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05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主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主缸。

本申请基于2014年12月2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266259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主缸,其构造为将覆盖储液箱本体的上部口边缘的盖螺栓固定于储液箱本体而安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5103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主缸中,要求提高从储液箱向缸体的排液性。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从储液箱向缸体的排液性的主缸。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主缸具备:缸体,其能够滑动地设有活塞,该活塞通过制动杆的操作而推进;储液箱,其设于所述缸体的上部并储存制动液;所述储液箱具备:储液箱壁部,其通过内壁包围而形成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并且在上部设有开口部;盖部,其在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螺栓固定于所述储液箱壁部;至少所述内壁的所述开口部侧的范围具有在整周不向所述储存室侧突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述储液箱壁部也可以具备:盖固定部位,其形成有用于所述盖部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本体部位,其比所述盖固定部位靠向下侧;所述内螺纹孔的中心也可以以其中心比所述本体部位的壁厚的中心更远离所述内壁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述储液箱壁部也可以具备:盖固定部位,其形成有用于所述盖部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本体部位,其比所述盖固定部位靠向下侧;所述盖固定部位也可以具有比所述本体部位向与所述内壁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述内螺纹孔也可以至少设置两处,这些内螺纹孔彼此的中心连结的线段和所述缸体的轴线也可以在从所述开口部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述内壁的沿着所述缸体的轴线方向的壁面之间的中心线和所述缸体的轴线也可以在从所述开口部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主缸,能够提供可提高排液性的主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一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另一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膜片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A-A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B-B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膜片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的本体部件的变形例的部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缸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主缸为储液箱1构成主缸2的一部分的、储液箱一体型的主缸2。该主缸2是在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下被安装的二轮机动车、三轮小车以及四轮小车等跨骑式车辆用的主缸。此处,为了便于说明,用各图中所示的前后左右上下规定方向并进行说明。该前后左右上下与安装于车辆的状态基本一致。第一实施方式的主缸是由驾驶员的右手操作的前轮制动用的主缸2。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由驾驶员的左手操作的后轮制动用的主缸或离合器用主缸,这种情况下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相反。

主缸2在车辆中配置于行驶风直接吹中的位置。具体来说,主缸2安装于安装部4,该安装部4位于车辆的图1中所示的转向杆3的右侧部。转向杆3是将圆筒状的管部件适当地弯曲加工而形成的。至少安装有主缸2的安装部4的外周面为圆筒面。

主缸2具有:本体部件5、固定装置6、加固部件7、制动杆8、罩9、支承部件10、复位弹簧11、盖部12、盖部安装部件13、图2中所示的安装部件14,以上部件均为金属制。另外,主缸2具有合成橡胶制的膜片15。

本体部件5为铸造而成的一体成型品,呈图3~图9中所示的形状。如图1所示,本体部件5配置于转向杆3的安装部4的前侧。

如图3所示,在本体部件5的比其左右方向的中央稍靠向右侧处,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安装座部18。如图4所示,在安装座部18中上下形成一对螺纹孔19。如图1所示,本体部件5通过由该安装座部18和固定装置6夹持转向杆3的安装部4而安装于转向杆3。安装座部18和固定装置6通过螺栓即加固部件7而结合并夹持转向杆3,如图4所示,此时两个加固部件7螺纹接合于上下两处螺纹孔19。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1通过俯视图表现,因此加固部件7仅显示出一个。

如图3~图5所示,本体部件5在其右侧部形成上下一对板状的杆支承部21、22。如图6、图7所示,一对杆支承部21、22向前方稍微前低后高地延伸。如图8所示,在一对杆支承部21、22上彼此中心一致地形成有分别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3、24。如图1所示,在配置于一对杆支承部21、22之间的状态下覆盖制动杆8以及其基端侧的罩9利用支承部件10以及螺合于支承部件10的图2中所示的安装部件14安装于本体部件5。

罩9具有:覆盖制动杆8的上下一对罩部25、26;将罩部25、26连结的连结部27;从下侧的罩部26向下方延伸以后,向安装部件14侧弯折的弯曲罩部28。

图1中所示的支承部件10从上侧依次插入:复位弹簧11的线圈状的主体部30、图8中所示的上侧的杆支承部21的贯通孔23、图2中所示的上侧的罩部25的图示中省略的贯通孔、制动杆8的图示中省略的贯通孔、下侧的罩部26的图示中省略的贯通孔、以及图8中所示的下侧的杆支承部22的贯通孔24。图2中所示的螺母即安装部件14螺合于从下侧的杆支承部22突出的部分。由此,如图1所示,支承部件10支承制动杆8以及罩9,制动杆8以及罩9通过支承部件10与本体部件5连结。

