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8788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公交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落。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公交车上所使用的扶手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当公交车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难免会紧急刹车情况发生,此时的车厢内的乘客会发生倾倒,如果没有抓紧的乘客就会发生摔倒与踩踏状况发生,同时当公交车在加速过程中又会使得车厢内的乘客也会发生倾倒,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

本发明设计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避免乘客受惯性影响的公交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盘机构、车厢机构、座椅、扶手机构,其中车厢机构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两列座椅安装在车厢机构内端面上;两个扶手机构均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且两个扶手机构均位于两列座椅之间。

上述底盘机构包括车轮、底座、第一t形槽、侧支耳、固定槽、第四弹簧、缠绕机构,其中底座上端面中心处开有第一t形槽;四个侧支耳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第一t形槽端面两侧;两个缠绕机构安装在两组侧支耳上;底座开第一t形槽的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组固定槽,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槽位于底座上端面同侧两端;四个车轮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底座两侧,每组中的两个车轮位于底座两端;四个第四弹簧均位于第一t形槽内。

上述车厢机构包括第一运动槽、第一t形块、车厢壳,其中车厢壳下端面上开有四个第一运动槽,且四个第一运动槽与相应的固定槽配合;第一t形块安装在车厢壳下端面中心处;车厢壳通过第一t形块与第一t形槽的配合安装在底座上;四个第四弹簧两两一组关于第一t形块对称分布;第四弹簧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槽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端面上。

上述扶手机构包括横扶手杆、扶手壳、触发机构、竖扶手杆、把手单元、窄槽、第二运动槽、t形长槽,其中两个竖扶手杆一端安装在两个固定槽内;横扶手杆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t形长槽;多个把手单元依次安装在横扶手杆上;相邻的两个把手单元与两端的把手单元均安装有触发机构;扶手壳下端面上依次开有许多个第二运动槽,每个第二运动槽与相应的把手单元配合;扶手壳上端面上开有许多窄槽,且每个窄槽与相应的触发机构相配合。

上述把手单元包括空槽、第一限位方块、第一驱动条、第一导槽、第一方槽、固定绳带、把手槽、把手板、固定壳、t形条、第一弹簧、第一斜面、第一导块、第二方槽、第三导槽、第二驱动条、第二限位方块、第二斜面、第三导槽,其中固定壳上具有空槽;空槽下端面两侧开有第一方槽与第二方槽;两个t形条对称安装在空槽两侧面上;固定壳通过t形条与t形长槽配合安装在横扶手杆上;两个第一限位方块安装在横扶手杆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一限位方块与第一方槽配合;两个第二限位方块安装在竖扶手杆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二限位方块与第二方槽配合;第一方槽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第二方槽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三导槽;第一驱动条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一斜面;两个第一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驱动条两侧面上;第一驱动条通过第一导块与第一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一方槽内,且第一驱动条一端位于两个第一限位方块之间;第二驱动条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二斜面;两个第三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驱动条两侧面上;第二驱动条通过第三导块与第三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第二方槽内,且第二驱动条一端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方块之间;固定绳带一端安装在固定壳下端;把手板端面上开有把手槽;把手板安装在固定绳带有一端;。

上述触发机构包括触发板、第二运动块、支撑块、第一t形条、导条、第一运动块、第三弹簧、第二t形槽、运动方槽,其中两个导条端面上开有贯通的第二t形槽;两个导条对称安装在扶手壳内端面上,两个导条位于横扶手杆,且两个导条上的第二t形槽相对;第二运动块两侧面上对称各安装有一个第一t形条,且第二运动块位于第一t形条一端;第二运动块通过第一t形条与第二t形槽的配合安装在两个导条之间;第一运动块端面上从上到下依次开有两个运动方槽;第一运动块安装在两个第一t形条之间,且第一运动块位于第二运动块下侧;支撑块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端面上;触发板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端面上。

上述位于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触发机构上的支撑块前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触发机构上的支撑块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第三驱动杆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位于把手单元前端的触发机构上的第二运动块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第三驱动杆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位于把手单元后端的触发机构上的第二运动块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位于把手单元前端的触发机构上还安装有第二推动杆,第二推动杆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安装在第一驱动条上;第二推动杆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位于把手单元后端的触发机构上还安装有第一推动杆,第一推动杆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安装在第二驱动条上;第一推动杆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位于把手单元之间的触发机构上还安装有第一推动杆与第二推动杆;第一推动杆一端穿出上侧运动方槽,安装在第二驱动条上;第二推动杆一端穿出下侧运动方槽,安装在第一驱动条上;第一推动杆与第二推动杆另一端均安装有限位块。

