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3322阅读:77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电动车辆(10)具备:内置有多个电气设备(40)而配置在底板通道(21)上的电气设备单元(30);从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及散热器延伸出而与电气设备单元(30)连接的导电线缆(49、51)及冷却配管(52)。将导电线缆(49、51)及冷却配管(52)连接的电气设备单元(30)的连接部(45、46)贯通在底板(20)上形成的开口部(37、38)而配置在底板(20)的下方。
【专利说明】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导电线缆等配线构件将配置在车室内的电气设备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电动机动车或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或电动机动车等电动车辆中,已知有将逆变器等高电压设备、电池组配置在车室内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机动车中,在车辆室内,在比后部座椅靠前侧且比原动机室靠后侧的中间区域上设置高电压设备,并通过高电压线缆将设置在原动机室内的前侧设备与高电压设备连接。一端与前侧设备连接的高电压线缆通过底板的下方,将在底板上设置的孔从下方向上侧贯通而配线,并与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连接。
[0003]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配置的控制箱的内部配置有电池组的机动车。在控制箱连接有冷风管道,向控制箱的内部放出冷气的一部分来对电池组进行冷却,从而进行温度调节。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290616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8-254607号公报
[000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机动车中,由于利用高电压线缆将配置在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与配置在原动机室内的前侧设备连接,因此,需要在使高电压线缆向在底板上设置的孔贯通而向底板上部取回之后,与车室内的高电压设备进行连接这样烦杂的作业,从而作业性差,存在改善的余地。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没有关于与控制箱内的电池组连接的线缆的记载,但存在同样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鉴于前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一端与外部设备连接的配线构件和配置在车室内的电气设备单元的连接作业,从而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的电动车辆。
[0011]解决方案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0013]具有多个电气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设备40)和收容该多个电气设备的电装壳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装壳体31),且配置在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车辆10)的底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20)上的电气设备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气设备单元30);以及
[0014]从外部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散热器)侧延伸出而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连接的由导电线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导电线缆49,51)或冷却配管(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配管52)构成的至少一个配线构件,
[0015]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0016]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
[0017]将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连接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连接部45、后侧连接部46)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
[0018]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19]所述电装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多个电气设备且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收容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收容部34);以及从该收容部贯通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底板的下方延伸出,且设有所述连接部的延伸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方延伸部35、后方延伸部36)。
[0020]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1]所述连接部以其与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倾斜向下的方式形成。
[0022]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3]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由所述底板形成的底板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底板通道21)的上表面,
[0024]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延伸部的下表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下表面35a、36a)位于由所述底板通道构成的凹部空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凹部空间S)内。
[0025]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26]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8),并且所述外部设备相对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而分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原动机室11)及后方(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收容室 14),
[0027]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前方开口部及后方开口部,
[0028]所述连接部包括在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分离设置且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的前侧连接部和后侧连接部。
[0029]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0030]所述配线构件具备沿着车宽方向排列且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导电线缆及所述冷却配管,
[0031]在所述导电线缆及所述冷却配管的下方设有将来自发动机(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12)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管55),
[0032]在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导电线缆相对于所述冷却配管而配置在当所述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排气管向车宽方向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
[0033]发明效果
[0034]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从车辆的下表面侧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气设备单元与配线构件的连接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效率。[003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通过电装壳体,使在延伸部设置的连接部贯通底板的开口部而配置在底板的下方,从而电气设备单元与配线构件的连接作业效率提高。
[003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底板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将配线构件与电气设备单元连接。
