从油孔44被经过油管泵入液压油箱84里,带动主动液压杆9伸长;连接在主动液压杆9内的第二层圆筒91、第三层柱塞92与连接在主动液压缸5内的第二层圆筒96、第三层圆筒97所形成的相同空间体积的油腔86、油腔87经过油孔46、油孔47通过油管分别把油孔66、油孔61内的左被动液压腔104、右被动液压腔107中的液压油吸入;迫使左被动液压杆65、右被动液压杆62同时同距离向内收縮。通过杠杆原理拉动左下摇臂55、右下摇臂38向上方移动,从而带动左前车轮减震总成57、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向上方伸展。这就使车架整体变宽,重心降低。如图10C所示。
1. 2. 2多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 多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与1. 2. 1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相比区别在于在车架2上安装二个或以上的主动液压缸与液压杆;其它机械结构与1. 2. 1单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原理完全相同。如图11所示为双缸油压连动机构;如图12所示为双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 其机械关系为左主动液压缸5、右主动液压缸403分别安装在车架2的左右两边;左主动液压杆9由二层圆柱组成分别被同为二层圆筒的左主动液压缸5套装在内,右主动液压杆404由二层圆柱组成分别被同为二层圆筒的左主动液压缸403套装在内,并为同轴关系可沿轴向活动;左主动液压杆9与左主动液压缸5相互密封形成的外层油腔89通过油孔44与液压油泵85相连通;左主动液压杆9与左主动液压缸5相互密封形成的下层油腔413通过油孔48与液压油箱84相连通;左主动液压杆9与左主动液压缸5相互密封形成的内层油腔412通过油孔47、油孔61与右被动液压腔107相连通;右主动液压杆404与右主动液压缸403相互密封形成的外层油腔420通过油孔421与液压油泵85相连通;右主动液压杆404与右主动液压缸403相互密封形成的下层油腔422通过油孔419与液压油箱84相连通;右主动液压杆404与右主动液压缸403相互密封形成的内层油腔416通过油孔418、油孔666与左被动液压腔104相连通; 工作原理当双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泵85正向工作时,将液压油箱84里的液压油同时等量的泵入油腔420、油腔89内,迫使左主动液压杆9、右主动液压杆404同时等距的向其液压缸内收縮,这就分别压迫油腔412、油腔416里的液压油等量流入油腔107、油腔104内;迫使左被动液压杆65、右被动液压杆62同时同距离向外伸长。通过杠杆原理推动左下摇臂55、右下摇臂38向下方移动,从而带动左前车轮减震总成57、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向下方靠拢。 当双液压杆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泵85反向工作时,将油腔420、油腔89里的液压油同时等量的泵入液压油箱84内,带动左主动液压杆9、右主动液压杆404同时等距的向其液压缸外伸展,这样油腔107、油腔104内的液压油就可以等量流入油腔412、油腔416里,左被动液压杆65、右被动液压杆62同时同距离向内收縮。通过杠杆原理拉动左下摇臂55、右下摇臂38向上方移动,从而带动左前车轮减震总成57、右前车轮减震总成32向上方伸展。
2.悬挂减震行走系统 它根据车型的不同分为三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及四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 2. 1三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
三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由三轮车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三轮车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三轮车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组成;
2. 1. 1三轮车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三轮车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如图13A所示它分别由左前车轮126、左固定架125、左前叉芯121、左减震上套119、左减震下套120、左内支撑杆122、左外支撑杆118、左减震弹簧123、左内支撑挡板124等主要配件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左前叉芯121中段固定在左前车轮126上的左固定架125中;左前叉芯121上端套在左减震上套119内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轴向及绕轴滑动;左前叉芯121下端套在左减震下套120内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轴向及绕轴滑动;左内支撑杆122安装在左前叉芯121中,两端穿出左前叉芯121分别通过螺栓128、螺栓127连接在左减震上套119和左减震下套120底部;左减震弹簧123压入左前叉芯121内腔中;左减震弹簧123下端顶在左前叉芯121下端;左减震弹簧123上端顶在左内支撑杆122上的左内支撑挡板124下;左外支撑杆118上端固定在左减震上套119上的连接孔58下方;左外支撑杆118下端固定在左减震下套120上的连接孔59上方;如图13B所示;剖面图如图13C所示。
工作原理为左减震上套119、左减震下套120通过左内支撑杆122、左外支撑杆118固定为一体;并与左前叉芯121形成同轴相互可轴向及绕轴滑动关系;当左前车轮126上下震动时,左前车轮126通过左固定架125带动左前叉芯121上下运动,由于左减震弹簧123下端顶在左前叉芯121下端,左减震弹簧123上端顶在左内支撑杆122上的左内支撑挡板124下,这就使左前车轮126上下震动通过左减震弹簧123返冲与左减震上套119、左减震下套120之间行成了连动支撑关系。
2. 1. 2三轮车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三轮车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与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机械结构完全对称,工作原理完全相同。 2. 1. 2三轮车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三轮车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因驱动力不同分为三轮车型电力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和三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2. 1. 2. 1电力驱动三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三轮车型电力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如图14A所示它分别由后桥3、后轮叉142、左后减震器131、右后减震器132、后车轮129、后轮轴销130、中轴销144等主要配件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通过中轴销144把后桥3上的连接孔137与后轮叉142上的连接孔138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通过后轮轴销130把后轮叉142上的连接孔140与后车轮129上的中孔141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后减震器131上的上端连接孔133与后桥3上的销轴145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后减震器132上的上端连接孔134与后桥3上的销轴146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后减震器131上的下端连接孔135与后轮叉142上连接孔139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后减震器132上的下端连接孔136与后轮叉142上的连接孔143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 工作原理为如图14B所示当后车轮129上下震动时,后车轮129通过与其连接的后轮轴销130带动后轮叉142上下运动,并通过连接在后轮叉142左后减震器131、右后