上述第四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与固定壳之间配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弹簧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缠绕机构包括第二导槽、第二导块、第二弹簧、离心柱、钢丝绳、缠绕轮、圆柱销、涡卷弹簧、半环槽,其中圆柱销外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环槽;缠绕轮上内圆面上开有未贯通的圆孔;缠绕轮上未贯通的圆孔内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缠绕轮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侧支耳之间;两个第二导块对称安装在离心柱外圆面上;离心柱通过第二导块与第二导槽的配合安装在缠绕轮上未贯通的圆孔内,且离心柱端面与半环槽外圆面接触配合;钢丝绳一端固定在缠绕轮上,且缠绕轮上绕有n圈钢丝绳;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圆柱销上,外端固定在缠绕轮端面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圆柱销通过键安装在两个侧支耳之间。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钢丝绳不具有弹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钢丝绳一端焊接在缠绕轮上。

相对于传统的公交车技术,本发明车厢机构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的作用是支撑运载乘客;两列座椅安装在车厢机构内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乘客坐在公交车上;两个扶手机构均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的作用是防止乘客在公交车紧急加速与紧急减速过程中发生来回倾倒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中底盘机构的作用是支撑车厢机构与缠绕机构;四个侧支耳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第一t形槽端面两侧的作用是固定缠绕机构;底座开第一t形槽的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组固定槽,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槽位于底座上端面同侧两端的作用是固定竖扶手杆;四个车轮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底座两侧的作用是支撑底盘机构;四个第四弹簧均位于第一t形槽内的作用是给车厢机构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缠绕机构的作用是识别公交车是否处于急加速与紧急减速状态;圆柱销外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环槽的作用是,当公交车在急加速或者急减速时,由于惯性车厢机构就会继续向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此时的钢丝绳将会带动相应的缠绕轮继续运动,运动的缠绕轮获得速度之后将会给离心柱一个离心力作用,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离心柱将会沿缠绕轮上未贯通的圆孔上所开的第二导槽内运动,运动后的离心柱将不会收到圆柱销上所开的半环槽端面的限制,所以此时的车厢将会运动,从而使得把手单元起作用,达到防止乘客发生来回倾倒的目的;两个第二导块对称安装在离心柱外圆面上的作用是引导离心柱沿第二导槽来回运动;钢丝绳一端固定在缠绕轮上,且缠绕轮上绕有n圈钢丝绳的作用是带动缠绕轮运动;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圆柱销上,外端固定在缠绕轮端面上的作用是给圆柱缠绕轮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车厢机构的作用是支撑运载乘客,本发明中车厢壳下端面上开有四个第一运动槽的作用是便于车厢壳受到惯性作用来回运动;第一t形块安装在车厢壳下端面中心处的作用是与底座上所开的第一t形槽配合安装。

本发明中扶手机构的作用是固定把手单元和触发机构,两个竖扶手杆一端安装在两个固定槽内的作用是固定横扶手杆;横扶手杆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t形长槽的作用是一面是限制把手单元的运动,另一方面是为把手单元的运动提供导轨;多个把手单元依次安装在横扶手杆上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握;相邻的两个把手单元与两端的把手单元均安装有触发机构的作用便于触发把手单元工作;扶手壳下端面上依次开有许多个第二运动槽,每个第二运动槽与相应的把手单元配合的作用是便于把手单元运动;扶手壳上端面上开有许多窄槽,且每个窄槽与相应的触发机构相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触发机构上的支撑块上下运动。

本发明中把手单元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握,帮助乘客稳定身体;两个t形条对称安装在固定壳空槽两侧面上的作用是将固定壳安装在横扶手杆上;第一驱动条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一斜面的作用是便于第一驱动条通过安装在横扶手杆上的第一限位方块;两个第一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一驱动条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固定壳上第一方槽上所开的第一导槽的配合,将第一驱动条安装在第一方槽内;第一驱动条一端位于两个第一限位方块之间的作用是限制第一驱动条的运动;第二驱动条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二斜面的作用是便于第二驱动条与安装在横扶手杆上的第二限位方块配合;两个第三导块对称安装在第二驱动条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固定壳上所开的第二方槽上所开的第三导槽的配合,将第二驱动条安装在第二方槽内;第二驱动条一端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方块之间的作用是限制第二驱动条的运动。

