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225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该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该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该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该扶手主体存放在该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该扶手主体从该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该制动销设定扶手主体围绕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在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扶手主体围绕水平轴摆动时,该引导槽部由制动销引导。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上述座椅靠背中,如日本专利公开2005-287724号中所公开的,在扶手的侧面框架(扶手框架)中形成支撑水平轴的轴承部和引导槽部。通常,扶手的侧面框架(扶手框架)、水平轴、制动销等由金属制成。因此,在上述传统技术中,需要在扶手的轴承部、水平轴、引导槽部等上设置缓冲组件(例如,衬套)以避免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由此防止异常噪声的产生。结果,部件的数目增加,结构变得复杂,并且组装的容易性降低。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的座椅靠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该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该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该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该扶手主体存放在该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该扶手主体从该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该制动销设定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在该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摆动时,该引导槽部由该制动销引导,其中该扶手主体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该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该衬套中,并且
该引导槽部形成在该衬套中。该扶手主体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该水平轴插入并支持在该衬套中,并且该引导槽部形成在衬套中。因此,当该衬套由树脂材料模制而成时,可以防止水平轴或制动销与金属部件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例如,与在水平轴、轴承部、制动销、引导槽部等上设置衬套等树脂材料作为缓冲组件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的技术相比,可以减少组件的数目,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
·
在本发明中,该引导槽部与支持该水平轴的衬套的轴承部大致同轴心地形成,并且该引导槽部包括与该轴承部大致同轴心的彼此相对的内侧周壁和外侧周壁,在该引导槽部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加固该引导槽部的加固部,并且该加固部包括与该外侧周壁相对的加固周壁、连接该外侧周壁与该加固周壁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固侧壁、以及相对于该轴承部的轴心径向放置并且连接该外侧周壁与该加固周壁的壁表面的多个加固梁。 利用上述配置,当扶手处于使用中时,该加固侧壁、该多个加固梁以及该加固周壁足可以抵抗从该水平轴施加到该衬套的力。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该衬套的强度,并且可以提高该衬套的耐用性。在本发明中,当该加固部和该引导槽部在该衬套中被形成为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处于从该轴承部的上方朝向座椅后方侧时,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弧形形状,并且该加固周壁的外表面平滑地连接到该衬套所安装到的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当该扶手主体围绕该水平轴转动时,竖直截面具有弧形形状的加固周壁部分可以被该存放部的底部引导。从而该扶手主体可以平滑转动。因此,可以减少施加到该水平轴的负荷。该加固周壁的外表面(设计表面)平滑地连接到该衬套所安装到的该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因此,可以提高扶手的外观品质。在本发明中,当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时,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弧形形状的结构中,在该衬套所安装到的该扶手主体部的设计表面和该衬套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然而,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因此,该扶手主体的设计表面和该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的外表面(设计表面)可以相互平滑地连接。从而可以提闻外观品质。在本发明中,
当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该引导槽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该扶手主体的纵向末端侧向相反的一侧敞开的开口部,当该扶手被组装到该座椅靠背主体时,该制动销从该引导槽部的开口部进入该引导槽部,并且在该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 的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将该制动销引导到该开口部的引导表面,可以提供以下效果。当将该扶手主体组装到该座椅靠背主体时,该制动销从该引导槽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中的开口部进入该引导槽部。此时,该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的引导表面将该制动销引导到该开口部。因此,在将该衬套组装到该扶手主体部以形成扶手主体之后,该制动销可以插入到该引导槽部中。结果,例如在将该扶手主体安装到该座椅靠背框架侧之后,不需要通过利用螺栓和螺母等装置将该制动销组装到该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从而可以减少部件的数目和组装步骤的数目。在本发明中,当从该轴承部的径向外侧覆盖该衬套的轴承部的盖部以盘状形状从该轴承部的外周部向该轴承部的径向外侧凸出时,可以提供以下效果。该盖部可以可靠地覆盖该水平轴和该水平轴周围的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安全性。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减少部件的数目,能够简化结构,并且能够提高组装的容易性的座椅靠背。


