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9868发布日期:2019-04-20 05:4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处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前围格栅(cowlgrille)构造。



背景技术:

汽车发生碰撞时被撞飞到发动机盖上的行人会受到来自发动机盖的冲击,为了提高针对该冲击的保护性能,下述构成已广为人知。在该构成中,像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7-106366号中的示例一样,设置有缺口等弯曲促进部,其用于在前围格栅受到来自位于其上方的发动机盖的载荷的作用时,引发该前围格栅的弯曲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公报中的前围格栅构造出于提高选材的设计自由度等理由,采用将前围格栅分割为上壁部和前壁部的构造,其中,上述上壁部从前车窗的前缘部的上侧延伸到发动机盖的后缘部的下方,上述前壁部从该上壁部的前缘部向下侧延伸。

并且采用下述构成:上壁部和前壁部在二者的重叠部分处由螺钉等紧固件(固定件)连结起来(参照上述公报第[0026]段落)。

然而,在上述公报中的那种前围格栅中,将上壁部与前壁部设为分割构造的同时用螺钉等将它们紧固起来,当该前围格栅受到来自其上方的载荷的作用时,上壁部与前壁部之间的紧固部或该紧固部附近不会因发生断裂等而彼此分离开,而是保持紧固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前围格栅不会利用弯曲促进部促使前壁部发生弯曲变形,所以无法相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得到上下方向上的变形量,从行人保护性能的角度来看尚有改善余地。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能利用前围格栅的上下方向上的变形来提高保护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前围格栅由树脂制成,且以覆盖前围盒的上部的方式设置。

上述前围格栅具有上壁部和前壁部,上述前壁部与上述上壁部被分割开,并且在该前壁部上形成有弯曲促进部,该弯曲促进部用于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的作用的情况下引发弯曲变形,

上述前壁部具有前壁主体部和安装片部,上述安装片部从上述前壁主体部向后方延伸,上述上壁部的前侧部位紧固在上述安装片部上,

由上述安装片部构成脆弱部,上述脆弱部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发生损坏。

根据上述构成,当前围格栅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以脆弱部为起点使前围格栅断开成上壁部和前壁部,从而使弯曲促进部容易变形。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上述安装片部的根部侧且上述前壁主体部与上述安装片部之间的角部上,形成有缺口。

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的情况下,安装片部会以根部部分为支点向下方以折断的方式发生位移。能够使安装片部从根部部分以相对于前壁主体部断开的方式断裂。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多个上述安装片部以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形成在将上述上壁部与上述前壁部紧固起来的各个紧固部的附近。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在各个紧固部附近形成安装片部来降低该安装片部的刚性。因为由安装片部构成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载荷较脆弱的脆弱部,所以前围格栅容易断开成上壁部与前壁部。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上述前壁部以侧视时上方侧相对于下方侧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上述弯曲促进部形成在比上述上壁部的前端靠后方的部位。

根据上述构成,在上壁部与前壁部之间的紧固部或其附近断裂后,通过以上壁部前端部向下方按压前壁部,就能够使弯曲变形部发挥作用,即能够利用弯曲变形部促使前壁部弯曲,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前壁部发生变形。

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上述上壁部由聚丙烯(pp)材料构成,上述前壁部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pp)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布置在离发动机更近的一侧的前壁部,就能够使前围格栅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的热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用pp材料构成上壁部,就能够实现成本比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整个前围格栅的情况更低。

而且,虽然通过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前壁部来实现高刚性化,但如上所述,即使前壁部已经高刚性化,也能够通过用安装片部构成脆弱部,来利用弯曲促进部可靠地使前壁部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车辆前部的主要部分的外观图,该车辆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前围格栅构造。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后上方立体图,示出将车辆右侧的上壁部拆下后的情况。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前围格栅构造的车辆左侧部分的仰视图。

图4是相当于图3的a-a线向视图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相当于图3的b-b线向视图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相当于图3的c-c线向视图的前围格栅构造的剖视图。

图7a是图3的d-d线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b是从卡止部的下方左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c是省去前壁部后从卡止部的前方左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在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e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100(仅右侧有图示)作为车身刚性部件,在左右一对前纵梁100的车宽方向外侧上方,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挡泥板加强件(apronreinforcement)101、101。

在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且彼此对应的前纵梁100与挡泥板加强件101之间,安装有支承前悬架装置上部的悬架塔(suspensiontower)部102。

在发动机室e的上部,设有用于打开和关闭发动机室e的上部开口的发动机盖103(参照图4),在挡泥板加强件101、101的后端附近由未图示的铰链部件以后端部为支点支承发动机盖103,且发动机盖103可自由开闭。