本发明中触发机构的作用是驱动把手单元与车厢机构一起运动;两个导条对称安装在扶手壳内端面上,两个导条位于横扶手杆,且两个导条上的第二t形槽相对的作用是与第二运动块安装的第一t形条配合,为第二运动块提供导轨;第一运动块端面上从上到下依次开有两个运动方槽的作用支撑第一推动杆与第二推动杆;第一运动块安装在两个第一t形条之间,且第一运动块位于第二运动块下侧的作用是与第二运动块保持同步的运动状态;支撑块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端面上的作用是固定触发板;触发板安装在第二运动块上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人带动触发机构。

本发明中位于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触发机构上的支撑块前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的作用是固定第二驱动杆,第一驱动杆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的作用是驱动前侧把手单元运动;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触发机构上的支撑块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的作用是固定第四驱动杆,第三驱动杆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的作用是驱动后侧把手单元;位于把手单元前端的触发机构上还安装有第二推动杆,第二推动杆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安装在第一驱动条上的作用是一方面便于把手单元运动,另一方面带动把手单元上的第一驱动条运动;第二推动杆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的作用是限制第二推动杆的运动;第一推动杆与第二推动杆另一端均安装有限位块的作用是限制第一推动杆与第二推动杆的运动;本发明中第四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与固定壳之间配合的作用是便于扶手壳运动。

在使用过程中,当公交车进行上下坡过程中,车厢壳上的第一t形块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t形槽缓慢移动一端距离,此时的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匀速行驶的,所以此时的公交车在运动过程中车厢机构运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此时的缠绕轮上安装的离心柱受到的离心力作用力较小,所以此时的离心柱将不会向缠绕轮上未贯通的圆孔内运动,所以当离心柱与圆柱销上所开的半环槽上的端面接触时,半环槽将会限制离心柱的运动,离心柱将限制缠绕轮的运动,受到缠绕轮运动的限制,此时的钢丝上将不会伸长,在钢丝绳的限制作用下,安装在车厢壳下端的第一t形块将不会继续沿第一t形槽运动,从而使得车厢壳将不会运动,此时的车箱内的乘客也将处于原来直立状态,而不会发生来回倾倒的情况;当公交车急加速时,此时车厢机构在惯性的作用下,将会维持以前的速度运动,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在惯性作用下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由于此时的乘客脚面将会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然而此时的人手紧握把手板;此时的竖扶手杆将会跟随底盘机构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同时在竖扶手杆的作用下横扶手杆也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处于静止状态,安装在横扶手杆下端面上的第一限位方块与第二限位方块均将会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底盘机构,此时的第一驱动条在第一限位方块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的第二驱动条在第二限位方块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把手单元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此时的车厢机构相对与底盘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故此时的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方向,相对于传统公交车加速,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相反的方向;所以相对与传统的公交车加速,乘客在本发明中的车厢机构内乘坐将会更加舒服;当公交车急减速时,此时车厢机构在惯性的作用下,将会维持以前的速度运动,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在惯性作用下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由于此时的乘客脚面将会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然而此时的人手紧握把手板;此时的竖扶手杆将会跟随底盘机构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同时在竖扶手杆的作用下横扶手杆也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处于静止状态,安装在横扶手杆下端面上的第一限位方块与第二限位方块均将会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底盘机构,此时的第一驱动条在第一限位方块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的第二驱动条在第二限位方块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把手单元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此时的车厢机构相对与底盘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故此时的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相对于传统公交车减速,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方向;所以相对与传统的公交车减速,乘客在本发明中的车厢机构内乘坐将会更加舒服;从而达到避免乘客受到急加速与急减速影响发生不舒服的情况发生;当两个把手单元之间存在有乘客时,乘客手将会给触发板一个作用力,从而使得触发板将会推动支撑块,支撑块将会带动安装在器下侧的第二运动块运动;第二运动块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t形条沿导条上的第二t形槽运动,运动的第一t形条将会带动第一运动块运动;第一运动块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推动杆运动,第一推动杆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条上的第一导块沿第一方槽上所开的第一导槽运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条将会脱离第一限位方块的约束,同时第一运动块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推动杆运动,第二推动杆将会带动第二驱动条上的第三导块沿第二方槽上所开的第三导槽运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条将会脱离第二限位方块的约束,由于当触发板运动将会带动支撑块运动,支撑块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杆与第三驱动杆运动;第三驱动杆将会带动第四驱动杆运动,第一驱动杆将会驱动第二驱动杆运动;此时的第四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将会分别与中间乘客后侧的固定壳与中间乘客前侧的固定壳相接触配合,在没有第一限位方块的限制,处于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乘客的后侧的把手单元在第二驱动条的限制作用下,此时的位于中间乘客后侧的把手单元上的乘客,当公交车急加速时,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运动的车厢壳将会依次带动支撑块、第三驱动杆、第四驱动杆、固定壳运动,运动的固定壳将会随着车厢一起运动,从而把手单元处的乘客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倾倒,所以此时的处于中间乘客后侧的顾客将会向后运动,故不会与中间的乘客相会碰撞中;当公交车急减速时,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的方向运动,而此时的第二驱动条上所开的第二斜面只允许扶手壳一起带动把手单元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同时会限制该处把手单元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所以此时的此处把手单元将会在第二驱动块的作用下将会处于相对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人身体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倾倒;而传统的公交车在急减速时会使得人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所以位于本发明公交车内的乘客相对较为舒服;当第一运动块带动第一推动杆运动过程中,将会带动第二推动杆运动,第二推动杆将会带动第二驱动条运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条将会沿第二方槽内的第三导槽运动,第二驱动条将会脱离第二限位方块的限位,处于两个把手单元之间的乘客的前侧的把手单元在第一驱动条的限制作用下,此时的位于中间乘客前侧的把手单元上的乘客,当公交车急减速时,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运动,运动的车厢壳将会依次带动支撑块、第三驱动杆、第四驱动杆、固定壳运动,运动的固定壳将会随着车厢一起运动,从而把手单元处的乘客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所以此时的处于中间乘客前侧的顾客将会向前运动,故不会与中间的乘客相会碰撞中;当公交车急加速时,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而此时的第一驱动条上所开的第一斜面只允许扶手壳一起带动把手单元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同时会限制该处把手单元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此时的此处把手单元将会在第一驱动块的作用下将会处于相对与底盘机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人身体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而传统的公交车在急加速时会使得人向公交车前进的反方向倾倒,所以位于本发明公交车内的乘客相对较为舒服。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座椅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车厢壳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扶手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是竖扶手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扶手壳结构示意图。

