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7953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腰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腰部支撑装置,其包括:座椅靠背框架;翘曲板,支撑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并且按压乘坐者的背部;以及,加固板,用于加固所述翘曲板,并且能够与翘曲板一起弯曲,其中,翘曲板具有:保持部,用于保持加固板的第一端部;以及,非干扰部,允许所述加固板相对于翘曲板进行移动。
【专利说明】腰部支撑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2年11月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2-245719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腰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0004]汽车等车辆用座椅具有用于支撑乘坐者的背部的腰部支撑装置。
[0005]通常,腰部支撑装置具有翘曲板。该翘曲板按压乘坐者的背部,以使乘坐者保持正确的姿势。
[0006]腰部支撑装置任意具有多个带状加固板。这些加固板负责保持翘曲板的形状。为了将加固板安装于翘曲板,翘曲板上形成有多个槽。加固板分别配置在这些槽中。并且,力口固板在指定部分具有贯通孔。另一方面,翘曲板的槽的底部形成有与加固板的贯通孔较松配合(loosely fit)的凸部。从而,上述贯通孔和上述凸部嵌合,禁止加固板沿翘曲板槽的较长方向移动。
[0007]并且,翘曲板上设有用于覆盖一部分槽的开口部的控制部件。该控制部件用于防止加固板从槽的开口部脱离(例如,参见美国专利6,712,42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0008]腰部支撑装置包括: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并且用于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翘曲板;以及,用于加固翘曲板,并且能够与翘曲板一起弯曲的加固板,其中,翘曲板包括:用于保持加固板的第一端部的保持部以及允许加固板相对翘曲板移动的非干扰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装置的拆分立体图。
[0010]图2是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0011]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0012]图4是图1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是翘曲板向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变形的状态示意图。
[0013]图5是从图4的箭头V方向观察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0014]图6是设在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翘曲板的侧视图。
[0015]图7是用于说明设在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
[0016]图8是用于说明保持设在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翘曲板和加固板的模式图。
[0017]图9是用于说明设在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的底板、开缝弹簧(Fish Mouth)、大导线的安装的立体图。
[0018]图10是从图9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0019]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腰部支撑装置中翘曲板和大导线的安装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下述详细描述中,为了解释目的,阐明了多个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然而,显而易见地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同样可以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为了简化附图,概略性地示出已知结构。
[0021]在上述的美国专利6,712,427号说明书中公开的腰部支撑装置,翘曲板的弹性模量和加固板的弹性模量是不同的。从而,翘曲板和加固板的另一方无法完全追随一方的弯曲而弯曲。例如,加固板无法追随翘曲板的弯曲而弯曲。其结果,加固板想要相对翘曲板进行移动。但是,由于上述的贯通孔和凸部的嵌合,禁止加固板沿翘曲板的槽的较长方向移动。从而,加固板在较长方向被压缩。而且,随着压缩程度的加重,加固板向解除压缩的方向急剧变形。其结果,有时变形的加固板撞击翅曲板,发出声音(锤击声)。
[002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翘曲板弯曲变形时,变形的加固板不会猛烈撞击翘曲板而发出锤击声的腰部支撑装置。
[0023]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腰部支撑装置包括:
