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线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367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护线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护线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护线环的技术,该护线环设置有线材插入管状部,电缆或软管穿过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而插入,当通过使护线环的车身接合凹部与车身面板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而将护线环安装在该通孔中时,该技术防止了由于线材插入管状部被卡在该通孔的外周边缘与护线环的车身接合凹部之间而导致护线环未完全安装在车身面板中的通孔内。
背景技术
传统上,护线环从外侧装配到从机动车辆中的发动机室被布线至乘员室的线束上并安装在车身面板的通孔中,该车身面板将车身分隔成发动机室和乘客室。由此,保护了插入在该通孔中的线束,并防止了水、灰尘和噪音从发动机室侧泄漏到乘员室。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从发动机室被布线至乘员室的线材(例如,用于打开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hood opener cable)、清洗器软管、用于经销商选用的电路等)穿过该护线环插入。这种护线环的例子包括日本专利特开公报No. 2009-296741 (专利文献I)中描述的护线环。如图7至图9所示,护线环I包括小直径管状部2和大直径管状部3。小直径管状部2具有中心通孔2a,线束W/H紧密地插入到该中心通孔2a中。大直径管状部3外嵌在小直径管状部2上而与小直径管状部2同心,并且,在大直径管状部3的直径增大侧与小直径管状部2的外周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空间。在大直径管状部3的扩径端侧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车身接合凹部4,以与车身面板6中的通孔7的外周边缘7a接合,该车身面板6将车身分隔成发动机室(X)和乘员室(Y)。另外,线材插入管状部5从与大直径管状部3的中心远离的位置朝着缩径端侧突出,诸如开启器电缆、清洗器软管等的线材穿过线材插入管状部5插入。当线材插入管状部5的顶端是封闭端时,在线材插入管状部5的整个外周上设置有肋状切割条5a,该肋状切割条5a指示了用于切割并打开该封闭端的位置。因此,当要插入诸如所述电缆、软管等的线材时,能够通过在切割条5a处进行切割来打开线材插入管状部5的封闭端。如图8 (A)中的箭头所示,附接至线束W/H上的护线环I在其缩径端侧朝前的情况下、被沿着从发动机室(X)到乘员室(Y)的方向简单地推压到车身面板6的通孔7中。因此,如图8 (B)所示,护线环I的车身接合凹部4与通孔7的外周边缘7a接合,由此完成了护线环I在通孔7中的安装。然而,当护线环I安装在通孔7中时,很难将护线环I笔直地插入而使护线环I的中心轴线与通孔7的轴线一致。因此,在插入时,护线环I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偏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通孔7是具有凸边的孔时,线材插入管状部5的肋状切割条5a可能如图9所示地被突出的外周边缘7a卡挂。因此,线材插入管状部5可能朝着车身接合凹部4侧弯曲并被卡在通孔7的外周边缘7a与车身接合凹部4之间。线材插入管状部5的这种卡挂导致了护线环I的车身接合凹部4与通孔7的外周边缘7a之间的不完全装配,从而导致护线环I不稳固地安装在通孔7中。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公报No. 2009-29674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当具有线材插入管状部的护线环的外周上的车身接合凹部与车身面板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以将护线环安装在该通孔中时,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线材插入管状部被该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朝着车身接合凹部侧弯曲并被卡在该通孔的外周边缘与车身接合凹部之间,因此能够将护线环稳固地安装在通孔中。问题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情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护线环,其包括用于使线束插入其中的中 心管状部,该中心管状部沿着中心轴线设置;大直径管状部,该大直径管状部经由环状连接部而与所述中心管状部的外周表面连续,并且该大直径管状部围绕所述中心管状部,从而在该大直径管状部与所述中心管状部之间具有一定空间;环状车身接合凹部,该环状车身接合凹部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的外周表面上;以及线材插入管状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在从所述中心管状部偏离中心的位置上、从所述环状连接部中的开口的外周边缘突出,电缆和软管中的至少一种穿过该线材插入管状部插入。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中心管状部的外周壁之间设置有肋部,以加强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基部。如上所述,为了加强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基部,本发明的护线环包括设置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中心管状部的外周壁之间的肋部,线束穿过该中心管状部而插入。