图8是把手单元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触发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触发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固定壳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支撑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离心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固定壳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驱动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四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缠绕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一导块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涡卷弹簧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圆柱销结构示意图。

图21是第三导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车厢机构;2、扶手机构;3、座椅;4、车轮;5、底座;7、把手单元;8、第一运动槽;9、第一t形块;10、第一t形槽;11、侧支耳;12、固定槽;13、横扶手杆;14、扶手壳;15、竖扶手杆;16、窄槽;17、第二运动槽;18、导条;19、固定壳;20、第一推动杆;21、第二推动杆;22、第一运动块;23、t形长槽;24、触发板;26、第二运动块;27、支撑块;28、第一驱动杆;29、第二驱动杆;31、第三弹簧;32、第二t形槽;35、第一t形条;36、限位块;37、空槽;38、第一限位方块;39、第一驱动条;40、第一导槽;41、第一方槽;42、运动方槽;43、第二导槽;44、第二导块;45、第二弹簧;46、离心柱;47、钢丝绳;48、缠绕轮;49、圆柱销;50、t形条;51、第一弹簧;52、固定绳带;53、把手槽;54、把手板;55、第四弹簧;56、缠绕机构;57、第一斜面;58、第一导块;59、涡卷弹簧;61、半环槽;62、第二方槽;63、第三导槽;64、第二驱动条;65、第二限位方块;66、第二斜面;67、第三导块;68、第三驱动杆;69、第四驱动杆;70、底盘机构;71、触发机构;72、车厢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底盘机构70、车厢机构1、座椅3、扶手机构2,如图1所示,其中车厢机构1安装在底盘机构70上侧;如图1所示,两列座椅3安装在车厢机构1内端面上;如图1所示,两个扶手机构2均安装在底盘机构70上侧,且两个扶手机构2均位于两列座椅3之间。

如图2、4所示,上述底盘机构70包括车轮4、底座5、第一t形槽10、侧支耳11、固定槽12、第四弹簧55、缠绕机构56,如图5所示,其中底座5上端面中心处开有第一t形槽10;如图5所示,四个侧支耳11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第一t形槽10端面两侧;如图16所示,两个缠绕机构56安装在两组侧支耳11上;如图5所示,底座5开第一t形槽10的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组固定槽12,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槽12位于底座5上端面同侧两端;四个车轮4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底座5两侧,每组中的两个车轮4位于底座5两端;如图16、17所示,四个第四弹簧55均位于第一t形槽10内。