减震器132的反冲与后桥3之间行成了连动支撑关系。 2. 1. 2. 2三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三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图如图30A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后桥3、左后减震131、右后减震132、内燃机430、后轮129等主要功能件组成。
机械关系如图30B所示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4通过销轴连接在后桥3上的连接孔432、连接孔433之间,形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连接在后桥3上的左后减震131下端连接孔135与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5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连接在后桥3上的右后减震132下端连接孔136与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6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后轮129按装在内燃机430动力输出轴上。
工作原理当后车轮129上下震动时,后车轮129带动与其连接的内燃机430上下运动,并通过连接在内燃机430左后减震器131、右后减震器132的反冲与后桥3之间行成了连动支撑关系。 2. 2四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 四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由四轮车型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四轮车型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四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组成;
2. 2. 1四轮车型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四轮车型左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与2. 1. 1三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左前轮
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原理完全相同。 2. 2. 2四轮车型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四轮车型右前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与2. 1. 2三轮车型悬挂减震行走系统右前轮
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原理完全相同。 2. 2. 3四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四轮车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因驱动力不同分为四轮车型电力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和四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2. 2. 3. 1四轮车型电力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四轮车型电力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分解如图15A所示它分别由后桥3、中轴173、左后轮架182、右后轮架174、左后减震器151、右后减震器150、左后被动液压缸159、右后被动液压缸155、左后被动液压杆165、右后被动液压杆163、平衡支撑杆153、左后轮177、右后轮169等主要配件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通过中轴销173把左后轮架182上的中轴孔181、右后轮架174上的中轴孔171串在后桥3上的连接孔178、连接孔164之间,使支撑架3、左后轮架1S2、右后轮架174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独立可绕中轴销173活动;左后轮架182上的后轮轴180穿入左后轮177上的中孔184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右后轮架174上的后轮轴176穿入右后轮169上的中孔167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销轴162穿入后桥3上的连接孔160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销轴166穿入左后减震器151上的连接孔148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销轴161穿入右后减震器150上的连接孔147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销轴156穿入左后被动液压缸159上的连接孔158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销轴154穿入右后被动液压缸155上的连接孔149中 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左后减震器151上的连接孔157与左后轮架182上的连接 孔183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后减震器150上的连接孔152与 右后轮架174上的连接孔175通过螺栓相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后桥3上的 销轴172穿入左后被动液压杆165上的连接孔170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后桥 3上的销轴179穿入右后被动液压杆163上的连接孔168中并固定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 左后被动液压缸159套在左后被动液压杆165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轴向滑动,左后被 动液压缸159与左后被动液压杆165所形成的腔体里充满着可控制流动的液压油;右后被 动液压缸155套在右后被动液压杆163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轴向滑动,右后被动液压 缸155与右后被动液压杆163所形成的腔体里充满着可控制流动的液压油。
工作原理如图15B所示,由于左后被动液压缸159、左后被动液压杆165与右后被 动液压缸155、右后被动液压杆163内部腔体液压油的支撑,使平衡支撑杆153与后桥3保 持相对固定的角度。当左后轮177上下震动时,带动左后轮架182上下运动,并通过连接在 左后轮架182上的左后减震器151的反冲与平衡支撑杆153之间行成了连动关系。由于平 衡支撑杆153连接并相对固定在后桥3上,因此左后轮177通过左后减震器151的反冲与 后桥3形成连动关系;当右后轮169上下震动时,带动右后轮架174上下运动,并通过连接 在右后轮架174上的右后减震器150的反冲与平衡支撑杆153之间行成了连动关系。由于 平衡支撑杆153连接并相对固定在后桥3上,因此右后轮169通过右后减震器150的反冲 与后桥3形成连动关系。 2. 2. 3. 