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1998发布日期:2020-04-03 19:0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物流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物流车。



背景技术:

物流车多用于运送与储存快递件。现有的物流车内空间并不大,如果堆放一些小杂物,会占据大量的储物仓底部的空间,但是又不能将货物堆放存放,从而导致储物仓的上部空间浪费掉,储物仓的空间利用率较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流车,存储空间大,能充分利用车内的空间,提高了汽车空间使用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物流车,包括车头和与所述车头连接的车仓,车仓包括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车顶和后备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底板上,车顶与底板相对设置,并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后备门的一端铰接于车顶,后备门的另一端卡锁于底板,车仓内设有储物区,储物区内设有第一网兜和第二网兜,第一网兜与后备门相对设置,第一网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二网兜与底板相对设置,第二网兜靠近第一网兜设置,第二网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二网兜与底板之间形成第一储物空间,第二网兜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二储物空间。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仓内还设有驾驶区,所述驾驶区内设有驾驶座椅,所述车头靠近所述驾驶区的一侧设有中控台,所述中控台上设有方向盘,所述方向盘对应所述驾驶区设置所述第一网兜的一侧为所述储物区,所述第一网兜的另一侧为所述驾驶区和所述副驾驶区。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仓内还设有用于放置物品副驾驶区,所述驾驶区和所述副驾驶区位于所述第一网兜的一侧,所述储物区位于所述第一网兜的另一侧。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副驾驶区内设有储物筐,所述储物筐包括筐底以及连接在所述筐底上的第一筐壁、第二筐壁和第三筐壁,所述第一筐壁与所述第一网兜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筐壁与所述第三筐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筐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筐壁,所述第二筐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仓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三筐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筐壁,所述第三筐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仓的第二侧壁。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筐壁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筐壁连接,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向着靠近所述第一网兜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仓的第一侧壁;第三筐壁包括第三弯折部和第四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筐壁连接,所述第三弯折部的另一端向着靠近所述第一网兜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所述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远离所述第三弯折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车仓的第二侧壁。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储物筐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筐壁,所述隔板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筐壁,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筐壁之间形成第三储物空间,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网兜之间形成第四储物空间。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仓的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存放架,所述第一存放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放置折叠纸箱的第五储物空间;所述车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第二存放架,所述第二存放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放置折叠纸箱的第六储物空间。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后备门上设有窗口和设置在所述窗口内的储物板,所述储物板的一侧铰接在所述窗口内,所述储物板的另一侧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储物板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后备门,所述储物板上设有多个用于容置工具的容置槽。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车仓的第一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槽,所述车仓的第二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槽,所述第二网兜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卡脚,所述第二网兜的另一端设有多个第二卡脚,所述第一卡脚卡设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卡脚卡设在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物流车还包括移位机构,所述移位机构包括驱动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网兜连接,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二网兜的一端设置抵靠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滚轮,所述第二网兜的另一端设置抵靠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滚轮,所述驱动器可驱使所述第二网兜向着靠近或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往复移动。

本发明的物流车包括车头和与车头连接的车仓,车仓包括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车顶和后备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底板上,车顶与底板相对设置,并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后备门的一端铰接于车顶,后备门的另一端卡锁于底板,车仓内设有储物区,储物区内设有第一网兜和第二网兜,第一网兜与后备门相对设置,第一网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二网兜与底板相对设置,第二网兜靠近第一网兜设置,第二网兜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连接,第二网兜与底板之间形成第一储物空间,第二网兜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二储物空间。本发明的物流车的存储空间大,能充分利用车内的空间,提高了汽车空间使用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物流车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物流车的车仓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物流车的车仓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物流车的车仓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车仓的副驾驶区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车仓的副驾驶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后备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物流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物流车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物流车100包括车头10和与车头10连接的车仓20。

如图1所示,车头10包括发动机舱、车头架和中控台12。发动机舱内设有发动机总成以及车载空调总成等部件,关于发动机舱内的结构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车头架包括前围板总成、前纵梁、防撞梁以及设置在前围板总成上的挡风玻璃等,关于车头架的结构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中控台12靠近车仓20设置,中控台12上设有多个仪表盘、储物柜、汽车启动锁孔以及方向盘122等,关于中控台12的结构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车仓20包括底板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车顶(图未示)和后备门25。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底板21上,车顶与底板21相对设置,并与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连接,后备门25的一端铰接于车顶,后备门25的另一端卡锁于底板21。底板21和车顶大致平行于地面;车顶的四周圆弧过渡,并分别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挡风玻璃、后备门25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车仓20内设有储物区201、驾驶区202和副驾驶区203。

图2是本发明的物流车的车仓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物流车的车仓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的物流车的车仓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4,储物区201内设有第一网兜26和第二网兜27。第一网兜26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一网兜26与后备门25相对设置,第一网兜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连接。第一网兜26将储物区201与驾驶区202、副驾驶区203分隔开,即第一网兜26的一侧为储物区201,第一网兜26的另一侧为驾驶区202和副驾驶区203。第二网兜27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二网兜27与底板21相对设置,第二网兜27靠近第一网兜26设置,第二网兜2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连接。第二网兜27与底板21之间形成第一储物空间204,第二网兜27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二储物空间205,其中第一储物空间204可以放置重量大的物品,第二储物空间205用于放置小件轻巧的物品。在本实施例中,车仓20的第一侧壁22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槽,车仓20的第二侧壁23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槽,第二网兜27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卡脚272,第二网兜27的另一端设有多个第二卡脚(图未示),第一卡脚272卡设在第一卡槽内,第二卡脚卡设在第二卡槽内,优选地,第一侧壁22上设有两个第一卡槽,第二侧壁23上设有两个第二卡槽,第二网兜27的一端两个顶角各设有一个第二卡脚,第二网兜27的另一端两个顶角各设有一个第二卡脚。值得一提的是,车仓20内还可设置多个第二网兜27,各第二网兜27将车仓20分隔成多个储物空间,用以提高车仓20的空间利用率,第二网兜27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并不以此为限。