如图1所示,上述车厢机构1包括第一运动槽8、第一t形块9、车厢壳72,如图3所示,其中车厢壳72下端面上开有四个第一运动槽8,且四个第一运动槽8与相应的固定槽12配合;如图3所示,第一t形块9安装在车厢壳72下端面中心处;如图1所示,车厢壳72通过第一t形块9与第一t形槽10的配合安装在底座5上;如图16所示,四个第四弹簧55两两一组关于第一t形块9对称分布;第四弹簧55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槽10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t形块9端面上。

如图6、8、9所示,上述扶手机构2包括横扶手杆13、扶手壳14、触发机构71、竖扶手杆15、把手单元7、窄槽16、第二运动槽17、t形长槽23,如图6所示,其中两个竖扶手杆15一端安装在两个固定槽12内;横扶手杆13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t形长槽23;如图8所示,多个把手单元7依次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如图9所示,相邻的两个把手单元7与两端的把手单元7均安装有触发机构71;扶手壳14下端面上依次开有许多个第二运动槽17,每个第二运动槽17与相应的把手单元7配合;如图7所示,扶手壳14上端面上开有许多窄槽16,且每个窄槽16与相应的触发机构71相配合。

如图11、15所示,上述把手单元7包括空槽37、第一限位方块38、第一驱动条39、第一导槽40、第一方槽41、固定绳带52、把手槽53、把手板54、固定壳19、t形条50、第一弹簧51、第一斜面57、第一导块58、第二方槽62、第三导槽63、第二驱动条64、第二限位方块65、第二斜面66、第三导槽63,如图1所示,其中固定壳19上具有空槽37;如图11、14所示,空槽37下端面两侧开有第一方槽41与第二方槽62;如图11所示,两个t形条50对称安装在空槽37两侧面上;如图11所示,固定壳19通过t形条50与t形长槽23配合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如图11所示,两个第一限位方块38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一限位方块38与第一方槽41配合;如图11所示,两个第二限位方块65安装在竖扶手杆15下端面上,且两个第二限位方块65与第二方槽62配合;第一方槽41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40;第二方槽62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三导槽63;如图18所示,第一驱动条39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一斜面57;如图18所示,两个第一导块58对称安装在第一驱动条39两侧面上;如图11所示,第一驱动条39通过第一导块58与第一导槽40的配合安装在第一方槽41内,且第一驱动条39一端位于两个第一限位方块38之间;如图21所示,第二驱动条64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二斜面66;两个第三导块67对称安装在第二驱动条64两侧面上;第二驱动条64通过第三导块67与第三导槽63的配合安装在第二方槽62内,且第二驱动条64一端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方块65之间;固定绳带52一端安装在固定壳19下端;把手板54端面上开有把手槽53;把手板54安装在固定绳带52有一端;。

如图10、12所示,上述触发机构71包括触发板24、第二运动块26、支撑块27、第一t形条35、导条18、第一运动块22、第三弹簧31、第二t形槽32、运动方槽42,如图10、12所示,其中两个导条18端面上开有贯通的第二t形槽32;如图10、12所示,两个导条18对称安装在扶手壳14内端面上,两个导条18位于横扶手杆13,且两个导条18上的第二t形槽32相对;如图10、12所示,第二运动块26两侧面上对称各安装有一个第一t形条35,且第二运动块26位于第一t形条35一端;第二运动块26通过第一t形条35与第二t形槽32的配合安装在两个导条18之间;如图10、12所示,第一运动块22端面上从上到下依次开有两个运动方槽42;第一运动块22安装在两个第一t形条35之间,且第一运动块22位于第二运动块26下侧;支如图10、12所示,撑块安装在第二运动块26上端面上;触发板24安装在第二运动块26上端面上。

如图9所示,上述位于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触发机构71上的支撑块27前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28,第一驱动杆28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29;如图9所示,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触发机构71上的支撑块27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68,第三驱动杆68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69;如图1、9所示,位于把手单元7前端的触发机构71上的第二运动块26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68,第三驱动杆68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69;位于把手单元7后端的触发机构71上的第二运动块26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28,第一驱动杆28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29;位于把手单元7前端的触发机构71上还安装有第二推动杆21,第二推动杆21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42,安装在第一驱动条39上;如图1、9所示,第二推动杆21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36;位于把手单元7后端的触发机构71上还安装有第一推动杆20,第一推动杆20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42,安装在第二驱动条64上;如图1、9所示,第一推动杆20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36;位于把手单元7之间的触发机构71上还安装有第一推动杆20与第二推动杆21;如图1、9所示,第一推动杆20一端穿出上侧运动方槽42,安装在第二驱动条64上;第二推动杆21一端穿出下侧运动方槽42,安装在第一驱动条39上;如图9所示,第一推动杆20与第二推动杆21另一端均安装有限位块36。

