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2676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自行车的搬运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



背景技术:

短短两年内共享单车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方式,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随着这一新的经济业态出现的新型职员——共享单车运营专员。

共享单车运营专员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搬运到正规的停放区域内;二是根据后台数据的提示进行车辆调度,合理分配共享单车的流量;三是对共享单车进行故障排除,寻找到用户报障的车辆,进行简单的检查,并将故障车辆标记出来送去维修。

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在共享单车运维人员中,平均每人每天摆放300~500辆共享单车。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各企业按照所设区域投入车辆总数不低于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备车辆维护、维修和调度人员。

调度员在调度的过程中,由于共享单车后轮被锁,在正常的情况下,调度员需要对每个共享单车进行扫码,以此打开每辆共享单车的车锁,但是对每个共享单车进行扫码会占用很长的时间,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调度员由于工作压力并不会打开每个共享单车的车锁。共享单车都比较沉重,上锁后需要提起后轮才能推着走,甚至需要两个一起抬,在提推的过程中,行走的姿态很别扭,胸腹部须憋着气,还只能走小碎步。

在上下班早晚高峰期,用户对车辆的需求大,调度员调度的压力比较大,长时间提推上锁的单车会消耗大量的体力,长期的抬车,手上会积下厚厚的老茧。

有些用户会将共享单车违规停放在小区内,丢在草丛中,被“丢弃”的很多共享单车的车锁无法打开,调度员需要一只手控制车把,另一只手提起沉重的后轮推行,特别消耗体力。

有些调度员会暴力推行共享单车,在后轮着地的情况下强行向前推,既费劲又损害共享单车,在强行向前推行的过程中车条和车锁发生强烈的碰撞和挤压,长时间推行很容易使车条发生弯曲,甚至断裂,车后轮变形,同时毁坏车锁内部的机械结构和电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在共享单车后轮上锁的情况下,通过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卡在车架上面,通过一个带轮子的支架将单车的后轮支撑起来,使后轮脱离地面,以此替代人手提起沉重的后轮,通过支架上面的轮子进行滚动,以此节约调度员的体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通过紧握把手和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处接触面的开口大小,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放到对应的接触面中间;当松开把手和握力片之后,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处对应的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对应接触面之间,以此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稳定地卡在车架底端的偏后位置,在推动单车的过程中使车身保持稳定,使车身的后半部分不易从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上面掉下。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按此目的设计的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包括:把手,第一弹簧,握力片,钢丝,支架,第一接触面,第一固定块,第一金属垫片,第二弹簧,第三接触面,第三固定块,第二接触面,第二固定块,第二金属垫片,第三弹簧,第四固定块和轮子部分。本发明通过紧握把手和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处接触面的开口大小,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放到对应的接触面中间;当松开把手和握力片之后,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处对应的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或者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对应接触面之间,以此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稳定地卡在车架底端的偏后位置,将车身的后轮部分支撑起一定的高度,替代人手提起沉重的后轮部分,在推动单车的过程中使车身保持稳定,使车身的后半部分不易从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上面掉下。

把手固定在支架的顶端,用手紧握把手和握力片可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固定在车架上面。

第一弹簧位于把手和握力片之间的支架上面,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把手固定在一起,下端与握力片固定在一起。

握力片套在支架的上面,可以在支架的上面上下移动,握力片的上端与第一弹簧固定在一起,握力片的下端与钢丝固定在一起。

钢丝的上端与握力片固定在一起,下端穿过第一金属垫片和第二弹簧与第三固定块固定在一起;钢丝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当握力片带动钢丝上下移动时,钢丝带动第三固定块同步上下移动。

钢丝可用细金属棒代替。

与握力片和第三固定块固定的钢丝有一条或者多条,多条钢丝沿着支架前后左右对称分布。

通过用手抓住把手和握力片,然后用力紧握将第一弹簧压缩,第一弹簧被压缩之后,握力片距离把手的距离减小,钢丝随握力片的移动而向上移动,钢丝的下端拉动第三固定块向上移动,在第三固定块被迫向上拉动的过程中,第二弹簧受力被压缩,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开口逐渐变大。紧握把手和握力片的力越大,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张开的开口越大;当手松开把手和握力片,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闭合。

第一接触面为向内凹陷的半圆柱筒面,第一接触面固定在第一固定块上面,第一接触面的表面附有硅胶或其它弹性的材质,第一接触面相对地面的倾斜角度在45度到75度之间,第一接触面与车架后上叉紧密接触。

