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气保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6068阅读:85来源:国知局
漏气保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且抑制滚动阻力和纵向弹性增加。漏气保用轮胎的扁平率为50%~60%。胎侧加强橡胶层向比胎壁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且向比第一胎圈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胎壁位置是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0.72倍的位置,第一胎圈位置是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0.22倍的位置。胎侧加强橡胶层由复弹性模量E*为6~12MPa的橡胶组成物形成。用胎侧加强橡胶层的复弹性模量和负载指数将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胎壁位置、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以及胎侧橡胶在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专利说明】漏气保用轮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抑制滚动阻力以及纵向弹性的增加的漏气保用轮胎。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在胎侧部的胎体的内侧设置有截面大致为月牙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的漏气保用轮胎。该漏气保用轮胎,在漏气时由胎侧加强橡胶层来支承载荷限制轮胎的纵向弯曲。因此,安装了该漏气保用轮胎的车辆例如能够以比较高的速度行驶数十公里。
[0003]然而,设置有这样的胎侧加强橡胶层的漏气保用轮胎,纵向弹性增加,而存在通常行驶时的乘车舒适性易变差的问题。另外,由于轮胎质量的增加因此存在滚动阻力增大的问题。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94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气保用轮胎,其规定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轮胎径向的各高度位置的厚度等,以此为基本能够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抑制滚动阻力以及纵向弹性增加。
[0006]本发明中技术方案I的发明是一种漏气保用轮胎,其扁平率为50%~60%,该漏气保用轮胎包括:胎体,其由从胎面部经过两侧的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一层胎体帘布形成;截面大致为月牙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其配置在各上述胎侧部的上述胎体的内侧;胎侧橡胶,其在上述胎侧部内中配置在上述胎体的外侧并向轮胎径向内外延伸;以及胎圈三角胶,其从上述胎圈芯以尖细状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上述漏气保用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圈部在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17mm的轮辋凸缘附近位置的总厚度tb为12~16mm,上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0~0.48倍,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向比胎壁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且向比第一胎圈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其中上述胎壁位置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72倍的位置,上述第一胎圈位置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22倍的位置,并且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由复弹性模量E *为6~12MPa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并且满足下述式(I)至(4 ),
[0007]0.009 ≤til/ {(10.3-0.32P) XLI} ≤ 0.011...(I)
[0008]0.0092 ≤ ti2/ {(8.5 — 0.32P) XLI}≤0.0108…(2)
[0009]0.009 ≤ (ti3 + ti4) / {(7.5 — 0.32P) XLI X2} ≤0.0il...(3)
[0010]0.0092 ≤(ts3 + ts4) / (12XLI)≤ 0.0108…(4)
[0011]其中,符号如下:
[0012]til: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距离胎圈基准线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55倍的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_ ;[0013]ti2: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上述胎壁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0014]ti3: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上述第一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0015]ti4: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4倍的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0016]ts3:上述胎侧橡胶在上述第一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0017]ts4:上述胎侧橡胶在上述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0018]P: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复弹性模量,其单位为MPa ;
[0019]L1:负载指数(指数)。
[0020]此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I的漏气保用轮胎的基础上,在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向轮胎内侧凹进的凹部或向轮胎外侧突出的凸部。
[0021]此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漏气保用轮胎的基础上,上述凹部或者凸部设置在比上述胎侧部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0022]此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I~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气保用轮胎的基础上,在轮胎内腔面具有由非透气性的橡胶材料形成的内衬层,上述内衬层只配置在一对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之间。