2四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 四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如图31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后桥 3、左后轮架182、右后轮架174、左后减震器151、右后减震器150、左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9、 右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5、平衡支撑杆153、左后轮177、右后轮169、左传动大齿455、右传动 大齿442、左传动小齿447、右传动小齿454、内燃机444、左传动链450、右传动链440、左张 紧轮451、右张紧轮441等主要部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车体369上的后桥3的连接孔178、连接孔452与内燃机444上的连 接孔456、连接孔449通过销轴固定为一体;后桥3上的连接孔453与左后轮架182连接 筒181、右后轮架174的连接筒171通过销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后轮架 174上的连接筒176套在右后轮169与右传动大齿442之间的销轴167外连接为相互可绕 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后轮架182上的连接筒180套在左后轮177与左传动大齿455之间 的销轴184外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平衡支撑杆153上的连接孔162套在内 燃机444上的连接销443外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后减震器151上的连接 孔148与平衡支撑杆153上的连接孔166通过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 后减震器151上的连接孔157与左后轮架182上的连接孔183通过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 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后减震器150上的连接孔147与平衡支撑杆153上的连接孔161通过 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后减震器150上的连接孔152与右后轮架174 上的连接孔175通过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9上 的连接孔158与平衡支撑杆153上的连接孔156通过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 系;左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9上的连接孔170与内燃机上的连接销445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5上的连接孔149与平衡支撑杆153上的连接孔 154通过螺栓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5上的连接孔168 与内燃机上的连接销446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内燃机444上的左传动小齿 447通过左传动链450与左车轮177上的左传动大齿455形成同步关系,左张紧轮451调控 左传动链450松紧;内燃机444上的右传动小齿454通过右传动链440与右车轮169上的 右传动大齿442形成同步关系,右张紧轮441调控右传动链440松紧。
工作原理如图32所示由于左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9与右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5 内部腔体液压油的支撑,使平衡支撑杆153与内燃机444保持相对固定的角度。当左后轮 177上下震动时,带动左后轮架182上下运动,并通过连接在左后轮架182上的左后减震器 151的反冲与平衡支撑杆153之间行成了连动支撑关系。由于平衡支撑杆153连接并相对 固定在内燃机444上,内燃机444固定在后桥3上,因此左后轮177通过左后减震器151的 反冲与后桥3形成连动支撑关系;当右后轮169上下震动时,带动右后轮架174上下运动, 并通过连接在右后轮架174上的右后减震器150的反冲与平衡支撑杆153之间行成了连动 支撑关系。由于平衡支撑杆153连接并相对固定在内燃机444上,内燃机444固定在后桥 3上,因此右后轮169通过右后减震器150的反冲与后桥3形成连动支撑关系。
3.车身构造系统 为了方便驾驶人员进出机车,及对外界进行观察和良好的互动,结合本车身的特
点本整车发明设计了一种车门开关机构及车窗开关机构。 3. l车门开关机构 车门开关机构分解图如图16A所示它分别由车壳1、车门186、前挡玻璃194、门 销套198、车门销197、车门上摇臂192、车门下摇臂189、固定锥齿轮195、活动锥齿轮205等
主要配件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车壳1上的门销套198套在车门销197的中段外连接为同轴关系 并相互可绕轴活动;车门上摇臂192上的连接销193穿入车门销197上的连接孔199中并 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车门销197上的连接孔196套在车门下摇臂189上的连接销 190的中段外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并且固定在连接销190下端的活动锥齿轮205与 固定在车壳1上的与门销套198成同轴关系的固定锥齿轮195形成啮合关系;车门上摇臂 192上的连接销191穿入车门186上的连接孔187中并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车门下 摇臂189上的连接销188穿入车门186上的连接孔185中并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 车门186上的连接孔185与连接孔187轴向相互为平行关系,车门销197上的连接孔196 与连接孔199轴向相互为平行关系,连接孔185与连接孔187轴间距与连接孔196与连接 孔199轴间距相等;车门上摇臂192上的连接销191与连接销193轴向相互为平行关系,车 门下摇臂189上的连接销188与连接销190轴向相互为平行关系,连接销191与连接销193 轴间距与连接销188与连接销190轴间距相等;前挡玻璃194安装在车门186的上方,并且 可在车门186内上下伸縮;其组装剖面示意图如图16B所示。 工作原理为由车门186、车门销197、车门上摇臂192、车门下摇臂189组成活动 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当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17A所示,车门186向下方移动,带动车门 下摇臂189围绕连接销190向下旋转。由于固定在连接销190下端的活动锥齿轮205与固 定在车壳1上的固定锥齿轮195的啮合关系,从而带动车门销197围绕固定锥齿轮195同步向上旋转,进而带动车门186围绕与固定锥齿轮195同轴的门销套198同步向外旋转,如 图17C所示。当车门下摇臂189围绕连接销190旋转到一定角度时,与其同步连动的车门 销197旋转到90度,车门186相对于车壳1也旋转90度,并移动到车壳1的一侧,车门打 开。如图17D所示。如需关闭车门则反向运动即可。
3.2车窗开关机构 车窗开关机构分解如图16A所示它分别由车壳1、环绕式车窗202等主要配件组 成。其机械关系为车壳1上的连接孔200、连接孔203分别与环绕式车窗202的连接孔 201、连接孔204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关系;并且连接孔200、连接孔203、连接孔201、连 接孔204为同轴关系。工作原理为当环绕式车窗202关闭时如图17A所示,环绕式车窗 202后方围绕连接孔201、连接孔204向下旋转,车窗打开。如图17B所示;如需关闭车窗则 反向运动即可。
4.操控系统 它可分为车辆方向操控系统与车体倾斜操控系统。
