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9082发布日期:2018-11-14 04:5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乘客对于车内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座椅滑轨行程加长。目前座椅滑轨的行程一般小于300mm,该滑轨行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对于长行程的座椅滑轨来说,存在与车身对接的线束外露、线束易被损坏的问题,此时迫切需要一种长滑轨座椅线束的解决方案。

现有的一种长滑轨布线方案,其在座椅导轨上增加线束导向轨,线束导线滑块在导向杆内运动,且线束收容在导向轨内。这样的机构适用于小直径线束,对于大直径线束而言,线束之间的增加影响了导向轨强度和布置空间,且大直径线束的弯曲半径增加从而导致线束运动顺滑性不足,影响座椅的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解决现有的长滑轨线束布线方案不适用于大直径线束和线束运动顺滑性不足而影响座椅运动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包括:

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的卷收盒,所述卷收盒上设有一开口;

固设于所述卷收盒一端部的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靠近所述开口设置;以及

一端固定于所述卷收盒内的线束,所述线束的另一端经所述导向机构导向而从所述开口处伸出并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在所述线束卷收至所述卷收盒内或从所述卷收盒放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导向机构对所述线束进行导向。

本发明采用卷收盒容置线束,在卷收盒内设置有导向机构,对线束的收放过程提供导向,提高线束运动的顺滑性,避免了对座椅运动的影响。且本发明的卷收盒能够适用于各种直径大小的线束的收纳,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卷收盒的占用空间小。本发明的线束卷收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线束收放自如的优点。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卷收盒边缘处的第一导向件和与所述第一导向件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和所述第二导向件之间留设有供线束绕过的间距;

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有可自由转动的滚动件,在所述线束卷收至所述卷收盒内的过程中,所述线束与所述滚动件相接触并通过所述滚动件的转动来减小对所述线束的摩擦阻力;

所述第二导向件为弧形结构,在所述线束从所述卷收盒放出的过程中,所述线束与所述第二导向件相接触,通过弧形的第二导向件对所述线束进行导向。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立设于所述卷收盒内的多个安装柱;

所述滚动件包括多个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可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安装柱上。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固设于所述卷收盒的弧形条框;

所述滚动件包括多个滚珠,所述滚珠可自由转动地装设于所述弧形条框内,且所述滚珠有部分凸伸出所述弧形条框上靠近所述线束的侧面。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外套管、设于所述外套管内多个导线以及设于所述外套管内的拉索,多个导线设于所述拉索的外周。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拉索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外套管的两端形成有拉索固定部,其中的一个拉索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卷收盒,另一个拉索固定部与所述汽车座椅固定连接。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与所述汽车座椅固定连接的拉索固定部通过一线束连接杆与所述汽车座椅固定连接;

所述线束连接杆内部中空,且端面上设有与内部连通的插入口,所述线束连接杆上靠近所述插入口处设有第一卡件,所述线束连接杆内设有第二卡件;

所述线束的端部伸入所述线束连接杆的内部,且通过所述第二卡件与对应的所述拉索固定部紧固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卡件与所述外套管紧固连接。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于汽车底板上的导轨,所述导轨的设置方向与汽车座椅的座椅滑轨的设置方向相同;

所述线束连接杆滑设于所述导轨上。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导轨上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凸条;