[0023]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将胎侧加强橡胶层的配置区域、复弹性模量规定在一定范围。另外,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利用胎侧加强橡胶层的复弹性模量和负载指数,将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胎壁位置、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以及胎侧橡胶在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能够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抑制滚动阻力以及纵向弹性的增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漏气保用轮胎的右半侧的剖视图。
[0025]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0027]图4 (a)~(C)为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0028]图5为说明凹部的截面形状的轮胎的局部剖视图。
[0029]图6为说明凸部的形状的轮胎的局部立体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I…漏气保用轮胎;4…胎圈部;8…胎圈三角胶;10…胎侧加强橡胶层;H2…胎壁位置;H4…第一胎圈位置;H5…第二胎圈位置;BL...胎圈基准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2]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漏气保用轮胎(以下,有时只称为“轮胎”)I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在本说明书中,“正规状态”为:将轮胎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而且为无负载的状态,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为在该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0033]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轮辋,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另外,“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O 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
[003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I是扁平率为50?60%的轿车用轮胎,具有:从胎面部2经过两侧的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胎体6 ;和配置在该胎体6的径向外侧并且胎面部2的内部的带束层7。
[0035]上述胎体6由I层胎体帘布6A构成,该胎体帘布6A连续设置有:以环状跨越在一对胎圈芯5、5之间的主体部6a、和与该主体部6a的两侧连接并且绕上述胎圈芯5而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的折返部6b。胎体帘布6A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方向例如以75?90°的角度倾斜而构成。胎体帘线例如采用有机纤维帘线或钢帘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胎体帘布规定为I层,从而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
[0036]胎体6的折返部6b越过胎圈三角胶8而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折返部6b为夹在带束层7与主体部6a之间形成终端的高反包结构。由此提高胎侧部3的弯曲刚性。
[0037]上述带束层7的构成至少包括两层带束帘布,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轮胎径向内、外两层带束帘布7A、7B。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带束帘布7B在比内带束帘布7A靠轮胎轴向的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各带束帘布7A、7B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15?40°的角度倾斜的钢帘线等高弹性的带束帘线。
[0038]另外,本实施方式I的轮胎I具有:从胎圈芯5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胎圈三角胶
8、在胎侧部3中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侧橡胶3G、配置在胎侧部3的胎体6的内侧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配置在轮胎内腔面Ie的内衬层11、形成胎圈部4的轮胎轴向的外侧面的边口橡胶4G、绕胎圈芯5以U字状延伸的防擦橡胶12。
[0039]上述胎圈三角胶8从胎圈芯5以尖细状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圈三角胶8的轮胎径向的外端8e距离胎圈基准线BL的高度Hb被规定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0?0.48倍。由此均衡地确保胎圈部4的刚性的确保、和纵向弹性的增加的抑制。即,若高度Hb小于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0倍,则胎圈部4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使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变差。另外,若高度Hb超过轮胎截面高度HO的0.48倍,则胎侧部3的弯曲刚性增大,纵向弹性增加,使通常行驶时的乘车舒适性变差。
[0040]在此,上述“轮胎截面高度HO”不是实际测量值,而是使用由表示轮胎尺寸的“截面宽度的标称”与“扁平比的标称/100”的乘积所计算的值。例如,在轮胎尺寸表示为“195/60R14”的轮胎的情况下,轮胎截面高度为195mmX0.60 = 117mm。此外,扁平率是将扁平比用百分率表示的值。
[0041]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胎圈三角胶8例如优选采用复弹性模量E *为5?20MPa的橡胶形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复弹性模量E *是使用粘弹性分光仪,在温度70°C、频率10Hz、初始拉伸应变为10%,动态应变的振幅为±1%的条件下测定的值。