在发动机室e的后部,将发动机室e与车室划分开的前围板104沿车宽方向而设,如图4~图6所示,在该前围板104的上部,设有前围上盖板1。

该前围上盖板1是经由缓冲部件112从前车窗105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的近乎全长上支承前车窗105的部件。

前围上盖板1具有下表面部1a、纵壁部1b和上表面部1c,且侧视时(与车宽方向的正交截面)呈近似s字形,下表面部1a从上方接合固定在上缘凸缘104a上,上缘凸缘104a从前围上盖板104的上缘向前方延伸出去。

虽未图示,但在前车窗105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缘部,设有朝向车辆后上方从铰链柱上端延伸到车顶纵梁(roofrail)的前柱,前车窗105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缘部被前柱支承,呈上部在后下部在前状。

如图4~图6所示,在前围上盖板1的下表面部1a的前侧,接合固定有前围构件2(前围前板),前围构件2以从前围上盖板1的下表面部1a向前方延伸的方式经由前围上盖板1的下表面部1a被前围上盖板104的上缘凸缘104a支承。

前围构件2由后侧凸缘部2a、倾斜部2b、底部2c、纵壁部2d、前侧凸缘部2e构成为一体。其中,侧视时,后侧凸缘部2a接合到前围上盖板1的下表面部1a的上表面上,倾斜部2b以从该后侧凸缘部2a的前端越往前方就越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底部2c从该倾斜部2b的前下端越往前方就越向上方延伸,纵壁部2d从该底部2c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前侧凸缘部2e从该纵壁部2d的上端向前方水平延伸。由倾斜部2b、底部2c和纵壁部2d形成为侧视时朝向上方开口的近似凹状。

前围加强件3从下方接合到前围构件2的前部上。

前围加强件3由前侧凸缘部3a、纵壁部3b、下壁部3c和后端凸缘部3d形成为一体。其中,侧视时,前侧凸缘部3a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纵壁部3b从前侧凸缘部3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下壁部3c从纵壁部3b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后端凸缘部3d从该下壁部3c的后端越往后方就越向下方延伸。

将前围加强件3的后端凸缘部3d的上表面接合到前围构件2的底部2c的下表面上,并将前围加强件3的前侧凸缘部3a的上表面接合到前围构件2的前侧凸缘部2e的下表面上,前围构件2和前围加强件3就构成在它们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封闭截面4s。

由上述的前围上盖板1、前围构件2和前围加强件3,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具有所谓的前围开放(open-cowl)构造的前围盒4。

如图4~图6所示,在上述前围盒4的上方,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格栅10。如图1、图2、图4~图6所示,前围格栅10设在从前车窗105的前缘部遍及到发动机盖103的后端部的下方的范围内,并被前围盒4支承。这样一来,前围格栅10就以覆盖前围盒4的上部的方式设置。

如图1~图6所示,前围格栅1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主要由上壁部11(前围格栅上部)和前壁部21(前围格栅前部)这两个部件组成的分割构造。

并且如图1~图3所示,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也均构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由两个部件组成的分割构造。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上壁部11由右侧上壁半侧部11r和左侧上壁半侧部11l构成,右侧上壁半侧部11r和左侧上壁半侧部11l分别相当于前围格栅10的车宽方向全长的大致右半部分和大致左半部分,这左右一对上壁半侧部11r、11l在车宽方向中间部通过将彼此相对的端部紧固等而连结起来,从而实现一体化(省略图示)。

同样如图1所示,前壁部21由右侧前壁半侧部21r和左侧前壁半侧部21l构成,右侧前壁半侧部21r和左侧前壁半侧部21l分别相当于前围格栅10的车宽方向全长的大致右半部分和大致左半部分,这左右一对前壁半侧部21r、21l在车宽方向中间部通过将彼此相对的端部紧固而连结起来(省略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图6所示,左右一对前壁半侧部21r、21l在前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相对的端部处,右侧前壁半侧部21r布置在左侧前壁半侧部21l的下方。像这样,在前围格栅10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右侧前壁半侧部21r与左侧前壁半侧部21l的彼此相对的端部以其一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状态连结起来。

如图4、图5所示,前壁部21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由前壁基部21a、脚部21b、前壁主体部21c、前壁上部21d和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形成为一体。其中,前壁基部21a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且从上方经由密封部件111与前围构件2的前侧凸缘部3a接合,脚部21b从前壁基部21a的后端越往后方就越向上方延伸,前壁主体部21c从该脚部21b的上后端越往前方就越向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前壁上部21d以从前壁主体部21c的前上端与发动机盖103的下表面抵接或相对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从前壁主体部21c的中间部开始越往后方就越向上方延伸且安装在上壁部11的前部(后述的上壁前侧凸缘部11a),合成树脂材料例如是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

