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4046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用途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能够将载货台向前扩展以便将载货台空间和乘车空间的面积或者容量利用至最大程度的多用途车。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提交过涉及具有面积或者容量可扩展的载货台的多用途车的发明的申请,并且这些申请已注册。例如美国专利6,905, 159号、美国专利6,994,388号和美国专利 7,249,798 号。在上述文献所显示的多用途车中,前座椅和后座椅配置在由ROPS所覆盖的乘车空间里,载货台配置在后座椅的后方。通过将后座椅从使用状态变为收存状态,载货台的前部可以扩展至在使用状态中的后座椅所占据的乘车空间。图12示出后座椅处于使用状态的在先技术文献中的多用途车的左视图。长凳形前座椅81有直立配置在舱室82的底面821上的座脚811,配置在座脚811上端面的座板812,通过支持柱及其类似物固定到座板812的靠背813。长凳形前座椅81通常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舱室82的左右端附近。因此,几个人可并排乘坐。驾驶员可就坐于一端(例如左端)的座位区,乘客则可就坐于另一座位区。长凳形后座椅83具有配置在容纳发动机(未显示)的机箱84上侧的座板831和靠背832。座板831和靠背832与前座椅81 —样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舱室6的左右端附近。因此,几个乘员可并排乘坐。说明后座椅83的折叠结构。座板831固定于支持台833的上表面上。支持台833的前端通过铰链834可枢转地支持于机箱84的前上端。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柱835固定在靠背832上,支柱835的下端通过铰链836枢转连接于座板831的后端。图13示出后座椅处于收存状态的在先技术文献中的多用途车的左视图。在铰链836上向前枢转靠背832以使其接触到座板831的上表面。然后,通过在铰链834上一起向前枢转座板831和靠背832至基本竖直的状态,后座椅83在前座椅81的后侧被折叠成收存状态。这样,通过折叠并收存后座椅83,后乘车空间Pl可被利用为载货台85的前扩展空间。载货台85以固定底板851、沿着固定底板851的左右边缘与固定底板851基本成直角设置的一对固定侧壁852、设置在固定底板851后端可开闭的门型后壁853、在前后方向上位置可调的前壁854为基本结构。除了这些构件以外,如图13所示,还设置左右一对扩展侧壁855以便向前扩展载货台85。因此,在上述传统多用途车中,为了将后座椅83从使用状态变为收存状态并扩展载货台85,单独需要载货台85的扩展侧壁8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是消除对载货台扩展侧壁的需要。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前侧依次包括前座椅、后座椅、载货台的多用途车,所述载货台可在载货台向前扩展至载货台前侧的后乘车空间内的扩展状态和载货台不扩展至后乘车空间内的非扩展状态之间转变;设置有在非扩展状态中分隔后乘车空间和车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对后门,而在扩展状态中所述后门作为分隔载货台的扩展部和车身左右外部的扩展侧壁。根据上述结构,后门形成载货台扩展部的侧壁。因此,不需要单独提供扩展侧壁,从而可简化载货台的结构。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后门的前端支持于车身框架上,后门能以前端为枢轴向车身左右外部打开。根据上述结构,后门可向车身左右外部打开。因此,在打开和关闭后门时,后乘车空间能被有效利用。在本发明中,优选地,把持部形成于后门的左右外表面上,后门上端的高度与载货台侧壁的高度基本相同。根据上述结构,把持部形成于后门的左右外表面上。因此,后门能从车身外部打开。载货台扩展部的扩展侧壁(后门)的高度与基准部的侧壁的高度基本相同。因此,在扩展状态中,扩展部能够收容具有与收容于基准部的货物相同高度的货物。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载货台具有非扩展状态中的基准部和扩展状态中的扩展部,基准部和扩展部是分开的,基准部能进入倾卸状态,在倾卸状态中基准部在扩展状态和非扩展状态中均向后下方倾斜。根据上述结构,在扩展状态和非扩展状态中,基准部与扩展部分离、单独进入倾卸状态。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扩展状态中后座椅以其前端为中心向前枢转至基本竖直的状态,在非扩展状态中位于后座椅下侧的底板在扩展状态中以前端为中心向前枢转。根据上述结构,在扩展状态中,底板是可向前枢转的。因此,位于底板下侧的构件例如发动机等的维修保养能通过使载货台进入扩展状态而容易地执行。