[0042]本实施方式的胎侧橡胶3G向轮胎径向内外延伸,并且轮胎径向的外端3e被带束层7和折返部6b夹持。另外,胎侧橡胶3G的轮胎径向的内端3i位于比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Se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胎侧橡胶3G为比胎圈三角胶8柔软的橡胶,例如优选由复弹性模量E *为I?IOMPa的橡胶构成。
[0043]如图2所示,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截面大致形成为月牙状。本实施方式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向比胎壁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且向比第一胎圈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其中胎壁位置是距离胎圈基准线BL的高度H2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72倍的位置,第一胎圈位置是距离胎圈基准线BL的高度H4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
0.22倍的位置。由此,将胎侧部3的弯曲刚性保持得高,从而限制爆胎时的纵向弯曲,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高。本实施方式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I为胎侧橡胶3G的轮胎径向的长度L2 (图1所示)的80?120%。这样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更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并且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
[0044]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加强橡胶层10由复弹性模量E *为6?12MPa的橡胶形成。由此,能够减小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厚度,进一步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并且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此外,若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复弹性模量E *小于6MPa,则为了确保胎侧部3的弯曲刚性,就必须增大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橡胶厚度,从而使轮胎质量增加。相反,若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复弹性模量E *超过12MPa,则胎侧部3的弯曲刚性过度升高,从而使纵向弹性增加。
[0045]如图1所示,上述内衬层11配置于轮胎内腔面le。本实施方式的内衬层11与胎体帘布6A相接,并且与一对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10e、10e重叠,而不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大部分接触地配置。由此,因车辆的滚动所产生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内的热量顺利地向轮胎内腔N排出。因此抑制漏气保用轮胎行驶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热老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另外,这样的内衬层11能够降低轮胎的质量。此外,若内衬层11的轮胎轴向的外端Ile与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外端IOe的重叠减小,则有可能降低保持空气的性能。因此,重叠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a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优选为15mm以下,更优选为12mm以下。此外,在轮胎成型时(硫化前)若上述重叠小,则在硫化后,由于胎体帘布层直接露出于轮胎内部,因此有可能使耐久性能变差。
[0046]本实施方式的边口橡胶4G与胎侧橡胶3G的轮胎径向的内端3i连接,并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到胎圈跟部4h附近。为了防止胎圈部4的胎圈外表面4A的与轮辋接触所产生的磨损、损伤,边口橡胶4G优选由复弹性模量E *为3?20MPa的橡胶形成。
[0047]本实施方式的防擦橡胶12的构成包括:形成胎圈部4的胎圈底面4b的胎圈包布基部12A ;在该胎圈包布基部12A的轮胎轴向外端折弯并与折返部6b的轮胎轴向外侧面相接且向轮胎径向外侧立起的外侧部12B ;在胎圈包布基部12A的轮胎轴向内端折弯并与主体部6a的轮胎轴向内侧面相接且向轮胎径向外侧立起的内侧部12C。防擦橡胶12采用利用纤维加强的硬质的橡胶。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优选为I?8MPa。这样的防擦橡胶12能够对轮辋发挥高且稳定的嵌合压力,并且可靠地防止在胎圈底面4b处与轮辋接触而造成损伤。
[00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Se附近的外表面3A形成有轮辋保护部4a,该轮辋保护部4a向轮胎轴向外侧伸出且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轮辋保护部4a由边口橡胶4G以及胎侧橡胶3G形成。这样的轮辋保护部4a对轮辋凸缘进行保护。另外,由于轮辋保护部4a会增加复弹性模量E *大的边口橡胶4G的橡胶体积,因此有助于提高胎圈部4的弯曲刚性,进而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
[0049]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I,在胎圈部4,将在距离胎圈基准线BL为17mm的高度H3的轮辋凸缘附近位置的总厚度tb规定为12?16mm。轮辋凸缘附近位置可以视为轮辋的凸缘的轮胎径向外端的位置。轮辋凸缘附近位置的总厚度tb是指: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穿过轮辋凸缘附近位置的边口橡胶4G的轮胎轴向外端Kl的、胎体主体部6a的法线6n方向的轮胎厚度。在漏气保用轮胎行驶时,轮胎I的胎圈部4,以该位置为起点发生大的弯曲。因此若在该位置的总厚度tb小于12_,则无法确保胎圈部4的刚性,从而无法防止漏气保用轮胎行驶时的倒下。另外,若总厚度tb超过16mm,则轮胎质量增加。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轮辋凸缘附近位置H3包括胎体帘布6A、胎圈三角胶8、防擦橡胶12以及边口橡胶4G,主要利用胎圈三角胶8和防擦橡胶12进行加强。
[0050]另外,发明人通过各种实验而得出以下结论,S卩:通过用负载指数(LI)和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复弹性模量E * (P),将这样的轮胎I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以及胎侧橡胶3G在轮胎径向的各高度位置处的厚度规定在一定的范围,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抑制滚动阻力以及纵向弹性的增加。