支承部件10以越往上侧越位于前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

制动杆8以该支承部件10为中心旋转。制动杆8在转向杆3的前方沿着转向杆3向右方延伸。

从复位弹簧11的线圈状的主体部30的一端延伸的卡止片部31卡止于制动杆8的卡止孔32。另外,从主体部30的另一端延伸的卡止片部33卡止于上侧的杆支承部21的卡止槽34。由此,复位弹簧11在从上方观察制动杆8时沿逆时针的方向施力。

在本体部件5中,在安装座部18和上侧的杆支承部21的交界位置附近,形成有如图2所示的向上方突出的后视镜(图示中省略)安装用的镜安装部35。另外,在本体部件5中,在成为镜安装部35的背面的下侧,形成有通过螺丝部件37固定制动开关36的安装座38。另外,在本体部件5中,在比安装座38靠向左侧处,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座39。图示中省略的线缆类经由支架等卡止于该安装座39。

如图1所示,在本体部件5中设有从安装座部18的基端侧向左方延伸的缸体40。该缸体40在转向杆3的前方沿着转向杆3的安装部4的轴向配置。如图2所示,该缸体40形成于本体部件5的下部。从本体部件5的中间部到上部形成有储液箱壁部41。如图2、图3、图9所示,该储液箱壁部4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筒状。储液箱壁部41通过内壁42和封闭缸体40侧的储液箱底部43而形成储存制动液的储存室44。

如图9所示,在杆支承部21、22之间开口的缸孔48形成于缸体40。因此,缸体40为具有缸体筒部49和缸体底部50的有底筒状。缸孔48由缸体筒部49的内周面和缸体底部50的底面形成。储液箱底部43构成缸体筒部49的一部分。缸孔48从位于与其杆支承部21、22相反的一侧的缸体底部50的一侧依次具有主孔部51、嵌合孔部52、小径孔部53。缸孔48的中心轴为缸体40的轴线O1。以下,将缸体40的轴线O1称为缸体轴O1,将缸体40的轴线方向称为缸体轴向。缸体轴O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换而言之,缸体轴O1的延伸方向是各图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缸体轴O1与图1中所示的转向杆3的安装部4的轴向平行。

如图9所示,主孔部51在缸孔48内轴向长度最长。

嵌合孔部52形成于主孔部51的与缸体底部50相反的一侧,即右侧。嵌合孔部52具有比主孔部51的直径大的内径。

小径孔部53形成于嵌合孔部52的与缸体底部50相反的一侧。小径孔部53配置于缸孔48内与缸体底部50相反的一侧的最远处。小径孔部53具有比嵌合孔部52的直径小的内径。

贯通缸体底部50的螺纹孔部55形成于缸体底部50。

螺纹孔部55相对于缸孔48的中心轴即缸体轴O1向径向的储液箱壁部41侧偏移。螺纹孔部55的最大内径比主孔部51的内径小。制动配管的管头(图示中省略)螺合于该螺纹孔部55。该制动配管与设于车轮侧的盘式制动装置等制动装置的轮缸(图示中省略)连通。

将缸孔48和储存室44连通的连通孔63以及连通孔64形成于储液箱底部43。

连通孔63配置于比连通孔64靠向缸体轴向的缸体底部50侧即左侧。连通孔63配置于缸孔48侧的部分比配置于储存室44侧的部分的直径小。即,连通孔63在大径侧向储存室44开口,在小径侧向缸孔48内开口。

连通孔64配置于缸孔48侧的部分比配置于储存室44侧的部分的直径小。即,连通孔64在大径侧向储存室44开口,在小径侧向缸孔48内开口。连通孔64的最小径比连通孔63的最小径大。

在储液箱底部43,比底面43A更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0如图3所示形成为将连通孔64包围的圆弧状。

突出部70向上方以及连通孔63侧开口。

如图2所示,主缸2具有:复位弹簧75、活塞76、帽形密封件77、帽形密封件78、止动环79、防尘罩80、按压弹簧81。复位弹簧75、活塞76的一部分、帽形密封件77、帽形密封件78以及止动环79配置于缸孔48内。

