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纵向移位的头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971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纵向移位的头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承载架元件和衬垫部分的头靠,该承载架元件具有用于固定至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的连接装置,该衬垫部分具有支承构件并且可相对于该承载架元件沿移位方向移位。为此,该承载架元件以具有多个闭锁元件的闭锁带为特征,并且该衬垫部分具有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在锁定位置中与闭锁元件中的一个接合,并在释放位置中与该闭锁元件脱离。
背景技术
分别从US 2006/0250001 Al及DE 10 2005 050 971 Al中获知这种头靠。在所
述已知的头靠中,外部横向的左手侧及右手侧布置有把手。该把手使得衬垫部分能够相对于承载架元件被移位。这种头靠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然而,从衬垫部分的两侧伸出的把手使得穿过衬垫材料及衬垫部分的盖部的适当的通道成为必需。关于进一步的技术发展水平参考DE 10 2009 045 552 Al进行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承载架元件与支承构件之间的无咔嗒声且无间隙的连接。这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当不仅使得在车辆静止时布置于车辆中的头靠是无间隙的,而且使得即使在不同的驾驶状态下,承载架元件与支承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也不会发生。这就是本发明的由来。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已知的头靠进一步发展至支承构件与承载架元件能够以无咔嗒声且无间隙的方式相对于彼此移动并且因此彼此连接的程度。不同于上述类型的头靠,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在头靠的一种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在支承构件处设有弹簧加载带。该弹簧加载带沿椭圆形孔的下边缘延伸并将承载架元件的上基部推动成与该椭圆形孔的上边缘接触。这样,实现了无间隙操作。该无间隙操作沿可由上基部在椭圆形孔内行进的整个路径实现。因此,在上基部与支承构件之间不会发出咔嗒声,并且沿整个行进路径的操作都是无间隙的。 在椭圆形孔的上边缘处设置弹簧加载带也是可能的。在该椭圆形孔的下边缘处和上边缘处各设置一个弹簧加载带同样是可能的。在权利要求1的另一替代性实施方式中,该目的通过无间隙地环绕倾斜区域并邻接于该倾斜区域的U形支架来实现。该支架具有U形基部和两个横向腿。在组装前,横向腿之间的间距小于承载架元件的对应尺寸,在组装之后,该承载架元件被布置在U形支架中。 在实际应用中,该支架沿倾斜区域前后滑动。特别地,该支架被设置成用以确保沿y方向的无间隙操作。由于所利用的材料导致腿呈现一定程度的弹性。该腿总是无间隙地邻接于承载架元件。优选地,从U形基部开始,腿的内侧呈V形分叉,其中,夹角在2°至10°的范围内。在腿呈V形延伸的情况下,该腿也沿ζ方向施加分力。优选地,这些分力的方向与由弹簧加载带施加在上基部上的力反向延伸。该腿优选地由相对于通常由金属制成的承载架元件而言具有弹性及良好的滑动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用于U形支架的材料是诸如聚酰胺之类的塑料材料。如果U形基部并不与倾斜区域接触,则是有利的。优选地,U形支架沿倾斜区域的纵向方向延伸过一定距离,例如2mm至10mm。优选地,该U形支架具有前部邻接边缘和后部邻接边缘。优选地,当弹簧加载带布置于椭圆形孔的下边缘时,U形支架的基部布置于倾斜区域的上方,或相反地,当弹簧加载带布置于椭圆形孔的上边缘处时,该U形支架的基部布置于倾斜区域的下方。特别地,该目的在两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得以实现,即,设置至少一个弹簧加载带并同样设置至少一个U形支架。优选地,设置两个U形支架和/或两个弹簧加载带,它们分别具有相同的设计。优选地,U形支架紧邻锁定装置的位置布置,并且该U形支架与锁定元件之间的间距优选地小于10mm,更为优选地小于5mm。承载架元件优选地由金属一体制成。优选地,支承构件由塑料材料制成。特别地,弹簧加载带由塑料材料制成。优选地,至少所述塑料带的表面被设计成是弹性的,特别地是高弹的,由此,能够使接触噪音进一步减到最小。倾斜区域被形成为获得所期望的移位方向。该倾斜区域可基本上沿X方向延伸但也可部分沿X方向延伸并且部分沿Z方向延伸。在任一种情况下,该倾斜区域布置在XZ平面中。借助于被指定给至少一个椭圆形孔的端部的柔软的止档件,避免了在调节运动期间可能在这里发生的猛烈的停止。优选地,该锁定装置布置在紧邻U形支架的U形基部的位置中。该U形基部并不与锯齿形的缺口接触。除此之外,优选地是,控制滑块布置在支承构件中以使其可沿y方向移位。该控制滑块使得锁定装置以可控的方式或者与闭锁带互相作用或不与该闭锁带互相作用成为可能。该控制滑块具有V形侧面,其中,该侧面在yZ平面中延伸。具有锁定滑块的固定于该侧面以便能够移动的部件与该侧面相互作用。