[0051]作为上述各高度位置,发明人着眼于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胎壁位置、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
[0052]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是漏气保用轮胎行驶时变形最大的位置。另外,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是:在膨胀的状态下,变形大且有助于纵向弹性的位置。这样,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的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厚度til会对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和纵向弹性带来大的影响。即,在橡胶厚度til大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但纵向弹性变得过高。在橡胶厚度til小的情况下,虽然抑制纵向弹性、提高乘车舒适性,但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会过度降低。因此,规定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该位置的橡胶厚度til非常重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述“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为:距离胎圈基准线BL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55倍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l的位置。
[0053]接下来,轮胎I的胎壁位置是在对轮胎I填充了适当的内压时对乘车舒适性(纵向弹性)带来很大影响的位置。另外,胎壁位置是对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也带来影响的位置。这样,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胎壁位置的厚度ti2也对特别是纵向弹性和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即,在胎壁位置的厚度ti2大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但纵向弹性过度升高。在橡胶厚度ti2小的情况下,虽然抑制纵向弹性、提高乘车舒适性,但漏气保用耐久性能过度降低。
[0054]另外,轮胎I的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是膨胀且加载了载荷时相对难以发生变形的位置。因此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ti3、ti4,对纵向弹性以及滚动阻力的影响比对漏气保用耐久性能的影响小。因此,将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的各橡胶的厚度ti3以及ti4比以往的轮胎增大,从而能够确保大的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的厚度til比以往的轮胎减小,从而能够抑制滚动阻力的增加。由此,本发明的轮胎I均衡地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乘车舒适性以及滚动阻力。此外,“第二胎圈位置”为:距离胎圈基准线BL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4倍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5的位置。
[0055]这样,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胎壁位置、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的橡胶厚度til至ti4,对漏气保用耐久性以及纵向弹性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根据轮胎的负载指数的大小以及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复弹性模量E *的大小,来决定该橡胶厚度til至ti4。即,在负载指数大的情况下,或复弹性模量E *小的情况下,将橡胶厚度til至ti4规定为大。相反,在负载指数小的情况下,或复弹性模量E *大的情况下,将橡胶厚度til至ti4规定为小。
[0056]胎侧橡胶3G在第一胎圈位置以及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ts3、ts4(如图3所示),对胎体帘布6A的配设位置带来大的影响。因此,对于胎侧橡胶3G的厚度ts3、ts4而言,由复弹性模量E *做出贡献的比例小。然而,在负载指数大的情况下,橡胶厚度ts3、ts4增大。这样,胎侧橡胶3G的橡胶厚度ts3、ts4只用负载指数来规定。
[0057]发明人基于上述观点,将各位置的橡胶的厚度til至ti4、ts3以及ts4规定在下述式(I)至(4)的范围内。其中,在式(I)至(3)中,若分别超过各式的上限值,则纵向弹性变得过大,若小于下限值,则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变差。另外,在式(4)中,若超过式的上限值,或小于下限值,则胎体帘布6A的配设位置变得不适当,从而产生胎体帘布6A的损耗。
[0058]0.009 ( til/ {(10.3-0.32P) XLI} ^ 0.011...(I)
[0059]0.0092 ≤ ti2/ {(8.5 — 0.32P) XLI}≤ 0.0108…(2)
[0060]0.009 ≤ (ti3 + ti4) / {(7.5 — 0.32P) XLI X2} ^ 0.0il...(3)
[0061]0.0092 ≤ (ts3 + ts4) / (12XLI)≤ 0.0108…(4)
[0062]上述“负载指数”是表示:在JATMA规格所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能够对轮胎加载的最大质量的符号。即,若负载指数增大,则所加载的载荷大,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容易变差。因此负载指数(LI)为与轮胎的加载载荷对应的各位置的橡胶厚度的指标。在式(I)~(4)中,若负载指数增大,则将各橡胶的厚度设定得大。
[0063]复弹性模量E ±表示橡胶的动态弹性率。因此,复弹性模量E ±为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各位置的橡胶厚度的指标。在式(I)~(4)中,例如,若复弹性模量E *增大,则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各厚度设定得小。
[0064]在本说明书中,如图2所示,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各厚度til至ti4为:在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厚度的中心线IOc与各高度位置的交点处的、与上述中心线IOc呈直角的方向的厚度。同样,胎侧橡胶3G的各厚度ts3以及ts4为:在胎侧橡胶3G的厚度的中心线3c与各高度位置的交点处的、与上述中心线3c呈直角的方向的距离。