4. 1车辆方向操控系统 车辆方向操控系统是由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和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 组成 4. 1. 1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 多连杆机械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分解图如图18所示它分别由车架2、、左上摇臂 50、左下摇臂55、右上摇臂37、右下摇臂38、左减震上套119、左减震下套120、右减震上套 206、右减震下套210、左车轮126、左固定架125、左前叉芯121、右车轮207、右固定架213、 右前叉芯212、被动方向液压杆238、左双头摇臂217、左上连杆216、左下连杆255、左三头摇 臂229、左球头连杆252、左减震摇臂225、右双头摇臂218、右上连杆219、右下连杆258、右 三头摇臂245、右球头连杆261、右减震摇臂249等主要配件组成。 其机械关系为左前叉芯121通过左固定架125固定在左车轮126上;左前叉芯 121上下两端分别套入左减震上套119、左减震下套120中形成同轴相互可轴向及绕轴活动 关系;左减震摇臂225上的连接孔224套在左减震上套119下端209夕卜,并连接同轴关系, 相互可绕轴活动;左减震摇臂225上的销轴227插入左固定架125上的筒套208中,连接成 上下可滑动的同轴关系;左三头摇臂229上的转轴232套入左下摇臂55上的筒套215中, 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球头连杆252上的球头251套入左减震摇臂225上 的球套226中,连接成相互可绕轴心活动的同心关系;左球头连杆252上的球头253套入左 三头摇臂229上的球套228中,连接成相互可绕轴心活动的同心关系;左双头摇臂217上 的连接孔236通过螺栓与车架2上的连接孔81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三 头摇臂229上的连接销230插入左上连杆216上的连接孔233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绕轴活动;左双头摇臂217上的连接销234插入左上连杆216上的连接孔263中连接为 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三头摇臂229上的连接销231插入左下连杆255上的连接 孔254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左双头摇臂217上的连接销235插入左下连 杆255上的连接孔256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孔 242通过螺栓与车架2上的连接孔80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 活动;左双头摇臂217 上的连接销234前端插入被动方向液压杆238上的连接孔237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销241前端插入被动方向液压杆238上的连接孔239 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三头摇臂245上的转轴247套入右下摇臂38上 的筒套221中,连接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销241插入右 上连杆219上的连接孔240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三头摇臂245上的连 接销244插入右上连杆219上的连接孔220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双头 摇臂218上的连接销243插入右下连杆258上的连接孔257中连接为同轴关系,并相互可 绕轴活动;右三头摇臂245上的连接销246插入右下连杆258上的连接孔259中连接为同 轴关系,并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前叉芯212通过右固定架213固定在右车轮207上;右前叉 芯212上下两端分别套入右减震上套206、右减震下套210中形成同轴相互可轴向及绕轴 活动关系;右减震摇臂249上的连接孔223套在右减震上套206下端211夕卜,并连接同轴关 系,相互可绕轴活动;右减震摇臂249上的销轴250插入右固定架213上的筒套214中,连 接成上下可滑动的同轴关系;右球头连杆261上的球头260套入右三头摇臂245上的球套 222中,连接成相互可绕轴心活动的同心关系;右球头连杆261上的球头262套入右减震摇 臂249上的球套248中,连接成相互可绕轴心活动的同心关系;其中,被动方向液压杆238 上的连接孔237与连接孔239之间、车架2上的连接孔81与连接孔80之间轴心相互平行, 轴距相等;左双头摇臂217上的连接孔236与连接销234之间、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孔 242与连接销241之间轴心相互平行,轴距相等;由此被动方向液压杆238、车架2、左双头 摇臂217、右双头摇臂218连接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其中,左上连杆216上的连接孔 233与连接孔263之间、左下连杆255的连接孔254与连接孔256之间、左下摇臂55上的连 接孔215与连接孔81之间、右上连杆219上的连接孔240与连接孔220之间、右下连杆258 的连接孔257与连接孔259之间、右下摇臂38上的连接孔80与连接孔221之间轴心相互 平行,轴距相等;左三头摇臂229上的转轴232与连接销230之间、转轴232与连接销231 之间、左双头摇臂217上的连接孔236与连接销234之间、连接孔236与连接销235之间、 右三头摇臂245上的转轴247与连接销244之间、转轴247与连接销246之间、右双头摇臂 218上的连接孔242与连接销241之间、连接孔242与连接销243之间轴心相互平行,轴距 相等;由此左上连杆216、左下摇臂55与左三头摇臂229上的转轴232与连接销230之间、 左双头摇臂217上的连接孔236与连接销234之间连接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左下连 杆255、左下摇臂55与左三头摇臂229上的转轴232与连接销231之间、左双头摇臂217上 的连接孔236与连接销235之间连接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右上连杆219、右下摇臂38 与右三头摇臂245上的转轴247与连接销244之间、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孔242与连 接销241之间连接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右下连杆258、右下摇臂38与右三头摇臂245 上的转轴247与连接销246之间、右双头摇臂218上的连接孔242与连接销243之间连接 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 工作原理如图19A所示当被动方向液压杆238向右方移动时,带动与其成活动平 行四边形关系的左双头摇臂217、右双头摇臂218同时顺时针旋转;由于左双头摇臂217与 左三头摇臂229通过左上连杆216、左下连杆255连动关系及右双头摇臂218与右三头摇 臂245通过右上连杆219、右下连杆258连动关系,所以同时带动左三头摇臂229、右三头摇 臂245做顺时针旋转;并且由于左球头连杆252、右球头连杆261的连动,使得左减震摇臂 225、右减震摇臂249分别围绕左减震上套119、右减震上套206向右方旋转;由于左减震摇臂225上的销轴227插入左固定架125上的筒套208中,右减震摇臂249上的销轴250插 入右固定架213上的筒套214中,所以从而同时带动左车轮126、右车轮207向左方转向。 如图19B所示。同理,当被动方向液压杆238向左方移动时,带动左车轮126、右车轮207同 时向右方转向 4. 1. 2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 油压连动方向操控机构分解图如图20所示它分别由车架2、左方向滑杆279、右 方向滑杆280、被动方向液压杆238、左双头摇臂217、右双头摇臂218、被动方向液压缸266、 十字方向连接器268、车座4、左操纵杆277、左方向液压缸285、左方向液压杆275、左方向连 接杆282、右操纵杆287、右方向液压缸296、右方向液压杆294、右方向连接杆291等主要配 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被动方向液压杆238通过两端连接孔237、连接孔239与左双头摇臂 217、右双头摇臂218、车架2组成活动平行四边形关系;被动方向液压缸266套在被动方向 液压杆238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其剖面图如图21B所示;被动方向液压 缸266上的连接销270插入十字方向连接器268中孔272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 轴关系;十字方向连接器268上的连接孔271、连接孔267分别套入车架2上的左方向滑杆 279、右方向滑杆280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上下滑动;左操纵杆277上的连接孔 278与车座上的连接孔15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方向液压杆275 插入左方向液压缸285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前后滑动;左方向液压杆275上的连 接销284插入左方向连接杆282上的连接孔283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 方向连接杆282上的连接孔281与左操纵杆277上的连接孔276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 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操纵杆287上的连接孔289与车座上的连接孔297通过螺栓连接为 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方向液压杆294插入右方向液压缸296形成同轴关系并相 互可沿轴向前后滑动;右方向液压杆294上的连接销295插入右方向连接杆291上的连接 孔292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方向连接杆291上的连接孔290与右操纵 杆287上的连接孔288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如油压连动方向操控 机构液压油路剖面示意图21B所示被动方向液压缸266上的油孔269通过油管与右方向 液压缸296上的油孔300相连接;被动方向液压缸266上的油孔265通过油管与左方向液 压缸285上的油孔298相连接;右方向液压缸296上的油孔301通过油管与左方向液压缸 285上的油孔299相连接。 