前壁主体部21c的下部经由脚部21b被前壁基部21a以悬臂状支承。在这样的前壁主体部21c的基部侧(下部侧)形成有缺口状的弯曲促进部22,弯曲促进部22用于在受到来自前围格栅10的上方即发动机盖103一侧的载荷作用(输入)时引发弯曲变形。

弯曲促进部22具有下侧弯曲促进部22a和上侧弯曲促进部22b,下侧弯曲促进部22a形成在前壁主体部21c的基部侧中的下侧,上侧弯曲促进部22b形成在下侧弯曲促进部22a的上侧,下侧弯曲促进部22a和上侧弯曲促进部22b都是沿车宽方向形成在前壁主体部21c的侧视时的下边侧的斜面(前表面)上的槽部。

下侧弯曲促进部22a是前壁主体部21c与脚部21b之间的根部部分,其形成在脚部21b的侧视时的上边侧的斜面(前表面)与前壁主体部21c的侧视时的下边侧的斜面(前表面)之间的角部上。

如图4~图6所示,下侧弯曲促进部22a、上侧弯曲促进部22b都形成在前壁主体部21c的前端,在本例中是形成在与上壁部11的前端(后述的抵靠部11f)相对的部位的后方部位。其中,前壁主体部21c以侧视时上方侧相对于下方侧位于前方的方式呈上前下后状倾斜。

如图2、图4~图7a所示,在前壁部21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与前壁主体部21c之间的根部侧,缺口23形成在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整个车宽方向上,缺口23用作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会损坏的脆弱部。缺口23形成在前壁主体部21c的侧视时的上边侧的斜面(上表面)与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侧视时的上边侧的斜面(后表面)之间的角部上。

如图4~图6所示,上壁部11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由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壁前侧纵壁部11b、上壁上部11c、上壁后侧纵壁部11d和上壁后部11e形成为一体。其中,上壁前侧凸缘部11a利用紧固部31从上侧紧固到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上壁前侧纵壁部11b从上壁前侧凸缘部11a的后端越往后方就越向上方延伸,上壁上部11c从该上壁前侧纵壁部11b的后端大致水平延伸,上壁后侧纵壁部11d从上壁上部11c的后端越往后方就越向下方延伸,上壁后部11e从上壁后侧纵壁部11d的下端以比上壁前侧纵壁部11b平缓的斜率越往后方就越向上方延伸,合成树脂材料例如是聚丙烯(pp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图3所示,在上壁部11上,形成有用于引入外部气体的狭缝状的开口部110。

如图4~图6所示,正如后述的那样,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的前端一体地形成有抵靠部11f,抵靠部11f从上壁前侧凸缘部11a的前端向上方突出,在将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组合成前围格栅10的状态下,能够从呈前上后下状倾斜的前壁主体部21c的上方抵靠抵靠部11。

另一方面,在上壁后部11e的后端一体地形成有后方延伸片11g,后方延伸片11g从该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从上方与前车窗105的前部抵接。并且如图6所示,在上壁后部11e的后部,以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设有多个后下方延伸片11h,后下方延伸片11h从下侧将前车窗105的前部卡止,前车窗105从该后部向后上方呈曲柄状延伸。在上壁部11的后部,后方延伸片11g和后下方延伸片11h从前侧插入前车窗105的前部,并且后方延伸片11g和后下方延伸片11h以从上下两侧夹住前车窗105的前部的方式将其卡止。

此处,前壁部21位于比上壁部11更靠近发动机室e的前方,暴露于来自发动机室e的热气中,因此,如上所述,上壁部11由聚丙烯形成,而前壁部21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形成。这样一来,前壁部21的耐热性就得到提高而不会受到来自发动机室e的热损害影响。

构成为分割构造的前围格栅10是利用定位部32(参照图2、图3、图5)对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进行定位并利用紧固部31(参照图2、图3、图4)将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紧固而组合(组装)成的,如图1所示,在将左右一对上壁半侧部11r、11l和左右一对前壁半侧部21r、21l都组合的状态下,前围格栅10安装在车身的前车窗105的前下侧。