[0065]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设置有轮辋保护部4a的轮胎I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说明,而将胎侧橡胶3G的外表面用假想轮郭线Ii来规定,该假想轮郭线Ii是使除了轮辋保护部4a以外的胎侧部3的外表面沿着胎体6的外表面平滑地延长的线。另外,胎侧橡胶3G的厚度为:实际的胎侧橡胶3G的轮胎轴向的内侧缘3s与上述假想轮郭线Ii之间的、与中心线3c呈直角的方向的长度。即,在轮辋保护部4a大的情况下,虽然刚性增大,但轮辋保护部4a的容积增加,因此在该部分储蓄的热量增大。因此可知:即使增加轮辋保护部4a,漏气保用耐久性能也不会变得太大。然而,若轮辋保护部4a增大,则对决定胎体帘布6A的配设位置的胎侧橡胶3G的橡胶厚度ts3、ts4影响很大。因此通过排除轮辋保护部4a来规定胎侧橡胶3G的厚度ts3、ts4,从而将胎体帘布6A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0066]本发明以难以进行漏气保用的轮胎,截面高度、截面宽度以及负载指数大的轮胎为对象,具体地说,以轮胎尺寸为235/55R18 (负载指数100)的轮胎为对象。并且,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配置区域、复弹性模量规定在一定范围。另外,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1,利用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复弹性模量E *以及负载指数(LI),将胎侧加强橡胶层10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胎壁位置、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以及胎侧橡胶3G在第一胎圈位置和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本发明的漏气保用轮胎I确保漏气保用耐久性能,并且抑制滚动阻力以及纵向弹性的增加。
[0067]此外,在进行该发明的过程中确认了,即使是扁平率接近55%的50?60%的轮胎,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规定值也能够发挥上述作用。此外,对于扁平率为65%的轮胎,无法确保胎侧加强橡胶层10的刚性,漏气保用耐久性变差。另外可知,对于扁平率为45%的轮胎,虽然满足漏气保用耐久性,但使乘车舒适性变差。
[0068]图4 (a)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I的侧视图。该轮胎1,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3A设置有向轮胎内侧凹进的凹部16。该实施方式中,凹部16以2列并且遍布轮胎周向的方式设置在比胎侧部3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这样的轮胎1,由于将凹部16设置在向轮胎轴向外侧伸出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的附近,因此发挥高散热效果,从而抑制胎侧橡胶3G的热老化。另外,由于将凹部16设置在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对纵向弹性以及滚动阻力的影响小。此外,如图所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胎体帘布6A的主体部6a向轮胎轴向外侧最伸出的轮胎径向的位置。
[0069]在侧面观察轮胎时,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6由轮胎周向较长的长方形形成。其中,凹部16的形状不限定于长方形,也可以采用圆形状、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各种形状。
[0070]凹部16的截面形状也未特殊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为了确保胎侧部3的刚性,而由平滑的圆弧状形成。另外,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凹部16的大小优选为:轮胎径向长度为5?15mm、轮胎周向长度为10?25mm、以及深度为1.0?3.0mm左右。
[0071]图4 (b)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轮胎I。该轮胎I将凹部16以5列并且遍布轮胎周向的方式沿胎侧部3的外表面3A的轮胎径向设置。由此进一步增加胎侧橡胶3G的表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闻散热效果。
[0072]图4 (C)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轮胎I。该轮胎,将由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小槽构成的梳齿部17设置在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的外侧,并且在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的内侧设置凹部
16。由于这样的轮胎I借助梳齿部17的小槽而进一步发挥散热效果,因此与图4 (a)的轮胎相比,进一步提高漏气保用耐久性能。
[0073]为了发挥上述作用,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胎侧部3设置向轮胎外侧突出的凸部
18。本实施方式的凸部18的厚度小且截面大致为三角形状,并以小长度沿轮胎径向延伸。并且,凸部18例如以等间距遍布轮胎周向而间隔设置。此外,凸部18的大小优选为:轮胎周向的宽度为0.5?5.0mm、轮胎径向长度为5?40mm以及高度d为0.5?5.0mm左右。
[0074]此外,在胎侧部3以及胎圈部4的外表面3A、4A设置有凹部16以及凸部18,或例如表示文字、图形、符号等的装饰用、信息用等的由条构成的局部的凹凸部(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则用除去上述局部的凹凸部的平滑的假想表面(图示省略)来规定上述胎侧橡胶3G的各厚度ts3、ts4。
[0075]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0076]实施例
[0077]制造形成图1的轮胎基本结构,并且基于表1的规格的多种尺寸的漏气保用轮胎,并对漏气保用耐久性能、纵向弹性、滚动阻力以及轮胎质量进行了测试。其中,各漏气保用轮胎的主要共同规格如下。
[0078]胎侧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 *:3.5MPa
[0079]边口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 *:8.1MPa
[0080]胎圈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 *:11.0MPa
[0081]胎体帘布的贴胶的复弹性模量E *:10.7MPa
[0082]防擦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 *:4.4MPa
[0083]胎体帘线的材质:人造丝(1840dtex/2)
[0084]凹部(径向长度X周向长度X深度(长方形)):8.8X18.0X1.8mm
[0085]凹部的底的曲率半径:1.0mm
[0086]凹部的长方形的拐角部的曲率半径:2.8mm
[0087]测试方法如下。
[0088]<漏气保用耐久性能>
[0089]使用滚筒行驶试验机,在速度80km/h、内压OkPa以及纵载荷5.1lkN的条件下,对轮辋组装成正规轮辋的测试用漏气保用轮胎测定了从轮胎产生异常声为止的行驶距离。结果用实际行驶距离来表示。将行驶距离超过IOOkm也未产生异常声的轮胎设为合格。
[0090]<纵向弹性>
