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减震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738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减震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座减震装置,它包括座椅、位于座椅下方并对座椅形成支撑的底座,座椅底部具有相对的两侧端,其中一侧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另一侧端为自由端,在座椅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吸能材料,在座椅底部的自由端相对底座作趋近运动而挤压吸能材料时,吸能材料能够产生形变。当汽车遭遇碰撞或急刹车时,座椅由于惯性会相对底座摆动,座椅的自由端向下运动,使得吸能材料被挤压而产生形变,以提供缓冲减震作用。
【专利说明】汽车座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汽车座。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儿童汽车座安装到汽车内座位上使用时通常相对汽车座固定,而在发生碰撞等事故时起到减震作用的是系在儿童汽车座上的安全带。但是安全带仅能对汽车座内的儿童起缓冲减震保护作用,对汽车座本身几乎不起保护作用。一般来说,儿童汽车座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座椅和底座,在实际应用中,当发生碰撞时,座椅由于惯性会相对底座摆动,这使得座椅和底座之间的连接位置容易产生变形甚至断裂。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汽车座的座椅起减震保护的汽车座减震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座减震装置,它包括座椅、位于座椅下方并对座椅形成支撑的底座,座椅底部具有相对的两侧端,其中一侧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另一侧端为自由端,在座椅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吸能材料,在座椅底部的自由端相对底座作趋近运动而挤压吸能材料时,吸能材料能够产生形变。当汽车遭遇碰撞或急刹车时,座椅由于惯性会相对底座摆动,座椅的自由端向下运动,使得吸能材料被挤压而产生形变,以提供缓冲减震作用。
[0005]进一步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可拆卸地连接于座椅本体底部的框架,座椅通过框架与底座相连接,吸能材料设置于框架与底座之间。座椅采用座椅本体与框架的分体式结构,便于拆卸、检修及单独更换框架。
[0006]更进一步地,座椅本体上设置有卡座,框架上设置有卡扣,座椅本体与框架通过卡座与卡扣的插接配合相可拆卸地连接。
[0007]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座椅的底部具有压板,座椅通过压板与底座相连接,吸能材料设置于压板与底座之间。座椅采用整体式构造,其底部的压板既方便相对底座转动,又能与吸能材料很好地接触。
[0008]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位于座椅底部的两侧端中,自由端位于前侧,连接于底座的一侧端位于后侧。这里及本文其它各处所谓的“前”和“后”是根据实际使用习惯来定义的,座椅内儿童面朝的方向即为“前”,座椅内儿童背朝的方向即为“后”。在发生碰撞时,座椅会发生前倾,位于前侧的自由端会向下移动,从而压缩吸能材料,使之变形而产生缓冲减震作用。
[0009]优选地,吸能材料可以设置于座椅底部的自由端与位于自由端下方的底座之间。
[001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吸能材料为泡沫金属。
[0011]更具体地。吸能材料为泡沫铝。
[0012]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坐寸O
[00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座椅与底座米用可转动的连接方式,在发生碰撞时,座椅相对底座作杠杆运动,使得位于座椅与底座之间的吸能材料被挤压变形,以产生缓冲减震效果,从而对座椅及座椅内的儿童提供保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汽车座吸能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0015]附图2为图1所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6]附图3为图1所示装置的侧视图;
[0017]附图4为显示图3所示装置在发生碰撞时的动作的视图;
[0018]附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汽车座吸能减震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9]其中:1、座椅;10、压板;11、座椅本体;111、卡座;12、框架;121、卡扣;
[0020]2、底座;
[0021]3、转动销;
[0022]4、吸能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4所示的装置,包括座椅1、位于座椅I下方并对座椅I形成支撑的底座2,座椅I底部具有相对的两侧端,其中一侧端通过转动销3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2,另一侧端为自由端,在座椅I与底座2之间设置有吸能材料4。
[0026]在本实例中,位于座椅I底部的两侧端中,自由端位于前侧,连接于底座2的一侧端位于后侧,此为优选方式。另外,吸能材料4可以设置于座椅I底部的自由端与位于自由端下方的底座2之间,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座椅I底部的其它位置与底座2之间。
[0027]吸能材料4为已知材料,现有的吸能材料有很多种,例如泡沫金属等,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泡沫铝作为吸能材料4。当座椅I底部的自由端相对底座2作趋近运动而挤压吸能材料4时,所述吸能材料4能够产生形变,以对座椅I提供缓冲减震作用。
[0028]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座椅I包括座椅本体11、可拆卸地连接于座椅本体11底部的框架12,座椅I通过所述框架12与底座2相连接,吸能材料4设置于框架12与底座2之间。
[0029]具体地,座椅本体11上设置有卡座111,框架12上设置有卡扣121,座椅本体11与框架12通过卡座111与卡扣121的插接配合相可拆卸地连接。
[0030]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优选结构条件下,当汽车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时,座椅I会相对前倾,位于前侧的自由端会下压,使得吸能材料被压缩变形,从而产生减震缓冲效果。
[0031]实施例2
[0032]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上面所讨论的实施例1结构相似,区别在于:座椅I不采用分体式构造,而是采用座椅I底部带有压板10的整体式构造。
[0033]如图5所示,压板10的前端为自由端,压板10的后端与底座2通过转动销3相转动连接,压板10的前端为自由端。吸能材料4设置于压板10与底座2之间,且优选如图5所示的那样,设置于自由端与自由端下方的底座2之间。
[0034]本实施例的动作原理与方式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座椅本身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拆分的,因而对压板10的柔韧度及牢固度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需求。
[0035]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法。相关【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座椅(I)、位于所述座椅(I)下方并对座椅(I)形成支撑的底座(2),所述座椅(I)底部具有相对的两侧端,其中一侧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2 ),另一侧端为自由端,在座椅(I)与底座(2 )之间设置有吸能材料(4),在座椅(I)底部的自由端相对底座(2)作趋近运动而挤压吸能材料(4)时,所述吸能材料(4)能够产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I)包括座椅本体(11)、可拆卸地连接于座椅本体(11)底部的框架(12 ),座椅(I)通过所述框架(12 )与底座(2 )相连接,吸能材料(4 )设置于框架(12 )与底座(2 )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本体(11)上设置有卡座(111),框架(12)上设置有卡扣(121),座椅本体(11)与框架(12)通过卡座(111)与卡扣(121)的插接配合相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座椅(I)的底部具有压板(10),座椅(I)通过压板(10)与底座(2)相连接,吸能材料(4)设置于压板(10)与底座(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座椅(I)底部的两侧端中,自由端位于前侧,连接于底座(2)的一侧端位于后侧。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吸能材料(4)设置于座椅(I)底部的自由端与位于自由端下方的底座(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吸能材料(4)的材质选自泡沫金属、薄壁的管材、聚氨酯泡沫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座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吸能材料(4)的材质为蜂窝招。
【文档编号】B60N2/26GK203637614SQ201320754464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王海烨 申请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