第一固定块的一端与第一接触面固定在一起,一端与支架固定在一起,第一固定块用来将第一接触面固定在支架上面。

第一金属垫片位于第一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之间的支架上面,可在支架上面上下移动,第一金属垫片上端与第一固定块相连,下端与第二弹簧相连,第一金属垫片的直径比第二弹簧的直径稍大,将第二弹簧束缚在第一固定块和第三固定块之间的支架上面。

第二弹簧位于第一金属垫片和第三固定块之间的支架上面,第二弹簧的上端与第一金属垫片相连,下端与第三固定块相连。

第三固定块套在支架上面,可以在支架的上面上下移动,第三固定块的上端与钢丝固定在一起,并且与第二弹簧的下端相连,第三固定块随钢丝的移动而同步上下移动。

第三接触面为向内凹陷的半圆柱筒面,第三接触面固定在第三固定块上面,第三接触面的表面附有硅胶或其它弹性的材质,第三接触面相对地面的倾斜角度在0度到15度之间或者45度到75度之间,第三接触面与车架后下叉或者车架后上叉紧密接触。

第二接触面为向内凹陷的半圆柱筒面,第二接触面固定在第二固定块上面,第二接触面的表面附有硅胶或其它弹性的材质,第二接触面相对地面的倾斜角度在0度到15度之间,第二接触面与车架后下叉紧密接触。

第二固定块的一端与第二接触面固定在一起,一端与支架固定在一起,第二固定块用来将第二接触面固定在支架上面。

当用手紧握把手和握力片时,用力越大,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张开的开口越大,以此将车架后下叉放到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当松开把手和握力片之后,第二弹簧伸长后将第三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挤压在一起,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

支架的上端与把手,第一弹簧和握力片连在一起;支架的中间与第一固定块,第一金属垫片,第二弹簧,第三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连在一起,第二固定块在第一固定块的下面,第三固定块在第一固定块或者第二固定块的上面;支架的下端与第二金属垫片,第三弹簧和第四固定块连在一起,支架为圆柱形状。

第二金属垫片固定在支架的下端,第二金属垫片的下端与第三弹簧的上端固定在一起。

第三弹簧位于第二金属垫片和第四固定块之间的支架上面,第三弹簧的上端与第二金属垫片固定在一起,下端与第四固定块固定在一起。

第四固定块套在支架上面,可以在支架上面上下移动一定距离,第四固定块的上端与支架和第三弹簧的下端连在一起,第四固定块的下端与底座支架固定在一起,第四固定块用来连接支架和轮子部分。

第二金属垫片,第三弹簧和第四固定块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当支架受力时,位于第二金属垫片和第四固定块之间的第三弹簧被压缩,以此对支架进行减震保护。

轮子部分包括底座支架,螺丝,螺丝帽,轮子。

底座支架的下端有两个螺丝孔,两个螺丝孔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面,底座支架的上端与第四固定块固定在一起,下端通过螺丝与轮子连接在一起。

螺丝通过底座支架下端的螺丝孔将轮子固定在底座支架上面,螺丝和螺丝帽用来固定。

轮子的内部嵌有轴承,轮子位于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的底端,通过轮子接触地面。

轮子部分可以为万向轮,轮子部分有一个或者多个轮子,多个轮子在同一侧前后排列,或者左右对称排列。

第二接触面到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中轮子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面到自行车后轮的距离。

当用手紧握把手和握力片时,用力越大,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或者第三接触面和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开口越大,以此将车架后下叉放到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或者第三接触面和第一接触面之间;当松开把手和握力片之后,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或者第三接触面和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开口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第三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之间或者第三接触面和第一接触面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紧握、松开把手和握力片的对比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紧握把手和握力片的场景使用效果图。

图5为本发明松开把手和握力片的场景使用效果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实现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种实现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紧握、松开把手和握力片的对比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紧握把手和握力片的场景使用效果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种实现方式的松开把手和握力片的场景使用效果图。

图2和图7中101为把手,102为第一弹簧,103为握力片,104为钢丝,105为支架,106为第一接触面,107为第一固定块,108为第一金属垫片,109为第二弹簧,110为第三接触面,111为第三固定块,112为第二接触面,113为第二固定块,114为第二金属垫片,115为第三弹簧,116为第四固定块,117为底座支架,118为螺丝,119为轮子。