如图9所示,上述第四驱动杆69和第二驱动杆29与固定壳19之间配合。

上述第二弹簧45为压缩弹簧。

上述第一弹簧51为压缩弹簧。

如图13所示,上述缠绕机构56包括第二导槽43、第二导块44、第二弹簧45、离心柱46、钢丝绳47、缠绕轮48、圆柱销49、涡卷弹簧59、半环槽61,如图20所示,其中圆柱销49外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环槽61;缠绕轮48上内圆面上开有未贯通的圆孔;如图13所示,缠绕轮48上未贯通的圆孔内圆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43;如图13所示,缠绕轮48通过圆柱销49安装在两个侧支耳11之间;如图13所示,两个第二导块44对称安装在离心柱46外圆面上;如图13所示,离心柱46通过第二导块44与第二导槽43的配合安装在缠绕轮48上未贯通的圆孔内,且离心柱46端面与半环槽61外圆面接触配合;如图13所示,钢丝绳47一端固定在缠绕轮48上,且缠绕轮48上绕有n圈钢丝绳47;如图19所示,涡卷弹簧59内端固定在圆柱销49上,外端固定在缠绕轮48端面上。

上述圆柱销49通过键安装在两个侧支耳11之间。

上述钢丝绳47不具有弹性。

上述钢丝绳47一端焊接在缠绕轮48上。

综上所述:

本发明车厢机构1安装在底盘机构70上侧的作用是支撑运载乘客;两列座椅3安装在车厢机构1内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乘客坐在公交车上;两个扶手机构2均安装在底盘机构70上侧的作用是防止乘客在公交车紧急加速与紧急减速过程中发生来回倾倒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中底盘机构70的作用是支撑车厢机构1与缠绕机构56;四个侧支耳11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第一t形槽10端面两侧的作用是固定缠绕机构56;底座5开第一t形槽10的端面两侧对称开有两组固定槽12,每组中的两个固定槽12位于底座5上端面同侧两端的作用是固定竖扶手杆15;四个车轮4两两一组对称安装在底座5两侧的作用是支撑底盘机构70;四个第四弹簧55均位于第一t形槽10内的作用是给车厢机构1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缠绕机构56的作用是识别公交车是否处于急加速与紧急减速状态;圆柱销49外圆面中间位置处开有半环槽61的作用是,当公交车在急加速或者急减速时,由于惯性车厢机构1就会继续向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此时的钢丝绳47将会带动相应的缠绕轮48继续运动,运动的缠绕轮48获得速度之后将会给离心柱46一个离心力作用,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离心柱46将会沿缠绕轮48上未贯通的圆孔上所开的第二导槽43内运动,运动后的离心柱46将不会收到圆柱销49上所开的半环槽61端面的限制,所以此时的车厢将会运动,从而使得把手单元7起作用,达到防止乘客发生来回倾倒的目的;两个第二导块44对称安装在离心柱46外圆面上的作用是引导离心柱46沿第二导槽43来回运动;钢丝绳47一端固定在缠绕轮48上,且缠绕轮48上绕有n圈钢丝绳47的作用是带动缠绕轮48运动;涡卷弹簧59内端固定在圆柱销49上,外端固定在缠绕轮48端面上的作用是给圆柱缠绕轮48一个恢复力作用。

本发明中车厢机构1的作用是支撑运载乘客,本发明中车厢壳72下端面上开有四个第一运动槽8的作用是便于车厢壳72受到惯性作用来回运动;第一t形块9安装在车厢壳72下端面中心处的作用是与底座5上所开的第一t形槽10配合安装。

