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89336发布日期:2018-12-08 05:3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身份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共享汽车已经成为当前继共享单车后又一项共享资源的应用方式。用户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获取授权信息,进而实现对共享汽车的驾驶。

但现有共享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若使用者并不是司机本人,则极易在驾驶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并且对驾驶行为的追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以缓解共享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难于对驾驶员身份进行确认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

发送预约信息至车载终端;

根据所述预约信息,获取所述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位置信息,扫描所述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开启并进入所述车辆;

建立与所述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

接收所述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扫描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发送预约信息至车载终端之前还包括:

建立与车载终端的通信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身份识别设备为扫码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

发送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状态信息至所述车载终端;

接收所述车载终端发送的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身份验证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

根据所述预约信息,发送所述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接收移动终端扫描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生成的扫描信息,开启所述车辆的车门;

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扫描驾驶员于车内的位置,验证所述驾驶员身份;

发送所述驾驶员的扫描位置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之前,还包括:

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验证所述驾驶员身份,具体包括:

采集所述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面部信息;

根据所述面部信息,比对所述预约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

接收所述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判定所述驾驶员的驾驶状态,

若所述驾驶状态正常,发送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身份验证系统,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预约信息至所述车载终端;

位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约信息,获取所述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

车辆开启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位置信息,扫描所述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开启并进入所述车辆;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

确认信息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扫描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身份验证系统,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

预约确认模块,用于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

位置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约信息,发送所述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车门开启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终端扫描移动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生成的扫描信息,开启所述车辆的车门;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用于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扫描驾驶员于车内的位置,验证所述驾驶员身份;

确认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驾驶员的扫描位置信息及所述身份确认信息至所述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通过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建立通信连接,进而获得车辆位置信息,驾驶员利用移动终端通过扫描身份识别设备后进入车辆,之后通过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确认驾驶员在车内的同时确认了驾驶员身份,进而解决了共享汽车在驾驶员身份不能确认的情况下,难于对驾驶行为进行追责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身份验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现阶段共享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驾驶员并不是预约人,因此一旦共享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事故的责任认定与追责将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实现了对驾驶员身份信息的确认,保证了共享汽车使用的安全性。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

步骤s101:发送预约信息至车载终端;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在步骤s101之前,移动终端还需要建立与车载终端的通信连接。

具体的,上述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通过该移动终端发送预约信息至车载终端,完成对共享汽车的预约。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在预约之前需通过软件获取驾驶员的身份信息,如面部特征、指纹信息、声纹、虹膜等。该身份信息用于确认驾驶员与移动终端的权属关系。

步骤s102:根据预约信息,获取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

当移动终端发送预约信息完成之后,将收到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信息,用于提示驾驶员共享汽车的具体位置。

步骤s103:根据位置信息,扫描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开启并进入车辆;

驾驶员根据上述位置消息,找到共享汽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共享汽车于车门处设置有身份识别设备,该身份识别设备可以是读卡器,通过扫描驾驶员身份证判断驾驶员的身份信息;也可以是扫码设备,通过扫描移动终端的预约信息验证驾驶员的身份信息,从而打开车门;之后驾驶员进入车辆。

步骤s104:建立与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

当驾驶员进入共享汽车后,需要以近场通信的方式连接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其目的在于根据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之间的近场通信,确定两者的距离范围属于近场通信的标准范围内,从而判断得到驾驶员进入共享汽车。之后移动终端发送近场通信确认信息至车载终端,车载终端将根据近场通信确认信息,验证驾驶员在共享汽车内的位置以及身份信息。

步骤s105:接收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扫描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

当车载终端验证驾驶员在共享汽车内的位置以及身份信息之后,将发送位置扫描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至移动终端。驾驶员根据身份确认信息启动车辆。

另外,上述身份验证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还包括:发送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状态信息至车载终端;接收车载终端发送的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

具体的,上述状态信息包括驾驶员的身体特征参数如心跳、血压以及酒驾/疲劳驾驶验证信息,具体的说,移动终端将通过测试来检验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根据反映速度获取酒驾/疲劳驾驶验证信息。

之后,移动终端将上述状态信息发送至车载终端,车载终端将对其进行评判,若判定为合格,将发送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