驾驶区202内设有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座椅28,且方向盘122对应所述驾驶区202设置。

图5是本发明的车仓的副驾驶区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车仓的副驾驶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副驾驶区203位于驾驶区202的一侧。副驾驶区203内设有储物筐29,储物筐29包括筐底291以及连接在筐底291上的第一筐壁292、第二筐壁293和第三筐壁294,即储物筐29为三面具有网格,一面为敞口的结构。筐底29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一筐壁292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一筐壁292与第一网兜26相对设置。第二筐壁293与第三筐壁294相对设置,第二筐壁29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筐壁292,第二筐壁293的另一端连接于车仓20的第一侧壁22,第三筐壁29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筐壁292,第三筐壁294的另一端连接于车仓20的第二侧壁23。

具体地,第二筐壁293包括第一弯折部293a和第二弯折部293b,第一弯折部293a垂直于第二弯折部293b,第一弯折部293a的一端与第一筐壁292连接,第一弯折部293a的另一端向着靠近第一网兜26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第二弯折部293b,第二弯折部293b远离第一弯折部293a的一端连接于车仓20的第一侧壁22。第三筐壁294包括第三弯折部293a和第四弯折部294b,第三弯折部293a垂直于第四弯折部294b,第三弯折部293a的一端与第一筐壁292连接,第三弯折部293a的另一端向着靠近第一网兜26的方向延伸并连接于第四弯折部294b,第四弯折部294b远离第三弯折部293a的一端连接于车仓20的第二侧壁23。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储物筐29与车仓20的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连接,能增加储物筐29的结构强度,利于保护储物筐29内的物品。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储物筐29还包括隔板295,隔板29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筐壁293,隔板29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筐壁294,隔板295与第一筐壁292之间形成第三储物空间206,隔板295与第一网兜26之间形成第四储物空间207,其中第三储物空间206的容积大于第四储物空间207的容积,第三储物空间206用于放置驾驶员随时携带的物品,第四储物空间207用于放置贵重的物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筐壁293和第三筐壁294上设有用于安装隔板295的安装块296,安装块296上设有安装槽,隔板295的两端分别卡设在安装槽内。

如图2和图3所示,车仓20的第一侧壁22上设有第一存放架221,第一存放架221与第一侧壁22之间形成放置折叠纸箱的第五储物空间;车仓20的第二侧壁23上设有第二存放架231,第二存放架231与第二侧壁23之间形成放置折叠纸箱的第六储物空间。

图7是本发明的后备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后备门25上设有窗口208和设置在窗口208内的储物板252,储物板252的一侧铰接在窗口208内,储物板252的另一侧连接有伸缩杆295,伸缩杆295远离储物板252的一端铰接于后备门25,储物板252上设有多个用于容置工具的容置槽209,例如储物板252上设有容置胶带、电子秤、折叠拖车等工具的容置槽209。

第二实施例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物流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物流车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物流车10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网兜27与车仓20的连接关系不同。

具体地,物流车100还包括移位机构30,移位机构30设置在车仓20内,移位机构30可根据第一储物空间204的物品高度驱使第二网兜27移动相应高度。移位机构30包括驱动器32、第一导轨33和第二导轨34。驱动器32的驱动端与第二网兜27连接,第一导轨33设置在第一侧壁22上,第二导轨34设置在第二侧壁23上,第二网兜27的一端设置抵靠在第一导轨33上的第一滚轮274,第二网兜27的另一端设置抵靠在第二导轨34上的第二滚轮275,驱动器32可驱使第二网兜27向着靠近底板21的方向往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器32的驱动端包括丝杆35和驱动块,丝杆35与驱动器32连接,驱动块连接在第二网兜27上,驱动块上设有配合丝杆35的螺纹孔,丝杆35穿过螺纹孔设置,也就是说,驱动器32通过正反转驱使第二网兜27向着靠近或远离底板21的方向往复移动。

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移位机构30还包括对射传感器,对射传感器安装在第二网兜27的底部,对射传感器发射出的激光平行于底板21,当驱动器32驱使第二网兜27向着靠近底板21的方向移动,且对射传感器探测到物品时,驱动器32停止驱动,避免第二网兜27挤压物品,同时提高了车仓20的空间利用率。

在另一较佳的实施例中,驱动器32的驱动端包括卷扬和滑轮,滑轮固定在车顶上,卷扬设置在车仓20内,卷绕上卷绕有绳子,所述绳子绕过滑并连接在第二网兜27上,驱动器32可驱使卷扬正反转动,实现第二网兜27向着靠近或远离底板21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器32例如为电机,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发明的物流车100包括车头10和与车头10连接的车仓20,车仓20包括底板21、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车顶和后备门25,第一侧壁22与第二侧壁23相对设置地连接在底板21上,车顶与底板21相对设置,并与第一侧壁22和第二侧壁23连接,后备门25的一端铰接于车顶,后备门25的另一端卡锁于底板21,车仓20内设有储物区201,储物区201内设有第一网兜26和第二网兜27,第一网兜26与后备门25相对设置,第一网兜2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连接,第二网兜27与底板21相对设置,第二网兜27靠近第一网兜26设置,第二网兜2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22、第二侧壁23连接,第二网兜27与底板21之间形成第一储物空间204,第二网兜27与车顶之间形成第二储物空间205。本发明的物流车100的存储空间大,能充分利用车内的空间,提高了汽车空间使用率,能满足用户需求。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