所述线束连接杆上对应所述凸条设有导槽,通过所述凸条置于对应的导槽内而使得所述线束连接杆滑设于所述导轨上。

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卷收盒包括拼接连接的多个卷收盒分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第一种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第二种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卷收盒和线束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在线束卷收过程中线束与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在线束放出过程中线束与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第一导向件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至图10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线束卷收过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线束放出过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端部与线束连接杆连接处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连接杆与线束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与线束连接杆连接的端部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的截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线束连接杆与座椅骨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线束连接杆滑设于导轨内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卷收盒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卷收盒的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卷收盒的另一分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中卷收盒的两分段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能够配合座椅的长行程调节,在座椅调节过程中,卷收结构能够将线束卷收进卷收盒或者从卷收盒放出,且适应各种直径的线束的卷收。卷收结构内设置的导向机构能够确保线束收放的顺滑和顺利,避免了对座椅调节运动的影响。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汽车座椅的线束卷收结构20包括卷收盒21、导向机构22以及线束23,卷收盒21的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通过卷收盒21内部的容置空间来容置线束23,使得在汽车座椅调节过程中,将多余的线束23收容在卷收盒21内,而避免对汽车座椅调节的影响,结合图4所示,在卷收盒21上开设有一开口211,使得线束23通过开口211从卷收盒21内进出。导向机构22固设于卷收盒21内,且该导向机构22设于卷收盒21的一端部,导向机构22靠近开口211处设置,导向机构22用于对线束23起到导向的作用。线束23的一端固定于卷收盒21内,另一端经导向机构22的导向而从开口211处伸出并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在汽车座椅移动调节时,可带动线束23一起进行移动,线束23的移动使得线束23有部分可卷收至卷收盒21内或者有部分从卷收盒21内放出,在线束卷收至卷收盒21内或从卷收盒21放出的过程中,通过导向机构22对线束23进行导向。

利用导向机构22对线束23进行导向,提高了线束23收放过程中的顺滑性,避免了对汽车座椅运动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导向机构22包括设于卷收盒21边缘处的第一导向件221和与第一导向件221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向件222,在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之间留设有供线束23绕过的间距;

在第一导向件221上设有可自由转动的滚动件2211,结合图5所示,线束23卷收至卷收盒21内的过程中,线束23与滚动件2211相接触并通过滚动件2211的转动来减小对线束23卷收过程中的摩擦阻力。经第一导向件221的导向使得线束23在卷收至卷收盒21内的过程中,线束23上与第一导向件221相对应的部分呈弧形状,较佳为u型状,从而提高了线束23卷收的顺滑性。

该第二导向件222为弧形结构,结合图6所示,在线束23从卷收盒21内放出的过程中,线束23与第二导向件222相接触,通过弧形的第二导向件222对线束23进行导向。经第二导向件222的导向使得线束23在从卷收盒21内放出的过程中,线束23上与第二导向件222相对应的部分呈弧形状,较佳为u型状,从而提高了线束23放出的顺滑性。较佳地,第二导向件222为片状结构,将片状结构弯曲呈弧形并立设于卷收盒21内,片状结构的弯曲半径可根据线束的直径进行设计,弯曲半径较佳选择线束直径的4倍至5倍。

较佳地,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均靠近卷收盒21的开口211设置,使得线束23经过第一导向件221和第二导向件222的导向后即可从开口211处伸出。

第一导向件221的第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221包括立设于卷收盒21内的多个安装柱2212;滚动件2211为滚动轴承,将滚动轴承可转动地套设于对应的安装柱2212上,使得滚动轴承可绕着安装柱2212进行自由转动,从而在线束23卷收过程中,线束23会与滚动轴承的表面相接触,通过滚动轴承的转动来减少线束的回收阻力。滚动轴承与安装柱2212一一对应设置,且将滚动轴承和安装座2212于圆弧的边缘间隔设置,从而能够对线束23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第一导向件221的第二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221包括固设于卷收盒21的弧形条框2213,该弧形条框2213的内部中空,且顶面和侧面均开设有多个圆孔;滚动件2211包括多个滚珠,滚珠可自由转动地装设在弧形条框2213内,且滚珠有部分凸伸出弧形条框2213上靠近线束23的侧面,从而在线束23卷收过程中,线束23会与滚珠凸伸出弧形条框2213的部分相接触,通过滚珠的转动来减少线束的回收阻力。滚珠阵列于弧形条框2213内,且滚珠通过弧形条框2213上开设的圆孔而部分凸伸出弧形条框2213。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线束23包括外套管231、设于外套管231内的多个导线232以及设于外套管231内的拉索233,多个导线232设于拉索233的外周。通过设置拉索233来加强线束23的刚性。当拉索233的两端固定后,能够保证线束23在卷收盒21内不会随意窜动,提高了线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拉索233的两端均凸伸出外套管231的两端并形成有拉索固定部,其中的一个拉索固定部固定于卷收盒21,另一个拉索固定部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结合图5和图6所示,线束23的第一端234设于第二导向件222上远离第一导向件221的一侧,该线束23的第一端234处的拉索固定部与卷收盒21固定连接,较佳地,可将该拉索固定部通过铁丝绑扎固定在卷收盒21的底板上。还可以在卷收盒21的底板上固定连接一扣件,通过扣件将拉索固定部扣设固定于卷收盒21的底板上。在卷收盒21的底板上设置有通口2131,结合图4所示,在线束23的第一端234设置有车身对接连接器31,该车身对接连接器31与线束23第一端234处的导线232连接,与车身对接连接器31连接的导线232从该通口2131处穿过,实现了线束23第一端234与车身连接。