工作原理如图21A所示当左操纵杆277上的左手柄273向后拉动时,连动左方向 连接杆282带动左方向液压杆275向左方向液压缸285外伸展,压迫左方向液压缸285内 的腔体307里的液压油经过油管流入右方向液压缸296内的腔体304里,从而迫使右方向 液压杆294向右方向液压缸296内收縮,经过右方向连接杆291连动,使右操纵杆287上的 右手柄286向前移动;当右方向液压杆294向右方向液压缸296内收縮时,压迫右方向液压 缸296内的腔体305里的液压油经过油管流入被动方向液压缸266内的腔体302里,由于 被动方向液压缸266与车架2通过十字方向连接器268的连接约束关系,从而压迫被动方 向液压杆238向右方移动,如图19C所示。进而带动左车轮126、右车轮207同时向左方转 向。同理,当左操纵杆277上的左手柄273向前推动时,连动右操纵杆287上的右手柄286 向后移动,压迫被动方向液压杆238向左方移动,进而带动左车轮126、右车轮207同时向右方转向。 4. 2车体倾斜操控系统 车体倾斜操控系统是通过驾驶者两只脚来操控车体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以达到车
辆在行驶中转向时重心左右的偏移。根据车型不同它分为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四 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 4. 2. 1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 它又分为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及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4. 2. 1. 1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 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分解图如图22A所示它分别由车壳1、车座4、左导轨 339、右导轨337、左腿架315、右腿架308、左踏板335、右踏板332、左连杆345、右连杆344、 滑动杆317、左连轴杆329、右连轴杆325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如图22B所示左腿架315上的连接孔314、右腿架308上的连接孔311 通过销轴串与车座4上的连接孔340、连接孔342之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 左踏板335上的连接孔334与左腿架315上的连接孔312、连接孔313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为相互可独立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踏板332上的连接孔331与右腿架308上的连接孔 309、连接孔310之间通过销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连杆345上的连接孔 322与车座4上的连接孔341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连杆344上 的连接孔316与车座4上的连接孔338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滑动 杆317上的连接销348插入左连杆345上的连接孔346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 系;滑动杆317上的连接销347插入右连杆344上的连接孔343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 的同轴关系;滑动杆317上的连接孔320套入车壳上的左导轨339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沿轴向滑动;滑动杆317上的连接孔319套入车壳上的右导轨337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 互可沿轴向滑动;左踏板335上的轴套336套在左连轴杆329上的转轴328外连接为相互 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踏板332上的轴套333套在右连轴杆325上的转轴324外连接 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连轴杆329上的套筒327套在车壳上的左导轨339外形 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右连轴杆325上的套筒326套在车壳上的右导轨337外 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左连轴杆329上的左舵液压缸116套入滑动杆317上 的左舵液压杆117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相互密封形成油腔115 ;右连轴 杆325上的右舵液压缸113套入滑动杆317上的右舵液压杆112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沿轴向滑动,并相互密封形成油腔114。
工作原理见下章。 4. 2. 1. 2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分解图如图23A所示它分别由车架总成2(机械 结构见1. 2油压连动机构)、左倾斜滑杆351、右倾斜滑杆350、十字倾斜连接器73、被动倾 斜液压缸68、被动液压缸64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如图23B所示被动倾斜液压缸68套在车架总成2上的被动液压缸64 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并通过被动液压缸64中间环塞63的间隔,相互 密封形成左油腔98、右油腔99 ;被动倾斜液压缸68上的销轴70插入十字倾斜连接器73中 孔74里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十字倾斜连接器73上的连接孔72、连接孔75分别套在车架总成2上的左倾斜滑杆351、右倾斜滑杆350夕卜,分别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沿轴向上下滑动。 其液压油路剖面图如图9所示油腔114通过油孔110、油管、油孔71与油腔98相 连通;油腔115通过油孔111、油管、油孔69与油腔99相连通。 "4. 2. 1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2A、图22B所示当车壳1调 整到某一状态时,与之连动的车座4通过左连杆345、右连杆344推拉滑动杆317在左导轨 339、右导轨337轴向上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当左腿架315带着与之连接的左踏板335向下 移动时,与之连接的左连轴杆329上的套筒327沿着左导轨339向下滑动,同时左连轴杆 329上的左舵液压缸116向下移动,与滑动杆317上的左舵液压杆117做相对运动,如图 24A、图9所示;迫使左舵液压缸116与左舵液压杆117之间的油腔115里的液压油流入由 被动倾斜液压缸68与被动液压缸64所形成的右油腔99内,支撑被动倾斜液压缸68向右、 被动液压缸64向左滑动;由于被动倾斜液压缸68通过十字倾斜连接器73与车架2的连接 无法相对左右移动,从而迫使被动液压缸64向车架2左方移动;进而带动左下摇臂55向 下、右下摇臂38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左前轮126向下、右前轮207向上运动;这就实现了车 架总成2向右倾斜,如图24B所示。 当被动倾斜液压缸68向右、被动液压缸64向左滑动时压迫左油腔98里的液压油 流入右连轴杆325上的右舵液压缸113与滑动杆317上的右舵液压杆112形成油腔114中, 迫使右连轴杆325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与之相连接的右踏板332、右腿架308向上移动。