[0024]座椅靠背框架;
[0025]被该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并且,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翘曲板;以及,
[0026]用于加固所述翘曲板,并且,能够与所述翘曲板一起弯曲的加固板,
[0027]其中,所述翘曲板包括:
[0028]用于保持所述加固板的第一端部的保持部;以及,
[0029]允许所述加固板相对于所述翘曲板进行移动的非干扰部。
[0030]根据上述装置,翘曲板具有用于保持加固板的第一端部的保持部。并且,翘曲板具有允许加固板相对于该翘曲板进行移动的非干扰部。从而,在弯曲时,翘曲板和加固板能够相对移动。因此,翘曲板和加固板通过相对移动来吸收或解除弹性模量之差导致的弯曲程度的差异。即、翘曲板和加固板相互追随弯曲。
[0031]因此,在该装置中,当翘曲板弯曲变形时,加固板不会猛烈撞上翘曲板。从而,实际上不产生锤击声。
[0032]通过下面的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能够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结构以及效果。
[0033]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装置(本腰部支撑装置)。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本腰部支撑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腰部支撑装置的拆分立体图,图2是本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0034]在图1至图3,箭头F表示设有腰部支撑装置的座椅靠背的正面方向(座椅靠背的与乘坐者的背面相对的一侧方向)。箭头B表示座椅靠背的背面方向。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术语“正面”是指与乘坐者的背面相对的“座椅靠背的正面”。并且,术语“背面”是指与“座椅靠背的正面”相反的“座椅靠背的背面”。并且,术语“上下方向”、“水平方向”、“宽度方向”分别指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水平方向”、“宽度方向”。[0035]该腰部支撑装置可靠地支撑乘坐者的背部,确保乘坐者的最佳就座姿势。本腰部支撑装置具有座椅靠背框架100。下面,参照图1和图2对该座椅靠背框架100进行说明。座椅靠背框架100包括主框架I以及大导线7。
[0036]主框架I具有一对框架(右框架Ia和左框架lb)、上部框架lc、副上部框架Ig以及下部框架lh。右框架Ia和左框架Ib相互平行,并纵向延伸。
[0037]上部框架Ic 一体形成,以便架设在右框架Ia的上端和左框架Ib的上端之间。
[0038]并且,该上部框架Ic具有基部Id、第一垂直部Ie以及第二的垂直部If。基部Id在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垂直部Ie从基部Id的第一端部弯曲,与右框架Ia的上部连接。第二的垂直部If从基部Id的第二的端部弯曲,与左框架Ib的上部连接。
[0039]副上部框架Ig架设在上部框架Ic的第一垂直部Ie的中间部和第二的垂直部If的中间部之间。下部框架Ih架设在右框架Ia的下部和左框架Ib的下部之间。
[0040]大导线(Big wire)(副框架)7是大致U字形部件,用于与主框架I 一起支撑乘坐者的背面。即、该大导线7是将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弹簧材料弯曲成大致U字形的部件。如图1所示,大致U字状的大导线7具有相当于U字底部的架设部7g以及分别从该架设部7g的两端向上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各延伸部具有自由端侧的上侧延伸部7a(7b)、固定端侧的下侧延伸部7h (7i)以及位于其中间的中间延伸部7c (7d)。另外,大导线7的一对延伸部以对应于乘坐者的背骨的位置为中心相互线对称状配置。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延伸部7a和上侧延伸部7b之间的分开距离大于中间延伸部7c与中间延伸部7d之间的分开距离。从而,倾斜部7e (7f)设在上侧延伸部7a (7b)与中间延伸部7c (7d)之间。
[0042]并且,中间延伸部7c与中间延伸部7d的分开距离大于固定端侧的下侧延伸部7h与固定端侧的下侧延伸部7i的分开距离。从而,在中间延伸部7c (7d)与下侧延伸部7h(7i)之间设置水平部7j (7k)。
[0043]如图3所示,大导线7的上侧延伸部7a、7b分别穿过安装在副上部框架Ig的正面的圆筒状的夹子(clip) 3、5。
[0044]大导线7的下部的背面上安装有底板11。该底板11上设置驱动机构9。另外,在后面详细说明驱动机构9。
[0045]大导线7的架设部7g通过开缝弹簧13与椅靠背框架100的下部框架Ih连接。
[0046]开缝弹簧13具有基部13a、13b。另一方面,座椅靠背框架100的下部框架Ih具有两个卡合片(开起片)15、17。从而,开缝弹簧13的基部13a、13b分别与卡合片15、17嵌合,从而将开缝弹簧13固定于下部框架lh。另外,通过将下部框架Ih的一部分切开翻起,从而形成卡合片15、17。并且,卡合片15与卡合片17之间的间隔比大导线7的下侧延伸部7h与下侧延伸部7i之间的间隔更宽。
[0047]开缝弹簧13具有上升部13c、13d、基部相对部13e、13f、扭臂部13g、13h以及安装部13i。上升部13c、13d分别从基部13a、13b的端部(座椅靠背框架100的右框架Ia和左框架Ib侧)向上方延伸。基部相对部13e、13f从上升部13c、13d的顶端部弯曲,并分别向大导线7的下侧延伸部7h、7i延伸。