[0037]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电气设备单元的延伸部收容在底板通道的凹部空间内,因此通过底板通道能够保护电气设备单元。
[0038]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利用短的配线构件高效率地将前方及后方的外部设备与电气设备单元连接。
[0039]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即使万一在车辆的碰撞时排气管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在排气管上设置的催化剂装置与导电线缆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防止导电线缆的损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图1是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心处的纵向剖视图。
[0041]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42]图3是在底板通道的上表面配置的电气设备单元的剖视图。
[0043]图4是省略了排气管而表示电气设备单元与配线构件的连接状态的电动车辆的背视图。
[0044]图5是省略了排气管而表示的图2中的5-5线剖视图。
[0045]图6是省略了排气管而表示的图2中的6-6线剖视图。
[0046]图7是表示排气管与配线构件的位置关系的电动车辆的背视图。
[0047]图8是表示排气管与配线构件的位置关系的从前面观察到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需要说明的是,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U表示上方,D表示下方,L表示左方,R表示右方。
[0049]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0是混合动力机动车,例如,在作为车辆前部的原动机室11内配置有动力单元19、未图示的散热器,该动力单元19具有作为外部设备的发动机12 (参照图7)及第一电动机13,在作为车辆后部的电动机收容室14及行李空间15内分别配置有作为外部设备的第二电动机16及蓄电池17。而且,在车辆10的作为前后方向中间部的车室18内,在通过底板20而形成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底板通道21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电气设备单兀30。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例如由3相交流电动机构成。
[0050]电力设备单元30包含构成后述的多个电气设备40的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从蓄电池17得到直流电力,并将该直流电力转换成3相的交流电力来驱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另一方面,将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的再生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而对蓄电池17进行充电。需要说明的是,由逆变器转换后的直流电压为高压,因此其一部分由DC-DC转换器进行降压。
[0051]因此,在这样构成的混合动力机动车10中,能够进行由发动机12驱动的发动机行驶、由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驱动的电动机行驶、在发动机行驶时利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对驱动力进行辅助的辅助行驶。而且,将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的再生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而对蓄电池17进行充电。
[0052]参照图3,电气设备单元30具备:用于驱动第一及第二电动机13、16的多个电气设备40 ;收容多个电气设备40的电装壳体31。电装壳体31具备:壳体主体32,其具有位于底板20上的收容部34、从收容部34的前部及后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前方延伸部35及后方延伸部36 ;盖体33,其覆盖收容部34、前方延伸部35及后方延伸部36的上方,与壳体主体32协作,来形成用于收容多个电气设备40的收容空间。
[0053]在配置电气设备单元30的底板通道21的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使车室18与底板20的下方连通的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电气设备单元30的前方延伸部35及后方延伸部36分别贯通前方及后方开口部37、38,并向底板20的下方突出配置。
[0054]并且,在向底板20的下方突出的前方延伸部35及后方延伸部36与底板20的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的周围之间夹有填料22,由此将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密封(参照图5及图6)。在此状态下,将多个螺栓41紧固连结,从而将电气设备单元30固定在底板通道21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图5及图6中,符号39是用于对底板20进行加强的底板加强构件。
[0055]在前方延伸部35设有前侧连接部45,该前侧连接部45具有用于将从第一电动机13延伸出的导电线缆51 (配线构件)连接的线缆连接器48a、及将从未图示的散热器延伸出的两根冷却配管52 (配线构件)连接的两个配管连接器50。而且,在后方延伸部36设有后侧连接部46,该后侧连接部46具有用于将从第二电动机16延伸出的两根导电线缆49(配线构件)连接的两个线缆连接器48b。从各线缆连接器48a、48b向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内延伸出的配线分别经由端子板47而与各电气设备40连接。
[0056]各导电线缆49、51将来自电气设备单元30的3相电力向第一电动机13及第二电动机16分别供给。而且,两根冷却配管52为了对电气设备单元30进行冷却而使冷却水在散热器与电气设备单元30之间循环。
[0057]另外,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的下表面35a、36a位于由底板通道21构成的凹部空间S内,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收容在底板通道21的凹部空间S内。由此,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即各前侧及后侧连接部45、46由底板通道21来保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空间S是指由底板通道21构成的比底板通道21的开口位置21a靠上方的空间。
[0058]另外,如图3所示,配置有线缆连接器48a的前侧连接部45以与导电线缆51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形成,配置有两个线缆连接器48b的后侧连接部46以与两根导电线缆49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倾斜向下的方式形成。这是由于在比电气设备单元30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底板20朝向前方而稍向上方倾斜形成,因此,即使线缆连接器48a与导电线缆51连接的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底板20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连接导电线缆51。而且,在比电气设备单元30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为了提高就座于后部座椅60的乘客的舒适性而使底板20朝向后方较低地形成,因此线缆连接器48b与导电线缆49连接的连接方向形成为倾斜向下,由此,底板20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连接两根导电线缆49。
[0059]另外,参照图4及图6,线缆连接器48a配置在前方延伸部35的前方侧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一对配管连接器50相对于线缆连接器48a而在车宽方向右侧配置于延伸高度小的台阶面上。因此,与线缆连接器48a及配管连接器50分别连接且沿着车宽方向排列而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导电线缆51及两根冷却配管52配置成: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导电线缆51相对于两根冷却配管52而成为车宽方向左侧。
[0060]如图1及图7所示,在导电线缆49、51及冷却配管52的下方,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用于将发动机12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55。排气管55以在电气设备单元30的下方附近位于车宽方向中心的方式从配置在右侧的发动机12倾斜地延伸出,并且通过车宽方向中心而向后方延伸设置。而且,也参照图8,在排气管55上,在比电气设备单元30的前方延伸部35稍靠前方的位置配置有用于对废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装置56。