本发明中扶手机构2的作用是固定把手单元7和触发机构71,两个竖扶手杆15一端安装在两个固定槽12内的作用是固定横扶手杆13;横扶手杆13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t形长槽23的作用是一面是限制把手单元7的运动,另一方面是为把手单元7的运动提供导轨;多个把手单元7依次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握;相邻的两个把手单元7与两端的把手单元7均安装有触发机构71的作用便于触发把手单元7工作;扶手壳14下端面上依次开有许多个第二运动槽17,每个第二运动槽17与相应的把手单元7配合的作用是便于把手单元7运动;扶手壳14上端面上开有许多窄槽16,且每个窄槽16与相应的触发机构71相配合的作用是便于触发机构71上的支撑块27上下运动。

本发明中把手单元7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握,帮助乘客稳定身体;两个t形条50对称安装在固定壳19空槽37两侧面上的作用是将固定壳19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第一驱动条39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一斜面57的作用是便于第一驱动条39通过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的第一限位方块38;两个第一导块58对称安装在第一驱动条39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固定壳19上第一方槽41上所开的第一导槽40的配合,将第一驱动条39安装在第一方槽41内;第一驱动条39一端位于两个第一限位方块38之间的作用是限制第一驱动条39的运动;第二驱动条64上端侧面上开有第二斜面66的作用是便于第二驱动条64与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上的65配合;两个第三导块67对称安装在第二驱动条64两侧面上的作用是与固定壳19上所开的第二方槽62上所开的第三导槽63的配合,将第二驱动条64安装在第二方槽62内;第二驱动条64一端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方块65之间的作用是限制第二驱动条64的运动。

本发明中触发机构71的作用是驱动把手单元7与车厢机构1一起运动;两个导条18对称安装在扶手壳14内端面上,两个导条18位于横扶手杆13,且两个导条18上的第二t形槽32相对的作用是与第二运动块26安装的第一t形条35配合,为第二运动块26提供导轨;第一运动块22端面上从上到下依次开有两个运动方槽42的作用支撑第一推动杆20与第二推动杆21;第一运动块22安装在两个第一t形条35之间,且第一运动块22位于第二运动块26下侧的作用是与第二运动块26保持同步的运动状态;支撑块27安装在第二运动块26上端面上的作用是固定触发板24;触发板24安装在第二运动块26上端面上的作用是便于人带动触发机构71。

本发明中位于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触发机构71上的支撑块27前端面上安装有第一驱动杆28的作用是固定第二驱动杆29,第一驱动杆28上安装有第二驱动杆29的作用是驱动前侧把手单元7运动;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触发机构71上的支撑块27后端面上安装有第三驱动杆68的作用是固定第四驱动杆69,第三驱动杆68上安装有第四驱动杆69的作用是驱动后侧把手单元7;位于把手单元7前端的触发机构71上还安装有第二推动杆21,第二推动杆21一端穿过上侧运动方槽42,安装在第一驱动条39上的作用是一方面便于把手单元7运动,另一方面带动把手单元7上的第一驱动条39运动;第二推动杆21另一端安装有限位块36的作用是限制第二推动杆21的运动;第一推动杆20与第二推动杆21另一端均安装有限位块36的作用是限制第一推动杆20与第二推动杆21的运动;本发明中第四驱动杆69和第二驱动杆29与固定壳19之间配合的作用是便于扶手壳14运动。