[0048]扭臂部13g、13h分别从基部相对部13e、13f的顶端部弯曲,并向大导线7的架设部7g延伸。安装部13i架设在扭臂部13g的顶端部和扭臂部13h的顶端部之间,并且沿大导线7的架设部7g延伸。并且,在安装部13i的中央部分具有臂部13k、131以及阶梯部13J0臂部13k、131与安装部13i的延伸方向交叉。阶梯部13j架设在臂部13k的顶端部与臂部131的顶端部之间。
[0049]S卩、在开缝弹簧13,由基部13a、13b、上升部13c、13d、基部相对部13e、13f构成用于固定扭臂部13g、13h的基端部。并且,开缝弹簧13的安装部13i相当于扭臂部13g、13h的顶端部。
[0050]其次,参照图9、图10说明底板11、大导线7、开缝弹簧13的安装。图9是用于说明安装图1所示的底板11、开缝弹簧13、大导线7的立体图,图10是从图9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0051]首先,说明将底板11安装于大导线7。底板11在其较长方向侧的各端部形成有两个侧面铆接部11a。这些侧面铆接部Ila沿水平方向延伸。这些四个侧面铆接部Ila分别以卷取大导线7的下侧延伸部7h、7i的方式铆接。从而,底板11安装在大导线7的下侧延伸部7h、7i。
[0052]接着,对于将底板11以及开缝弹簧13安装于大导线7进行说明。底板11的下部形成有两个朝下方延伸的下端铆接部lib。该下端铆接部Ilb以卷取大导线7的架设部7g和开缝弹簧13的安装部13i的方式铆接。从而,底板11和开缝弹簧13的安装部13i安装于大导线7的架设部7g。
[0053]在大导线7的下侧延伸部7h、7i的正面设有翘曲板23。该翘曲板23是树脂构成的大致板状部件。翘曲板23的弯曲程度因驱动机构9而发生变化。
[0054]其次,参照图11,说明翘曲板23的上部和大导线7的安装。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翘曲板和大导线的安装的立体图。在翘曲板23的弯曲部分、即、板主体23a的上部一体形成有铰链部23b。铰链部23b可旋转状与大导线7的水平部7j、7k卡合。
[0055]铰链部23b具有铰链主体部23e以及悬臂状(大致L字状)的止动部23f。铰链主体部23e具有沿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槽23d。大导线7的水平部7j(7k)与该槽23d嵌合。止动部23f具有弹性。并且,止动部23f具有从板主体23a水平突出的部分。该突出部分的下面与槽23d的开口相对。
[0056]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23f的、与铰链主体部23e相对的面与铰链主体部23e的槽23d的开口之间的间隔大于等于大导线7的直径(上下方向的厚度)。并且,止动部23f在顶端部(下面的端部)具有凸部23g。该凸部23g向铰链主体部23e突出。凸部23g的顶端与铰链主体部23e之间的间隔小于大导线7的直径(上下方向的厚度)。
[0057]如下安装大导线7的水平部7j (7k)和翘曲板23的铰链部23b。S卩、将大导线7的水平部7j (7k)推向铰链部23b的止动部23f的顶端部。从而,止动部23f的顶端向上弯曲。因此,凸部23g与铰链主体部23e之间的间隔大于等于大导线7的直径。其结果,允许大导线7的水平部7j (7k)从外部插入槽23d。并且,在自然状态下,止动部23f的凸部23g与铰链主体部23e之间的间隔小于大导线7的直径(上下方向的厚度)。从而,禁止大导线7的水平部7j (7k)从槽23d向外部脱离。
[0058]其次,参照图1?图5、图7、图9和图10来说明驱动机构9的概略构成。图4是本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示出了翘曲板朝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变形的状态。图5是从图4的箭头V方向观察的腰部支撑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驱动机构9的动作的模式图。
[0059]如上所述,底板11安装于大导线7的下部的背面。该底板11的正面的中央部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立壁部51、与第一立壁部51平行的第二立壁部53以及架设在第一立壁部51与第二立壁部53之间的架设部56。第一立壁部51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孔51a。相同地,第二立壁部53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孔53a(参见图5)。第一导向孔51a与第二导向孔53a相对。
[0060]第一立壁部51的下端面和第二立壁部53的下端面分别具有与大导线7的架设部7g抵接的抵接部51d和抵接部53d。
[0061]并且,第一立壁部51的下部和第二立壁部53的下部分别具有与开缝弹簧13的阶梯部13j卡合的第一凹部51c和第二凹部53 C。通过具有这样的结构,从而禁止开缝弹簧13以开缝弹簧13的安装部13i以及基部相对部13e、13f (基端部)为轴进行旋转。
[0062]第一立壁部51的上部朝主框架I的右框架Ia方向弯曲。该弯曲部具有第一变速箱安装部51b。另一方面,第二立壁部53的上部朝主框架I的左框架Ib方向弯曲。该弯曲部具有第二变速箱安装部53b。
[0063]如图1所示,变速箱59利用紧固螺丝55、57安装在第一变速箱安装部51b和第二变速箱安装部53b的两侧。变速箱59内设有螺母部件(未图示)。并且,变速箱59上一体状安装有电动机61。螺母部件是内螺纹,随着电动机61轴的旋转而旋转。