[0061]在此,若在车辆10的碰撞时从前方作用有强的力,则排气管55的前侧部分55a —边向右方弯折一边向上方移动的可能性高,由于排气管55的弯折,催化剂装置56也向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56a移动。然而,由于导电线缆51相对于冷却配管52而配置在左侧,因此配置在排气管55向车宽方向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图8中的右侧),从而能够减少催化剂装置56与线缆连接器48a及导电线缆51发生干涉的可能性。
[0062]因此,在车辆10的碰撞时,能够防止线缆连接器48a及导电线缆51的短路,即使催化剂装置56与配管连接器50或冷却配管52发生接触,也能够仅限于冷却水的泄漏程度的轻微的故障。
[0063]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0,具备:将多个电气设备40收容于电装壳体31而配置在底板20上的电气设备单元30 ;从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及散热器延伸出而与电气设备单元30连接的导电线缆49、51及冷却配管52。并且,与导电线缆49、51及冷却配管52连接的电气设备单元30的前侧及后侧连接部45、46配置在底板20的下方,因此从车辆10的下表面侧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气设备单元30与导电线缆49、51或冷却配管52的连接作业,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0064]另外,电气设备单兀30的电装壳体31具有收容多个电气设备40而位于底板20上的收容部34、从该收容部34贯通开口部37、38而向底板20的下方延伸出且设有前侧及后侧连接部45、46的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因此,通过电装壳体31,使在前方及后方延伸部35、36设置的前侧及后侧连接部45、46贯通底板20的开口部37、38而配置在底板20的下方,从而电气设备单元30与导电线缆49、51或冷却配管52的连接作业效率提高。
[0065]另外,前侧及后侧连接部45、46与导电线缆49、51连接的连接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或倾斜向下,因此底板20不会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将导电线缆49、51与电气设备单元30连接。
[0066]此外,电气设备单兀30配置在由底板20形成的底板通道21的上表面,电气设备单元30的延伸部35、36的下表面35a、36a位于由底板通道21构成的凹部空间S内,因此延伸部35、36收容在底板通道21的凹部空间S内,通过底板通道21能够对电气设备单元30进行保护。
[0067]另外,电气设备单元30配置在电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且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及散热器相对于电气设备单元30而配置在电动车辆10的前方及后方,在电气设备单元3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分离设置的前侧连接部45和后侧连接部46将在底板20的前方及后方位置上形成的前方开口部37及后方开口部38贯通而配置在底板20的下方,因此能够通过短的导电线缆49、51或冷却配管52高效率地将第一电动机13、第二电动机16及散热器与电气设备单元30连接。
[0068]另外,在沿着车宽方向排列且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导电线缆51及冷却配管52的下方,设有将来自发动机12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55,在从车辆10的前后方向观察时,导电线缆51相对于冷却配管52而配置在当车辆10发生碰撞时排气管55向车宽方向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因此即使万一在车辆10的碰撞时排气管55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在排气管55上设置的催化剂装置56与导电线缆51发生干涉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防止导电线缆51的损伤。
[006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未限定为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0070]例如,作为适用车辆,说明了混合动力机动车,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以电动机为驱动源的电动机动车。
[0071]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部收容于电装壳体的延伸部而配置在底板的下方的情况,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连接部直接配置在底板的下方。这种情况下,优选将用于覆盖并保护从底板露出的连接部的罩设置为另一构件。
[0072]另外,配线构件并未限定为与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连接的导电线缆或与散热器连接的冷却配管,也可以是将电气设备单元与蓄电池连接的导电线缆。
[0073]并且,电气设备单元的配置位置并未限定为车宽方向中央的底板通道上,例如,也可以配置在驾驶员座或副驾驶座下的底板上。
[0074]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基于2011年11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251646),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取入于此。
[0075]符号说明:
[0076]10 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车辆)
[0077]11 原动机室(电动车辆的前方)
[0078]12 发动机
[0079]13 第一电动机(外部设备)
[0080]14 电动机收容室(电动车辆的后方)
[0081]16 第二电动机(外部设备)
[0082]18 车室(电动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
[0083]20 底板
[0084]21 底板通道
[0085]21a底板通道的开口位置
[0086]30 电气设备单元
[0087]31 电装壳体
[0088]34 收容部
[0089]35 前方延伸部
[0090]35a、36a延伸部的下表面
[0091]36 后方延伸部
[0092]37 前方开口部
[0093]38 后方开口部[0094]40电气设备
[0095]45前侧连接部
[0096]46后侧连接部
[0097]49,51导电线缆(配线构件)
[0098]52冷却配管(配线构件)
[0099]55排气管
[0100]S凹部空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具有多个电气设备和收容该多个电气设备的电装壳体,且配置在车辆的底板上的电气设备单元;以及 从外部设备侧延伸出而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连接的由导电线缆或冷却配管构成的至少一个配线构件, 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将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连接部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装壳体具有:收容所述多个电气设备且位于所述底板上的收容部;以及从该收容部贯通所述开口部而向所述底板的下方延伸出,且设有所述连接部的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以其与所述配线构件连接的连接方向成为水平方向或倾斜向下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由所述底板形成的底板通道的上表面,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延伸部的下表面位于由所述底板通道构成的凹部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单元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且所述外部设备相对于所述电气设备单元而分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前方及后方, 在所述底板上,在配置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前方开口部及后方开口部, 所述连接部包括在所述电气设备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别分离设置且配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的前侧连接部和后侧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构件具备沿着车宽方向排列且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导电线缆及所述冷却配管, 在所述导电线缆及所述冷却配管的下方设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排出的排气管, 在从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导电线缆相对于所述冷却配管而配置在当所述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排气管向车宽方向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
【文档编号】B60K1/00GK103842194SQ201280048415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鹈饲伸周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