复位弹簧75、活塞76、止动环79以及按压弹簧81为金属制。帽形密封件77、帽形密封件78以及防尘罩8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

活塞76具有:轴部85、凸缘部86、轴部87、凸缘部88、轴部89、凸缘部90、轴部91、凸缘部92、轴部93、凸缘部94、轴部95、凸缘部96。活塞76插入缸孔48中的小径孔部53侧。

轴部85形成于活塞76中的最靠向缸体底部50侧即左侧的端部。

该轴部85的右侧的凸缘部86比轴部85的直径大。

凸缘部86的右侧的轴部87比轴部85的直径小。

轴部87的右侧的凸缘部88比凸缘部86的直径大。

凸缘部88的右侧的轴部89比凸缘部88的直径小。

轴部89的右侧的凸缘部90比轴部89的直径大且比凸缘部88的直径小。

凸缘部90的右侧的轴部91比凸缘部90的直径小。

轴部91的右侧的凸缘部92与凸缘部88的直径相同。

凸缘部92的右侧的轴部93比凸缘部92的直径小。

轴部93的右侧的凸缘部94比凸缘部92的直径小。

凸缘部94的右侧的轴部95比凸缘部94的直径小。

轴部95的右侧的凸缘部96比轴部95的直径大。凸缘部96形成于活塞76中的与缸体底部50相反的一侧的最远的端部。

活塞76的凸缘部88以及凸缘部92能够滑动地嵌合于缸孔48的主孔部51。由此,活塞76能够滑动地设于缸体40,并能够在缸体轴向上移动。

复位弹簧75为轴向的一端侧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的线圈弹簧。复位弹簧75的大径侧的端部抵接于缸体底部50,复位弹簧75的小径侧的端部在内侧插入有活塞76的轴部85并抵接于凸缘部86。

包含中心轴线的帽形密封件77的剖面具有在一侧开口的C字形的形状。帽形密封件77配置于活塞76的凸缘部86、88之间并嵌合于轴部87。帽形密封件77以使开口侧朝向凸缘部86侧配置的状态设置。帽形密封件77的外周部与主孔部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包含中心轴线的帽形密封件78的剖面具有在一侧开口的C字形的形状。帽形密封件78配置于活塞76的凸缘部90、92之间并嵌合于轴部91。帽形密封件78以使开口侧朝向凸缘部90侧配置的状态设置。帽形密封件78的外周部与主孔部5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

止动环79具有C字形的形状,并嵌合固定于嵌合孔部52。止动环79能够抵接于活塞76的凸缘部92的轴部93侧的端面。由此,止动环79限制由复位弹簧75按压的活塞76的从凸缘部92到缸体底部50侧的部分从缸孔48抽出。

防尘罩80具有筒状的形状。防尘罩80的一个端部配置于活塞76的凸缘部94、96之间,并嵌合于轴部95。防尘罩80的另一端侧延伸至小径孔部53,并在由按压弹簧81扩大的状态下被按压在小径孔部53的内周面。

缸孔48中比活塞76的帽形密封件78靠向缸体底部50的一侧充满制动液。通过活塞76和帽形密封件77的主孔部51的螺纹孔部55侧的部分形成与轮缸(图示中省略)连通的液压室101。

罩9的按压部102配置于活塞76的凸缘部96的与缸体底部50相反的一侧。当操作制动杆8时,罩9的按压部102被制动杆8按压而向缸体底部50侧即左侧移动,从而按压部102向该方向(左侧)按压活塞76。其结果,活塞76和帽形密封件77一体地向使液压室101变窄的方向移动。由此,制动液从液压室101向轮缸(图示中省略)供应。即,活塞76通过制动杆8的操作而向缸体底部50的方向推进并产生制动液压。另外,当解除制动杆8的操作时,活塞76通过复位弹簧75的作用力而返回,从而轮缸的制动液返回液压室101。

如果制动装置的制动摩擦材料的量减少,则轮缸侧的液压室的容积会增大。当制动杆8不在操作状态时,主缸2的液压室101通过连通孔63与储存室44连通。因此,像上述这样液压室的容积增大的部分所对应的制动液从储存室44向液压室101排出而补给。

如图3所示,储液箱壁部41通过配置于左侧的侧壁部111、配置于前侧的前壁部112、配置于右侧的侧壁部113、配置于后侧的后壁部114而形成。储液箱壁部41在上部具有开口部115,并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

