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起重机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196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起重机底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机的底盘,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起重机的底盘。
背景技术
悬挂系统是汽车起重机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车架与车桥弹性地联接起来,用以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并且缓冲由不平衡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够平顺地行使。现有的应用于多轴汽车起重机(五轴以上)的后悬挂系统通常采用钢板弹簧加平衡梁的结构形式,且由于该平衡梁通常都是采用左右对称的平衡梁结构,使得现有的这种后悬挂系统结构通常只适用于每根桥的承载相同的情形,而且只能适用于非驱动桥的情形。但是,当应用于多轴汽车起重机上的后悬挂系统的最后一桥为具备驱动、转向功能的单胎驱动桥时,由于该转向驱动桥的承载一般小于传统双胎结构的非转向桥的承载,使得该驱动桥与其他非驱动桥之间的承载不相同,如此,传统的采用左右对称的平衡梁结构的后悬挂系统就变得不适用了。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则提供一种适用于各桥之间承载不相同情形的汽车起重机底盘,以满足多桥中每根桥的承载要求,确保车辆运行中各车桥更加安全、稳定及可靠。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起重机底盘,包括车架、多个车桥、 前悬挂系统及后悬挂系统,所述前悬挂系统与后悬挂系统连接在所述车架与所述多个车桥之间;该后悬挂系统包括平衡梁及两个板簧,所述两个板簧分别安装于两个车桥上,所述平衡梁位于所述两个车桥之间并铰接于车架上,所述两个板簧与所述平衡梁可滑动地连接; 所述两个车桥上的承载不相同,所述平衡梁非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平衡梁的中心与平衡梁的铰接点之间具有一偏心距。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车桥中其中一个车桥的承载大于另一个车桥的承载,所述平衡梁的铰接点位于平衡梁的中心与较大承载的车桥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车桥均为驱动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车桥中其中一个为转向驱动桥,另一个为非转向驱动桥,所述非转向驱动桥的承载大于所述转向驱动桥的承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驱动桥为单胎结构,所述非转向驱动桥为双胎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起重机底盘具有六个车桥,所述非转向驱动桥为第五车桥,所述转向驱动桥为第六车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悬挂系统还包括另一平衡梁及另一板簧, 所述另一板簧安装于第四车桥上,所述另一平衡梁位于所述第四车桥与所述第五车桥之间并对称地铰接于车架上,所述第四车桥与所述第五车桥上的承载相同。[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悬挂系统包括平衡梁、链接组件及三个板簧,所述三个板簧通过所述平衡梁及链接组件分别安装于前三个车桥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悬挂系统还包括两个上推力杆及两个下推力杆,所述两个上推力杆装设于所述平衡梁的上方,所述两个上推力杆的一端铰接于车架上,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车桥上;所述两个下推力杆装设于所述平衡梁的下方,且所述两个下推力杆的一端铰接于车架上,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车桥上;每一上推力杆、 下推力杆及对应的车桥相互连接形成一铰链四杆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起重机底盘,根据车桥的承载不同, 将平衡梁非对称地铰接在车架上,有效解决了两个车桥之间承载不相同时的平衡承载问题,且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改变平衡梁的偏心距来满足各桥的不同承载要求,有效提升了后悬挂系统的整体性能。另外,通过设置于两个车桥上的两个上推力杆及两个下推力杆,使所述上推力杆以及下推力杆与车桥之间形成铰链四杆机构,使车桥做平行四边形运动,从而有效避免了车桥绕桥的中心转动,保证了车桥及轮胎的正确定位。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前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汽车起重机底盘的后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与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起重机底盘100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与俯视结构示意图。该汽车起重机底盘100包括车架20、前悬挂系统70及后悬挂系统90。 车架20的前端设置车头10。前悬挂系统70与后悬挂系统90设置于车架20的下方,并分别临近车头10及车尾设置,用以有效缓冲来自地面的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确保该汽车起重机底盘100于运行中更加安全、稳定及可靠。