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785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充电连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指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为确保设在室外充电连接座不受风尘影响或不被雨水侵蚀,现有技术的充电连接座一般设有防护盖。由于防护盖是频繁使用的辅助构件,并不被生产、使用时所重视,如分离试防护盖容易被丢失,防护盖不是重要的功能性组件而采用为简单的节省成本的方式构造,本着有没有防护盖也不影响充电效果等想法。然而时间长了,没有防护盖的充电连接座不知不觉地受到风尘、雨水的侵蚀,正在削弱使用性能,同时也加快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其通过转轴机构将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转轴机构包括动态侧耳、静态侧耳和连接轴以及弹簧构件,其中:连接座具有固定部及其中心设有的端子收容腔,沿收容腔内壁在固定部前面向前延伸有对接部,在固定部前面抵靠对接部左侧向前延伸出静态侧耳,静态 侧耳包括上、下侧耳及其分别设有的上、下侧耳孔;动态侧耳在防护盖内面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收容弹簧构件设置并将动态侧耳间隔成第一、第二侧耳;弹簧构件形成有穿孔并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相贯穿;第一、第二侧耳设在上、下侧耳之间,使第一、第二侧耳孔以及上、下侧耳孔相贯穿;连接轴依序贯穿并设置在上侧耳孔、第一侧耳孔、弹簧孔、第二侧耳孔及下侧耳孔中,以此使连接座与防护盖形成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弹簧构件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右支撑段,左支撑段抵靠内面,右支撑段抵靠对接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还包括锁扣机构,锁扣机构是转轴机构的配套结构,设在转轴机构相对应的另一侧,并具有转动机构及设在该转动机构动态端的抓爪部。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抓爪部向内侧形成有三角凸部并与抓爪部基部形成锁勾。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三角凸部具有内外斜面,防护盖具有倾斜侧,倾斜侧与外斜面为配套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上、下耳孔之间的间距为容纳动态侧耳宽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结合简单,设计合理,且方便使用,不易丢失。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请参阅图1所示,图中呈现了转轴机构(铰链)10将充电桩的连接座20与防护盖30形成转动连接,其中:转轴机构10包括动态侧耳11和相对于动态侧耳11的静态侧耳12以及贯穿并连接动态侧耳孔(未图示)与静态侧耳孔121的连接轴13,还包括弹簧构件(未标注),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0具有固定部21及其固定部21的中心设有的端子40收容腔211,沿收容腔211内壁在固定部21前面向前以包围状延伸有对接部22,还以抵靠对接部22左侧向前延伸出静态侧耳12,静态侧耳12包括上、下侧耳121、122,上、下侧耳121、122分别具有上耳孔1211和下耳孔(未图示)且这二者之间的间距为容纳动态侧耳11宽度。然而,动态侧耳11在防护盖30内面31沿其中一侧凸起并具有凹陷部111,凹陷部111将动态侧耳111间隔为二(即间隔形成为第一侧耳1111和第二侧耳1112)并容弹簧构件设置,弹簧构件形成的穿孔分别与第一、第二侧耳孔(未图示)贯穿;当动态侧耳11与静态侧耳12结合时,其第一、第二侧耳1111、1112设在上、下侧耳121、122之间且第一、第二侧耳孔(未图示)以及上耳孔1211和下耳孔(未图示)相贯穿,此时连接轴13从上侧耳孔插入,经第一侧耳孔,再经弹簧孔到第二侧耳孔,直至下侧耳孔,以此使连接座20与防护盖30形成转动连接。同时弹簧构件两端分别形成有左、右支撑段(未图示),左支撑段抵靠内面31,而右支撑段抵靠对接部22,当防护盖30封闭对接部22需打开时,向外拨动锁扣机构50,此时防护盖30受弹簧构件的作用力会自动弹开。

在本实施例中,锁扣机构50是转轴机构10的配套结构,设在转轴机构10相对应的另一侧,并具有转动机构51及设在转动机构51动态端的抓爪部52,抓爪部52向内侧形成有三角凸部521并与抓爪部52基部(未标注)形成锁勾,当防护盖30处于封闭对接部22时,藉由锁勾勾住防护盖30正面(即相对于动态侧耳11的另一侧)设有的相关结构,使得防护盖30在关闭状态时,不会自由打开。然而,转动机构51相对 于转轴机构10有着类似的结构原理,其转动、制动同属于转轴连接及弹簧的弹性驱动,就此转动机构51不再作详细赘述。由于抓爪部52形成有三角凸部521,其三角凸部521属于内外斜面,当关闭防护盖30时,防护盖30的倾斜侧32抵触外斜面,从而促使抓爪部52向外张开,再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内弹性实力,使得防护盖30被锁住,不能自动打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