储液箱壁部41具有四边筒状的形状。储液箱壁部41的内壁42呈四边框状的形状连续而将储存室44包围。即,储液箱壁部41的朝向内侧的内壁42连续地呈四边形连续而将储存室44包围。由此,通过将储存制动液的储存室44由内壁42包围而形成储液箱壁部41,在储液箱壁部41的上部设有开口部115。内壁42具有:侧壁部111的朝向储存室44侧的平坦状的部分内壁121、前壁部112的朝向储存室44侧的平坦状的部分内壁122、侧壁部113的朝向储存室44侧的平坦状的部分内壁123、后壁部114的朝向储存室44侧的平坦状的部分内壁124。

部分内壁121在最靠近储存室44侧具有平坦的壁面121a。该壁面121a以越往上侧储存室44越扩大的方式向左上方倾斜。

部分内壁122在最靠近储存室44侧具有平坦的壁面122a。该壁面122a以越往上侧储存室44越扩大的方式向前上方倾斜。

部分内壁123在最靠近储存室44侧具有平坦的壁面123a。该壁面123a以越往上侧储存室44越扩大的方式向右上方倾斜。

部分内壁124在最靠近储存室44侧具有平坦的壁面124a。该壁面124a以越往上侧储存室44越扩大的方式向后上方倾斜。

壁面121a和壁面123a在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相对置地配置,壁面121a和壁面123a相互镜面对称。因此,部分内壁121和部分内壁123在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相对置地配置,部分内壁121和部分内壁123相互镜面对称。

壁面122a和壁面124a在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相对置地配置,壁面122a和壁面124a呈相互镜面对称状地倾斜。因此,部分内壁122和部分内壁124在使高度对齐的状态下相对置地配置,部分内壁122和部分内壁124呈相互镜面对称状地倾斜。壁面122a以及壁面124a的镜面对称倾斜的基准面为包含缸体轴O1的平面。

在储液箱壁部41的周向上,在壁面121a、122a之间、壁面122a、123a之间、壁面123a、124a之间以及壁面124a、121a之间均形成有向外侧凹陷的圆角。另外,在壁面121a、122a、123a、124a各自和底面43A之间也均形成有向外侧凹陷的圆角。因此,储液箱壁部41的内壁42具有整个高度范围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换而言之具有没有局部突出的部分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内壁121、122、123、124的壁面121a、122a、124a、123a为平坦的面。但是,只要壁面121a、122a、124a、123a具有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则也可以形成为各自的壁面在从上方观察时的中央部分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如图8所示,在前壁部11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前方即与储存室44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环状凸部151。在该环状凸部151的内侧形成有贯通前壁部112的窗孔152。主缸2安装于本体部件5的该窗孔152,并具有封闭窗孔152的窗部件153(参照图2)。窗部件153由透光性材料形成,经由窗部件153能够看到位于储液箱壁部41内的储存室44的制动液的液面。窗部件153作为整体安装为不从前壁部112的壁面122a向储存室44侧突出。如图8所示,在前壁部112的外侧形成有面状突部154,该面状突部154以从环状凸部151的上侧至侧面形成平坦面的方式向前方稍微突出。在比面状突部154靠向上侧的上端部左右排列地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突起155。

储液箱壁部41的上端面41a具有配置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的平坦面形状。上端面41a由以下部分形成:侧壁部111的上端面111a、前壁部112的上端面112a、侧壁部113的上端面113a、后壁部114的上端面114a。

如图9所示,在储液箱壁部41的侧壁部111的上部形成有比下侧部分更向外侧即与储存室44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160。如图8所示,在鼓出部16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比鼓出部160更向外侧即与储存室44相反的一侧突出的中间凸部161如图7所示形成于前后两侧。如图9所示,由于鼓出部160形成于上部,因此在侧壁部111的下部形成有比上侧部分更向内侧即储存室44侧以台阶状凹陷的形状(即减薄形状)的凹状部162。侧壁部111的包括鼓出部160的上部的壁厚大于包括凹状部162的下部的壁厚。