[0064]丝杆63是在外周面具有螺纹的外螺纹。并且,丝杆63的一端形成有朝与丝杆63正交的方向开口的孔63a。杆(针:安装部件)65插入该孔63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孔63a的内径大于杆65的外径。弹性轴套66压入孔63a与杆65之间。
[0065]丝杆63与螺母部件拧接,并且从变速箱59向上下方向突出。并且,丝杆63位于第一立壁部51和第二立壁部53之间的空间。如图1所示,该丝杆63的从变速箱59向外部突出的部分嵌合有垫圈52,并且,拧接有挡块螺帽(Stoppers nut) 54。
[0066]并且,底板11的下部中央具有能够支撑乘坐者的骨盆的凸部58。该凸部58具有第一立壁部51、第二立壁部53以及架设部56。凸部58向座椅靠背的正面侧突出。
[0067]翘曲板23的下部形成为其正面和背面方向的截面形状弯曲成大致U字状的形式。该下部具有切口 23h以及该切口 23h两侧上的一对安装部23i。一对安装部23i相互大致平行延伸。切口 23h是切割下部的中央部分而形成的。从而,切口 23h防止底板11的凸部58和翘曲板23的下部相互干扰。
[0068]安装部23i分别形成有孔23 j。这些孔23 j沿翘曲板23的宽度方向相互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孔23j的截面形状为长孔状。从而,杆65能够与这些孔23j较松配合。SP、杆65插入丝杆63的孔63a中。该杆65经由凸部58的第一立壁部51的第一导向孔51a和第二立壁部53的第二导向孔53a,与翘曲板23的安装部23i的孔23 j较松配合。并且,杆65贯通丝杆63的孔63a。S卩、底板11与翘曲板23的下部通过杆65铰链连接,从而翘曲板23的下部支撑于丝杆63的一端。
[0069]因此,禁止丝杆63以其自身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另一方面,丝杆63能够沿其自身的轴方向移动(沿第一导向孔51a以及第二导向孔53a的移动)。S卩、一旦驱动电动机61,则变速箱59内的螺母部件(未图示)进行旋转。与该螺母部件拧接的丝杆63沿着第一导向孔51a以及第二导向孔53a移动。而且,翘曲板23的下部也沿着第一导向孔51a以及第二导向孔53a上下移动。
[0070]如上所述,驱动机构9包括变速箱59、电动机61、丝杆63、杆65、第二导向孔53a以及第一导向孔51a。即、如在上面已经说明,变速箱59具有螺母部件。该螺母部件通过电动机61进行旋转。并且,螺母部件与丝杆63拧接。杆65用于联结丝杆63和翘曲板23的下部。并且,杆65穿过第二立壁部53的第二导向孔53a和第一立壁部51的第一导向孔51a。
[0071]其次,参照图1、图3、图5、图6、图8以及图11说明加固板。图6是图1所示的翘曲板的侧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保持图1所示的翘曲板和加固板的模式图。
[0072]翘曲板23的背面设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的两张加固板101。加固板101在下部具有矩形的孔101a。另一方面,翘曲板23在下部具有凸部231以及保持凸部23ο。翘曲板23的凸部231与加固板101的孔IOla嵌合。保持凸部23ο具有基部23m以及弯曲部23η。基部23m与加固板101的下部端面相对。弯曲部23η从基部23m的顶端部弯曲,与加固板101的下部的上面相对。
[0073]保持凸部23ο和、卡合于加固板101的孔IOla的凸部231构成保持部。该保持部将加固板101的下部(第一端部)保持在翘曲板23。
[0074]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翘曲板23的背面设有多个导向件23ρ以及一个导向件23q。导向件23q沿两张加固板101的宽度方向延伸。导向件23q设置成在与两张的加固板101之间具有空间(空隙)并且跨过两张的加固板101的形式。
[007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一张加固板101上设有两个导向件23p。这些导向件23p也设置成与加固板101之间具有空间(空隙)且跨过加固板101的形式。
[0076]从而,加固板101通过这些导向件23p、23q被支撑为可游动状。如上所述,导向件23p、23q起到允许加固板101相对于翘曲板23在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非干扰部的作用。另夕卜,导向件23p、23q的数量并不限定在本实施方式。
[0077]其次,参照图2?5、图7说明本腰部支撑装置的动作。
[0078]腰部支撑装置为多个状态。即、第一状态是图2、图3所示状态。在该状态,丝杆63位于下方,翘曲板23的弯曲程度较小。从而,翘曲板23几乎没有向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变形。
[0079]在第二状态,翘曲板23按压乘坐者的背部。即、从第一状态向一个方向旋转驱动电动机61。随着驱动电动机61,变速箱59内的螺母部件向一个方向旋转。如图7所不,螺母部件进行旋转,则丝杆63上升。而且,如图4、图5所示,翘曲板23的下部也上升。另一方面,通过铰链部23b禁止翘曲板23的上部上升或者下降。其结果,翘曲板23大幅度弯曲,按压乘坐者的背部。
[0080]在第三状态,减少翘曲板23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程度。即、从图4、图5所示的状态,向相反方向旋转驱动电动机61。随着驱动电动机61,变速箱59内的螺母部件向相反方向旋转。丝杆63下降,翘曲板23的弯曲程度变小。其结果,减少翘曲板23在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的变形量。