因此,即使在通过使车身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与护线环的外周表面上的车身接合凹部接合而将护线环安装在该通孔内的过程中、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车身面板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时,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也由所述肋部支撑。因此,防止了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较大幅度地弯曲至护线环的外周表面上的车身接合凹部侧。因此,防止了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卡在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与车身接合凹部之间,从而能够将护线环稳固地安装在所述通孔中。所述肋部优选设置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半周位置上,并且,所述肋部优选是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的两侧上的一对肋部或者是沿周向方向连续的一个肋部。此外,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方向设置有肋状切割条,该肋状切割条指示了用于切割并打开其封闭端的位置。而且,该切割条优选设置在护线环的外周侧的半周部分上。传统上,存在如下情况S卩,设置在线材插入管状部的外周表面上的肋状切割条被车身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且该线材插入管状部朝着车身接合凹部侧弯曲。然而,如上所述,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外周表面上的肋状切割条未设置在中心轴线侧的半周部分上,而是仅设置在护线环的外周侧的半周部分上。由此,能够大大减少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被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的情况在此情况中,该线材插入管状部倾向于朝着车身接合凹部侧弯曲。另外,由于设置在护线环的外周侧的半周部分上的所述切割条,能够清楚地辨识出切割位置,从而在切割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问题。
在本发明的护线环中,与车身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的所述环状车身接合凹部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的一端侧的外周上,该大直径管状部具有朝着另一端侧减小的直径。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从设置在大直径管状部的外周壁中的开口的外周边缘朝着直径减小的前端侧突出。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还设置有小直径部,该小直径部比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中的基部更朝向顶端侧。所述肋部设置在该基部的外周上。另外,所述小直径部的顶端是封闭端,在线材插入时,该封闭端被切割并打开,以便所述线材能够插入。当具有上述构造的护线环在缩径前端侧朝前的情况下插入到车身的通孔中并且其直径增大的另一端上的车身接合凹部与该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时,朝着该缩径前端侧突出的线材插入管状部容易被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尤其是像凸边一样的突出外周边缘)卡挂。然而,如上所述,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基部上设置有所述肋部的情况下,即使在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时,也仅是顶端侧的所述小直径部发生翘曲,整个线材插入管状部并不会弯曲至车身接合凹部侧。因此,能够有效防止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卡住。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护线环中,所述肋部设置在中心管状部的外周壁与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之间,以加强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轴线侧的基部,其中,线束穿过该中心管状部而插入。因此,即使在通过使车身面板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与护线环的外周表面上的车身接合凹部接合而将护线环安装在该通孔内的过程中、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该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时,该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也由所述肋部支撑。因此,该线材插入管状部不会较大幅度地弯曲至护线环的外周表面上的车身接合凹部侧。因此,防止了该线材插入管状部被卡在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与车身接合凹部之间,从而能够将护线环稳固地安装在所述通孔中。