同理,当右腿架308向下移动时,车架总成2向左倾斜,左腿架315、左踏板335向 上移动。 4. 2. 2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 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它又分为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及四轮车型车 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4. 2. 2. 1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 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作机构分解图如图25A所示它分别由车壳1、车座4、左导轨 339、右导轨337、左腿架315、右腿架308、左踏板335、右踏板332、左连杆345、右连杆344、 滑动杆317、左连轴杆329、右连轴杆325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左腿架315上的连接孔314、右腿架308上的连接孔311通过销轴串与 车座4上的连接孔340、连接孔342之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踏板335上 的连接孔334与左腿架315上的连接孔312、连接孔313之间通过销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 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踏板332上的连接孔331与右腿架308上的连接孔309、连接孔310之 间通过销轴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左连杆345上的连接孔322与车座4上的 连接孔341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连杆344上的连接孔316与车 座4上的连接孔338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滑动杆317上的连接销 348插入左连杆345上的连接孔346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滑动杆317上 的连接销347插入右连杆344上的连接孔343中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滑动 杆317上的连接孔320套入车壳上的左导轨339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滑 动杆317上的连接孔319套入车壳上的右导轨337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 左踏板335上的轴套336套在左连轴杆329上的转轴328外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右踏板332上的轴套333套在右连轴杆325上的转轴324外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 的同轴关系;左连轴杆329上的套筒327套在车壳上的左导轨339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互 可沿轴向滑动;右连轴杆325上的套筒326套在车壳上的右导轨337外形成同轴关系并相 互可沿轴向滑动;左连轴杆329上的左舵液压缸116套入滑动杆317上的左舵液压杆117 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并相互密封形成油腔115 ;左连轴杆329上的左后 舵液压缸358套入滑动杆317上的左后舵液压杆356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 滑动,并相互密封形成油腔359 ;右连轴杆325上的右舵液压缸113套入滑动杆317上的右 舵液压杆112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互可沿轴向滑动,并相互密封形成油腔114 ;右连轴杆 325上的右后舵液压缸357套入滑动杆317上的右后舵液压杆355外连接成同轴关系并相 互可沿轴向滑动,并相互密封形成油腔360。如图25B所示。
工作原理见下章。 4. 2. 2. 2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又分为四轮车型前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和
四轮车型后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4. 2. 2. 2. 1四轮车型前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四轮车型前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与"4. 2. 1. 2三轮车型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 构"完全相同。 4. 2. 2. 2. 2四轮车型后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 四轮车型后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机械结构见"2. 2. 3四轮车型后轮悬挂减震 行走机构"; 四轮车型后轮车体倾斜油压连动机构液压油路剖面图如图26所示右后被动液 压缸155和右后被动液压杆163所密封形成的油腔365,左后舵液压缸358和左后舵液压杆 356所密封形成的油腔359,油腔365内的液压油通过油孔363、油孔361与油腔359内的液 压油相连通;左后被动液压缸159和左后被动液压杆165所密封形成的油腔366,右后舵液 压缸357和右后舵液压杆355所密封形成的油腔360,油腔366内的液压油通过油孔364、 油孔362与油腔360内的液压油相连通。 4. 2. 2四轮车型车体倾斜操控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5A、图25B所示当车壳1调整 到某一状态时,与之连动的车座4通过左连杆345、右连杆344推拉滑动杆317沿左导轨 339、右导轨337轴向移动到一定的位置;当左腿架315带动左踏板335向下移动时,与左踏 板335连接的左连轴杆329上的套筒327沿着左导轨339向下滑动,同在左连轴杆329上 的左舵液压缸116、左后舵液压缸358向下移动,与滑动杆317上的左舵液压杆117、左后舵 液压杆356做向对运动,如图27A所示;迫使左舵液压缸116与左舵液压杆117相互密封形 成油腔115里的液压油流入由被动倾斜液压缸68与被动液压缸64所形成的右油腔99里、 左后舵液压缸358与左后舵液压杆356相互密封形成油腔359里的液压油流入由右后被动 液压缸155与右后被动液压杆163所形成的油腔365里;当油腔115里的液压油流入右油 腔99里时,支撑被动倾斜液压缸68向右、被动液压缸64向左滑动;由于被动倾斜液压缸68 通过十字倾斜连接器73与车架2的连接无法相对左右移动,从而迫使被动液压缸64向车 架2左方移动;进而带动左下摇臂55向下、右下摇臂38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左前轮126向 下、右前轮207向上运动;这就实现了车体前轮向右倾斜;当油腔359里的液压油流入油腔365里时,支撑右后被动液压杆163向右后被动液压缸155外伸展,由于左后轮177、右后轮 169可通过平衡支撑杆153中间的销轴162为支点做上下摆动,因此当右后被动液压杆163 与右后被动液压缸155向外支撑时,带动左后轮177向下、右后轮169向上运动;车体后轮 向右倾斜。这样从而实现了整个车体向右倾斜。如图27B所示; 同理,当右腿架308带动右踏板332向下移动时,带动车体前轮向左倾斜,车体后 轮向左倾斜。实现了整个车体向左倾斜。
5动力驱动系统 动力驱动系统根据驱动源不同分为电力驱动系统、内燃机驱动系统和混合动力驱 动系统。 5. 1电力驱动系统 电力驱动系统根据车型不同又分为三轮车电力驱动系统与四轮车电力驱动系统。
