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偏转的带扣舌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1731发布日期:2018-12-22 08:4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具有偏转的带扣舌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舌片,其具有:在插件的方向上延伸的舌片主体,在所述舌片主体中形成用于传递带的带槽;和可移动地布置于舌片主体中的偏转元件,其中所述带可在偏转元件的未装载传递位置中移动通过带槽,且通过偏转元件至少防止所述带在由带中引入的拉力引发的偏转元件的装载位置中移动,其中所述偏转元件可与收缩部分一起沿着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从传递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中,从而使得在装载位置中的具有带部分的带与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和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两者平坦接触。

背景技术

在de19822473a1中,公开一种带扣舌片,其中形成为夹持元件的偏转元件围绕轴线可旋转地布置。如果带力超出预定值,那么夹持元件围绕其轴线枢转且用夹持边缘抵靠舌片主体的夹持爪夹持带。现在已发现事故中发生的力是如此的大,以至于使带扣舌片变形,其中夹持元件的夹持边缘并未抵靠爪紧固地夹持带。

在ep1983857b1中,公开一种具有以上提及的特征的带扣舌片,其中偏转元件沿着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从传递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中,从而使得形成用于带的剪刀状弯道部,带穿过所述剪刀状弯道部,且其中带与其侧一起接触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或接触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在此带扣舌片中,尽管在事故中发生了变形,但可通过带扣舌片实现对带的运动性的充分抑制,从而使得带的骨盆部分和上部主体部分在事故发生时解耦。然而,由于将夹持元件的凸面外表面安装在舌片主体上,因此舌片主体具有横向于插件方向的相对大且不对称的延伸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克服至少部分地参考现有技术所描述的缺点,以及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带扣舌片,所述带扣舌片是紧凑地构建的且在事故发生时允许带的上部主体部分与骨盆部分安全解耦。其它目标是减小咔嗒噪声和允许将偏转元件自锁定在装载位置中。

所述问题通过具有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的带扣舌片得以解决。在附属权利要求和描述中给出带扣舌片的有利的进一步开发,其中有利的进一步开发的个别特征可按任何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彼此组合。

所述问题具体地说通过具有所提及的特征的带扣舌片得以解决,其中至少在装载位置中,具有含接触表面的区域的舌片主体与偏转元件的至少一个部分或区域接合。

由于通过偏转元件对舌片主体进行了穿通,因此由收缩部分和接触表面构建的用于带部分的引发的抑制或夹持区域可直接在带槽中或邻近于带槽形成。因此,在舌片主体中仅形成恰好一个带槽就足够了。另外,带槽可在其横向于插件方向的延伸部中变得更窄。

因此,舌片主体具体地说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其在带槽方向上突出,具有例如呈在带槽方向上的突出延伸部形式的含接触表面的区域。

偏转元件优选地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其同样至少部分地在带路线方向上在舌片主体的具有接触表面的区域前方和后方两者中形成。然而,偏转元件不得完全包围舌片主体的具有接触表面的区域。偏转元件的一些部分布置于舌片主体的具有接触表面的区域前方而偏转元件的一些部分布置于后方就足够了。

在传递位置中,偏转元件可按带无法接触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的方式布置。具体地说,偏转元件可借助于在传递位置中的弹簧元件拉伸。

如果例如在事故发生时拉力被引入到带中,那么偏转元件从传递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中。具体地说,出于此目的,偏转元件可围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安装在舌片主体上。枢转轴线可同时提供恢复力。在装载位置中,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具体地说定位到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从而使得带被引导通过接触表面与收缩部分之间的空隙,且具体地说,s形路线占据在纵向部分中。

在带路线方向上延伸的空隙具体地说在其最窄的点处的大小小于带的厚度。因此,偏转元件并不与其收缩部分一起直接移动到接触表面,而相反地沿着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具体地说平行于所述接触表面移动。因此,带不会被偏转元件压在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上。相反地,对带的收缩穿过接触表面与收缩部分之间的空隙形成。