如图4和图14所示,线束23的第二端235处的拉索固定部通过一线束连接杆24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结合图15所示,线束连接杆24的内部中空,且端面上设有与内部连通的插入口241,线束连接杆24上靠近插入口处设有第一卡件242,结合图16所示,在线束连接杆24内设有第二卡件243;线束23的端部从插入口241处伸入线束连接杆24的内部,并通过第二卡件243与对应的拉索固定部紧固连接,通过第一卡件242与外套管231紧固连接。

具体地,结合图17所示,线束23的外套管231对应第一卡件242的部分间隔的设有环向槽,而第一卡件242包括设于线束连接杆24内壁面的环形凸台,在连接线束23和线束连接杆24时,将线束连接杆24上的环形凸台卡入到线束23外套管231上的环向槽内,从而将线束23的端部卡在线束连接杆24上了。拉索233的拉索固定部伸入线束连接杆24内,在拉索固定部的端部处设有一端板,第二卡件243为固设于线束连接杆24内的固定环,拉索固定部穿过该固定环内部的圆形孔,且端板与固定环的侧面相贴,从而将拉索固定部固定于线束连接杆24内。较佳地,线束连接杆24包括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该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为对接扣合连接,在第二部分246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凸起2461,在第一部分245的顶面和底面设有扣板2451,且扣板2451上对应凸起2461设置有卡槽2452,再将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对接后,将第二部分246的凸起2461卡入到第一部分245上对应的卡槽2452内,实现了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的固定连接。为提高连接强度,在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上相对于插入口241的侧面也设置相配合的凸起和卡槽,通过凸起和卡槽而固定第一部分245和第二部分246。进而,第一卡件242和第二卡件243也为两部分对合形成,这样在连接线束23时,可先将线束23卡入到第一部分245内,使得第一卡件242卡入到线束23的外套管231的环形槽内,拉索固定部卡入到第二卡件243内,且拉索固定部的端板位于第二卡件243上远离插入口241的一侧,再将第二部分246与第一部分245对接扣合固定,使得第一卡件242与外套管231卡合固定,第二卡件243与拉索固定部卡合固定。

拉索233一方面提高了线束23的刚性,另一方面还提高了与线束连接杆24的连接强度,避免了线束23的端部从线束连接杆24内脱出的现象发生。

如图2所示,在第一种装配方式中,卷收结构20还包括设于汽车底板上的导轨25,该导轨25的设置方向与汽车座椅的座椅滑轨12的设置方向相同,线束连接杆24滑设于导轨25上。导轨25与座椅滑轨12平行设置,在座椅滑轨12上滑设有座椅骨架11,线束连接杆24与座椅骨架11固定连接,从而在座椅骨架11沿着座椅滑轨12移动时,该线束连接杆24可同步地在导轨25内移动。