如图3所示,鼓出部16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最向外侧突出且壁厚最大,在该部分的壁厚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从上端面111a观察与其垂直的内螺纹孔163。该内螺纹孔163是用于如图2所示的盖部12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是用于螺丝即一个盖部安装部件13螺纹接和的部分。侧壁部111的包括形成有内螺纹孔163的鼓出部160的壁厚较厚的上部为固定盖部12的盖固定部位164。另外,比该盖固定部位164靠向下侧为比盖固定部位164的壁厚薄的本体部位165。因此,盖固定部位164具有比本体部位165更向与部分内壁121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内螺纹孔163的中心以比本体部位165的壁厚的中心更远离部分内壁121的壁面121a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在鼓出部160的比内螺纹孔163靠向后侧的上端部外侧形成有比下侧部分更向内侧即储存室44侧凹陷的上端凹部166。

如图9所示,在储液箱壁部41的侧壁部113的上部形成有比下侧部分更向外侧即与储存室44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170。如图8所示,在鼓出部17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比鼓出部170更向外侧即与储存室44相反的一侧突出的中间凸部171如图6所示形成于前后。由于如图9所示鼓出部170形成于上部,因此在侧壁部113的下部形成有比上侧部分更向内侧即储存室44侧凹陷的凹状部172。侧壁部113的包括鼓出部170的上部的壁厚大于包括凹状部172的下部的壁厚。

如图3所示,鼓出部17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最向外侧突出且壁厚最大,在该部分的壁厚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从上端面113a观察与其垂直的内螺纹孔173。该内螺纹孔173是用于如图2所示的盖部12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是用于螺丝即另一个盖部安装部件13螺纹接合的部分。侧壁部113的包括形成有内螺纹孔173的鼓出部170的壁厚较厚的上部为盖部12被固定的盖固定部位174。另外,比该盖固定部位174靠向下侧为比盖固定部位174的壁厚薄的本体部位175。因此,盖固定部位174具有比本体部位175更向与部分内壁123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内螺纹孔173的中心以比本体部位175的壁厚的中心远离部分内壁123的壁面123a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在鼓出部170的比内螺纹孔173靠向后侧的上端部外侧形成有比下侧部分更向内侧即储存室44侧凹陷的上端凹部176。侧壁部111和侧壁部113具有以下形状:以位于侧壁部111和侧壁部113之间的中央并与左右方向正交的面为基准呈镜面对称。如图3所示,将侧壁部111、113的内螺纹孔163、173彼此的中心连结的线段O2和缸体轴O1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重合地(即一致地)配置。

储液箱壁部41的前壁部112的除环状凸部151、窗孔152、面状突部154以及一对突起155之外的部分的壁厚与侧壁部111、113的图9中所示的本体部位165、175的壁厚相等。图3中所示的后壁部114的壁厚也与侧壁部111、113的图9中所示的本体部位165、175的壁厚相等。如图3所示,内壁42的沿着缸体轴O1的方向的壁面122a、124a之间的中心线O3即储液箱壁部4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线和缸体轴O1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重合地(即一致地)配置。因此,对于将侧壁部111、113的内螺纹孔163,173彼此的中心连结的线段O2和内壁42的沿着缸体轴O1的方向的壁面122a、124a之间的中心线O3,在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也重合地(即一致地)配置。

上述安装座部18如图3所示从后壁部114的下部的右侧部分以及如图8所示从侧壁部113的下部的本体部位175的后侧部分向后方延伸。

上述镜安装部35与储液箱壁部41分离地形成于安装座部18的基端侧。

图2中所示的膜片15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制弹性材料形成,并具有图10~图13中所示的形状。图10中所示的膜片15具有:图3中所示的载置于侧壁部111的上端面111a上的载置板部191、载置于前壁部112的上端面112a上的载置板部192、载置于侧壁部113的上端面113a上的载置板部193、载置于后壁部114的上端面114a上的载置板部194。载置板部191和载置板部192连续,载置板部192和载置板部193连续,载置板部193和载置板部194连续,载置板部194和载置板部191连续。

这些载置板部191~194均为平板状,且配置于同一平面内。这些载置板部191~194构成整体形成四边框状的框状板部197。载置板部192、194为不向内外方向鼓出的形状,载置板部191、193具有向内外两个方向鼓出的形状。载置板部191、193具有前后方向的中央最宽的形状。在载置板部191中的该宽幅的部分中形成有在板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198。另外,在载置板部193中的该宽幅的部分中形成有在板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插入孔199。需要说明的是,框状板部19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镜面对称的形状,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也镜面对称的形状。图3中所示的储液箱壁部41的上端凹部166、176具有从图10中所示的框状板部197向内侧即储存室44侧凹陷的形状。由此,实现膜片15从储液箱壁部41的上端面41a的剥离作业的容易化。

