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3994发布日期:2018-11-27 23:2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伯努利原理进行风向调节的风道组件。



背景技术:

空调出风口是汽车空调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用于将空调系统排出的气流引导至乘员舱内的特定位置,从而保证车内气流满足乘员舒适性的要求。一般的空调出风口是通过布置横向和纵向的叶片,以手动或自动调节叶片角度的方式,实现气流方向改变。这种方式对出风口具有一定要求,即要求出风口应尽量接近正方形或圆形(即高/宽不可太大或太小),以保证其风向调节能力,并且为了在内部布置横向和纵向叶片,要求其高度不能小于40mm。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利用伯努利原理,从而在满足出风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将出风口的厚度做的较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包括:第一伯努利风道,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伯努利风道,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开设置;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设置成用于调节流向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以及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的风量,所述调节装置具有第一调节状态、第二调节状态和第三调节状态,在所述调节装置处于所述第一调节状态时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构造为主出风道,从而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内的风沿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在所述调节装置处于所述第二调节状态时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构造为主出风道,从而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内的风沿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在所述调节装置处于所述第三调节状态时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和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均构造为主出风道,从而使得从所述第一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吹出的风利用伯努利原理而相互靠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利用伯努利原理,从而在满足出风需求的情况下可以将出风口的厚度做的较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的第二进风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调节阀片,所述调节阀片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调节阀片通过转动可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口或所述第二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调节阀片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阀片上设置有阀片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电驱动机构,所述电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调节阀片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为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和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内的风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厚度不超过20mm的扁平式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下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伯努利风道和所述第二伯努利风道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左右风向调节叶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上下间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中央显示屏安装空间。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其中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另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又一个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在仪表板上的其中一个布置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在仪表板上的另一个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0,该风道组件100应用于车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道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伯努利风道11、第二伯努利风道12和调节装置2。如图2所示,第一伯努利风道11具有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一出风口111,第二伯努利风道12具有第二进风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1,其中第二出风口121与第一出风口111间隔开设置,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二出风口121与第一出风口111可以上下间隔开布置,中间形成中央显示屏安装空间13,中央显示屏安装空间13用于安装中央显示屏300。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是指能够相互作用,从而利用伯努利原理改变风向的风道,这将在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调节装置2设置成用于调节流向第一伯努利风道11以及第二伯努利风道12的风量,调节装置2可以使得来自空调箱16的空气大部分流向第一伯努利风道11、或者大部分流向第二伯努利风道12、或者同时流向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即,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装置2不仅可以改变来自空调箱16的空气流向,同时还能改变不同流向的流量。

调节装置2具有三个调节状态,即第一调节状态、第二调节状态和第三调节状态。

如图4所示,在调节装置2处于第一调节状态时,第一伯努利风道11构造为主出风道,从而第一伯努利风道11内的风沿第一出风口111吹出。

如图6所示,在调节装置2处于第二调节状态时,第二伯努利风道12构造为主出风道,从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内的风沿第二出风口121吹出。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其中一个伯努利风道为主出风道时,另一伯努利出风道可以没有风吹出或者仅有少量的风吹出。由此,在风从主出风道吹出时,几乎不会受到另一个伯努利风道的影响,因此此时从主出风道吹出的风大体可以认为是沿着相应的出风口吹出(如图4的方向A或者图6的方向C)。

特别地,如图5所示,在调节装置2处于第三调节状态时,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均构造为主出风道,即此时来自空调箱16的风主要从两个风道吹出,此时两个风道获得的风量可以完全相同或者存在较小差异,此时从第一出风口111以及第二出风口121分别吹出的风将利用伯努利原理而相互靠近,即从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吹出的两股流体之间的压强将明显小于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相对外侧的压强,因此在压差的作用下,该两股流体具有靠近趋势,即向中间靠拢,因此相比单独从第一出风口111或者第二出风口121吹出的风而言,此时的吹拂范围更向中间聚拢,由此实现了对风向吹出的非主动构件式调节,即此时风向的调节并非是通过叶片实现的,而是利用了伯努利原理。