图I是汽车座椅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扶手、表皮材料、座椅靠背软垫和座椅靠背框架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扶手和铰链支架的组装方法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扶手的分解透视图;图5(A)是从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对应的方向看到的右侧衬套的透视图,图5(B)是从与扶手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相对应的方向看到的右侧衬套的透视图;图6是安装到铰链支架的扶手的侧视图;以及图7是沿着图6中的J-J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7表皮材料8座椅靠背软垫9座椅靠背框架10 扶手28存放部32扶手支撑部(第一立壁)35制动销
40水平轴48M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49扶手主体50 衬套51座椅靠背主体52引导槽部

52H 开口部52J外侧周壁52U内侧周壁53加固部53G引导表面53J加固周壁53J1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53J2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53H加固梁53S加固侧壁54 盖部57轴承部Fr座椅前方侧Rr座椅后方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图I示出汽车的座椅I。座椅I包括支撑乘客的臀部和大腿的座垫2和支撑乘客后背的座椅靠背3。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4连接到座椅靠背3的上端部。在作为座椅靠背3的主体部的座椅靠背主体51的左侧部分中还设置有支撑乘客手臂的扶手10。座椅袁背主体51的结构如图2中所示,座椅靠背主体51包括座椅靠背框架9、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的座椅靠背软垫8和覆盖座椅靠背软垫8的表皮材料7。在座椅靠背主体51的左侧部分中形成有存放扶手10的扶手主体49的存放凹部28 (对应于存放部)。在图2中,附图标记28A表示在座椅靠背软垫8中形成的存放凹部28的矩形孔,并且附图标记28B表示以表皮材料7形成的存放凹部28的有底的凹部。存放凹部28以竖直截面为竖直方向长的矩形形状向座椅前方侧Fr敞开。扶手10的结构如图6和图7中所示,扶手10包括经由铰链机构H可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40的水平轴心O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9 (见图2)上的扶手主体49以及盖组件20,盖组件20被设置为可相对于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心O相对转动并且被安装到存放凹部28的底部侧的座椅靠背框架9以覆盖该底部。扶手主体49可以在扶手主体49存放在存放凹部28中的存放状态(见图I中的实线)和扶手主体49从存放凹部28向座椅前方侧Fr突出的使用状态(见图I中的双点划线)之间自由切换。扶丰丰体49的结构扶手主体49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50,水平轴40插入并支撑在衬套50中。也就是说,扶手主体49包括其基端部以窄的宽度形成的扶手主体部48和从宽度方向的外侧安装到扶手主体部48的窄的基端部15(见图3)的左右一对树脂衬套50。扶手主体49在整个纵向长度上以大致相同的宽度形成。扶手主体部48的结构如图3中所示,扶手主体部48包括扶手软垫12、装配有扶手软垫12的扶手框架11和覆盖扶手软垫12的表皮材料13。扶手框架11被形成为具有多个减轻重量的孔IlH的板状形状。圆筒状管材14沿着扶手主体部48的宽度方向焊接固定到扶手框架11的基
端部。铰链机构H的水平轴40插通管材14。铰链支架30的结构扶手主体49经由铰链机构H连接到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9的铰链支架30。如图3中所示,铰链支架30包括在存放状态下位于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后侧的板状托架主体31 (存放状态下扶手主体49的下端部)以及左右一对第一立壁32 (对应于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该对第一立壁32从托架主体31的下半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向座椅前方侧Fr立起并且位于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侧方。在每个第一立壁32上设置有向铰链支架3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扶手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制动销35。设置制动销35以便设定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40的摆动范围。第一立壁32被形成为三角形形状,从侧面看,该三角形形状的顶部具有弧形形状。第一立壁32的周部33以及托架主体31的上半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34以法兰形状向铰链支架30的宽度方向外侧凸出,并且分别相互连接。从而可以增加第一立壁32的刚度。多个双头螺栓31H也从托架主体31向座椅后方侧Rr突出。所述多个双头螺栓31H插通座椅靠背框架9的下侧安装部29中的螺栓插入孔H2(见图2)。螺母从座椅靠背框架9的后侧螺合并紧固到双头螺栓31H上。从而将铰链支架30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9。从而扶手主体49经由铰链支架30连接并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9上。盖组件20的结构如图3、图4和图6中所示,盖组件20包括从座椅前方侧Fr与托架主体31和存放凹部28的底部重叠的矩形板状盖主体21以及左右一对第二立壁22,该对第二立壁22从盖主体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21S的下端部向座椅前方侧Fr立起,并且分别插入在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第一立壁32之间。盖主体21被形成为与存放凹部28的底面大致相同的矩形形状和尺寸。也就是说在存放凹部28的竖直方向上的大致整个长度上(整个竖直长度)形成盖组件20,并且盖组件20覆盖存放凹部28的大致整个