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的立体 图2是显示图1中的前后门被移除后状态的立体 图3是处于载货台的非扩展状态的多用途车的左视 图4是处于载货台的扩展状态的多用途车的左视 图5是显示载货台底壁的固定结构的上面的透视 图6是沿图5的V1-VI向的剖视 图7是图3中安装前后门的状态的左视 图8是图4中安装前后门的状态的左视 图9是显示在载货台的非扩展状态中载货台的基准部进入倾卸状态的多用途车后部的左视 图10是显示在载货台的扩展状态中载货台的基准部进入倾卸状态的多用途车后部的左视 图11是显示图10中的在非扩展状态中位于后座椅下侧的底板向前枢转的状态的多用途车后部的左视 图12是具有四人座规格的传统多用途车的左视 图13是具有双人座规格的传统多用途车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的立体图。应当指出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本实施形态中所用方向的概念与从多用途车的驾驶员所看方向的概念相匹配。[车辆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多用途车I具有在车身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轮2、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一对后轮3以及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的乘车空间(舱室)4。乘车空间4由ROPS (RolloverProtective Structure,倾翻保护结构)5、左右一对前门6和左右一对后门7所包围。可扩展的载货台9设置在乘车空间4的后方,车前盖10设置在乘车空间4的前方。此外,隔开乘车空间4的隔屏11设置在载货台9的前端。图2是显示图1中的前后门6、7被移除的状态的立体图。长凳形前座椅21安装于乘车空间4的前半部中,可收存的长凳形后座椅22安装于乘车空间4的后半部中。前座椅21的左座位区SI是驾驶员座椅,操作部例如方向盘12等配置于左座位区SI的前方。[R0PS 的结构]
ROPS 5是作为车身框架一部分的倾翻保护结构的缩写。ROPS具有左右一对的前纵向构件5a、左右一对的后纵向构件5b、配置在前纵向构件5a和后纵向构件5b之间的左右一对的中间纵向构件5c以及用于连接纵向构件5a、5b、5c上端的多个上端梁构件5d。此外,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梁构件5e —体地形成于该左右一对的后纵向构件5b上。横梁构件5e配置在低于上端梁构件5d的位置上。具体地,横梁构件5e可配置在与就坐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肩部或脖子相一致的高度上,后座椅的三个头靠36配置在横梁构件5e上。[载货台的结构]
图3是载货台9非扩展状态中的多用途车I的左视图,图4是载货台9扩展状态中的多用途车I的左视图。图3、4显示的是前后门6、7被移除后的状态。如图3所示,在载货台9的非扩展状态中,可收存后座椅22处于使用状态(乘员可以乘坐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后座椅22被折叠并收存在前座椅21的正后方。如图3、4所示,载货台9具有非扩展状态中的基准部91和扩展状态中的扩展部92。基准部91和扩展部92是分开的,基准部91具有底壁9a、左右侧壁%、后壁9c和前壁9d。底壁9a以轴9a2为中心可枢转地支持于车身底架13的后端。图5是显示载货台9的底壁9a的固定结构的上面的透视图,图6是沿图5的V1-VI的剖视图。如图5、6所示,环9al连接在底壁9a前部的左侧。环9al形成为以轴9a3为枢转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枢转方向Rl)枢转。轴9a3通过连接装置93与臂94相连。因此,当环9al以轴9a3为中心按Rl方向枢转时,臂94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此外,臂95和挂钩96连接至臂94的一端,挂钩97连接至臂95的一端。挂钩96以连接于底壁9a的轴96a为枢转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枢转方向R2)枢转,并进一步地通过连接于底壁9a的弹性构件96b向右偏。挂钩96通过弹性构件96b与设置在底架13上的接合构件13a相接合。同样地,挂钩97以连接于底壁9a的轴97a为枢转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枢转方向R3)枢转,并进一步地通过连接于底壁9a的弹性构件97b向右偏。挂钩97通过弹性构件97b与设置在底架13上的接合构件13b相接合。如上所述,由于挂钩96与接合构件13a相接合以及挂钩97与接合构件13b相接合,所以载货台9的底壁9a被固定在底架13上。[前座椅的结构]
在图3中,长凳形前座椅21具有在横向上伸长的矩形座部21a和在横向上伸长的矩形靠背21b。座部21a和靠背21b被固定在支持脚23上。[后座椅的结构]