因此形成舌片主体和偏转元件,从而使得收缩部分与接触表面之间始终存在空隙,从而对带形成收缩。对带的运动性的抑制尤其会由于带部分的起点和终点处的双偏转以及由于窄的空隙而发生,从而形成收缩。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和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可具体地说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它们之间形成的在装载位置中的空隙在带路线方向上逐渐变窄。存在于装载位置中的空隙具体地说具有在带路线方向上至少5mm(毫米)、优选地至少8mm或甚至至少10mm的延伸部。接触表面和收缩部分在此区域中具体地说彼此平行地延伸到装载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偏转元件具有直接接触的支腿,所述支腿被带从传递位置偏转到装载位置,其中所述偏转元件具有支架,所述支架与带接合且形成收缩部分。带具体地说在支架与支腿之间传递。具体地说,在传递部分中形成收缩部分的支架布置于带槽中,其中形成舌片主体的区域,所述区域在支架与接触表面之间具有用于带的相对大的开口。在这方面,带轻易地穿过空隙。现在,如果拉力被引入到带中,那么所述带与偏转元件的支腿接合,从而使得偏转元件具体地说围绕枢转轴线移动。在枢转期间,支架与收缩部分一起枢转,从而使得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与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之间形成相对窄的空隙。支腿具体地说在到达装载位置时被枢转到舌片主体中的凹部中。

在优选实施例中,可提供以下情况:带部分中的带通过接触表面和收缩部分在带的纵向延伸方向上偏转。因此,带部分中的带具有偏转点,其中带平靠接触表面和收缩部分。因此,在彼此直接位于后面的装载位置中,形成用于带的两个弯道部。

优选地,偏转元件和/或舌片主体被塑形,其方式为使得在装载位置中,用于带的至少三个偏转点由带扣舌片形成,其中在装载位置中,由于偏转元件从传递位置移动到装载位置,因此对于在传递位置中的环形偏转带,更多偏转点形成。除偏转元件的收缩部分和舌片主体的接触表面的区域中的偏转点之外,用于带的其它偏转点由舌片主体或偏转元件形成。偏转点具体地说穿过偏转元件的支腿的末端区域形成。现在提供以下情况:在装载位置中比在传递位置中形成更多偏转点,从而使得抑制带移动的力得以增加。

支架因此横向于带路线方向从偏转元件的一侧延伸到相对侧,从而使得支架在偏转元件的枢转期间同样枢转。因此,支架跨越带。具体地说,支架以这样的方式布置:支架使在装载位置中的带在带槽内偏转且指定带槽中的带逆着与路线的剩余部分相对的曲率方向。

优选地,偏转元件可枢转地安装在舌片主体上。具体地说,带位于偏转元件上,其方式为使得带在引入力期间用力直接作用于偏转元件,从而使得所述偏转元件枢转。

优选地,偏转元件近似为u形横截面,其中偏转元件的区域形成一个或一对支腿,所述一个支腿或一对支腿布置于凹部中的传递位置中,且与枢转轴线相对的另一支腿仅布置于舌片主体中的另一凹部中的装载位置中。枢转轴线具体地说形成于偏转元件的连接支腿的区域中。

在提供带扣舌片的一个实施例中,偏转元件和/或舌片主体被成形且在装载位置中的偏转元件被偏转,其方式为使得与偏转点的静态摩擦相比,与带扣舌片间隔开的两个偏转点之间的带在带扣舌片上具有较小静态摩擦的情况下延伸或抵靠。

带具体地说在由摩擦增加材料形成的四个偏转点处在装载位置中,优选地具有所述四个偏转点,其中所述带具体地说与偏转点前方、后方和之间相比具有更小曲率半径。具体地说,带在偏转点之间笔直地拉直。因此,带在带路线方向上接触至少三个连续布置的点,同时在带扣舌片上具有增加的静态摩擦。已经证明即使由于在带具有更低曲率半径的同时高静态摩擦与低或无静态摩擦之间的此改变,安全带扣位置也会给定在偏转点处。然而,在传递位置中,具有摩擦增加材料的偏转点中的至少一个不接触带。

具体地说,偏转元件借助于弹簧元件在传递位置中拉伸。优选地,形成枢转轴线的轴承元件可形成为扭转弹簧,从而使得弹簧元件无需额外组件。

偏转点可由偏转元件或由舌片主体本身中的任一个形成。

具体地说,舌片主体具有带扣舌片板和至少部分地包围带扣舌片板的由塑料制成的包封。进一步增加包封的摩擦的材料可形成于包封处。

具体地说,形成带路线中的至少第一偏转点和偏转元件的最终偏转点,其中其它至少两个偏转点形成于第一与最后偏转点之间的带路线中。只要第一偏转点与最后偏转点之间的中间偏转点也可由偏转元件形成,优选的是中间偏转点就由舌片主体的具有接触表面的区域形成,且另一中间偏转点由偏转元件的与接触表面的装载位置相对的收缩部分形成。