结合图20所示,导轨25上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凸条251,结合图15所示,线束连接杆24上对应凸条设有导槽244,通过凸条251置于对应的导槽244内而使得线束连接杆24滑设于导轨25上。较佳地,导轨25为方框结构,两凸条设于方框结构的侧壁上,在方框结构的顶壁上开设置有通槽,使得线束连接杆24有部分从该通槽伸出而与汽车座椅固定连接。线束连接杆24滑设于导轨25内时,该线束连接杆24部分容置于导轨25内,导轨25采用方框结构,能够对线束23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线束连接杆24在导轨25内移动时,与线束连接杆24连接的线束23完全容置于导轨25内,避免了线束23的外露。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线束连接杆24的第二部分246上设置有连接板2462,连接板2462上开设有连接孔。结合图19所示,将连接板2462贴设在座椅骨架11上,通过连接螺栓紧固连接连接板2462和座椅骨架11,从而将线束连接杆24与座椅骨架11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显示了第二种装配方式,该第二种装配方式与第一种装配方式的区别在于,导轨25形成于座椅滑轨12的侧部。

较佳地,本发明的卷收结构20中的卷收盒21固定于导轨25的端部处,使得从卷收盒21内伸出的线束23的第二端235能够直接滑入导轨25内。结合图4所示,在线束23的第二端235处连接有座椅对接连接器32,该座椅对接连接器32与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11连接,通过线束23的第一端234与车身连接,第二端235与座椅骨架11连接,实现了将车身的电源与汽车座椅电连接,为汽车座椅供电。

如图8至图10所示,下面对线束23卷收至卷收盒21内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8和图10显示了线束卷收过程的极限位置,图8为线束留置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最少,图10为线束留置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最多。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线束连接杆24滑设于导轨25上远离卷收盒21的一侧,回收过程为线束连接杆24在汽车座椅的带动下向着靠近卷收盒21所在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线束23向卷收盒21内推动,线束23进入卷收盒21的部分与第一导向件221的滚动件2211相贴,经滚动件2211的导向,使得线束23进入卷收盒21的部分呈弧形状弯曲,滚动件2211随着线束23的进入而进行转动,减少了对线束23的回收阻力,使得线束23能够顺滑地进入到卷收盒21内,如图9所示,线束23位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呈回形针状。当汽车座椅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如图10所示,线束连接杆24位于导轨25上靠近卷收盒21的一侧,线束23呈回形针状地置于卷收盒21内。

如图11至图13所示,下面对线束23从卷收盒21内放出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11和图13线束了线束放出过程的极限位置,图11为线束留置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最多,图13为线束留置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最少。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线束连接杆24滑设于导轨25上靠近卷收盒21的一侧,放出过程为线束连接杆24在汽车座椅的带动下向着远离卷收盒2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线束23从卷收盒21内拉出,线束23从卷收盒21内拉出时绕过第二导向件222,经过第二导向件222后从开口211处伸出并进入到导轨25内。经第二导向件222的限位导向,使得线束23绕出卷收盒21时呈弧形状弯曲,能够提高线束23放出的顺滑性。如图12所示,随着线束连接杆24沿着导轨25的移动,使得线束23位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变少,当汽车座椅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如图13所示,线束连接杆24位于导轨25上远离卷收盒21的一侧,线束23留置于卷收盒21内的部分最少。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卷收盒21包括上盒体212和下盒体213,上盒体212和下盒体213对接连接从而形成了卷收盒21。在上盒体212和下盒体213的周缘设置有相对应的连接耳板,通过穿过连接耳板的螺钉紧固连接上盒体212和下盒体213。上盒体212和下盒体213的一个端部凸伸出一侧部,从而在凸伸出的部分上设置开口211。

在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卷收盒21包括拼接连接的多个卷收盒分段214,使得卷收盒21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其长度。结合图22至图24所示,在卷收盒分段214上与另一卷收盒分段214相拼接的端面处设置对接板2141,将两个卷收盒分段214对接后,两个卷收盒分段214上的对接板2141相贴合从而通过紧固螺栓将两个卷收盒分段214紧固连接。卷收盒分段214中位于两端的分段于其余分段的结构不同,通过选择其余分段的数量来调整卷收盒21的整体大小,以适应汽车座椅的调节行程。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