膜片15具有:如图11~图13所示从框状板部197的内周端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外侧筒状部201、如图11、图12所示从外侧筒状部201的下端缘部向内侧延伸的框状的外侧下板部202、从外侧下板部202的内周端缘部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中间筒状部203、从中间筒状部203的上端缘部向内侧延伸的框状的上板部204、从上板部204的内周端缘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内侧筒状部205、从内侧筒状部205的下端缘部向内侧延伸并封闭内侧筒状部205的板状的内侧下板部206。如图2所示,这些外侧筒状部201、外侧下板部202、中间筒状部203、上板部204、内侧筒状部205以及内侧下板部206配置于储存室44内。

如图13所示,外侧筒状部201具有左侧的板状部211、前侧的板状部212、右侧的板状部213、后侧的板状部214。板状部211、212、213、214各自为平坦的板状的形状。

中间筒状部203具有:图11中所示的左侧的板状部221、图12中所示的前侧的板状部222、图11中所示的右侧的板状部223、图12中所示的后侧的板状部224。这些板状部221~224均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内侧筒状部205具有:图11中所示的左侧的板状部231、图12中所示的前侧的板状部232、图11中所示的右侧的板状部233、图12中所示的后侧的板状部234。

这些板状部231~234均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形状。

图2中所示的盖部12为铸造而成的一体成型品。盖部12覆盖储液箱壁部41的上部的开口部115。盖部12的背面侧和储液箱壁部41的框状的上端面41a夹持膜片15的框状板部197。换而言之,膜片15由本体部件5的储液箱壁部41和盖部12直接夹持。如图1所示,盖部12的外周部的形状形成为与图10中所示的膜片15的框状板部197的外周部的形状相同。如图1所示,在盖部12中,在左端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入口孔252,在右端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处也形成有入口孔253。盖部1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镜面对称的形状,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也镜面对称的形状。

如图2所示,盖部12和膜片15一起覆盖开口部115并螺栓固定于储液箱壁部41。由一根螺丝形成的盖部安装部件13插入盖部12的入口孔252和膜片15的插入孔198并螺合于储液箱壁部41的内螺纹孔163,另一根盖部安装部件13插入盖部12的入口孔253和膜片15的插入孔199并螺合于储液箱壁部41的内螺纹孔173。由此,储液箱壁部41、膜片15的框状板部197、盖部12被一体化。此时,盖部12的入口孔252的周围部分通过盖部安装部件13固定于储液箱壁部41的盖固定部位164,入口孔253的周围部分通过盖部安装部件13固定于储液箱壁部41的盖固定部位174。在该状态下,储液箱壁部41和盖部12遍及整周地夹持框状板部197。

膜片15将储存室44划分为下侧的储存制动液的液室261和上侧的气室262。由此,抑制液室261的制动液与外部空气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制动液的吸湿。气室262与大气连通,基本维持为大气压。通过制动摩擦材料(图示中省略)减少从而轮缸侧的液压室的容积增加,由于即使制动液从储存室44的液室261向缸体40的液压室101进行补给,膜片15也会随着液室261的制动液的液量的变动而变形,因此能够将液室261内维持为大气压。即,膜片15配合液室261的容积减少以及气室262的容积扩大而变形。

本体部件5的储液箱壁部41以及储液箱底部43、盖部12、窗部件153以及膜片15和两个盖部安装部件13设于缸体40的上部并构成储存制动液的储液箱1。因此,储液箱1一体地连接于向轮缸供应制动液的主缸2。通过主缸2配置于车辆中行驶风直接吹中的位置,从而储液箱1在储液箱壁部41的外侧以及盖部12的外侧承受车辆行驶中的大气的流动。

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主缸为两轮用主缸,具有缸体和储液箱为一体的结构。在该主缸中,储液箱中用于将盖部螺栓固定的螺纹孔的形成部分具有从内壁向储存室内部局部地突出的形状。用于将储存室内保持为大气压的膜片需要形成为避开该突出部分的形状,结果就有成为难以变形的形状的可能性。如果膜片难以变形的话,从储液箱向缸体的制动液的排出性就有可能降低。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主缸2具有储液箱壁部41的内壁42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因此,膜片15的用于避开储液箱壁部41的形状上的制约变少,从而能够形成为易于变形的形状。因此,能够使从储液箱1向缸体40的排液性提高。