·图I是从引出侧(pull-out side)观察到的、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护线环的图,其中,图I (A)是示意性透视图,图I (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2是该护线环的引出侧的侧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截面图,示出了该护线环附接至线束上的状态。图5是示意性截面图,示出了把附接至线束上的该护线环安装在车身面板的通孔中的过程,其中图5 (A)是安装之前的状态,图5 (B)是安装之后的状态。图6是示意图,示出了在安装该护线环的操作过程中、线材插入管状部被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的状态。图7是示出了示例性现有技术的图。图8 (A)和8 (B)是示出了该示例性现有技术的图。图9是示出了该示例性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I至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的护线环。如图5所示,护线环10附接至线束W/H上,该线束W/H从机动车辆中的发动机室(X)侦U、经由设在车身面板30中的通孔31布线至乘员室(Y)侧,并且该护线环10安装在车身面板30的通孔31中。本实施例的护线环10是一动式护线环,通过简单地从发动机室(X)侧推压该护线环10,就能将它安装在车身面板30的通孔31中。护线环10的直径增大的一端是推压侧,而其直径减小的另一端是引出侧。护线环10由橡胶或弹性体一体成型。如图I至图6所示,护线环10包括大直径管状部12和具有小直径的中心管状部11。中心管状部11限定有中心通孔11a,线束W/H沿着中心轴线L穿过该中心通孔Ila而紧密地插入。大直径管状部12外嵌在中心管状部11的外周表面上,并具有从所述推压侧朝着引出侧减小的直径。大直径管状部12经由环状连接部13而与中心管状部11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的外周表面Ilb连续。大直径管状部12被设置成与中心管状部11同心,并且在大直径管状部12的作为推压侧的直径增大侧与中心管状部11的外周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空间。 因此,由线束W/H的弯曲等引起的、中心管状部11的变形所造成的影响不可能传递至大直径管状部12的与通孔31接合的部分(即,稍后描述的车身接合凹部16),由此,能够保持较高的密封性能。具体地,环状连接部13封闭了该护线环10的推压侧,并且,大直径管状部12从与环状连接部13的外周连续的厚壁部14倾斜地延伸至所述引出侧。大直径管状部12设置有外周壁15,该外周壁15与厚壁部14连续并具有朝着所述引出侧减小的直径。在外周壁15的扩径端与厚壁部14之间的分界线处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环状车身接合凹部16,以与设在车身面板30中的通孔31的外周边缘处的凸边31a接合,该通孔31是带有凸边的孔。此外,引出前端侧管状部17平行于中心管状部11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与外周壁15的缩径端连续。此外,为了减少插入到通孔31中时的阻力,多个阶状突条18从外周壁15的外表面沿轴线方向突出,这些突条18从所述扩径端延伸至缩径端。在本实施例中,六个突条18以预定间隔设置在周向方向上,它们的突出量朝着车身接合凹部16逐渐减小。另外,为了使外周壁15容易挠变,在外周壁15的外表面上的未设有突条18的部分中设置有凹槽19。由此,能够容易地推压该护线环10。在本实施例的护线环10中,外周壁15包括开口 20和21,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hood opener cable)和清洗器软管分别通过这两个开口插入。线材插入管状部22和23从开口 20和21的外周边缘朝着所述缩径端突出。用于使所述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插入的线材插入管状部22具有小直径部22b,该小直径部22b比根部侧的基部22a更朝向顶端侧。在基部22a的中心轴线L侧的半周位置上的外周表面与引出前端侧管状部17的外周壁之间,设置有肋部24。由此,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基部22a的中心轴线侧得到了加强。在本实施例中,一对肋部24设置在中心轴线L侧的半周位置上的沿周向方向的两侧。然而,也可以仅设置有沿周向方向连续的一个肋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肋部24设置在供所述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插入其中的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中心轴线L侧的外周表面上。线材插入管状部22具有较小的直径,并可能由于朝着车身接合凹部16侧弯曲而导致被卡住。然而,根据需要,可以在用于供所述清洗器软管插入其中的线材插入管状部23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类似的肋部。
此外,在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具有封闭端的小直径部22b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有肋状切割条25。在小直径部22b的中心轴线L侧的半周部分上未设有切割条25。而是,仅在车身接合凹部16侧的半周部分上设置有切割条25。当所述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插入到线材插入管状部22中时,沿着切割条25进行切割,以打开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小直径部22b的封闭端。另外,关于供所述清洗器软管插入其中的线材插入管状部23,也可以仅在其外周表面的半周部分上设置有切割条。此外,在护线环10的推压侧的环状连接部13中,在与外周壁15的开口 20、21相反的位置上设置有开口 26、27,这些开口 26和27分别用于使发动机罩开启器电缆和清洗器软管插入其内。插入部28、29与线材插入管状部22、23连通,并从开口 26、27的外周边缘朝着护线环10的内部突出。