具体地说,在由偏转点形成的偏转点区域中的带扣舌片由具有相对高摩擦系数的材料制成。

在优选实施例中,可提供以下情况:偏转元件形成第二支腿,同时在第二支腿的末端区域处具有摩擦增加材料,其中在传递位置中的第二支腿的末端区域布置于舌片主体的至少一个凹部中,且从舌片主体的凹部移出到装载位置,从而使得第二支腿的具有摩擦增加材料的末端区域接触带且形成用于带的偏振点。

在传递位置中,偏转元件因此安装到舌片主体上,其方式为使得偏转元件的具有摩擦增加材料的区域布置于凹部中且不接触带。如果拉力被引入到带中,那么偏转元件由于具体地说直接作用于偏转元件的拉力而移动,其方式为使得偏转元件的摩擦增加材料从舌片主体的凹部移出,具体地说被枢转。在偏转位置中,摩擦增加材料接触带,由此防止带相对于摩擦增加材料移动。另外,用于带的偏转点穿过偏转点中的末端区域形成,带在所述末端区域上偏转。

带在其纵向延伸部中的偏转点前方和后方的不同方向上延伸。具体地说,带至少部分笔直地在偏转点前方和后方延伸。通过在偏转点处接触带,进一步增加静态摩擦。

为了防止咔嗒噪声,提供独立于本文中的上文所描述的方案的独立发明,偏转元件借助于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在传递位置中拉伸。通过拉伸防止偏转元件进行不期望的移动,由此可减小或消除咔嗒噪声。弹簧元件可形成为带扣舌片上的单独组件,从而使得这仅满足拉伸任务。替代地,弹簧元件可整合于带扣舌片的另一组件中。出于此目的,已经指示形成枢转轴线的扭转弹簧。然而,优选的是弹簧元件独立于扭转弹簧形成,所述扭转弹簧形成枢转轴线。

在此上下文中,特别优选的是至少一个弹簧元件穿过至少一个臂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臂与舌片主体整合形成。至少一个臂优选地是金属板的塑料包封的组件,所述至少一个臂一起形成舌片主体。

至少一个臂具体地说从舌片主体的一侧通过舌片主体延伸到具体地说邻近于带槽或在带槽内部的相对侧。另外,至少一个臂优选地接触偏转元件的第一支腿。除提供在传递位置的方向上起作用的拉伸之外,至少一个弹簧元件还使偏转元件的启动力增加。

为了使得偏转元件能够自锁定在装载位置中,提供独立于上文、具体地说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案的独立发明,向外突出的止动元件形成于偏转元件上,所述向外突出的止动元件在装载位置中接触舌片主体上的对应止动表面,其中所述对应止动表面相对于带槽横向布置。

对应止动表面具体地说形成于舌片主体的包封中,其中因此形成的凹部优选地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将力引入到偏转元件中之后,止动元件被卡在凹部中。

优选的是偏转元件具有第一支腿,所述第一支腿被带从传递位置直接偏转出去进入装载位置中,其中止动元件至少在传递位置中布置于背对舌片主体的第一支腿的侧上。在装载位置中,力经由带主要被引入在第一支腿中,其中力从止动元件到舌片主体中的对应止动表面的传输发生在与此引入点相对的侧上。具体地说,舌片主体的板因此布置于带和第一支腿的接触点与止动元件和挡块表面的接触表面之间,从而使得施加有利的力。

附图说明

下文使用图式例示本发明以及技术背景。它示意性地示出

图1是带扣舌片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视图,

图2是带扣舌片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分解视图,

图3是穿过在传递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4是穿过在装载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5是穿过在传递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6是穿过在装载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7是穿过在传递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8是穿过在装载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三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9是带扣舌片的第四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0是穿过弹簧元件的区域中的在传递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图11是根据图10的在装载位置中的纵向剖面。

图12是第四实施例的偏转元件的透视图,

图13是穿过止动元件的区域中的在传递位置中的带扣舌片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剖面,且

