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1280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管,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涡轮增压上的电动真空泵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发动机已成为汽车动力总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涡轮增压发动机提供给真空助力器的真空源没有自然吸气发动机稳定,目前采用电动真空泵作为辅助真空源解决上述问题。由于电动真空泵工作后,工作腔室与出气口之间存在压力差,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压力差可使水倒吸入泵中,电动真空泵进水后容易损坏,不能继续提供真空源,导致制动时无真空助力导致制动踏板过硬,制动距离长等问题。因此,要求泵的布置高度与地面的间隙要大于600mm,但因发动机舱空间有限,现有真空泵的高度仅有460mm无法满足高度要求。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02348681 U,公告日2012年7月25日,名称为一种旋片真空泵的排气管道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直管,一端从所述直管引出并连通直管内腔并另一端与第二出口方向相同的弯道,一端连接在直管的第一出口的挡油消音筒,直管底部的第二出口设有排水阀。其不足之处在于,真空泵的高度过低而容易倒吸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真空泵的高度过低而容易倒吸水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排气管包括若干弯管、一横管、一向上延伸的直管、第一排气口与固定在车身上的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一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的一端相连,横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的一端相连,直管的另一端通过一弯管与第二排气口相连。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排气口一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的一端相连,横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的一端相连,直管的另一端通过一弯管与第二排气口相连,从而使得第二排气口离地面的距离大于600mm,保证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积水不被倒吸入排气管,保护电动真空泵,避免因电动真空泵进水后容易损坏,不能继续提供真空源,导致制动时无真空助力导致制动踏板过硬,制动距离长等问题。作为优选,横管所在直线与直管所在的直线垂直。作为优选,第二排气口与直管之间的弯管为U型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得第二排气口离地面的距离大于600mm,保证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积水不被倒吸入排气管,保护电动真空泵,避免因电动真空泵进水后容易损坏,不能继续提供真空源,导致制动时无真空助力导致制动踏板过硬,制动距离长等问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排气管;2、第一排气口;3、第二排气口 ;4、横管;5、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参照图1,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排气管I包括两个弯管、一横管4、一向上延伸的直管5、一 U型管、第一排气口 2与固定在车身上的第二排气口 3,第一排气口 2 —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4的一端相连,横管4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5的一端相连,直管5的另一端通过一 U型管与第二排气口 3相连。横管4所在直线与直管5所在的直线垂直。第一排气口一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的一端相连,横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的一端相连,直管的另一端通过一弯管与第二排气口相连,从而使得第二排气口离地面的距离大于600mm,保证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积水不被倒吸入排气管,保护电动真空泵,避免因电动真空泵进水后容易损坏,不能继续提供真空源,导致制动时无真空助力导致制动踏板过硬,制动距离长等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排气管(I)包括若干弯管、一横管(4)、一向上延伸的直管(5)、第一排气口(2)与固定在车身上的第二排气口(3),第一排气口(2)—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4)的一端相连,横管(4)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5)的一端相连,直管(5)的另一端通过一弯管与第二排气口(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横管(4)所在直线与直管(5)所在的直线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其特征在于,第二排气口(3)与直管(5)之间的弯管为U型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真空泵排气管,排气管包括若干弯管、一横管、一直管、第一排气口与固定在车身上的第二排气口,第一排气口一端与电动真空泵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与通过弯管与横管的一端相连,横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直管的一端相连,直管的另一端通过一弯管与第二排气口相连。本实用新型使得第二排气口离地面的距离大于600mm,保证车辆经过积水路面时,积水不被倒吸入排气管,保护电动真空泵,避免因电动真空泵进水后容易损坏,不能继续提供真空源,导致制动时无真空助力导致制动踏板过硬,制动距离长等问题。
文档编号B60T13/46GK203063935SQ20122071237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0日
发明者高晓辰, 卢品儒, 刘巍, 潘之杰,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