在下文中,术语“向前”应当被理解为是指具有至少一个沿χ方向作用的部件的运动方向。向后运动是指与向前相反的运动,并且因此具有至少一个沿负X方向作用的部件。 借助于沿ζ方向作用的部件,衬垫部分相对于承载架元件的调节运动也分别频繁地实现。 在该过程中,衬垫部分的向前移位借助于分别沿X方向及沿ζ方向作用的一个部件来实现。 X方向在路面中延伸并且沿移动方向向前延伸。y方向被同样布置在路面中。Z方向直角向上延伸。这三个方向共同形成了右手坐标系。有利地,承载架元件被设计为U形,如从在开始处提到的技术发展水平中已知的那样。该承载架元件具有两个杆。借助于所述杆,产生了与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的连接。通常,杆被保持在靠背中以使该杆是高度可调的。各个杆分别会聚到一个倾斜区域中,并且这两个倾斜区域沿移位方向延伸。闭锁带或单独形成并连接至该倾斜区域或在倾斜区域本身中形成。优选地,两个倾斜平面中的每个均具有单独的闭锁杆。然而,如果两个倾斜区域中仅有一个设有闭锁带也是足够用的。锁定装置并不能相对于支承构件沿移位方向移动,S卩,该锁定装置总是与支承构件一起沿移位方向共同移动。该锁定装置能够在横向于移位方向布置的导向件中相对于支承构件移动。该运动必须能够遍及足够大的行进路径,从而使该锁定装置能够在释放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位。在优选实施方式中,闭锁元件被设计成呈锯齿形缺口的形式。这里,向前引导倾斜的锯齿形侧面。该锯齿的陡峭侧面布置于倾斜侧面的后面。所述陡峭侧面是锁定侧面并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以致于即使发生事故,在例如乘客的头部被推靠在衬垫部分上的情况下, 也能够保持该衬垫部分的所选移位位置。这意味着实现了自锁机构。相比之下,倾斜侧面被设计成使得锁定装置与闭锁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自锁机构。在向前拉动该衬垫部分的情况下,锁定装置在相应的倾斜侧面上滑动,随后滑过闭锁带的解锁区域并且自动触及布置于更前方的闭锁元件等,直至接合到终端闭锁元件中,该终端闭锁元件是最前面的闭锁元件且具有U形而不是锯齿形。单独的把手并非是必需的。据此,该衬垫部分可相对于承载架元件达到不同的位置中,以使其相对于承载架元件移动。在本文中,在其使用方面,该衬垫部分在发生事故时需要被锁定以使其不能向后移动。然而,不必限制沿向前方向的可移动性。沿向前方向的可移动性用于实现调节。然而,也可设置单独的把手,借助于该把手来执行致动。在优选的进一步的发展中,设有锁定弹簧。所述锁定弹簧优选地布置在支承构件与锁定装置之间,并将锁定装置推动处于锁定位置中。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及特征将通过其余的权利要求及下面对于本发明的两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而变得明白,这些说明不应当被解释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在这一点上,应当理解的是,该说明书的和/或从属权利要求的可选择的特征、特别地也是部分特征可彼此结合和/或与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相结合。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沿头靠的y方向的剖视侧视图,其中,衬垫部分接合在最前面的闭锁元件中,并且,以虚线示出了支架元件在最后面的闭锁元件中的位置;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布置的立体图,但不带有衬垫部分的支承构件的后部壳体;图3示出了根据图1中的箭头III的带有弹簧加载带和U形支架的承载架元件; 以及图4示出了第二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与图1相对应的剖视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该示例性实施方式被认为是尽可能地用图表来说明本发明。头靠的许多基本零件并未示出,因为这些零件是根据技术发展水平来设计的。首先,将对根据图1至图3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讨论。所示的头靠具有以与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发展水平中的相同的方式设计的承载架元件20。该承载架元件一体地形成了两个平行的杆22。每个杆22均向上邻接倾斜区域M,该倾斜区域M直线延伸至杆22并成约115°的角度。杆22和倾斜区域M基本上在xy平面中延伸。每个倾斜区域M均向上邻接横向区域沈,该横向区域沈大致沿与对应的杆22相同的方向延伸。然而,这两个横向区域朝向彼此以一定角度倾斜,使得它们的延伸部形成了布置在该横向区域沈上方的交叉部分。这两个横向区域26借助于沿y方向延伸的上基部观彼此连接。至少一个杆22具有用于将投靠固定于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32处的连接装置30, 该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32在这里并未更详细地示出。该连接装置30是根据技术发展水平来设计的。该头靠由承载架元件20和衬垫部分34组成。图中示出了衬垫部分34的基本支承结构、即支承构件36。衬垫部分34的衬垫体部38被部分指示出并且根据技术发展水平进行设计。衬垫部分34可相对于承载架元件20沿移位方向40移位。所述移位方向40平行于彼此平行延伸的倾斜区域M延伸。