图14是穿过根据图13的在装载位置中的第四实施例的纵向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式中所示出的带扣舌片1各自包括舌片主体3,所述舌片主体3在插件方向2上延伸。带槽4形成于舌片主体3中,带5被引导通过所述带槽4。

舌片主体3的区域朝向带槽4向前突出,接触表面19形成于所述区域上。偏转元件6可枢转地安装于舌片主体3上。偏转元件6具有第一支腿7和支架14,收缩部分18形成于所述支架14上。在图3、5和7中所示出的传递位置中,带5可移动通过带槽4,原因是支架14与舌片主体3之间的距离足够大。

现在,如果拉力被引入到带5中,此拉力被直接传输到第一支腿7且偏转元件6围绕轴线16枢转。在此情况下,支架14沿着舌片主体3的接触表面19移动,从而使得在带路线方向上延伸的窄空隙形成于支架14的收缩部分18与接触表面19之间。空隙的高度小于带5的厚度,从而使得防止带5的移动。此外,穿过接触表面19和支架14形成用于带5的偏转元件10,从而使得带5在空隙前方和后方的不同方向上偏转。

带扣舌片1的实施例在偏转器元件6、舌片主体3的物理配置以及其它偏转点10的所得不同配置方面不同。

因此,根据图1、3和4的实施例,在装载位置(参见图4)中的偏转点10由偏转元件6和舌片主体3形成。带路线中的第一偏转点12和最后偏转点15两者各自由偏转元件6形成。然而,中间偏转点13由舌片主体3与支架14的相互作用形成。带5因此通过由舌片主体3的接触表面19和支架14的收缩部分18形成的弯道部引导,且所述带5在弯道部前方和后方的不同方向上弯曲。

图2、5和6的第二实施例具有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具有末端区域9的第二支腿17。在传递位置中,偏转元件6的末端区域9布置于舌片主体3中的对应凹部8中(参见图5),从而使得在传递位置中的带5不接触末端区域。现在,如果拉力被引入到带5中,那么偏转元件6与第二支腿17一起从凹部8枢转出去,其中偏转元件6的枢转末端区域9形成用于带5的偏转点10(参见图6)。

图7和8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偏转元件6和舌片主体3被塑形,其方式为使得在装载位置中,在带部分中的带5被舌片主体3和支架14偏转,所述带5接触支架14的收缩部分18和舌片主体3的接触表面19两者。在这方面,形成另一弯道部,所述另一弯道部防止带5移动通过支架14与舌片主体3之间的空隙。

所有实施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偏转点10处的各自在相对大的静态摩擦下的带5接触偏转元件6或舌片主体3,其中至少两个偏转点10之间的带5不接触带扣舌片1或仅在带扣舌片1上具有较小静态摩擦。由于偏转点10处的相对小的曲率半径和任选地增加的静态摩擦,因此取决于合适的材料选择,在偏转点10处,结合由带14和舌片3形成的弯道部甚至在高的力下亦确保安全地防止在装载位置中的带5移动,从而使得带5的胸腔部分与带5的骨盆部分解耦。

图9中所示出的带扣舌片的第四实施例具有图12中所示出的偏转元件6,所述偏转元件6具有根据上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的第一支腿7和支架14。因此,下文主要解决与先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差异。因此,弹簧元件以臂20的形式形成于至少部分地包围板23的包封24上。臂20与包封24一体地形成且接触偏转元件6(参见图10和11)。臂20以如下方式设计:其将偏转元件6拉伸到图10中所示出的传递位置。如果力经由带被引入到带扣舌片1中,那么臂20被偏转元件6对抗其弹簧力偏转(参见图11)。偏转元件6还包括侧向突出的止动元件21,所述止动元件21布置于包封24中的凹部中,其中对应止动表面22由包封24形成(参见图9结合图13和14)。

在图14中所示出的装载位置中,止动元件21接触对应止动表面22,其中任选地,偏转元件6的自锁定可由于包封24中的凹部的形状而发生。对应止动表面22至少以在板23附近引入力的方式布置。

附图标记列表

1带扣舌片

2插件

3舌片主体

4带槽

5带

6偏转

7第一支腿

8凹部

9末端区域

10偏转点

11偏转角

12第一偏转点

13中间偏转点

14支架

15最后偏转点

16轴线

17第二支腿

18收缩部分

19接触表面

20臂

21止动元件

22对应止动表面

23板

24弹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