为了将线束W/H附接至护线环10,在使用夹具(图中未示出)将中心管状部11的中心通孔Ila的内周表面扩宽的状态下,将线束W/H中的一组电线插入。在插入结束之后,使用胶带40把从中心管状部11的两端(引出端IlY和推压端11X)伸出的线束W/H固定到 中心管状部11的两端(引出端IlY和推压端11X)中的每一端(图4)。如图5所示,附接至线束W/H上的护线环10插入并安装在车身面板30中的具有凸边31a的通孔31中,该车身面板30将车身分隔成发动机室(X)和乘员室(Y)。为了将护线环10安装在通孔31中,首先,将中心管状部11的引出端IlY从发动机室(X)侧插入到车身面板30的通孔31中,如图5 (A)所示。然后,在附接至护线环10上的线束W/H由工作人员握持的同时,将护线环10在其缩径端侧朝前的情况下推压到通孔31中。在该安装操作期间,即使在线材插入管状部22被通孔31的朝着发动机室(X)侧突出的凸边31a卡挂时(如图6所示),线材插入管状部22也不会较大幅度地弯曲而接触外周侧的车身接合凹部16。这是因为设置在基部22a的中心轴线L侧的外周表面与引出前端侧管状部17的外周壁之间的肋部24加强了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基部22a的中心轴线L侧。因此,线材插入管状部22不会被卡在通孔31的凸边31a与车身接合凹部16之间。因此,如图5 (B)所示,护线环10在车身接合凹部16稳固地配合至凸边31a的状态下安装在通孔31中。此外,在线材插入管状部22的小直径部22b的外周表面上的肋状切割条25并未设置在中心轴线L侧的半周部分上,而是仅设置在车身接合凹部16侧的半周部分上。因此,在线材插入管状部22可能朝着车身接合凹部16弯曲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减少线材插入管状部22在中心轴线L侧被凸边31a卡挂的情形。附图标记列表10护线环11中心管状部Ila中心通孔12大直径管状部16车身接合凹部20,21 开口22,23线材插入管状部22a 基部22b小直径部
24 肋部25切割条30车身面板31 通孔 31a通孔的外周边缘(凸边)
权利要求
1.一种护线环,包括 用于使线束插入的中心管状部,所述中心管状部沿着中心轴线设置; 大直径管状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经由环状连接部而与所述中心管状部的外周表面连续,并且所述大直径管状部围绕所述中心管状部,从而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与所述中心管状部之间具有一定空间; 环状车身接合凹部,所述环状车身接合凹部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的外周表面上;以及 线材插入管状部,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在从所述中心管状部偏离中心的位置上、从所述环状连接部中的开口的外周边缘突出,电缆和软管中的至少一种穿过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插入,其中 在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中心管状部的外周壁之间设置有肋部,以加强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基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护线环,其中,所述肋部设置在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半周位置上,并且,所述肋部是设置在沿周向方向的两侧上的一对肋部或者是沿所述周向方向连续的一个肋部。
3.根据权利要求I和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环,其中,与车身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的所述环状车身接合凹部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的一端侧的外周上,所述大直径管状部具有朝着另一端侧减小的直径; 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从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状部的外周壁中的开口的外周边缘朝着直径减小的前端侧突出;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还设置有小直径部,所述小直径部比所述线材插入管状部中的基部更朝向顶端侧;所述肋部设置在所述基部的外周上;所述小直径部的顶端是封闭端;并且,在线材插入时,所述封闭端被切割并打开,以便所述线材能够插入。
全文摘要
一种设有线材插入管部的护线环,该护线环被构造成使得该护线环的接合凹部适于与车身接合且形成在护线环的外周中,当该接合凹部与车身面板中的通孔的外周边缘接合以将护线环安装在该通孔中时,防止了所述线材插入管部被该通孔的外周边缘卡挂。这种构造防止了该线材插入管部朝着所述接合凹部弯曲并牢固地夹在所述通孔的外周边缘与车身接合凹部之间,并且,这使得护线环能够可靠地安装在所述通孔中。该护线环设置有中心管部,该中心管部沿着护线环的中心轴线设置并允许线束插入其内;大直径管部,该大直径管部经由环状连接部而与中心管部的外周表面互连并围绕该中心管部,从而在该大直径管部和中心管部之间设有一定空间;环状接合凹部,该环状接合凹部适于与车身接合并设置在所述大直径管部的外周表面上;以及线材插入管部,该线材插入管部设置成从与所述环状连接部中的开口的外周边缘偏移并围绕中心管部的位置突出,该线材插入管部允许电缆和/或软管插入其内。在所述中心管部的外周壁与线材插入管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外周表面之间设置有肋部。该肋部加强了所述线材插入管部的中心轴线侧的基部。
文档编号B60R16/02GK102934306SQ20108006712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7日
发明者奥原崇, 坂田勉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