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及其发动机室布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100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及其发动机室布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windflux concentration guiding device),更加具体而言,涉及这样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能够通过增加风的流入量明显地提高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并且涉及ー种具有优化布局的发动机室布局。
背景技术
通常,在发动机周围布置有进气管,该进气管对穿过空气滤清器的外部空气进行吸入;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包含有连接到燃烧室的进气歧管;冷却设备的冷凝器;以及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其中该发动机布置在发动机室中。与汽油车辆不同,在柴油机和汽油涡流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包含有涡流增压器,以通过压缩外部空气而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同时与涡流增压器一起还包含有中间冷却器,该中间冷却器对从涡流增压器流出的过量供给的空气进行冷却。通常,排气循环设备连接这涡流,进气管连接着涡轮增压器中的压缩机,中间冷却器所在的位置使其能够很好地接收风以增大风的冷却性能。在柴油机和汽油涡流发动机的车辆中,由于中间冷却器与冷凝器和散热器一起布置于靠近发动机室的前部的前端部,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提高流入到发动机室内的风的冷却性能。由于风的冷却性能提高了,冷凝器能够提高对于车辆内部的冷却性能,散热器能够更容易地防止发动机过热,所述中间冷却器能够高效率地提高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燃油效率。如上所述,有效的进风提高了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特别是提高了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这对于改善发动机的输出和燃油效率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前端部分做成较大的开ロ面积,以便向冷凝器、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输送较大量的风。然而,由于散热器格栅和保险杠布置在前端部分的前部,所述前端部分对于车辆的外观十分重要。因此,用以增加进风量的前端部分的开ロ面积的扩大必须受到外观自由度的限制,所述限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于利用风来提高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的限制。然而,具有改进性能的高性能发动机需要相应的高效的中间冷却器,这需要利用风来提高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以便在不升级规格的前提下提高中间冷却器的效率。本发明的该背景技术部分所披露的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于本发明一般背景的理解,而不应被看作是认可了或暗示了该信息构成了已经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能够在不损害车辆前部的外观设计方面的自由度的前提下增加风的流入量,并通过将风流集中于冷凝器、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来提高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尤其是在不升级中间冷却器的规格的前提下,仅仅通过使风来适应高性能发动机,从而高效率地提高中间冷却器的性能。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可以涉及提供一种配备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能够改善发动机室的风冷性能,并通过将送至发动机室的风的一部分直接输送到进气管而大大提高进气性能,并因而能够优化用以布置冷凝器、散热器和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室布局。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穿过布置在形成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顶部处的散热器格栅的风可以被引入并可以被配置为被排放到布置于发动机室中的进气系统的两个不同的部分,且流动到布置于所述前端部分的底部处的保险杠部的风被引入,并被置为被排放到所述两个不同部分的任何一者。所述进气系统的所述两个不同部分中的一个可以为中间冷却器,而另一个可以为引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所述中间冷却器冷却来自涡流增压器的过量供应的空气。主管道可以具有靠近散热器格栅以引入穿过所述散热器格栅的风的进口和位于所述中间冷却器顶部处的出口。子管道允许风穿过至少一个或多个位置流动,而引导风流到保险杠部。分叉管道可以连接着主管道的风通道,以便在风穿出主管道的出口外之前将引导到主管道中的风的一部分分流,并将分流出的风送到进气管。所述主管道可以为以一定角度倾斜的开口通道,其进口的位置高于出口 ;所述子管道可以为具有一对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的开口通道,所述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在一侧处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而突出,以引导风流动到保险杠部;和所述分叉管道可以为连接至主管道的风通道的开口通道。 所述子管道的上进气管道和所述分叉管道可以具有不同的进口横截面和出口横截面,从而具有了漏斗形的横截面;其中所述进口横截面可以窄于所述出口横截面;其中所述下进气管道的进口横截面可以与其出口横截面大致相同。引导到所述子管道的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中的风可以配置为在从所述子管道被排放的时候进行聚集。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可以包含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可以包括引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连接至外部空气循环设备的涡流增压器、和对过量供应的空气进行冷却并将空气发送到进气歧管的中间冷却器,且该进气系统可以被布置在发动机室内;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可以包括用于冷却设备的冷凝器,和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并布置在所述进气系统的一侧的散热器;主管道,该主管道引入穿过形成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风,并将该风排放到进气管和中间冷却器;子管道,该子管道引入从不同位置穿过所述前端部分的风,并将该风排放到中间冷却器;和分叉管道,该分叉管道可以连接至所述主管道的风通道,以便在风穿出主管道之前对引入到所述主管道中的风的一部分进行分流,并将该风送到进气管。