5. 1. 1三轮车电力驱动系统 三轮车型电力驱动系统又可分为三轮车前轮电力驱动系统与三轮车后轮电力驱 动系统 5. 1. 1. 1三轮车前轮电力驱动系统 三轮车型前轮电力驱动系统如图28A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左前轮126、右前轮 207、左前轮电机370、右前轮电机373、后轮129电池374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左前轮电机370转子按装在左前轮126内圈,左前轮电机370定子与 左前轮中轴371固定为一体;右前轮电机373转子按装在右前轮207内圈,右前轮电机373 定子与右前轮中轴372固定为一体;电池374安装在后轮129两侧。 工作原理电池374通过电源控制器来同时驱动左前轮电机370转子、右前轮电机 373转子分别围绕左前轮电机370定子、右前轮电机373定子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 后、快或慢旋转;进而带动左前轮126、右前轮207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后、快或慢行走。 5. 1. 1. 2三轮车后轮电力驱动系统 三轮车后轮电力驱动系统如图28B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左前轮126、右前轮 207、后轮129、后轮电机375、电池374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后轮电机375转子按装在后轮129内圈,后轮电机375定子与后轮中 轴376固定为一体;电池374安装在后轮129两侧。 工作原理电池374通过电源控制器来驱动后轮电机375转子围绕后轮电机375 定子向前或向后或快或慢旋转;进而带动后轮129向前或向后或快或慢行走。
5. 1. 2四轮车电力驱动系统 四轮车电力驱动系统又可分为四轮车前轮电力驱动系统与四轮车后轮电力驱动 系统。 5. 1. 2. 1四轮车前轮电力驱动系统 四轮车前轮电力驱动系统如图29A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左前轮126、右前轮 207、左前轮电机370、右前轮电机373、左后轮177、右后轮169、电池377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左前轮电机370转子按装在左前轮126内圈,左前轮电机370定子与 左前轮中轴371固定为一体;右前轮电机373转子按装在右前轮207内圈,右前轮电机373定子与右前轮中轴372固定为一体;电池377安装在左后轮177、右后轮169之间。
工作原理电池377通过电源控制器来同时驱动左前轮电机370转子、右前轮电机 373转子分别围绕左前轮电机370定子、右前轮电机373定子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 后、快或慢旋转;进而带动左前轮126、右前轮207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后、快或慢行走。 5. 1. 2. 2四轮车后轮电力驱动系统 四轮车后轮电力驱动系统如图29B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左前轮126、右前轮 207、左后轮电机378、右后轮电机381、左后轮177、右后轮169、电池377等主要配件组成。
机械关系为左后轮电机378转子按装在左后轮177内圈,左后轮电机378定子与 左后轮中轴379固定为一体;右后轮电机381转子按装在右后轮169内圈,右后轮电机381 定子与右后轮中轴380固定为一体;电池377安装在左后轮177、右后轮169之间。
工作原理电池377通过电源控制器来同时驱动左后轮电机378转子、右后轮电机 381转子分别围绕左后轮电机378定子、右后轮电机381定子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 后、快或慢旋转;进而带动左后轮177、右后轮169同速、同向或反向、向前或向后、快或慢行 走。 5. 2内燃机驱动系统 内燃机驱动系统根据车型不同又分为三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与四轮车内燃机驱 动系统。 5. 2. 1三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 三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分解图如图30A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后桥3、左后减震 131、右后减震132、内燃机430、后轮129等主要功能件组成。 机械关系如图30B所示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4通过销轴连接在后桥3上的 连接孔432、连接孔433之间,形成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连接在后桥3上的左后减 震131下端连接孔135与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5通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 轴关系;连接在后桥3上的右后减震132下端连接孔136与内燃机430上的连接孔436通 过螺栓连接为相互可绕轴活动的同轴关系;后轮129按装在内燃机430动力输出轴上。
工作原理当内燃机430工作时,直接带动后轮129旋转。并且内燃机430自身也 是后减震支撑的组成部分。
5. 2. 2四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 四轮车内燃机驱动系统如图31所示分别由车体369、后桥3、左后轮架182、右后 轮架174、左后减震器151、右后减震器150、左后被动液压缸总成159、右后被动液压缸总成 155、平衡支撑杆153、左后轮177、右后轮169、左传动大齿455、右传动大齿442、左传动小齿 447、右传动小齿454、内燃机444、左传动链450、右传动链440、左张紧轮451、右张紧轮441 等主要部件组成。 机械关系见"2. 2. 3. 2四轮车型内燃机驱动后轮悬挂减震行走机构"的机械关系
工作原理如图32所示当内燃机444工作时,通过驱动左传动小齿447、右传动小 齿454同步旋转,经过左传动链450、右传动链440传动,从而带动左传动大齿455、右传动 大齿442同步旋转,进而带动左后轮177、右后轮169旋转行走。
5. 3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是把电力驱动系统、内燃机驱动系统同时集成在一台车上,以 满足不同情况下不同用户的需求。 工作原理见"5. 1电力驱动系统"、"5. 2内燃机驱动系统"。
权利要求
一种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由车壳、车架、后桥组成活动的三角支撑关系,通过调整安装在车架上一个或多个控制车架与后桥之间的距离的液压杆的长短,改变车壳、车架、后桥之间的几何关系,以达到对车体重心高低和车体前后长短之间的控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车座安装在车壳内,通过左 右两边各二个摇臂与车壳相连,并且两边其中有一个摇臂与后桥为固定关系,这样当后桥 移动时,车座与车壳的位置关系也相应改变。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左前车轮减震总成、左上摇 臂、左下摇臂、车架组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右前车轮减震总成、右上摇臂、右下摇臂、 车架组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被动液压缸总成通过连接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支撑着二 个活动平行四边形与车架的角度位置关系,车架上一个或多个主动液压缸内有二个相同 体积相互独立的液压腔分别与被动液压缸总成内的相同体积相互独立的左、右液压腔相连 通,通过调整车架上一个或多个液压杆的长短,可同步改变其内部二个相同体积的液压腔 的容积,进而影响与其相互连通的被动液压缸内左、右液压腔的容积的大小,支撑左下摇臂 与右下摇臂关系的被动液压缸总成的长短随之改变,左右两个前轮与车架之间的夹角同时 发生变化,以实现两个前轮之间距离的调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前减震器上前叉芯中间固 定在前车轮上中轴上的固定板上,并且上下两端分别插入上减震套与下减震套内,上减震 套与下减震套由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固定为一体,减震弹簧压縮安装在内,减震弹簧上端 顶在内支撑杆上的内支撑档板下方,前减震器不仅有车辆减震的作用,前减震器内的前叉 芯还起到车辆前轮转向轴的作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三轮电力驱动型三角智动 