请一并参阅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悬挂系统70为三桥悬挂系统,包括三个车桥(第一车桥711、第二车桥712与第三车桥713)、三个板簧(第一板簧751、第二板簧752 与第三板簧753)、一平衡梁76、一上推力杆77、一链接组件78及三根下推力杆(第一下推力杆791、第二下推力杆792与第三下推力杆793)。所述第一车桥711、第二车桥712与第三车桥713设置于车架20靠近头部的下方且沿远离车头10方向分别相互平行间隔设置。 第一板簧751、第二板簧752与第三板簧753分别安装于第一车桥711、第二车桥712与第三车桥713上,第一板簧751的朝向车头10的一端通过一个固定支架74与车架20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推力杆791沿水平方向装设于第一板簧751下方,第一下推力杆791的两端分别铰接于车架20与第一车桥711上。平衡梁76铰接于车架20上,并设置于第一车桥 711与第二车桥712之间。平衡梁7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板簧751的另一端及第二板簧752 上朝向该平衡梁76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下推力杆792沿水平方向装设于第二板簧 752下方,第二下推力杆792的两端分别对应铰接于车架20与第二车桥712上。第二板簧 752的远离平衡梁76的另一端与链接组件78滑动连接,并通过链接组件78与所述第三板簧753连接。所述链接组件78包括二铰接板781及一连接杆783,该二链接板781铰接于车架 20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二板簧752远离平衡梁76的另一端以及第三板簧753靠近链接组件 78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78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链接板781相接,从而将所述第二板簧752与第三板簧753相连。所述第三板簧753远离链接组件78的另一端通过一固定支架74与车架20滑动连接。所述上推力杆77的两端分别铰接于第三车桥713与车架 20上,并沿水平方向位于所述第三板簧753上方。所述第三下推力杆793沿水平方向装设于第三板簧753下方,第三下推力杆793的两端分别对应铰接于车架20与第三车桥713之间。所述上推力杆77、第三下推力杆793、车架20和第三车桥713共同形成一个铰链四杆机构,且该铰链四杆机构在图3所视的方向上为平行四边形。通过推力杆77和推力杆793 来共同固定车桥713,使车桥713做平行四边形运动,而不能绕车桥713的中心转动,有效保证了车桥713既能在一定范围内跳动、摆动,也能使桥的运动范围受到控制,确保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及车桥及轮胎的正确定位。请一并参阅图4,所述后悬挂系统90也为一三桥悬挂系统,包括三个车桥(第四车桥911、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三个板簧(第四板簧931、第五板簧932与第六板簧 933)、两个平衡梁(第一平衡梁951与第二平衡梁952)、两个上推力杆97及三个下推力杆 99。所述第四车桥911、第五车桥912、第六车桥913分别相互平行间隔地设置于车架20靠近尾部的下方位置处。第四板簧931、第五板簧932与第六板簧933分别安装于第四车桥 911、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上,并通过该两个平衡梁951、952依次活动连接于一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平衡梁951、952铰接于车架20上,并分别位于第五车桥912的两侧;亦即,平衡梁951位于第四车桥911与第五车桥912之间以及平衡梁952位于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之间。所述第四板簧931上远离第五板簧932的一端通过一个固定支架94与车架20滑动连接,所述第六板簧933上远离第五板簧932的一端通过一个固定支架94与车架20滑动连接,该第四板簧931的另一端与第五板簧932朝向该第四板簧931 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平衡梁951的两端滑动连接;该第五板簧932朝向该第六板簧933的一端与第六板簧93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平衡梁952的两端滑动连接。所述两个上推力杆97沿水平方向装设于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之间并位于第五板簧932与第六板簧933上方位置处,该两个上推力杆97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车架20 上且邻近该第二平衡梁952与车架20的铰接位置处,该两个上推力杆97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上。所述三个下推力杆99沿水平方向分别装设于第四板簧931、第五板簧932与第六板簧933的下方,该三个下推力杆99的一端分别对应铰接于第四车桥911、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上,另一端对应铰接于车架20上。所述第五车桥912、与第五车桥912铰接的上推力杆97、与第五车桥912铰接的下推力杆99及车架20之间相互连接共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铰链四连杆机构;所述第六车桥913、与第六车桥913铰接的上推力杆97、与第六车桥913铰接的下推力杆99及车架20之间亦相互连接共同形成另一个平行四边形铰链四连杆机构;通过推力杆97和推力杆99来共同固定车桥,使车桥做平行四边形运动,而不能绕车桥的中心转动,有效保证了第五车桥912、第六车桥913既能在一定范围内跳动、摆动,也能使桥的运动范围受到控制,确保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及车桥及轮胎的正确定位,与只用单根推力杆来固定车桥相比,可以有效地避免车轮绕单根推力杆与车轮的铰接点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均为驱动桥,其余车桥(第一车桥 711、第二车桥712、第三车桥713、第四车桥911)为非驱动桥。