所述冷却模块可以由穿过设置于前端部分的散热器格栅的风来直接冷却;以及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可以布置在散热器格栅的一侧,以避免干扰直接流至冷却模块的风流。其中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可以通过布置在所述前端部分处的管道框架来结
口 o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主管道可以定位于所述散热器格栅的一侧;来自所述主管道的所述分叉管道可以直接连接至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子管道的下进气管道可以定位于保险杠支架部,保险杠可以在该保险杠支架部处设置于保险杠部中,而上进气管道可以以预定的距离定位在中间支架周围,该中间支架布置在保险杠支架部上。进气管可以形成于所述保险杠 支架上,所述进气管可以是围绕所述下进气管道并允许风由此流入的开口空间。本发明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通过增加流至冷凝器、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的风的流入量而显著地提高冷却性能,尤其是仅仅通过风冷就实现了中间冷却器的高效率运行,这正是高性能发动机所需要的。本发明的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在不升级中间冷却器的规格的前提下,利用风来提高中间冷却器的效率,而且在相同条件下降低了中间冷却器的出口温度。本发明的具有这样的优点在一个分析系统中,利用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通过将流入到发动机中风的一部分直接送到进气管而显著地提高了进气性能,并通过优化设计冷凝器、散热器和进气系统而优化了发动机室的布局。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具有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在结合于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中,这些特征和优点将得以显现或得到更为详细的阐述,所述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图IA和IB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构造的视图。图2A和2B为显示用于冷凝器、散热器和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室布局的视图,该发动机室配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图3为显示发动机室内的风的流动的视图,所述风的流动是由风穿过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和散热器栅格而形成。应当理解,所述附图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的,其显示了图解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一定程度上的简化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的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所限定。在各个附图中,在附图的各个图形中,附图标记引用本发明的相同或等同部分。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地引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其各个实例在附图中进行了图解并被描述如下。尽管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该描述并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制于那些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仅要覆盖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而且要覆盖可以包含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方式、修改方式、等同方式和其它实施方式。以下參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且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參考图1A,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能够将在内部通过至少三个不同的位置流动的风经过至少三个不同的位置排放到发动机室内的进气系统。对于这种构造,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包括主管道30、子管道40和分叉管道50,风流动穿过所述主管道30,来自主管道30下方的至少ー个位置或多个位置的内部流动的风通过所述子管道40流动,所述分叉 管道50连接主管道30的上部,以便通过对经过主管道30流动的风进行分流而产生不同于穿过主管道30流动的风的风流。主管道30具有开ロ的通道结构,所述开ロ的通道结构用于对穿过位于所述前端部分的上端处的散热器格栅的ー些风进行吸入并将其排放到发动机室内的进气系统,所述主管道30以预定角度K倾斜,以使得风流入内部的进ロ的位置高于用以排放所述风的出□。主管道30具有完全一致的矩形横截面,风流入内部的进ロ的横截面形成为扭曲的矩形,该扭曲的矩形具有一个倾斜的竖直边和一个倾斜的水平边,以匹配散热器格栅的侧面形状。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从主管道30排放的风形成了朝向所述进气系统的中间冷却器的上部的流路。