[0081]另外,当翘曲板23弯曲时,翘曲板23的一部分(安装部23i)与底板11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翘曲板23的安装部23i的滑动接触面23r为圆弧面。
[0082]并且,在翘曲板23的下部上升时,本实施方式的底板11的凸部58起到支撑乘坐者的骨盆的骨盆支撑部的作用。
[0083]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下面的效果。
[0084]如上所述,翘曲板23具有与加固板101的孔IOla卡合的凸部231以及由保持凸部23ο等构成的保持部。并且,翘曲板23具有非干扰部,其中,非干扰部包括两个导向件23p以及一个的导向件23q。该非干扰部允许加固板101相对于翘曲板23在上下方向的移动。从而,翘曲板23和加固板101在弯曲时,能够相对移动。因此,翘曲板23和加固板101通过相对移动来吸收或解除因弹性模量的差异而产生的弯曲程度的差异。即、翘曲板23和加固板101相互追随弯曲。
[0085]因此,当翘曲板23弯曲变形时,加固板101不会猛烈撞上翘曲板23。因此,实际上
不会产生锤击声。
[0086]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翘曲板23的上部以可旋转状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100的大导线7。并且,翘曲板23的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从而,翘曲板23能够向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变形。但是,还可以构成为翘曲板23的下部以可旋转状支撑在座椅靠背框架100,其上部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翘曲板23也能够向按压乘坐者的背部的方向变形。
[0087]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机构9,利用了电动机61。但是,驱动机构9还可以构成为通过人力来改变翘曲板23的弯曲程度的方式。
[0088]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装置还可以是下面的第一腰部支撑装置。第一腰部支撑装置包括:设在用于支撑乘坐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上的座椅靠背框架;支撑在该座椅靠背框架上的翘曲板;用于改变该翘曲板的弯曲程度的驱动机构;以及,沿翘曲板设置,并且与所述翘曲板一起弯曲的加固板,其中,上述翘曲板具有:用于保持上述加固板的一侧端部(第一端部)的保持部以及允许上述加固板的另一侧端部(第二端部)相对于所述翅曲板进行移动的非干扰部。
[0089]根据第一腰部支撑装置,所述翘曲板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加固板的一侧端部的保持部和、允许所述加固板的另一侧端部侧相对于所述翘曲板进行移动非干扰部,从而,翘曲板和加固板在弯曲时能够相对移动。因此,翘曲板和加固板通过相对移动来吸收弹性模量的差异,并且追随弯曲。因此,当翘曲板弯曲变形时,不会产生锤击声。
【权利要求】
1.一种腰部支撑装置,其包括:座椅靠背框架;翘曲板,支撑于该座椅靠背框架,用于按压乘坐者的背部;以及力口固板,用于加固所述翘曲板,并且能够与所述翘曲板一起弯曲,其中,所述翘曲板具有: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加固板的第一端部;以及非干扰部,允许所述加固板相对于所述翘曲板进行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改变所述翘曲板的弯曲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非干扰部包括设在所述翘曲板的导向件,所述加固板以可自由游动状支撑于所述导向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翘曲板的上部以可旋转状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翘曲板的下部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翘曲板的下部以可旋转状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所述翘曲板的上部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具有电动机以及通过该电动机上下移动的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部支撑所述翘曲板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下部设有底板,在所述底板设有所述驱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丝杆的一端部和所述翘曲板的下部通过杆铰链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腰部支撑装置,其中,当所述翘曲板弯曲时,所述翘曲板的一部分与所述底板滑动接触。
【文档编号】B60N2/68GK103802706SQ201310503971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7日
【发明者】铃木启允 申请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