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胎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3239发布日期:2018-10-23 22:3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装胎工具,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于安装无内胎式轮胎的装胎工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自行车运动蔚为风潮,而许多自行车骑士花费许多时间维护或保养自行车。因此,对自行车进行简单的维修已然成为许多自行车骑士的基本技能。当自行车车轮需要补胎或换胎时,均需要拆卸及安装轮胎。其中,无内胎式轮胎因胎唇对轮圈的气密性要求高,所以胎唇较一般轮胎为厚,导致安装时更不方便。

传统在安装无内胎式轮胎时所需的徒手安装力量较大,且利用拨板工具所产生的磨擦容易对外胎的胎唇造成破损或是破坏胎唇上的气密涂层。对于无内胎式的轮胎而言,破损的胎唇将可能导致例如漏气等现象而严重影响整体轮胎的效能,因此并不适合使用上述已知装胎工具来安装。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如何研发一种适于安装无内胎式轮胎的装胎工具实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装胎工具,其可通过所设置的导引部将轮胎的胎唇朝轮框的径向导引,再透过所设置的推抵部将胎唇朝抵靠面的法线方向推抵以将轮胎导入轮框内。如此一来,即可在不伤及胎唇及其气密涂层的情况下将轮胎装上,进而避免因装胎过程不当而影响整体轮胎的效能。并且,还可让使用者以较为省力及便利的方式安装轮胎,进而提升装胎过程的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胎工具,适于将轮胎安装至轮框。前述装胎工具包含本体、握持部、抵靠面、导引部、推抵部及凸出部。本体具有位于本体上方的顶面。握持部连接于本体的一侧。抵靠面设置于本体的另一侧且用于抵靠轮框的框面。导引部设置于抵靠面及顶面之间,且导引部对应轮框的径向倾斜延伸。推抵部自导引部朝参考方向延伸,其中推抵部凸出于抵靠面并连接顶面。凸出部自推抵部凸出,并与推抵部的上缘及抵靠面形成钩部,其中钩部用于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当装胎工具透过钩部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并沿着第一边缘朝预设方向移动时,导引部将轮胎的胎唇朝轮框的径向导引,且推抵部将胎唇朝抵靠面的法线方向推抵以将轮胎导入轮框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引部为凹面,其衔接抵靠面的第二边缘及顶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预设方向相反于参考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握持部是自本体朝预设方向延伸出第一子握持部,且握持部自本体朝参考方向延伸出第二子握持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握持部的第一尺寸大于第二子握持部的第二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握持部的第一尺寸小于第二子握持部的第二尺寸。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装胎工具,其适于将轮胎安装至轮框。前述装胎工具包含本体、握持部、抵靠面、导引部、钩部及推抵部。本体具有朝向轮框外侧的顶面。握持部自本体的一侧朝参考方向延伸。抵靠面设置于本体的另一侧且用于抵靠轮框的框面。导引部设置于本体的一端。钩部设置于抵靠面及顶面之间,其中钩部用于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推抵部设置于本体上且位于钩部及导引部之间,用于提供推力,其中推力的方向平行于抵靠面的法线方向。当装胎工具透过钩部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并沿着第一边缘朝预设方向移动时,导引部将轮胎的胎唇朝轮框的径向导引,且推抵部将胎唇朝抵靠面的法线方向推抵以将轮胎导入轮框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导引部包含第一滚轮,第一滚轮透过第一转轴枢接本体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推抵部包含第二滚轮,第二滚轮透过第二转轴枢接于本体,且第一转轴垂直于第二转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钩部具有侧面,且第二滚轮接触胎唇的接触点切齐于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钩部具有沟槽,用以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且第一滚轮的轮面所定义的参考平面通过沟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预设方向相反于参考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预设方向相同于参考方向。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示意图;

图1B是依据图1A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的另一示意图;

图2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将装胎工具应用至轮框的示意图;

图2B是依据图2A绘示的将轮胎安装至轮框的示意图;

图3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的示意图;

图3B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胎工具的另一示意图;

图3C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胎工具的又一示意图;

图4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将装胎工具应用至轮框的示意图;

图4B是依据图4A绘示的将轮胎安装至轮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该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100示意图,而图1B是依据图1A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100的另一示意图。装胎工具100适于将轮胎(例如是无内胎式轮胎)安装至轮框,且装胎工具100包含本体110、握持部120、抵靠面130、导引部140、推抵部150及凸出部152。本体110具有位于本体110上方的顶面112。握持部120连接于本体110的一侧。握持部120可自本体110朝预设方向D2延伸出第一子握持部122,并可自本体110朝参考方向D1延伸出第二子握持部1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握持部122的第一尺寸可大于第二子握持部124的第二尺寸,以便于让使用者以拉的方式使用装胎工具100,其细节将在之后说明。

抵靠面130设置于本体110的另一侧且用于抵靠轮框的框面。导引部140设置于抵靠面130及顶面112之间,且导引部140对应轮框的径向倾斜延伸。推抵部150自导引部140朝参考方向D1延伸,其中推抵部150凸出于抵靠面130并连接顶面112。凸出部152自推抵部150凸出,并与推抵部150的上缘及抵靠面130形成钩部154,其中钩部154可用于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在一实施例中,导引部140可为凹面,且其可衔接抵靠面130的第二边缘E2及顶面112。

请参照图2A及图2B。图2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将装胎工具100应用至轮框210的示意图,而图2B是依据图2A绘示的将轮胎220安装至轮框210的示意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当使用者欲将轮胎220(例如是无内胎式轮胎)安装至轮框210时,使用者可将装胎工具100的钩部154钩住轮框210的第一边缘E1,以令抵靠面130抵靠轮框210的框面212。接着,使用者例如可用右手握住握持部120并将装胎工具100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拉动。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方向D2可相反于参考方向D1。