子管道40具有开ロ通道结构,用以将风从两个不同的位置吸入流过位于散热器格栅之下的保险杠部分的周围并将风排放到发动机室中的进气系统,为进行这种操作,子管道40包含有一对上进气管道42和下进气管道41,上进气管道42和下进气管道41彼此间隔。下进气管道41和上进气管道42从子管道40的ー侧以柱面形状突出,两者之间具有敞开的间隙,且分别定位于子管道40的上部和下部。流入到下进气管道41和上进气管道42的风通过位于子管道40对面的开ロ朝着发动机室中的进气系统排放,所述对面为没有形成下进气管道41和上进气管道42的地方。下进气管道41和上进气管道42的进ロ形成为梯形,且下进气管道41具有均匀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的宽度与子管道40相同,而上进气管道42具有逐渐加宽的横截面,以便在进ロ处匹配子管道40。換言之,下进气管道41的进口和出口具有相同尺寸的横截面,而在上进气管道42中进ロ横截面窄于出口横截面,整体呈漏斗形。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从子管道40排放的风构成了朝着进气系统的中间冷却器的下部的流道。分叉管道50为延伸自与主管道30的风路相连的进ロ的开ロ通道,从而其带走了穿过主管道30的一部分风并将风送到另ー个部分。与主管道30的风路相连接的分叉管道50的进ロ具有矩形横截面,该矩形横截面的ー个水平边为扭曲的,分叉管道50的横截面从进ロ朝着出口逐渐加宽,整体呈漏斗行,所述进ロ连接到所述主管道30的风路。
从分叉管道50排放的风直接送到通过分叉管道50相连接的进气管2,从而能够显著地改善进气管2的进气性能。参考图1B,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能够通过同时吸入大量的风和排放大量的风而提高进气系统的冷却效率,特别是通过显著地提高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效率而在不对中间冷却器的规格进行升级的前提下满足高性能发动机所需的性能。因此,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通过从主管道30形成一个进风流C并通过子管道40形成两个进风流A和B,从而能够同时从至少三个不同位置吸入风。主管道30的进气流C是通过在形成发动机室的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顶部处穿过散热器格栅侧而吸入风所形成的。 在子管道40中,形成了从下进气管道41在形成发动机室的前部的前端部分的底部处穿过保险杠部分的风的进风流A以及从上进气管道42穿过保险杠部分的风的进风流B,所述上进气管道42与下进气管道41相间隔。同时,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排放的风形成了通过主管道30的一个排风流Ca,通过子管道40的另一个排风流ab,和通过分叉管道50的另一个排风流Cb,从而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能够通过至少三个不同的位置同时排风。主管道30的排风流Ca是流入到主管道30并直接通过出口流出的风流,且排风流Ca形成了集中于进气系统的中间冷却器的上部的流路。由于主管道30以进口高于出口的预定角度K而倾斜,因此排风流Ca低于进风流C0子管道40中的排风流ab是下进气管道41中的进风流A和上进气管道42中的进风流B在出口之后汇聚处的气流。排风流ab形成了集中于进气系统的中间冷却器的下部分上的流路。同时,分叉管道50中的排风流Cb是由进风流C中在流出主管道30之前向着另一部分分流的一些风形成的。排风流Cb直接延伸到通过分叉管道50相连接的进气管2。如上所述,由于排风流Cb直接延伸到进气管2,因此进气管2的进气性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闻。参考图2A,在发动机室内冷却模块6与进气系统I布置在一起,进气系统I的中间冷却器4的位置靠近形成发动机室的前部的前端部分,并处于冷却模块6的一侧,且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定位于中间冷却器4的前面,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吸入穿过所述前端部分的风并将风排放到进气系统I。因此,穿过所述前端部分的风通过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同时形成了直接流向冷却模块6的气流和流向中间冷却器和进气系统I的气流,从而使利用风对发动机室的冷却效率能够显著地得到提高。进气系统I包含有普通的元件,例如,通过空气滤清器吸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2,通过排气循环设备对由进气管2吸入的外部空气进行压缩的涡轮增压器3,对从涡轮增压器3超量供应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4,以及将压缩空气从中间冷却器4供应到发动机的进气歧管5。然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进气管2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的分叉管道50直接相连,因此外部空气能够直接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吸入。
涡流增压器3具有普通的结构,其涡流与排气循环设备相连接且压缩机与进气管2相连接,中间冷却器4布置在从涡流增压器3到进气歧管5的路径上,并对从涡流增压器3超量供应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同时,冷却模块6构成了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冷凝器6a构成了冷却设备,所述冷却模块6还包括普通的兀件,例如,带有冷却风扇6c的散热器6b,且冷凝器6a、散热器6b和冷却风扇6c从发动机室的前部处的前端部分顺序布置。參考图2A,所述前端部分通过位于下端的保险杠支架11和中间支架(inter-bracket) 12而与保险杠部分 结合在一起,且散热器格栅13布置在上端,以允许风流入到发动机室中。而且,管道框架10和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布置在将风引导穿过保险杠部分和散热器格栅13的ー侧。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当中,管道框架10的高度大致与前端部分的高度相同,并且该管道框架10很宽,从而能够装配该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如上所述,当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被安装在前端部分上时,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的主管道30定位于散热器格栅13的ー侧,所且从主管道30分叉的分叉管道50直接连接着进气管2。