在各种情况下,承载架元件20均具有形成在倾斜区域M中的闭锁带42。该闭锁带具有四个形成在倾斜区域M的上侧上的闭锁元件44。这些闭锁元件中的三个被设计为锯齿形,并且它们中的每个均具有基本上与移位方向40成直角地延伸的后部侧面,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以与移位方向成例如20°的平角延伸的前部侧面。最前面的闭锁元件是矩形的。在闭锁元件之间,布置有解锁区域,该解锁区域具有与锯齿形的闭锁元件大致相同的尺寸。闭锁带42遍布倾斜区域M的全长的约80%加或减20%。在衬垫部分34处,锁定装置46受到引导以使其能够移位。为此,在支承构件36处形成有导向件48,该导向件48在图中仅部分示出,并且是根据技术发展水平设计的。所述导向件使得锁定装置46可相对于支承构件36与移位方向40成直角地移位成为可能。该锁定装置46与衬垫部分34 —起沿移位方向40共同移动。借助于至少一个锁定弹簧50,锁定装置46被弹性地预加应力成与闭锁元件44相接合。该锁定弹簧50在其上端处被保持住并固定至连接于支承构件36的支座处。衬垫部分34相对于承载架元件20沿移位方向40行进的总距离被端部止挡件沿两个方向限定住。这些端部止挡件被优选地指定为阻尼器或弹性装置,例如,泡沫衬垫,其在声学上抑制住了各个端部止挡的振动。支承构件36基本上由两个壳体、即前部壳体52与后部壳体M形成。这两个壳体共同限定两个具有相同设计的椭圆形孔56。所述椭圆形孔的有效长度对应于移位路径加上基部观的直径。椭圆形孔56沿y方向的间矩在5cm至IOcm之间。前部壳体52分别形成了所述两个椭圆形孔的一个下边缘,并且上边缘由后部壳体M所限定。前部壳体52也具有横向表面,横向区域26的边缘与该横向表面邻接。前部壳体52具有两个弹簧加载带58,该弹簧加载带58布置在导向件中以使其可移位。弹簧加载带58都形成了相应椭圆形孔56的下边缘并且借助于弹簧60被驱动至最上面的位置中,并将基部观推动成与相应椭圆形孔56的上边缘62邻接。在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弹簧加载带58的移位方向基本上沿χ方向并且与椭圆形孔56的下边缘约成 45°的角度延伸。为此,弹簧加载带58在一端处具有与倾斜部80相互作用的削边。所述倾斜部80是由后部壳体M形成的部件。所述倾斜部80平行于指示弹簧加载带58的移位方向的箭头78延伸。两个弹簧60中的每个均置靠在由支承构件36形成的支座82上。该角度可处于20°至70°的范围中。弹簧加载带58沿y方向的宽度为约5mm至10mm,例如 8mm,并且,其两个边缘侧突起大致以该距离邻接于基部28。弹簧加载带58直线地延伸。
在两个壳体5254之间支承有滑块64,其可沿y方向移位。为了实现该移位运动, 设置有把手66。滑块64具有用于锁定装置46的运动的控制表面。两个导向件48与滑块 64相互作用。所述导向件48在两个壳体5254之间同样地固定并且被插入到前部壳体52 的组装导向件中。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U形支架68设置在紧邻所述导向件的位置中并且一体地连接至所述导向件48。此外,这种支架68被形成为用于每个倾斜区域M。所述支架具有U 形基部70和两个横向腿72。所述腿彼此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小于倾斜区域M的对应间距,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这意味着小于直径。该横向腿弹性地邻接于倾斜区域对。该U 形支架68具有与U形基部70相对的开口 74。倾斜区域M借助于该开口 74而被插入。开口 74指向下方。这两个U形支架68基本上沿y方向固定承载架元件20并且也产生沿负 ζ方向作用的分力。弹簧加载带58基本上沿ζ方向推动承载架元件20。结果,获得无间隙且无咔嗒声的操作。由支承构件36形成的用于承载架元件20的导向件使得实现支承构件36与承载架元件20之间的机械固定连接成为可能。特别地,所述导向件具有前部壳体52的倾斜表面76,横向区域沈的内侧面滑动地邻接于该倾斜表面76。前部壳体52的两个倾斜表面76 布置在横向区域26之间。借助于所述两个倾斜表面76,沿y方向阻挡住了支承构件36相对于承载架元件20的运动。一旦支承构件36相对于承载架元件20移位,横向区域沈的内侧面就沿倾斜区域76滑动。根据图4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基本上与前面讨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一致,其中,下文中将仅说明不同之处这里,弹簧60并不平行于箭头78延伸,而是平行于椭圆形孔56的纵向方向延伸。该弹簧又被构造成螺旋压缩弹簧并置靠在支座82及形成弹簧加载带52的前端84上。该支座82布置在紧邻弹簧加载带58的位置处并且又形成了支承构件的一部分。