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8926阅读:10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安全气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汽车被动安全装置,尤指在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员头部的充气安全气帘。
背景技术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帘为乘员提供在发生侧面碰撞时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头部的保护。现有技术中的气帘沿着车门纵向布置在车门以上,同时为了能够及时对软气囊进行充气并使其自上向下展开提供保护,为气囊体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就需要在其相对较高的高度内固定布置,如布置在车门的中部或后部。然而由于上述区域空间相对较小、没有较为大面积的固定平面,在容纳和固定较大体积的气体发生装置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困难;另一个方面较大气体发生装置在快速排放气体时也将产生一定的振动,需要更可靠的安装固定,通常采用对其两端进行固定的双固定形式;同时为了获得足够的气体,在气体发生装置方面也需要保证一定量的体积。现有技术的缺陷限制了大气体容量的气体发生器的选择,提供安全保障的气囊尺寸受到了相应的限制;随着汽车排放要求的提高,也相应要求轻型的车身部件;同时,车身结构的大空间、精简美观化趋势,为气体发生装置所提供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互相制约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安全气帘,其所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是能够为气囊及时提供足够容量的瞬时保护气体;能够适应车身结构进行布置,特别是能够将其气体发生装置得到有效、简易的固定布置;同时保证气体发生装置和气囊间的相对位置,和被充气体及时充入相应的气囊。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帘,其包括提供侧面保护的可充气气囊和为所述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囊具有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轴向连接的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外层,所述外层缝纫固定在所述气囊上,以及同所述充气部分气体连通并将所述充气气体沿纵向引导入所述气囊的导气部分,其中,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为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上述改进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气帘采用的大质量、大尺寸的混合式气体发生装置的缺陷。混合式气体发生装置采用压缩气体形式储存气体,其压缩工艺复杂、装置壳体复杂, 成型后的整个装置的质量较大、总体成本费用较高,同时压缩气体的释放过程较慢。在常用的气体容量情况下,内部的压缩气体的质量为100克,其总质量为600至700克。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中采用的是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该装置采用固体的片状材料提供气体,发生化学变化的固体片状材料能够产生大量的气体,而其自身存储空间要求最低,这种由固态向气体转化的特点,使其在固体情况小具有较小的体积,而在气体状态下具有较大的体积,这种转换特点是现有技术所不能。在上述相同的气体量的要求下,固体材料需要25克, 总质量约为250克,同时外形尺寸和重量也大大降低,便于后期的安装固定。
同时作为改进,本发明的所述充气部分还具有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出气口的内层。所述内层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中上部出气口,并在下部出气口处具有气体通道以连通所述导气部分。所述内层包括同所述气体发生装置接触的接触层,位于所述接触层和所述充气部分外层之间的中间层。上述充气部分的结构特征保证了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的正常工作,避免了高温气体对气帘织物材料的直接破坏、同时使得充气气囊能够及时顺利充气。


图1显示的是本发明气帘的安装示意图;图2显示的是本发明充气部分的示意图;图3显示的是本发明气体装置同气体发生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4显示的是图2中沿A-A的剖视示意图;图5显示的是图3中沿B-B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显示的是本发明气帘的安装图,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安全气帘1,其包括提供侧面保护的可充气气囊10,10’和为所述气囊10,10’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11,所述气囊10具有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11轴向连接的充气部分12,所述充气部分12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外层17,所述外层缝纫固定在所述气囊上,以及同所述充气部分气体连通并将所述充气气体沿纵向引导入所述气囊的导气部分13,其中,所述气体发生装置11为烟火式气体发生
直ο上述改进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气帘采用的大质量、大尺寸的混合式气体发生装置的缺陷。混合式气体发生装置采用压缩气体形式储存气体,其压缩工艺复杂、装置壳体复杂, 成型后的整个装置的质量较大、外形尺寸大、总体成本费用较高,同时压缩气体的释放过程较慢。在常用的气体容量情况下,内部的压缩气体的质量为100克,其总质量为600至700 克。而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中采用的是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该装置采用固体的片状材料提供气体,发生化学变化的固体片状材料能够产生大量的气体,而其自身存储空间要求最低,这种由固态向气体转化的特点,使其在固体情况小具有较小的体积,而在气体状态下具有较大的体积,这种转换特点是现有技术所不能。在上述相同的气体量的要求下,固体材料需要25克,总质量约为250克,同时外形尺寸和重量也大大降低,便于后期的安装固定。这种轻型、小尺寸的气体发生装置的使用将满足汽车安装布局、固定以及提供充足的充气量。