对于这种结构,散热器格栅13具有允许风穿过的栅格结构,分叉管道30或进气管2具有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能够被任何部件所连接。同时,在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的子管道40中,下进气管道41定位于保险杠部分支架11处,上进气管道42位于中间支架12处。对于这种结构,保险杠部分支架11进ー步包含有进气ロ 11a,所述进气ロ I Ia是围绕着下进气管道41的开ロ空间,风穿过该下进气管道41,而中间支架12具有简单的格子结构,该格子结构能够让风穿过。參考图3,穿过前端的风流入到发动机室内,分成为排风流d、排风流ab和Ca、以及排风流Cb,所述排风流d的路径通过散热器格栅13朝着冷却模块6而形成,所述排风流ab和Ca的路径通过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从散热器栅格13和保险杠部分侧到进气系统I的中间冷却器4形成,所述排风流Cb的路径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直接分叉至进气管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穿过散热器格栅13的风通过排风流d直接流入到冷却模块6,并不影响将风导入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中,从而冷却模块6的冷凝器6a和散热器6b能够受到排风流d的強烈冷却,从而显著地提高冷却效率。当进风流A和进风流B在子管道40外部聚集吋,就形成了来自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的排风流ab,所述进风流A是通过保险杠部分支架11的进气ロ Ila而在子管道40的下进气管道41中形成,所述进风流B是通过中间支架12而在子管道40的上进气管道42中形成。排风流ab在強力冷却中间冷却器4之后运动至进气系统1,同时移动穿过中间冷却器4的中间下部。当通过散热器栅格13 —侧而在主管道30中形成的进风流C直接运动到主管道30之外时,形成了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中出来的排风流Ca。排风流Ca在強力冷却中间冷却器4之后运动至进气系统1,同时移动穿过中间冷却器4的中间上部。如上所述,通过利用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在子管道40附近的排风流能够强力地冷却中间冷却器4的下部,同时出自主管道30的排风流Ca能够强力地冷却中间冷却器4的上部。因此,强力接受大量风的中间冷却器4能够以高性能和高输出功率的发动机所需的高效率来运行,且中间冷却器4的所述高效率并不减损车辆的外观的设计自由度,这对于允许大量的风流入到内部是必要的。同时,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主管道30中的进风流C移动出去之前,形成了出自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的排风流Cb,同时排 风流Cb在分叉管道50中移动并移动到分叉管道50之外。由于排风流Cb直接持续到进气管2,进气管2的进气性能能够得到大大的提高。如上所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利用集中于冷却模块6上的风流,能够显著地提高冷却模块6的冷却性能,同时,通过形成集中于中间冷却器4的上部和下部的窗口流动,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显著地改善了冷却性能并消除了穿过中间冷却器4的空气流中的不均匀性,从而使前端处的风流效率能够得以改善,发动机室中的热流能够得到优化。因此,在发动机性能得到加强时,有利的是带来了改进中间冷却器4的性能所需的冷却性能和进气性能的改善。例如,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单独处理而仅仅改善中间冷却器4、冷却模块6和进气系统I中的单独功能的方法,以便在加强发动机性能的同时提高冷却性能和进气性能;但是,通过将进气系统I与冷却模块6和中间冷却器4处理为一个分析系统,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采用通过相互作用和贡献而改善整体性能的综合方法。所述综合方法可以采用各种输出元素用于分析,例如空气量、车辆压力、进气压力和进气温度,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测试结果的精确性。根据实验可以得知,中间冷却器4的出口温度提高了大约10%至20%,这根据发动机的类型(尽管要考虑到性能)而有所不同;且与相同规格的中间冷却器相比,中间冷却器4的容量提高了 35%至55%,尽管这根据发动机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直接将由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吸入的风送到进气管2而形成了外部空气引入流,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通过降低进气压力来提高进气流量,并通过防止怠速中吸入空气的回流来提高进气温度。如上所述,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由于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引入了大量的风,且前端部分的开口面积得到了优化,因此不会损害车辆外观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而且,通过利用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20,冷却模块6和进气系统I被优化设计为一个分析系统,从而能够优化发动机室的布局。为便于解释和精确限定所述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用于参考图形中所示的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这些特征。以上对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是出于图解和说明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是要穷尽本发明,也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在上述教导的启示下可以进行许多的修改和变化。