[0091]测定了在内压200kPa以及载荷4.59kN的条件下,使安装于上述轮辋的测试用漏气保用轮胎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的纵向弯曲量。然后,用纵向弯曲量除以载荷4.59kN而近似地得到纵向弹性系数。结果用将实施例1的纵向弹性系数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纵向弹性越小、越有利于乘车舒适性。
[0092]<滚动阻力>
[0093]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对轮辋组装成上述轮辋的测试用漏气保用轮胎,填充200kPa内压,且在速度80km/h、纵载荷4.14kN的条件下,测定了滚动阻力值。结果用实施例I的滚动阻力值除以与实施例1的滚动阻力值之差的百分率来表示。数值越小、滚动阻力越小表示越好。
[0094]〈轮胎质量〉
[0095]测定了每一个测试用漏气保用轮胎的质量。结果以实施例1的轮胎的质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越为轻型。
[0096]表1、表2的“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的厚度指数G1”,表示用上述式(I)的til/ {(10.3 — 0.32?)\11}计算得到的值。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胎壁位置的厚度指数G2”表示:用上述式(2)的ti2/ {(8.5 - 0.32P) XLI}计算得到的值。
[0097]另外,“胎侧加强橡胶层在第一、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指数G3”表示:用上述式(3)的(ti3 + ti4)/ {(7.5-0.32P) XLI X2}计算得到的值。
[0098]另外,“胎侧橡胶在第一、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指数G4”表示:用上述式(4)的(ts3 + ts4) / (12XLI)计算得到的值。[0099]另外,“速度范围”,表示在由JATMA规格所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该轮胎能够行驶的速度(最高速度=能力)。
[0100]S:180, H:210, V:240,W:270km/h。
[0101]此外,损失正切(tan δ )是使用粘弹性分光仪,在温度25°C时以JISK5394为基准,在初始应变3%、动态应变±2%、频率IOHz的条件下测定的值。
[0102]测试的结果示于表I及表2。此外,实施例19的轮胎未设置梳齿部。另外内衬层的重叠长度La的参数中的“通常”是指:内衬层沿着轮胎内腔面形成在一对胎圈芯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位置的状态。
[0103]表I
[0104]
【权利要求】
1.一种漏气保用轮胎,其扁平率为50%~60%,该漏气保用轮胎包括: 胎体,其由从胎面部经过两侧的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的一层胎体帘布形成; 截面大致为月牙状的胎侧加强橡胶层,其配置在各上述胎侧部的上述胎体的内侧; 胎侧橡胶,其在上述胎侧部中配置在上述胎体的外侧并向轮胎径向内外延伸;以及 胎圈三角胶,其从上述胎圈芯以尖细状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 上述漏气保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胎圈部在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17mm的轮辋凸缘附近位置的总厚度tb为12 ~16mm, 上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径向的外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0.30 ~0.48 倍, 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向比胎壁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且向比第一胎圈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其中上述胎壁位置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的0.72倍的位置,上述第一胎圈位置是距离上述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22倍的位置,并且 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由复弹性模量E *为6~12MPa的橡胶组成物形成,并且 满足下述式(I)至(4),
0.009 ≤(til/ {(10.3-0.32P) XLI} ≤( 0.011...(I)
0.0092 ≤( ti2/ {(8.5-0.32P) XLI} ≤( 0.0108…(2)
0.009 ≤(ti3 + ti4) / {(7.5-0.32P) XLI X2} ≤( 0.0il...(3) 0.0092 ≤(ts3 + ts4) / (12XLIX≤(0.0108…(4) 其中,符号如下: til: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距离胎圈基准线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55倍的轮胎总宽度附近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ti2: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上述胎壁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ti3: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上述第一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ti4: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在距离胎圈基准线的高度为轮胎截面高度HO的0.34倍的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ts3:上述胎侧橡胶在上述第一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ts4:上述胎侧橡胶在上述第二胎圈位置的厚度,其单位为mm ; P: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复弹性模量,其单位为MPa ; L1:负载指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向轮胎内侧凹进的凹部或向轮胎外侧突出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或者凸部设置在比上述胎侧部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气保用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内腔面具有由非透气性的橡胶材料形成的内衬层, 上述内衬层只配置在一对上述胎侧加强橡胶层的轮胎径向的外端之间。
【文档编号】B60C9/02GK103568730SQ201310339255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6日
【发明者】汤川直树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