当装胎工具100透过钩部154钩住轮框210的第一边缘E1并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移动时,导引部140可将轮胎220的胎唇222朝轮框210的径向DR导引,且推抵部150可将胎唇222朝抵靠面130的法线方向D3推抵以将轮胎220导入轮框210内(如图2B的右侧所示)。

透过以钩部154钩住轮框210以及用抵靠面130靠住框面212的方式,可使得装胎工具100在安装轮胎220时避免产生垂直框面212方向的位移,进而提升操作时的稳定性。此外,透过导引部140及推抵部150在装胎工具100沿第一边缘E1移动时对于胎唇222的导引及推抵,可让轮胎220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导入轮框210内,从而避免因不当的装胎过程而导致整体轮胎的效能下降。并且,在设置了导引部140及推抵部150的情况下,使用者也不需再费力地手动将胎唇222导入轮框210内,从而提升了装胎过程的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者亦可调整握持部120的态样,以便于使用者以推的方式让装胎工具100在轮框210上移动。举例而言,设计者可将第一子握持部122的第一尺寸设计为小于第二子握持部124的第二尺寸。如此一来,当此种装胎工具100被应用至图2B的情况中时,使用者可站在视角的对侧,并以左手握住握持部120以将装胎工具100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推动以导入轮胎220。

基于与以上实施例相同的原理及作动方式,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装胎工具300,其细节详述如下。

请参照图3A、图3B及图3C。图3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装胎工具300的示意图,图3B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胎工具300的另一示意图,图3C是依据图3A绘示的装胎工具300的又一示意图。装胎工具300适于将轮胎(例如是无内胎式轮胎)安装至轮框,且装胎工具300包含本体310、握持部320、抵靠面330、导引部340、钩部350及推抵部360。本体310具有位于本体310上方的顶面312。握持部320自本体310的一侧朝参考方向D1’延伸。抵靠面330设置于本体310的另一侧且用于抵靠轮框的框面。

导引部340设置于本体310的一端。在一实施例中,导引部340可包含第一滚轮342,且第一滚轮342可透过第一转轴344枢接本体310的一端。钩部350可设置于抵靠面330及顶面312之间,其中钩部350用于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推抵部360设置于本体310上且位于钩部350及导引部340之间,用于提供推力,其中推力的方向平行于抵靠面330的法线方向D3’。在一实施例中,推抵部360可包含第二滚轮362。第二滚轮362可透过第二转轴364枢接于本体310,且第一转轴344垂直于第二转轴364。

在本实施例中,钩部350具有侧面352,且第二滚轮362接触胎唇的接触点366切齐于侧面352。并且,钩部350可具有沟槽354,用以钩住轮框的第一边缘,且第一滚轮342的轮面346所定义的参考平面348通过沟槽354。

请参照图4A及图4B。图4A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绘示的将装胎工具300应用至轮框410的示意图,而图4B是依据图4A绘示的将轮胎420安装至轮框410的示意图。如图4A及图4B所示,当使用者欲将轮胎420(例如是无内胎式轮胎)安装至轮框410时,使用者可将装胎工具300的钩部350钩住轮框410的第一边缘E1’,以令抵靠面330抵靠轮框410的框面412。接着,使用者例如可用右手握住握持部320并将装胎工具300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推动。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方向D2’可相反于参考方向D1’。

当装胎工具300透过钩部350钩住轮框410的第一边缘E1’并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移动时,导引部340可将轮胎420的胎唇422朝轮框410的径向DR’导引,且推抵部360将胎唇422朝抵靠面330的法线方向D3’推抵以将轮胎420导入轮框410内(如图4B的右侧所示)。

透过以钩部350钩住轮框410以及用抵靠面330靠住框面412的方式,可使得装胎工具300在安装轮胎420时避免产生垂直框面412方向的位移,进而提升操作时的稳定性。此外,透过导引部340及推抵部360在装胎工具300沿第一边缘E1’移动时对于胎唇422的导引及推抵,可让轮胎420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导入轮框410,从而避免因不当的装胎过程而导致整体轮胎的效能下降。并且,在设置了导引部340及推抵部360的情况下,使用者也不需再费力地手动将胎唇422导入轮框410,从而提升了装胎过程的效率。

并且,当导引部340实现为第一滚轮342时,可降低导引部340与轮框410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让装胎工具300可更为顺畅地滑动于第一边缘E1’上。此外,当推抵部360实现为第二滚轮362时,可降低推抵部360与胎唇42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让推抵部360可更易于将胎唇422导入轮框410。

在其他实施例中,设计者亦可调整握持部320的态样,以便于使用者以拉的方式让装胎工具300在轮框410上移动。举例而言,设计者可将握持部320设计为朝与预设方向D2’相同的参考方向D1’延伸。如此一来,当此种装胎工具300被应用至图4B的情况中时,使用者可站在视角的对侧,并以左手握住握持部320以将装胎工具300沿着第一边缘E1’朝预设方向D2’推动以安装轮胎420。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装胎工具可通过所设置的导引部及推抵部分别对轮胎的胎唇进行导引及推抵,从而将轮胎导入轮框。如此一来,即可在不伤及胎唇及其气密涂层的情况下将轮胎导入轮框,进而避免因装胎过程不当而影响整体轮胎的效能。并且,本发明的装胎工具还可让使用者以较为省力及便利的方式安装轮胎,进而提升装胎过程的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