。在盖主体21的上半部21J上设置有向座椅后方侧Rr突出的多个夹具C。该夹具C与座椅靠背框架9的上侧安装部分19中的夹具孔Hl (见图2)配合。在表皮材料7中形成多个夹具插入孔和多个螺栓插入孔。如图3中所示,第二立壁22被形成为三角形形状,从侧面看,该三角形形状的顶部具有弧形形状,并且位于扶手主体49的宽度方向外侧。第二立壁22的周部23以法兰形状向盖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W2凸出。因此可以增加第二立壁22的刚度,并且第二立壁22的周部23可以覆盖铰链机构H。如图3和图4中所示,在盖组件20上设置有向存放凹部28的底部和内侧部之间的角部突出并且按压该角部中的表皮材料7的突出部24。在第二立壁22上方的盖主体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21S中的每一个端部设置有沿着竖直方向突出的竖直壁25。突出部24以法兰形状从每个竖直壁25的顶部向盖主体21的宽度方向外侧W2突出,并且与第二立壁22的每个法兰形状的周部23相连。铰链机构H的结构如图6和图7中所示,铰链机构H经由插通第二立壁22的水平轴插入孔22H的水
平轴4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立壁32和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水平轴40包括轴部42和具有六棱柱形状的头部41。在轴部42的与头部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末端部)形成母螺纹部。螺母螺合在该母螺纹部上。衬套50的结构如图3至图7中所示,在支撑水平轴40的每个衬套50的圆筒状轴承部57的径向外侧与轴承部57大致同轴心地形成弧形引导槽部52(也就是说,在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引导槽部52)。在引导槽部52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加固该引导槽部52的槽状加固部53。轴承部57不可转动地装配到扶手框架11的管材14的一个端部(见图7)。加固部53和引导槽部52在衬套50中形成为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处于从轴承部57的上方朝向座椅后方侧Rr。引导槽部52的结构如图5(A)、图5(B)和图6中所示,与轴承部57大致同轴心地形成引导槽部52。引导槽部52包括与轴承部57大致同轴心的彼此相对的内侧周壁52U和外侧周壁52J以及连接内侧周壁52U和外侧周壁52J的扶手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侧壁52T。当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心O摆动时,由铰链支架30的每个第一立壁32的制动销35引导该引导槽部52。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的引导槽部52的座椅前方侧Fr的端部形成第一制动壁52S1,当扶手10摆动到座椅后方侧Rr以呈现处于竖直位置的存放状态时,第一制动壁52S1接收制动销35并且由此防止扶手10进一步摆动。加固部53的结构加固部53包括与外侧周壁52J相对的加固周壁53J、连接外侧周壁52J与加固周壁53J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加固侧壁53S以及相对于轴承部57的轴心径向定位并且连接外侧周壁52J和加固周壁53J的壁表面的多个加固梁53H。外侧周壁52J和加固周壁53J被设置为具有相同的宽度。加固梁53H被分别设置为具有与外侧周壁52J和加固周壁53J的大致整个宽度一致的宽度。利用上述配置,当扶手处于使用中时,加固侧壁53S、多个加固梁53H和加固周壁53J足可以抵抗从水平轴40施加到衬套50的力。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衬套50的强度,并且可以提高衬套50的耐用性。如图5(A)、图5(B)和图6中所示,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的加固部53的座椅后方侧Rr的加固周壁部分53J1被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弧形形状。结果,当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心O转动时,由存放凹部28的底部引导竖直截面具有弧形形状的加固周壁部分53J1。从而扶手主体49可以平滑地转动。因此,可以减小施加到水平轴40的负荷。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的加固部53的座椅前方侧Fr的加固周壁部分53J2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因此,扶手主体部48的设计表面和加固部53的设计表面(加固周壁部分53J2的座椅前方侧Fr的设计表面)可以平滑地相互连接。从而可以提闻外观品质。加固周壁53J的设 计表面(外表面)无台阶地平滑连接到衬套50所安装到的扶手主体部48的扶手表面48M(见图6)。因此,可以提高扶手10的外观品质。如图5(A)中所示,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的引导槽部52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形成有向与扶手主体49的纵向末端侧相反的一侧(座椅后方侧Rr)敞开的开口部52H。当扶手10被组装到座椅靠背主体51时,制动销35从引导槽部52的开口部52H进入引导槽部52。还在扶手主体49的使用状态下的加固部53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形成将制动销35引导到开口部52H的引导表面53G。引导表面53G包括位于加固周壁53J和外侧周壁52J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之间的端部壁的外表面。在引导槽部52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形成第二制动壁52S2,当扶手10摆动到座椅前方侧Fr以呈现处于大致水平位置的存放状态时,第二制动壁52S2接收制动销35并且由此防止扶手10进一步摆动。第二制动壁52S2从引导槽部52的侧壁52T向扶手宽度方向外侧立起。第二制动壁52S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连接到下面描述的盖部54的外周部。利用上述配置,当扶手主体49被组装到座椅靠背主体51时,制动销35从引导槽部52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中的开口部52H进入引导槽部52。此时,加固部53的座椅后方侧Rr的端部的引导表面53G将制动销35引导到开口部52H。因此,在将衬套50组装到扶手主体部48以形成扶手主体49之后,可以将制动销35插入到引导槽部52中。结果,例如在扶手主体49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9侧之后,不需要通过采用螺栓和螺母等装置将制动销35组装到铰链支架30的第一立壁32。