变形机动车是由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组成行走系统,并以电池电力为驱动源;二个前车轮 轴分别与各自的电机定子固定为一体,二个前车轮内圈分别与各自的电机转子外圈相固 定,相互组成二个电机为动力,驱动车辆前进或后退;或者以后车轮轴与电机定子固定为一 体,后车轮内圈与电机转子外圈相固定组成一个电机为动力,驱动车辆前进或后退,后车轮通过后轮轴销与后轮叉相连,后轮叉通过中轴及分别安装在左右两边的两条后减震器与后 桥相连接起到与车体之间减震缓冲的作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四轮电力驱动型三角智动 变形机动车是由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组成行走系统,并以电池电力为驱动源,二个前车轮 轴分别与各自的电机定子固定为一体,二个前车轮内圈分别与各自的电机转子外圈相固 定,相互组成二个电机为动力,驱动车辆前进或后退;,或者以二个后车轮轴分别与各自的 电机定子固定为一体,二个后车轮内圈分别与各自的电机转子外圈相固定,相互组成二个 电机为动力,,驱动车辆前进或后退,两个后车轮分别安装在左后轮架及右后轮架上的一 端,通过中轴销把左后轮架与右后轮架的另一端串在后桥下方,使两个后车轮与后桥间分 别形成自由的上下摆动关系,平衡支撑杆中间连接孔与后桥上方连接销连接成绕轴活动关 系,平衡支撑杆两端通过左后减震、右后减震与左后轮架、右后轮架相连接,形成了二个后 车轮架与后桥之间的支撑减震关系,并且通过控制平衡支撑杆与后桥之间的液压缸总成的 长短,进而控制二个后车轮相对之间的上下位置的变化和与车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三轮内燃机驱动型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是由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组成行走系统,并以内燃机为动力,后轮直接安装 在内燃机后侧的内燃机转动轴上,当内燃机工作时,直接驱动后车轮向前行驶,内燃机前下 端通过销轴安装在后桥下方,左后减震、右后减震下端分别连接在内燃机左右两边,左后减 震、右后减震上端分别连接在后桥的左右两边,形成了后车轮与后桥之间的减震缓冲关系; 可与权利要求5共同组成三轮混合动力型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四轮内燃机驱动型三角智 动变形机动车是由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组成行走系统,并以内燃机为动力,通过内燃机前 端的上下两个连接孔把内燃机固定在车辆后桥上,两个后车轮分别安装在左后轮架及右后 轮架上的一端,通过中轴销把左后轮架与右后轮架的另一端串在后桥下方,使两个后车轮 与后桥间分别形成自由的上下摆动关系,中间与内燃机上方形成连接活动关系的平衡支撑 杆两端通过左后减震、右后减震与左后轮架、右后轮架相连接,形成了二个后车轮架与后桥 之间的支撑减震关系,并且通过控制平衡支撑杆与内燃机之间的液压缸的长短,进而控制 二个后车轮之间的上下及与后桥车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内燃机工作时,内燃机传动轴两 端的左、右传动小齿分别通过传动链带动与其相连的分别安装在左、右后车轮上的左传动 大齿、右传动大齿向前转动,从而带动左、右后车轮向前行驶。左、右张紧轮调节左、右传动 链在传动过程中的松紧;可与权利要求6共同组成四轮混合动力型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驾驶员通过双手分别控制 左、右操纵杆前后相对的移动,来操控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前轮行进的左右方向,左、右操 纵杆分别安装在车座的两侧,分别控制着左、右方向液压杆与左、右方向液压缸之间的关 系,每个液压缸都由对应的液压杆分为前后二个液压腔,左后液压腔与右后液压腔相连通, 左前液压腔与被动方向液压杆和被动方向液压缸所形成的右被动方向液压腔相连通,右前 液压腔与被动方向液压杆和被动方向液压缸所形成的左被动方向液压腔相连通,被动方向 液压杆通过左二头摇臂、右二头摇臂与车架组成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左三头摇臂与左 二头摇臂在左下摇臂两侧通过二条连杆或更多条连杆组成二个或更多个不重合的活动的 平行四边形关系,右三头摇臂与右二头摇臂在右下摇臂两侧通过二条连杆或更多条连杆组 成二个或更多个不重合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关系,左三头摇臂通过左球头连杆与左减震摇 臂相连接,从而控制左车轮的转向,右三头摇臂通过右球头连杆与右减震摇臂相连接,从而 控制右车轮的转向,被动方向液压缸套在被动方向液压杆外,并通过十字方向连接器与车 架上的方向滑杆相连接,形成与车架可上下直线运动、左右摆动的机械关系,当驾驶员推拉 操纵杆时,左、右前液压腔内的液压油通过与相连通的被动方向液压杆和被动方向液压缸 所形成的被动方向液压腔里液压油的互动,连动被动方向液压杆向左右移动,通过五个或 者更多平行四边形的互动及左、右球头连杆和左、右减震摇臂的连动,从而操控左、右前轮 的行驶方向。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通过驾驶员双脚分别控 制左、右脚踏板上下相对的移动,来操控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车体重心左右的倾斜,左、右 脚踏板分别通过左、右连轴杆与车壳上的左、右导轨相连接约束其只能做上下直线运动,又 分别通过左、右连轴杆上的左、右舵液压缸与滑动杆上的左、右舵液压杆的关系来分别定位 左、右脚踏板与车座之间的距离,左舵液压缸与左舵液压杆之间的液压油腔与车架上的被 动倾斜液压缸与被动液压缸所形成的右油腔相连通,右舵液压缸与右舵液压杆之间的液压油腔与车架上的被动倾斜液压缸与被动液压缸所形成的左油腔相连通,被动倾斜液压缸通 过十字倾斜连接器与车架上的倾斜滑杆连接形成相对车架只可做上下直线运动和左右摆 动的机械关系,当驾驶员双脚分别控制左、右脚踏板上下相对的移动时,左、右舵液压缸和 左、右舵液压杆之间的左、右液压油腔分别与其相连通的被动倾斜液压缸和被动液压缸所 形成的左、右油腔里液压油发生互动,连动被动液压缸整体向左或向右移动,带动二个前车 轮一个向上,一个向下的移动,从而实现了操控三轮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车体重心左右的 倾斜;如左、右连轴杆上各有两套左、右舵液压缸与滑动杆上的四套左、右舵液压杆所组成 的四套液压缸总成,分别与两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车轮之间四个被动倾斜液压缸总成相连 通,同步控制四个被动倾斜液压缸总成的长短变化,以达到同步控制两个前车轮和两个后 车轮的相对车体上下的位置的变化,以实现操控四轮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车体重心左右的 倾斜。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车门、车门销、车门上摇 臂、车门下摇臂组成活动平行四边形关系,车门销套在车壳边上的门销套内形成可绕轴活动关系,车门上摇臂或车门下摇臂连接车门销的一端安装活动锥齿轮,与车壳上的固定锥 齿轮形成啮合关系,这样当车门上摇臂和车门下摇臂上下摆动时,带动车门销同步围绕车 门销套旋转,实现了在开关车门时,车门边打开边围绕车壳进行同步旋转。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三角智动变形机动车,其特征是车门上方的挡风玻璃安装 在车门内,与车门之间形成可控制伸縮的活动关系,车窗玻璃为整体后环绕式,车窗玻璃下 沿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相互为同轴关系的连接孔,与车窗上左右的连接孔连接形成车窗玻璃 可前后摆动的活动关系,以实现车窗的开关。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在行驶中其三角架构下的车体长、宽、高可伸缩,车体重心高低左右可调整的,车身可封闭的机动车整车系统。它具有小汽车的封闭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及高速行驶时低重心低风阻特性,又具有摩托车小巧轻便,车体可随车速及转弯半径大小而做相应倾斜的特性,并且在特定环境下(如缓慢行驶、停放、进电梯、房间及道路狭窄时),本发明可收缩变形到常见轮椅般左右宽度和前后长度低速行驶。
文档编号B60G3/18GK101698420SQ20091019244
公开日2010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郝明刚 申请人:郝明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