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汇流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765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导电汇流排。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刚性接触网即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汇流排来实现机械与电气的连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接触供电系统中汇流排的质量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使用的汇流排,其结构简单,内壁光滑,在汇流排与汇流排连接时,通过汇流排中间接头,仅仅依靠螺栓垫片来固定,不仅安装困难,容易出错,而且整体连接不够紧密,汇流排会因为振动而产生高低点微移现象,当受电弓与其接触时,会产生电弧,长期使用会产生汇流排与受电弓接触的问题,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汇流排。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导电汇流排,包括顶部,在顶部下方对称延伸有一对侧壁,各侧壁下方均设置有夹头,夹头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接触线的弹性夹口;在两个侧壁相对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多条凸筋,各侧壁两端设置有连接口。

其中,两个侧壁相对的表面均为倾斜表面,倾斜表面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变大。

其中,各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为1.5°。

其中,各侧壁内壁自上而下设置三条相互平行的凸筋。

其中,各凸筋尖部角度为60°倒1.5mm圆弧,自上而下的三条凸筋的顶尖距离汇流排的顶部的距离分别为20mm、52mm、84mm,凸筋的顶尖距离汇流排侧壁内表面的距离为8mm、7.5mm、7.5mm。

其中,各夹头向水平方向延伸有小车运行平台。

其中,在各小车运行平台的下方设置v型槽。

其中,各v型槽面设有两对对称的排水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刚性接触网自锁型汇流排结构,包括多个导电汇流排,各导电汇流排之间设置有中间接头,各中间接头两侧壁设置有与凸筋对应的凹槽,导电汇流排与中间接头通过螺栓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导电汇流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汇流排的侧壁内侧设置自锁型定位凸筋,起到自动定位的作用,工人在进行连接时,安装中间接头更加简单方便,避免出错,较大程度的缩短施工周期;使得汇流排与汇流排之间的连接自动锁紧,更加牢固,消除了因振动而产生高低点微移的现象,汇流排在长期工作负荷下,不会发生打功,确保了受电弓平滑通过,更加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3为汇流排与中间接头连接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导电汇流排,包括顶部11,在顶部11下方对称延伸有一对侧壁12,各侧壁12下方均设置有夹头4,夹头4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接触线5的弹性夹口;在两个侧壁12相对的表面上均自上而下设置有三条凸筋10,各侧壁12两端设置有连接口3。各夹头4向水平方向延伸有小车运行平台6,便于专用的嵌线小车运行。在各小车运行平台6的下方设置v型槽7,便于嵌线小车嵌线和拆线。各v型槽面设有两对对称的排水口8。两个侧壁12相对的表面均为倾斜表面,倾斜表面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变大,各倾斜表面的倾斜角度为1.5°。

在制作时,汇流排制造长度为12米,截面呈“π”型,两端预先加工有连接汇流排的连接孔3,两个侧壁12相对面上的凸筋10相互对称,各凸筋10尖部角度为60°倒1.5mm圆弧,自上而下的三条凸筋的顶尖距离汇流排的顶部的距离分别为20mm、52mm、84mm,凸筋的顶尖距离汇流排侧壁内表面的距离为8mm、7.5mm、7.5mm。

凸筋10改变了以往汇流排光面的结构,在汇流排中间接头安装过程中,该结构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另一方面,在汇流排与汇流排连接结构中,该结构能够产生自锁,保证汇流排紧密结合,更加牢固。

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刚性接触网自锁型汇流排结构,包括多个导电汇流排,各导电汇流排之间设置有中间接头13,各中间接头13两侧壁设置有与凸筋10对应的凹槽14,导电汇流排与中间接头13通过螺栓15连接,在螺栓上设置垫片16紧固,最终形成整体自动锁紧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电汇流排,包括顶部,在顶部下方对称延伸有一对侧壁,各侧壁下方均设置有夹头,夹头的端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接触线的弹性夹口;在两个侧壁相对的表面上均设置有多条凸筋,各侧壁两端设置有连接口。本发明的一种导电汇流排,在汇流排的侧壁内侧设置自锁型定位凸筋,起到自动定位的作用,工人在进行连接时,安装中间接头更加简单方便,避免出错,较大程度的缩短施工周期;使得汇流排与汇流排之间的连接自动锁紧,更加牢固,消除了因振动而产生高低点微移的现象,汇流排在长期工作负荷下,不会发生打功,确保了受电弓平滑通过,更加的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凡;王若鸿;殷纪元;张娴;毛家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金城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2.26
技术公布日:2018.05.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