在一种替代方案中,使用扭转弹簧,其布置于例如前端84与倾斜部80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头靠,所述头靠具有承载架元件00)和衬垫部分(34),所述承载架元件OO) 具有上基部08)和用于固定至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3 的连接装置(30),所述衬垫部分(34)具有支承构件(36)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承载架元件OO)沿移位方向00)移位, 其中,为此,所述承载架元件OO)以具有多个闭锁元件G4)的闭锁带0 为特征,并且, 所述支承构件(36)具有锁定装置(46),所述锁定装置06)在锁定位置中与所述闭锁元件 (44)中的一个接合,并且在释放位置中与所述闭锁元件G4)脱离,所述支承构件(36)进一步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上基部08)的椭圆形孔(56),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36)具有弹簧加载带(58),所述弹簧加载带(58)沿所述椭圆形孔(56) 的边缘延伸、邻接于所述上基部08)并将所述上基部08)推动成与所述椭圆形孔(56)的相对边缘接触,和/或,所述承载架元件OO)以至少一个倾斜区域04)为特征,所述支承构件(36)以至少一个U形支架(68)为特征,所述U形支架(68)延伸超过所述倾斜区域04)并且无间隙地邻接于所述倾斜区域(M),并且所述U形支架(68)具有开口(74),以及所述U形支架(68)的所述开口(74)优选地指向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元件00)—体地形成两个平行的杆(22),倾斜区域04)向上邻近每个杆(22),横向区域06)向上邻近每个倾斜区域 (M),所述两个横向区域06)借助于所述上基部08)彼此连接,所述上基部08)沿y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横向区域06)邻接于所述支承构件(36)的倾斜区域(7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36)形成两个椭圆形孔(56),所述两个椭圆形孔(56)具有相同的设计并且被布置成沿y方向偏置,并且每个椭圆形孔(56)被指定为弹簧加载带(58)。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36)具有两个部件,即前部壳体(5 和后部壳体64),其中,所述前部壳体(5 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椭圆形孔(56)的下边缘,所述后部壳体(54)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椭圆形孔(56)的上边缘 (62)。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36)具有柔软的止档件,所述止档件被指定为所述至少一个椭圆形孔(56)的一个端部,并且所述止档件与所述上基部08)接触。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元件00)具有至少一个倾斜区域(M),在所述倾斜区域04)中的所述闭锁元件G4)被设计为呈锯齿形缺口的形式,并且,所述闭锁元件G4)沿向前的方向具有倾斜侧面,且沿向后的方向具有陡峭的锁定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G6)紧邻所述U形支架 (68)布置,优选地所述锁定装置G6)连接至所述U形支架(6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装置G6)横向于所述移位方向 (40)可移动地布置于所述支承构件(36)处,并且沿所述移位方向GO)与所述支承构件 (36)共同地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靠,所述头靠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加载带(58)和至少一个 U形支架(68),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加载带(58)在所述杆0 上、特别是在所述上基部 (28)上施加一个第一分力,所述U形支架(68)在所述杆0 上、特别是在所述倾斜区域 (24)上施加第二分力,并且,所述第一分力与所述第二分力基本上沿彼此相反的方向作用。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头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构件(36)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加载带(58)和至少一个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具有U形基部,并且所述弹簧加载带(58)和所述U形基部布置在所述承载架元件OO)的互相面对的侧部上。
全文摘要
头靠具有承载架元件(20)并具有衬垫部分(34),该承载架元件(20)具有上基部(28)和用于固定至机动车辆座椅的靠背(32)的连接装置(30),该衬垫部分(34)具有支承构件(36)并且可相对于承载架元件(20)沿移位方向(40)移位,其中,为此,承载架元件(20)以具有多个闭锁元件(44)的闭锁带(42)为特征,并且,支承构件(36)具有锁定装置(46),该锁定装置(46)在锁定位置中与闭锁元件(44)中的一个接合,并在释放位置中与闭锁元件(44)脱离,该支承构件(36)进一步形成至少一个环绕上基部(28)的椭圆形孔(56)。该支承构件(36)具有弹簧加载带(58),其沿椭圆形孔(56)的下边缘延伸、邻接于上基部(28)并将上基部(28)推动成与椭圆形孔(56)的上边缘(62)接触。
文档编号B60N2/48GK102442233SQ20111030564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4日
发明者罗尔夫·斯坦梅茨 申请人:耐克泰克汽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