在图3中,可收存的长凳形后座椅22具有在横向上伸长的矩形座部22a、矩形靠背22b和三个头靠36。如上所述,形成后座椅22使其位置可在乘员可以面向前方乘坐的使用状态(图3)和后座椅被收存至前座椅21的靠背21b背面的收存状态(图4)间转变。说明具体的折叠结构将。后座椅22的座部22a的前端经前铰链26可枢转地支持于底架13上,靠背22b的下端经后铰链27与座部22a后端枢转相连。后铰链27提供固定于座部22a后端的金属座部侧支架28和固定于靠背22b下端的金属靠背侧支架29之间的枢转连接。 如图4所示,在后座椅22被收存的状态中,靠背22b基于后铰链27逆时针(按箭头Al的方向)枢转并与座部22a的表面邻接,座部22a基于前铰链26逆时针(按箭头A2的方向)枢转并在前座椅21的靠背21b的后方位置上形成基本竖直的状态。即,由于靠背22b基于后铰链27折叠以基本平行于座部22a,以及处于折叠状态的靠背22b和座部22a基于前铰链26向前上方枢转,因此后座椅22变成如图4所示的直立收存状态。[隔屏的结构]
图3显示的是隔屏11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4显示的是隔屏11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沿着隔屏纵向延伸的导向槽Ila形成于隔屏的左右侧部。导向销(未显示)通过支持支架51配置于ROPS 5的横梁构件5e上。导向槽Ila可沿隔屏纵向移动并可相对于导向销枢转。因此,通过使隔屏11基于导向销枢转并线性移动,以此可使得导向销沿着导向槽Ila移动,隔屏11的位置可在如图3所示的用于分隔处于非扩展状态的载货台9和处于使用状态的后座椅22的第一位置和如图4所示的以倾斜姿势覆盖处于扩展状态的载货台9的前部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变。[前门的结构]
图7是显示在图3中安装前后门6、7的状态的左视图,图8是显示在图4中安装前后门6、7的状态的左视图。前门6的前端6a支持于支持车前盖10的前架101上,前门能以前端6a为枢轴向车身的左右外部打开。具体地,铰链形成于前门6的前端6a,通过将铰链安装于前架101,前门6能向车身外部打开。把持部61形成于前门6后上部的外表面上。每个把持部61具有可由乘员手抓住的握部61a和可容于抓住握部61a的手的一部分插入的凹部61b。在本实施形态中,握部61a形成于上部,并凹部61b形成于下部。乘员抓住握部61以开关前门6。应当指出的是握部61具有将前门6锁定至关闭状态的锁定功能。[后门的结构]
后门7的前端7a支持于ROPS 5的中间纵向构件5c上,后门能以前端7a为枢轴向车身的左右外部打开。具体地,铰链形成于后门7的前端7a,通过将铰链安装于中间纵向构件5c,后门7能向车身外部打开。把持部71形成于后门7后上部的外表面上。每个把持部71具有由乘员手抓住的握部71a和可容抓住握部71a的手的一部分插入的凹部71b。在本实施形态中,握部71a形成于上部,凹部71b形成于下部。乘员抓住握部71以开关后门7。应当指出的是握部71具有将后门7锁定至关闭状态的锁定功能。如图7所示,在载货台的非扩展状态中,后门7具有作为乘坐于后座椅22的乘员上下车的门的功能。同时,如图8所示,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后门7具有作为载货台9的扩展部92的侧壁的功能。如图7、8所示,前门6的上端6b、后门7的上端7b以及载货台9的侧壁9b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基本匹配的高度。[与载货台的倾卸相关的结构]
图9是显示在载货台9的非扩展状态下载货台9的基准部91进入倾卸状态的多用途车I的后部的左视图,图10是显示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下载货台9的基准部91进入倾卸状态的多用途车I的后部的左视图。如上所述,如图5、6所示,在载货台9中,通常通过将挂钩96与接合构件13a相接合、并将挂钩97与接合构件13b相接合,载货台9的底壁9a被固定在底架13上。为了使载货台9的基准部91进入倾卸状态,首先,环9al以轴9a3为中心按Rl方向向上枢转。结果,连接装置93向左移动臂94,并进一步地向左移动连接于臂94的臂95。通过向左移动臂94,挂钩96以轴96a为中心按R2方向相对弹性构件96b的使力方向向左枢转,以使挂钩96与接合构件13a脱离。通过向左移动臂95,挂钩97以轴97a为中心按R3方向相对弹性构件97b的使力方向向左枢转,以使挂钩97与接合构件13b脱离。结果,载货台9的底壁9a能基于轴9a2枢转。如图9、10所示,当底壁9a基于轴9a2按箭头A3方向枢转时,基准部91进入倾卸状态,在该倾卸状态基准部向后下方倾斜。这样,装载于基准部91的货物能被卸载。应当指出的是底壁9a和底架13通过倾卸机构103相连。该倾卸机构103能维持倾卸状态,并具有使倾卸状态中的基准部91在回到在底架13上的原始位置时慢慢返回的缓冲功能。如上所述,基准部91和扩展部92是分开的。因此,如图9、10所示,在载货台9的非扩展状态和扩展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中,都只有基准部91能进入倾卸状态,在该倾卸状态基准部向后下方倾斜。图11是显示图10中的在载货台9的非扩展状态中位于后座椅22下侧的底板104向前枢转的状态的多用途车I的后部的左视图。如图11所示,底板104的前端通过前铰链26可枢转地支持于底架13上。通过按箭头A4方向基于前铰链26枢转底板104,底板104进入在后座椅22的后方基本竖直的状态。因此,在载货台9的非扩展状态中位于底板104下侧的发动机105可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通过向前枢转底板104而从上方接近。根据上述实施形态的多用途车1,可获得如下效果。(I)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后门7作为分隔载货台9的扩展部92和车身左右外部的扩展侧壁。因此,无需单独提供扩展侧壁,从而能够简化载货台9的结构。(2)前门6可向车身左右外部打开。因此,在开关前门6时,前乘车空间能被有效利用。