例如,结合图4所示,以第一出风口111位于上面、第二出风口121位于下面为例示例说明。参照图4所示,调节装置2处于第一调节状态(如图中的右位),此时第二伯努利风道12处于关闭状态(但调节装置2的调节阀片22可以设置有阀片通孔221,使得很少量的风进入第二伯努利风道12),第一伯努利风道11为主出风道,来自空调箱16的风大部分甚至接近全部都从第一伯努利风道11吹出,此时出风如图4的方向A所示。

参照图6所示,当调节装置2处于第二调节状态(如图中的左位),此时第一伯努利风道11处于关闭状态(但调节装置2的调节阀片22可以设置有阀片通孔221,使得很少量的风进入第一伯努利风道11),第二伯努利风道12为主出风道,来自空调箱16的风大部分甚至接近全部都从第二伯努利风道12吹出,此时出风如图6的方向C所示。

参照图5所示,当调节装置2处于第三调节状态时(如图5中的大致中位),此时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均处于打开状态,两个伯努利风道均为主出风道,来自空调箱16的风可以平分为两部分或者分为相对较多的一部分和相对较少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风分别通过两个伯努利风道吹出,由于两股气流吹出后会产生伯努利效应,从而使得两股气流内侧的压力小于外侧的压力,这样两股气流会有聚拢效应,即从第一出风口111吹出的风有向下流动趋势,而从第二出风口121出吹的风有向上流动趋势,两者互相吸引,由此实现了风向的可控调节,此时出风如图5的方向B所示(大致风向)。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道组件100,通过调节装置2以及伯努利原理实现风向调节,这样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可以取消一个维度的调节,例如取消风向的上下调节,通过利用伯努利原理实现对上下风向的调节效果,这样可以省略部分调节叶片,使得风道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同时出风口的厚度可以做得更窄,方便布置,而且较窄的出风口便于实现隐藏式出风设计,增加了设计维度和客户直观感受。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调节装置2设置在第一伯努利风道11的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的第二进风口122处,通过将调节装置2直接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22,方便调节装置2对风向进行调节。

进一步,如图2和图3所示,调节装置2可以包括壳体21和调节阀片22。壳体21具有上开口和下开口,上开口可以与第一进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22连通,下开口可以连通空调箱16,调节阀片2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21内,调节阀片22通过转动作用可封闭第一进风口112或第二进风口122。

为了保证调节效果,同时防止调节阀片22转度过度而导致调节装置2失效,优选在壳体2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调节阀片22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条24和第二限位条25,第一限位条24和第二限位条25可以靠近上开口附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调节阀片22上设置有阀片通孔221,这样避免在调节阀片22封闭某一伯努利风道时,导致该风道无风吹出,而另一伯努利风道风量过足,这样对乘客会产生不适感,通过设置阀片通孔221,可以有效缓解该问题,使得被封闭的伯努利风道也能够获得很少量的风吹出,由此增加使用舒适性。阀片通孔221的个数、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设计。

对于调节阀片22,可以采用电驱动方式驱动,例如调节阀片22与电驱动机构23相连,电驱动机构23包括电机和传动机构,用户可以通过触控屏或触控按钮来改变调节阀片22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手动方式对调节阀片22进行位置调节,例如调节阀片22可以连接有手动调节机构,手动调节机构的终端可以是旋钮,通过旋钮机械式地手动改变调节阀片22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调节装置2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内的单独风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中的每一个均构造为厚度不超过20mm的扁平式出风口,这样使得出风口的厚度尺寸更小,相比现有出风口的尺寸可以降低一半甚至更多,由此使得仪表板200更加简洁,而且较薄的出风口更加便于布置。

在图4的示例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上下间隔开,并且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左右风向调节叶片113、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上下间隔开,并且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之间形成中央显示屏安装空间13,中央显示屏安装空间13用于安装中央显示屏300。该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1的每一个均为扁平式出风口,如厚度不超过20mm。由此,使得仪表板的设计更加简洁,扁平的出风口厚度更低,布置在中央显示屏300的上侧和下侧易产生隐藏式效果,而且扁平式的出风口具有更加狭长的长度,能够更好地向后排乘客空间吹送冷气,同时结构简单、紧凑。

图7的实施例中,左侧风道14和右侧风道15可以采用现有风道结构,而在图8的示例中,左侧风道14和右侧风道15也可以采用布置在中央显示屏300的上侧和下侧的第一伯努利风道11和第二伯努利风道12形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