具体实施方式

112第二接触面到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中轮子的距离大于112第二接触面到自行车后轮的距离,因此在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卡在共享单车车架上面时,需要将车身向没有自行车脚撑支架的方向倾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2和图3,通过用手抓住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然后用力紧握将102第一弹簧压缩,102第一弹簧被压缩之后,103握力片距离101把手的距离减小,104钢丝随103握力片的移动而向上移动,104钢丝的下端拉动111第三固定块向上移动,在111第三固定块被迫向上拉动的过程中,109第二弹簧受力被压缩,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的开口逐渐变大。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越大,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张开的开口越大,以此将车架后下叉放到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当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之后,109第二弹簧伸长后将111第三固定块和113第二固定块挤压在一起,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

第二实施例

使用步骤:如图2,图3,图4和图5。

使用时,首先,用左手抓住车身的前把或者车座,右手抓住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的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用左手将车身朝没有自行车脚撑支架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在倾斜的过程中,自行车脚撑支架底端距离地面的高度由小变大。

然后用力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使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的开口逐渐变大,将车架后下叉放到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

在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同时,然后用手带动101把手和103握力片向车身的后方移动,使106第一接触面与车架后上叉紧密接触。

然后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使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与车架后下叉紧密接触,以此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卡在车架底端的偏后位置。

然后,将车身向自行车脚撑支架所在的方向倾斜,在倾斜的过程中,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底端的轮子逐渐与地面接触,车身的后轮部分逐渐被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撑起,当车身与地面垂直时,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底端的轮子与地面完全接触,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底端的轮子将车身的后轮部分撑起一定的高度,以此替代人手提起沉重的后轮部分。

然后,尽量保持车身垂直,用左手扶着车把,右手扶着车座向前推行。在推动车子的过程中,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中的112第二接触面与车架后下叉紧密接触,提供支持力,将车身的后轮部分支撑起来;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中的112第二接触面和110第三接触面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紧紧的固定在车架后下叉上面,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中的106第一接触面与车架后上叉紧密接触,提供弹力,弹力方向垂直于106第一接触面,在推动车子的过程中保证车身不会左右摇晃,同时保证车身的后半部分不易从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上面掉下。

第三实施例

如图2和图4,从共享单车上面取下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

当将共享单车推到合适的位置后,用左手抓住车身的前把或者车座,右手抓住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的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用左手将车身朝没有自行车脚撑支架的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在倾斜的过程中,自行车脚撑支架底端距离地面的高度由小变大。

然后用力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使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的开口逐渐变大。

在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同时,然后用手带动101把手和103握力片向车身的前方和外部移动,使车架后下叉从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中分开,以此将共享单车带锁搬运改进装置从车架上面取下。

第四实施例

如图1-图5,通过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的开口大小,以此将车架后下叉放到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当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之后,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下叉紧紧的固定在110第三接触面和112第二接触面之间。

图7中,104钢丝的上端与103握力片固定在一起,下端穿过108第一金属垫片和109第二弹簧与111第三固定块固定在一起;104钢丝始终处于绷紧状态,当103握力片带动104钢丝上下移动时,104钢丝带动111第三固定块同步上下移动。

与103握力片和111第三固定块固定的104钢丝有一条或者多条,多条104钢丝沿着117支架前后左右对称分布。

如图7和图8,通过用手抓住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然后用力紧握将102第一弹簧压缩,102第一弹簧被压缩之后,103握力片距离101把手的距离减小,104钢丝随103握力片的移动而向上移动,104钢丝的下端拉动111第三固定块向上移动,在111第三固定块被迫向上拉动的过程中,109第二弹簧受力被压缩,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的开口逐渐变大。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越大,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张开的开口越大,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放到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当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之后,109第二弹簧伸长后将111第三固定块和106第一固定块挤压在一起,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上叉紧紧的固定在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

如图6-图10,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通过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开口大小,以此将车架后上叉放到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当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之后,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上叉紧紧的固定在110第三接触面和106第一接触面之间。

第五实施例

图1-图5,通过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车架后下叉处两接触面的开口大小,图6-图10,通过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的大小改变车架后上叉处两接触面的开口大小。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通过紧握101把手和103握力片的力的大小同时改变车架后上叉和车架后下叉处接触面的开口大小,以此将车架后上叉和车架后下叉同时放到对应的接触面中间;当松开101把手和103握力片之后,车架后上叉和车架后下叉处对应的接触面同时紧紧闭合,以此将车架后上叉和车架后下叉同时紧紧的固定在对应接触面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是依本发明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被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覆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