选择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 方式及其替代方式和修改方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穿过散热器格栅的风被引入并被配置为被排放到布置于发动机室中的进气系统的两个不同的部分,所述散热器格栅布置在形成了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顶部处,,并且 流动到在所述前端部分的底部处设置的保险杠部的风被引入并被配置为被排放到所述两个不同的部分的任何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所述进气系统的所述两个不同的部分中的ー个为中间冷却器,而另ー个是引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所述中间冷却器冷却来自涡流增压器的过量供应的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包含 主管道,所述主管道具有靠近所述散热器格栅以弓I入穿过该散热器格栅的风的进ロ和位于所述中间冷却器顶部处的出口; 子管道,所述子管道允许风穿过至少ー个或多个位置来流动,从而引导风流动到保险杠部;和 分叉管道,所述分叉管道连接着所述主管道的风通道,以便在风穿出主管道的出口外之前将引导到主管道中的风的一部分分流,并将分流出的风送到进气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 所述主管道是以一定角度倾斜的开ロ通道,其进ロ的位置高于出口 ; 所述子管道是具有一对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的开ロ通道,所述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在ー侧处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而突出,以引导风流动到所述保险杠部;和 所述分叉管道是连接至所述主管道的风通道的开ロ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所述子管道的上进气管道和所述分叉管道具有不同的进ロ横截面和出ロ横截面,从而具有了漏斗形的横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所述进ロ横截面窄于所述出口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所述下进气管道的进ロ横截面与其出口横截面大致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其中引导到所述子管道的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中的风被配置为在从所述子管道被排放的时候进行聚集。
9.一种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包含 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包括引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连接至外部空气循环设备的涡流增压器、和对过量供应的空气进行冷却并将空气发送到进气歧管的中间冷却器,且该进气系统被布直在发动机室内; 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包括用于冷却设备的冷凝器,和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并布置在所述进气系统的ー侧的散热器; 主管道,该主管道对穿过形成了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风进行引入,并将该风排放到进气管和中间冷却器; 子管道,该子管道引入从不同位置穿过所述前端部分的风,并将该风排放到中间冷却器;和 分叉管道,该分叉管道连接至所述主管道的风通道,以便在风穿出主管道之前对引入到所述主管道中的风的一部分进行分流,并将该风送到进气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冷却模块由穿过所述前端部分设置的散热器格栅的风而被直接冷却;并且 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布置在散热器格栅的ー侧,以避免干扰直接流至冷却模块的风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通过布置在所述前端部分处的管道框架而被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子管道是具有一对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的开ロ通道,所述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在一侧处彼此间隔一定的距离而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主管道定位于所述散热器格栅的ー侧; 来自所述主管道的所述分叉管道直接连接至所述进气管;和 所述子管道的下进气管道定位于保险杠支架部,保险杠在该保险杠支架部处设置于保险杠部中,而上进气管道以预定的距离定位在中间支架周围,该中间支架布置在保险杠支架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进气管形成于所述保险杠支架上,所述进气管为围绕所述下进气管道并允许风由此流入的开ロ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子管道的上进气管道和所述分叉管道具有不同的进ロ横截面和出ロ横截面,以具有漏斗形的横截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进ロ横截面窄于所述出ロ横截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所述下进气管道的进ロ横截面与其出ロ横截面大致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其中引入到所述子管道的下进气管道和上进气管道的风被配置为在从子管道排出时聚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及其发动机室布局。采用了风通量集中导引设备的发动机室布局,可以包含进气系统,该进气系统具有进气管、涡流增压器和中间冷却器,且该进气系统可以被布置在发动机室内;冷却模块,该冷却模块具有冷凝器和散热器;主管道,该主管道引入穿过形成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部分的风,并将该风排放到进气管和中间冷却器;子管道,该子管道引入从不同位置穿过所述前端部分的风,并将该风排放到中间冷却器;和分叉管道,该分叉管道可以连接至所述主管道的风通道,以便在风穿过主管道离开之前分流引入到所述主管道中的风的一部分,并将该风送到进气管。
文档编号B60K13/02GK102673385SQ20111039122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0日
发明者南宗佑, 李宗勋, 金原植, 韩宗梡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