从而可以减少部件数目和组装步骤的数目。如图5(B)和图7中所示,从轴承部57的径向外侧覆盖衬套50的轴承部57的盖部54以盘状形状从轴承部57的外周部向轴承部57的径向外侧凸出。更具体来说,盖部54以如下的盘状形状(锥形形状)凸出盖部54从轴承部57的一个端部(扶手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越向扶手宽度方向内侧就越位于径向外侧。因此,盖部54可以可靠地覆盖水平轴40和水平轴40周围的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安全性。盖部54的上侧外周部连接到引导槽部52的内侧周壁52U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内侧周壁52U的扶手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端部)。从而可以增加盖部54的刚度。如图5(B)中所示,在从盖部54的座椅前方侧Fr的部分向座椅前方侧Fr凸出的法兰54F上设置有向扶手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截面具有十字形状的十字销55。因此,在组装时可以使衬套50处于正确的位置。当扶手主体49转动到抵接制动销35时,可以防止扶手主体49与引导装置一起转动。利用上述配置,扶手主体49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树脂衬套50,水平轴40插入并支撑在树脂衬套50中,并且在衬套50中形成引导槽部52。因此,可以防止水平轴40或制动销35与金属部件接触。从而可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生成异常噪声。例如,与在水平轴40、轴承部57、制动销35、引导槽部52等上设置衬套等树脂材料
作为缓冲组件以防止由于金属部件之间的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的技术相比,可以减少部件数目,可以简化结构,并且可以提高组装的容易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靠背,其中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的扶手主体的存放部,所述座椅靠背主体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座椅靠背软垫和覆盖所述座椅靠背软垫的表皮材料, 所述扶手主体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所述扶手主体存放在所述存放部中的存放状态和所述扶手主体从所述存放部向座椅前方侧突出的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侧的扶手支撑部突出设置有制动销,所述制动销设定所述扶手主体围绕所述水平轴的摆动范围,并且 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当所述扶手主体围绕所述水平轴摆动时,所述引导槽部由所述制动销引导, 其中所述扶手主体在所述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所述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所述衬套中,并且 所述引导槽部形成在所述衬套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中所述引导槽部与支持所述水平轴的所述衬套的轴承部大致同轴心地形成,并且所述引导槽部包括与所述轴承部大致同轴心的彼此相对的内侧周壁和外侧周壁, 在所述引导槽部的径向外侧设置有加固所述引导槽部的加固部,并且所述加固部包括与所述外侧周壁相对的加固周壁、连接所述外侧周壁与所述加固周壁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加固侧壁、以及相对于所述轴承部的轴心径向放置并且连接所述外侧周壁与所述加固周壁的壁表面的多个加固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中所述加固部和所述引导槽部在所述衬套中被形成为在所述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处于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朝向座椅后方侧, 在所述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为弧形形状,并且 所述加固周壁的外表面平滑地连接到所述衬套所安装到的扶手主体部的扶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中在所述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加固部的座椅前方侧的加固周壁部分被形成为竖直截面具有L形状的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中在所述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引导槽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与所述扶手主体的纵向末端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开口部, 当所述扶手被组装到所述座椅靠背主体时,所述制动销从所述引导槽部的所述开口部进入所述引导槽部,并且 在所述扶手主体的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加固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将所述制动销引导到所述开口部的引导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 其中从所述轴承部的径向外侧覆盖所述衬套的轴承部的盖部以盘状形状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部向所述轴承部的径向外侧凸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该座椅靠背减少部件的数目,简化结构,并且提高组装的容易性。在座椅靠背主体中形成有存放扶手主体(49)的存放部。扶手主体(49)围绕基端部侧的水平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可在存放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扶手支撑部(32)突出设置有制动销(35)。在扶手主体(49)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有引导槽部(52)。当扶手主体(49)围绕水平轴转动时,引导槽部(52)由制动销(35)引导。扶手主体(49)在基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包括衬套(50),水平轴插入并支撑在衬套(50)中。引导槽部(52)形成在衬套(50)中。
文档编号B60N2/46GK102874147SQ20121023850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1日
发明者加藤晃司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