(3)后门7可向车身左右外部打开。因此,在开关后门7时,后乘车空间能被有效利用。(4)把持部61形成于前门6的左右外表面。因此,能从车身外部容易地打开前门6。(5)把持部71形成于后门7的左右外表面。因此,能从车身外部容易地打开后门
7。载货台9的扩展部92的扩展侧壁(后门)7的高度与基准部91的侧壁9b的高度基本相同。因此,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扩展部92能够容纳具有与收容于基准部91的货物相同高度的货物。(6)在载货台9中,基准部91和扩展部92是分开的,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和非扩展状态中,基准部91能进入倾卸状态,在该倾卸状态基准部向后下方倾斜。因此,在扩展状态和非扩展状态中,基准部91能与扩展部92分离、单独进入倾卸状态。结果,基准部91中的货物与扩展部92中的货物分离、单独被卸载。(7)在扩展状态中,后座椅22以前铰链26为中心向前枢转至基本竖直的状态,且在非扩展状态中位于后座椅22下侧的底板104以前铰链26为中心向前枢转。因此,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可从上侧接近位于底板104下侧的发动机105,以执行发动机105的
维修保养。虽然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前座椅21和后座椅22形成为长凳形,但是座椅还可形成为箱形。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基准部91和扩展部92被基准部91的前壁9d分开。然而,前壁9d可不设置或是可拆卸地形成于基准部91,在载货台9的扩展状态中基准部91和扩展部92可作为一个整体利用。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的结构,也包括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描述内容的范围的各种变形实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用途车,从前侧开始依次包含前座椅;后座椅;和载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货台可在所述载货台向前扩展至所述载货台前侧的后乘车空间内的扩展状态和所述载货台不扩展至后乘车空间内的非扩展状态之间转变;设置有在非扩展状态中分隔所述后乘车空间和车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对后门,且在扩展状态中所述后门作为分隔所述载货台的扩展部和所述车身左右外部的扩展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的前端支持于车身框架上,所述后门能以所述前端为枢轴向所述车身左右外部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把持部形成于所述后门的左右外表面上,所述后门上端的高度与所述载货台侧壁的高度基本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货台具有非扩展状态中的基准部和扩展状态中的扩展部,所述基准部和所述扩展部是分开的,所述基准部能进入倾卸状态,处于所述倾卸状态时所述基准部在扩展状态和非扩展状态中均向后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车,其特征在于,在扩展状态中所述后座椅以其前端为中心向前枢转至基本竖直的状态,在非扩展状态中位于所述后座椅下侧的底板在扩展状态中以其前端为中心向前枢转。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多用途车,从前侧依次包括前座椅、后座椅和载货台,所述载货台可在载货台向前扩展至载货台前侧的后乘车空间内的扩展状态和载货台不扩展至后乘车空间内的非扩展状态之间转变,设置有在非扩展状态时分隔后乘车空间和车身左右外部的左右一对后门,且在扩展状态时所述后门作为分隔所述载货台的扩展部和车身左右外部的扩展侧壁。
文档编号B60N2/24GK103182962SQ20121036649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0日
发明者山本照晃, 竹上五男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