具体实施方式为,当公交车进行上下坡过程中,车厢壳72上的第一t形块9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t形槽10缓慢移动一端距离,此时的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匀速行驶的,所以此时的公交车在运动过程中车厢机构1运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此时的缠绕轮48上安装的离心柱46受到的离心力作用力较小,所以此时的离心柱46将不会向缠绕轮48上未贯通的圆孔内运动,所以当离心柱46与圆柱销49上所开的半环槽61上的端面接触时,半环槽61将会限制离心柱46的运动,离心柱46将限制缠绕轮48的运动,受到缠绕轮48运动的限制,此时的钢丝上将不会伸长,在钢丝绳47的限制作用下,安装在车厢壳72下端的第一t形块9将不会继续沿第一t形槽10运动,从而使得车厢壳72将不会运动,此时的车箱内的乘客也将处于原来直立状态,而不会发生来回倾倒的情况;当公交车急加速时,此时车厢机构1在惯性的作用下,将会维持以前的速度运动,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1在惯性作用下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70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由于此时的乘客脚面将会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然而此时的人手紧握把手板54;此时的竖扶手杆15将会跟随底盘机构70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同时在竖扶手杆15的作用下横扶手杆13也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70处于静止状态,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下端面上的第一限位方块38与第二限位方块65均将会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底盘机构70,此时的第一驱动条39在第一限位方块38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的第二驱动条64在第二限位方块65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把手单元7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此时的车厢机构1相对与底盘机构70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故此时的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方向,相对于传统公交车加速,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相反的方向;所以相对与传统的公交车加速,乘客在本发明中的车厢机构1内乘坐将会更加舒服;当公交车急减速时,此时车厢机构1在惯性的作用下,将会维持以前的速度运动,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1在惯性作用下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70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由于此时的乘客脚面将会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然而此时的人手紧握把手板54;此时的竖扶手杆15将会跟随底盘机构70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同时在竖扶手杆15的作用下横扶手杆13也将会相对与底盘机构70处于静止状态,安装在横扶手杆13下端面上的第一限位方块38与第二限位方块65均将会处于静止状态相对于底盘机构70,此时的第一驱动条39在第一限位方块38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的第二驱动条64在第二限位方块65的限位作用下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把手单元7将会相对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此时的车厢机构1相对与底盘机构70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故此时的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相对于传统公交车减速,人倾倒方向为公交车前进的方向;所以相对与传统的公交车减速,乘客在本发明中的车厢机构1内乘坐将会更加舒服;从而达到避免乘客受到急加速与急减速影响发生不舒服的情况发生;当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存在有乘客时,乘客手将会给触发板24一个作用力,从而使得触发板24将会推动支撑块27,支撑块27将会带动安装在器下侧的第二运动块26运动;第二运动块26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t形条35沿导条18上的第二t形槽32运动,运动的第一t形条35将会带动第一运动块22运动;第一运动块22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一推动杆20运动,第一推动杆20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条39上的第一导块58沿第一方槽41上所开的第一导槽40运动;从而使得第一驱动条39将会脱离第一限位方块38的约束,同时第一运动块22将会带动安装在其上的第二推动杆21运动,第二推动杆21将会带动第二驱动条64上的第三导块67沿第二方槽62上所开的第三导槽63运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条64将会脱离第二限位方块65的约束,由于当触发板24运动将会带动支撑块27运动,支撑块27将会带动第一驱动杆28与第三驱动杆68运动;第三驱动杆68将会带动第四驱动杆69运动,第一驱动杆28将会驱动第二驱动杆29运动;此时的第四驱动杆69和第二驱动杆29将会分别与中间乘客后侧的固定壳19与中间乘客前侧的固定壳19相接触配合,在没有第一限位方块38的限制,处于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乘客的后侧的把手单元7在第二驱动条64的限制作用下,此时的位于中间乘客后侧的把手单元7上的乘客,当公交车急加速时,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运动的车厢壳72将会依次带动支撑块27、第三驱动杆68、第四驱动杆69、固定壳19运动,运动的固定壳19将会随着车厢一起运动,从而把手单元7处的乘客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倾倒,所以此时的处于中间乘客后侧的顾客将会向后运动,故不会与中间的乘客相会碰撞中;当公交车急减速时,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的方向运动,而此时的第二驱动条64上所开的第二斜面66只允许扶手壳14一起带动把手单元7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同时会限制该处把手单元7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所以此时的此处把手单元7将会在第二驱动块的作用下将会处于相对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人身体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倾倒;而传统的公交车在急减速时会使得人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所以位于本发明公交车内的乘客相对较为舒服;当第一运动块22带动第一推动杆20运动过程中,将会带动第二推动杆21运动,第二推动杆21将会带动第二驱动条64运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条64将会沿第二方槽62内的第三导槽63运动,第二驱动条64将会脱离第二限位方块65的限位,处于两个把手单元7之间的乘客的前侧的把手单元7在第一驱动条39的限制作用下,此时的位于中间乘客前侧的把手单元7上的乘客,当公交车急减速时,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方向运动,运动的车厢壳72将会依次带动支撑块27、第三驱动杆68、第四驱动杆69、固定壳19运动,运动的固定壳19将会随着车厢一起运动,从而把手单元7处的乘客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所以此时的处于中间乘客前侧的顾客将会向前运动,故不会与中间的乘客相会碰撞中;当公交车急加速时,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而此时的第一驱动条39上所开的第一斜面57只允许扶手壳14一起带动把手单元7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运动,同时会限制该处把手单元7向公交车前进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此时的此处把手单元7将会在第一驱动块的作用下将会处于相对与底盘机构7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此时的车厢机构1将会向公交车前进的相反方向运动,从而使得人身体向公交车前进的方向倾倒;而传统的公交车在急加速时会使得人向公交车前进的反方向倾倒,所以位于本发明公交车内的乘客相对较为舒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