如图1所示,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沿着轴向插入充气部分12中,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的出气口为圆周环绕布置,所产生的气体将沿着圆周释放。同时在本发明中所述充气部分12还具有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11出气口的内层14。优选的,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内层14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11的中上部出气口,并在下部出气口处具有气体通道(如箭头所示)以连通所述导气部分13。充气时,自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的上半部分出气口释放的气体向上将冲击充气部分12的内层,由于受其限制将转向下方流动,而自下半部分出气口释放的气体则直接向下流动,所有释放的气体将通过气体通道进入导气部分13,并由导气部分13分配进入充气气囊10,10’。由于上述内层14导向和保护,即包括了至少两层的结构,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所产生的气体对充气部分12的破坏力被降低, 并引导气体进入导气部分13。优选的,如图1至5所示,所述内层14包括同所述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接触的接触层16,位于所述接触层16和所述充气部分外层17之间的中间层15。这样便在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的上半部分的出气口处形成了三层的结构,当然也可以是多层的结构。其中,所述中间层15可以是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织物材料或者金属材料,优选的可以采用PP 材料和橡胶的合成材料,而所述接触层16为织物材料,即形成了外层17和接触层16均为织物材料。采用织物材料层的所述接触层16同所述充气管外层17可以通过缝纫固定,并在二者间容纳所述中间层15。上述结构将通过缝纫的工序形成固定,便于加工。同时由于中间层15为可以抵抗一定压力和温度的材料,因此能够抵抗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所产生的瞬间高温和压力, 使得充气部分12能够正常工作,避免损坏,并将气体向下引导入导气部分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如图5所示,所述接触层16沿所述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11 径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气体通道161,162。由于接触层16直接面对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 11,因此采用将其向下延伸形成气体通道161,162后,气体将沿着图5中箭头的方向顺利的进入导气部分13,由于在气体的前进路径上没有固定用的缝合线,因此气体沿着气体通道 161,162流动时更加顺利,同时整个装置也不会被气体冲击力所破坏。由此可见,本发明中的气帘装置,采用了轻型、小尺寸的烟火式的气体发生装置后,在整体重量上大为减小,而且安装位置也更加灵活,其适应性也随之增加。同时配合该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的充气部分结构能够抵抗该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所产生的具有瞬间较高温、压力的气体,并能够顺畅的将其分配到为气囊充气的导气部分。上述的技术特征和其形成技术方案实现了目前设计所要追求轻型、灵活的设计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安全气帘,其包括提供侧面保护的可充气气囊和为所述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囊具有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轴向连接的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外层,所述外层缝纫固定在所述气囊上,以及同所述充气部分气体连通并将所述充气气体沿纵向引导入所述气囊的导气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为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口为圆周环绕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部分还具有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出气口的内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中上部出气口,并在下部出气口处具有气体通道以连通所述导气部分。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包括同所述气体发生装置接触的接触层,位于所述接触层和所述充气部分外层之间的中间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热塑性弹性体材料、 织物材料或者金属材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为织物材料。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同所述充气管外层通过缝纫固定,并在二者间容纳所述中间层。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安全气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沿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径向向下延伸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全文摘要
一种汽车安全气帘,包括提供侧面保护的可充气气囊和为所述气囊充气的气体发生装置,所述气囊具有与所述气体发生装置轴向连接的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外层,所述外层缝纫固定在所述气囊上,以及同所述充气部分气体连通并将所述充气气体沿纵向引导入所述气囊的导气部分,其中,所述气体发生装置为烟火式气体发生装置。该气帘的充气部分还具有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出气口的内层,其环绕所述气体发生装置的中上部出气口,并在下部出气口处具有气体通道以连通所述导气部分。该气帘具有轻型、相应时间短、安装固定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B60R21/23GK102398563SQ201010283599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3日
发明者单汝辉 申请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