第四车桥911与第五车桥 912均为双胎结构,承载大且相同,所述第一平衡梁951对称地铰接于第四车桥911与第五车桥912之间。第六车桥913为单胎结构且为转向桥,承载较小,第二平衡梁952非对称地铰接于车架20上并位于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之间。所述第二平衡梁952的中心 0与平衡梁的铰接点A之间具有一偏心距e,该偏心距(e)的大小与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之间的承载大小相对应,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之间的承载大小来决定该偏心距(e)的大小,当车桥的承载不相同时,可通过第二平衡梁952来满足每根桥的承载要求,即通过改变偏心距e的大小来使车桥的载荷满足使用要求。具体地,作为非转向驱动桥的第五车桥912的承载大于作为转向驱动桥的第六车桥913的承载,从而所述第二平衡梁952的铰接点A位于第二平衡梁952的中心0与具有较大承载的第五车桥 912之间,以满足多桥中每根桥的承载要求,确保车辆运行中各车桥更加安全、稳定及可靠。 可以理解,所述平衡梁952可为一偏心距可调的非对称结构平衡梁。所述后悬挂系统90结构简单,其通过于设置于两个驱动桥之间的非对称铰接的平衡梁952,有效解决了两个驱动桥之间承载不相同时的平衡承载问题,使得可通过改变平衡梁952的偏心距(e)来满足各桥的不同承载要求,有效提升了后悬挂系统90的整体性能。另外,通过水平设置于平衡梁952上方的两个上推力杆97以及设于平衡梁952下方的两个下推力杆99,使所述第五车桥912、第六车桥913、两个上推力杆97以及两个下推力杆 99相互连接并共同形成平行四边形铰链四杆机构,以共同固定该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 913,使第五车桥912与第六车桥913做平行四边形运动,从而有效避免车桥绕桥的中心转动,有效保证了传动系统的可靠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起重机底盘,包括车架、多个车桥、前悬挂系统及后悬挂系统,所述前悬挂系统与后悬挂系统连接在所述车架与所述多个车桥之间;该后悬挂系统包括平衡梁及两个板簧,所述两个板簧分别安装于两个车桥上,所述平衡梁位于所述两个车桥之间并铰接于车架上,所述两个板簧与所述平衡梁可滑动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桥上的承载不相同,所述平衡梁非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平衡梁的中心与平衡梁的铰接点之间具有一偏心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桥中其中一个车桥的承载大于另一个车桥的承载,所述平衡梁的铰接点位于平衡梁的中心与较大承载的车桥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桥均为驱动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桥中其中一个为转向驱动桥,另一个为非转向驱动桥,所述非转向驱动桥的承载大于所述转向驱动桥的承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驱动桥为单胎结构, 所述非转向驱动桥为双胎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起重机底盘具有六个车桥,所述非转向驱动桥为第五车桥,所述转向驱动桥为第六车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挂系统还包括另一平衡梁及另一板簧,所述另一板簧安装于第四车桥上,所述另一平衡梁位于所述第四车桥与所述第五车桥之间并对称地铰接于车架上,所述第四车桥与所述第五车桥上的承载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挂系统包括平衡梁、 链接组件及三个板簧,所述三个板簧通过所述平衡梁及链接组件分别安装于前三个车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起重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挂系统还包括两个上推力杆及两个下推力杆,所述两个上推力杆装设于所述平衡梁的上方,所述两个上推力杆的一端铰接于车架上,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车桥上;所述两个下推力杆装设于所述平衡梁的下方,且所述两个下推力杆的一端铰接于车架上,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两个车桥上;每一上推力杆、下推力杆及对应的车桥相互连接形成一铰链四杆机构。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起重机底盘,包括车架、多个车桥、前悬挂系统及后悬挂系统,所述前悬挂系统与后悬挂系统连接在所述车架与所述多个车桥之间;该后悬挂系统包括平衡梁及两个板簧,所述两个板簧分别安装于两个车桥上,所述平衡梁位于所述两个车桥之间并铰接于车架上,所述两个板簧与所述平衡梁可滑动地连接;所述两个车桥上的承载不相同,所述平衡梁非对称地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平衡梁的中心与平衡梁的铰接点之间具有一偏心距。本实用新型由于将平衡梁非对称地铰接在车架上,可以根据车桥的承载不同,改变平衡梁的偏心距来满足各桥的不同承载要求,有效解决了两个车桥之间承载不相同时的平衡承载问题,有效提升了后悬挂系统的整体性能。
文档编号B60G7/00GK202225707SQ20112039586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
发明者刘劲松, 刘毓明, 胡湘华, 钟志强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