当移动终端获取上述状态确认信息后,驾驶员才能启动车辆电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通过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的通信连接,获取共享汽车的位置信息,扫描身份识别设备后开启并进入车辆,通过在车内建立移动终端与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进一步验证驾驶员的位置及身份信息,进而解决了共享汽车在驾驶员身份不能确认的情况下,难于对驾驶行为进行追责的技术问题,保证了共享汽车使用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该方法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

步骤s201: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之前,还包括:建立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具体的,当通信连接建立完成之后,车载终端将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并对该预约信息进行确认,之后完成共享汽车的预约。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预约信息包括有驾驶员的身份信息,其中身份信息可以包括:面部特征、指纹信息、声纹、虹膜等。

步骤s202:根据预约信息,发送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至移动终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完成共享汽车的预约之后,车载终端将发送位置信息至移动终端,用于提示驾驶员共享汽车的具体位置。

步骤s203:接收移动终端扫描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生成的扫描信息,开启车辆的车门;

车载终端设置有身份识别设备,上述身份识别设备可以是读卡器通过扫描驾驶员身份证判断驾驶员的身份信息;也可以是扫码设备,通过扫描移动终端的雨夜信息来判断驾驶员的身份信息。当身份识别设备验证驾驶员身份信息无误后,车载终端开启共享汽车的车门。

步骤s204:建立与移动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扫描驾驶员于车内的位置,验证驾驶员身份;

当驾驶员根据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信息找到并进入共享汽车后,车载终端与移动终端建立近场通信,其目的在于确定两者的距离范围属于近场通信的标准范围内,从而判断得到驾驶员进入共享汽车。并且车载终端将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近场通信确认信息,之后车载终端将扫描驾驶员于车内的位置,验证驾驶员的身份;

具体的,近场通信设置有定位功能,车载终端通过定位扫描驾驶位置,之后对驾驶位置的驾驶员进行身份验证。

车载终端设置有信息采集设备,可以采集驾驶员面部特征、指纹信息、声纹、虹膜中的一种或全部。以获取驾驶员的面部特征信息为例,验证驾驶员身份信息的过程如下:

采集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面部信息;根据面部信息,比对预约信息中的面部特征信息。

若上述面部信息与预约信息中面部特征信息比对无误,车载终端将生成身份确认信息;若比对有误,则不会生成相应的身份确认信息。

步骤s205:发送驾驶员的扫描位置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至移动终端。

之后,车载终端将驾驶员的扫描位置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一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只有在驾驶员接收身份确认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启动共享汽车的电源,否则将无法启动。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车载终端在发送身份确认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移动终端所属驾驶员的状态信息;

具体的,移动终端将对驾驶员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如心跳、血压、酒驾/疲劳驾驶等,并将该状态信息发送至车载终端。

根据状态信息,判定驾驶员的驾驶状态,

车载终端预制上述状态信息的参考量,根据该参考量比对驾驶员的状态信息,可以判断得到驾驶员的驾驶状态。

若驾驶状态正常,发送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至移动终端。

当车载终端判定驾驶状态正常后,将发送驾驶员状态确认信息至移动终端;若判定为驾驶状态异常,将发送状态异常信息至移动终端。此时,即便在车载终端确认驾驶员身份的情况下,也无法启动共享汽车。

实施例三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验证系统,该系统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

信息发送模块301,用于发送预约信息至车载终端;

位置信息获取模块302,用于根据预约信息,获取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

车辆开启模块303,用于根据位置信息,扫描车载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开启并进入车辆;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304,用于建立与车载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

确认信息模块305,用于接收车载终端发送的位置扫描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身份验证系统,如图4所示,该系统应用于车载终端,包括:

预约确认模块401,用于接收并确认移动终端发送的预约信息;

位置发送模块402,用于根据预约信息,发送车载终端的位置信息至移动终端;

车门开启模块403,用于接收移动终端扫描移动终端所属车辆的身份识别设备生成的扫描信息,开启车辆的车门;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404,用于建立与移动终端的近场通信连接,扫描驾驶员于车内的位置,验证驾驶员身份;

确认信息发送模块405,用于发送驾驶员的扫描位置信息及身份确认信息至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系统,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