此处,在上述内容中,将内壁42的整个高度范围成为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的情况作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内壁42只要成为至少开口部115侧的上部范围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即可。更详细来说,只要不影响膜片15的在可动区域内的形状的高度范围形成为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即可。例如,只要与膜片15的外侧筒状部201在高度方向上重合的范围形成为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即可。通过内壁42的整个高度范围具有在整周不向储存室44侧突出的形状,而增大了储存室44的容积。

储液箱壁部41的侧壁部111具有:盖固定部位164,其形成有用于盖部12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163;本体部位165,其比盖固定部位164靠向下侧。内螺纹孔163的中心以比本体部位165的壁厚的中心远离侧壁部111的部分内壁121的方式配置。

同样地,侧壁部113也具有形成有内螺纹孔173的盖固定部位174和其下侧的本体部位175。内螺纹孔173的中心以比本体部位175的壁厚的中心远离部分内壁123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确保形成有内螺纹孔163、173的盖固定部位164、174的强度,并能够将本体部位165、175的壁厚变薄从而实现轻量化。

侧壁部111的盖固定部位164具有比本体部位165更向与部分内壁121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侧壁部113的盖固定部位174具有比本体部位175更向与部分内壁123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因此,能够确保形成有内螺纹孔163、173的盖固定部位164、174的强度,并能够将本体部位165、175的壁厚变薄从而实现轻量化。

将内螺纹孔163、173彼此的中心连结的线段O2和缸体轴O1在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由于内螺纹孔163、173以这样的配置关系形成,因此能够使为了提高强度而结果重量增加的盖固定部位164、174和缸体轴O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齐,从而重量平衡良好。

储液箱壁部41的内壁42的沿着缸体轴线方向的壁面122a、124a之间的中心线O3和缸体轴O1在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因此,能够将盖部12平衡良好地螺栓固定于储液箱壁部41。此处,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内壁42的壁面122a、124a之间的中心线O3和缸体轴O1在从开口部115侧观察时分离且平行地配置。

以上的实施方式为主缸,该主缸具备:缸体,其能够滑动地设有活塞,该活塞通过制动杆的操作而推进;储液箱,其设于所述缸体的上部并储存制动液。所述储液箱具备:储液箱壁部,其通过内壁包围而形成储存所述制动液的储存室,并且在上部设有开口部;盖部,其在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螺栓固定于所述储液箱壁部。至少所述内壁的所述开口部侧的范围具有在整周不向所述储存室侧突出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少膜片的形状上的制约。因此,能够使从储液箱向缸体的排液性提高。

另外,所述储液箱壁部具备:盖固定部位,其形成有用于所述盖部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本体部位,其比所述盖固定部位靠向下侧;所述内螺纹孔以其中心比所述本体部位的壁厚的中心更远离所述内壁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确保形成有内螺纹孔的盖固定部位的强度,并能够将本体部位的壁厚变薄从而实现轻量化。

另外,所述储液箱壁部具备:盖固定部位,其形成有用于所述盖部的螺栓固定的内螺纹孔;本体部位,其比所述盖固定部位靠向下侧;所述盖固定部位具有比所述本体部位向与所述内壁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形状。由此,能够确保形成有内螺纹孔的盖固定部位的强度,并能够将本体部位的壁厚变薄从而实现轻量化。

另外,所述内螺纹孔至少设置两处,这些内螺纹孔彼此的中心连结的线段和所述缸体的轴线在从所述开口部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由于内螺纹孔以这样的配置关系形成,因此能够使为了提高强度而结果重量有可能增加的部分和缸体的轴线对齐。因此,能够使重量平衡良好化。

另外,所述内壁的沿着所述缸体的轴线方向的壁面之间的中心线和所述缸体的轴线在从所述开口部侧观察时重合地配置。由此,能够将盖部平衡良好地螺栓固定于缸体壁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主缸,能够提供可提高排液性的主缸。

附图标记说明

1:储液箱

2:主缸

8:制动杆

12:盖部

40:缸体

41:储液箱壁部

42:内壁

44:储存室

76:活塞

115:开口部

163、173:内螺纹孔

164、174:盖固定部位

165、175:本体部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