就紧固部31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形成有突出的凸缘部12,在该凸缘部12上形成有上壁侧紧固孔13,在上壁侧紧固孔13的内周面上设有螺纹部13a。另一方面,在前壁部21上的俯视时与上壁侧紧固孔13对应的部位附近,设有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在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开有供自攻螺钉s插入的前壁侧紧固孔24。上述紧固部31由上壁侧紧固孔13、前壁侧紧固孔24和自攻螺钉s构成,并利用沿车宽方向设置的多个紧固部31将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紧固成一体。

如图2、图3所示,定位部32有上下方向定位部32a和平面方向定位部32b这两种,上下方向定位部32a用于对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在前围格栅10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上下方向定位部32a。相对于此,平面方向定位部32b用于对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进行平面方向(前后和车宽方向)上的定位,在左右两侧设有多个平面方向定位部32b。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一体地形成有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朝向前壁侧安装片部21e阶梯状地突出。另一方面,在前壁部21上的俯视时与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对应的部位附近,设有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在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开有供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嵌入的平面方向定位孔25(嵌合孔)。

上述平面方向定位部32b由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和平面方向定位孔25构成,通过让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嵌入平面方向定位孔25中,就能够在平面(严格来讲是与嵌入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对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进行定位。

进而,如图7a、图7b、图7c所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一体地形成有作为上下方向定位突片的卡止部15,卡止部15朝向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突出。该卡止部15正视时呈u字形(参照图7c),在其顶端部(下部)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向大致前方突出的卡止爪部15a,并且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两侧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具有台阶面的左右一对卡止台阶部15b,该台阶面相对于卡止爪部15a的上表面朝向下方相分离开且与该上表面之间留有间隔并向前方延伸(参照图7b、图7c)。

另一方面,在俯视时与卡止部15对应的部位附近,设有前壁侧安装片部21e,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后缘部26形成为卡止缘部(被卡止部),该卡止缘部以从上下两侧被卡止爪部15a和卡止台阶部15b夹住的方式被卡止(参照图7a、图7b)。

上述上下方向定位部32a由卡止部15(尤其是卡止爪部15a和卡止台阶部15b)和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后缘部26构成,通过让卡止爪部15a和卡止台阶部15b与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后缘部26卡合,就能够对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像这样,上下方向定位部32a采用如下的构成,其利用卡止部15(卡止爪部15a和卡止台阶部15b)仅对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一部分即后缘部26进行卡止,由此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因此,例如,虽未图示,但不同于在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设置通孔并将作为上下方向定位突片的卡止部插入该通孔来与该通孔的周缘整体嵌合起来的构成,在受到来自前围格栅10的上方的载荷作用时,卡止部15能够容易地解除与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后缘部26之间的卡止关系。

这样,在受到来自上方的上述载荷作用时,上下方向定位部32a允许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以缺口23为支点大幅度地向下方弯曲,因此不会妨碍紧固部31发生断裂,结果是,能够使前围格栅10易于分离成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

此处,如图3所示,上壁前侧凸缘部11a连续地形成在上壁部11的车宽方向近乎全长上,上壁侧紧固孔13(紧固部31)、平面方向定位突片14(平面方向定位部32b)和卡止部15(上下方向定位部32a)分别设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的车宽方向上彼此留有间隔的规定位置上。

另一方面,如图2、图3所示,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在前壁部21的车宽方向上仅形成在前壁侧紧固孔24(紧固部31)、平面方向定位孔25(平面方向定位部32b)、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后缘26(上下方向定位部32a)附近,且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

也就是说,多个前壁侧安装片部21e通过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形成为不连续状来实现脆弱化,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紧固部31和定位部32断裂,从而促使前壁部21与上壁前侧凸缘部11a分离。

如图1~图3、图5所示,尤其是如图5所示,上述组合而成的前围格栅10的前壁基部21a通过紧固件f固定在前围盒4的上部,严格来讲是在前围构件2和前围加强件3的各前侧凸缘部2e、3a的前部沿车宽方向通过紧固件f固定在多个位置上,由此安装到车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符号40r表示车辆右侧所具有的前围中心,该前围中心40r是防止水沿着前车窗105的上表面从其前端滴落而浸入空调用开口的托盘部件。

图3中的符号40l表示安装在上壁部11的下表面上的车辆左侧的前围中心,该前围中心40l是导向部件,其为了不让在前车窗105的前部沿着该前部的上表面流下的水沾湿刮水器用电机(省略图示)和刮水器连杆,而引导沿着前车窗105的前部的上表面流下的水绕过刮水器等流动。

下面说明上述前围格栅构造的作用。

在前围格栅10受到来自发动机盖103一侧(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载荷集中在上壁部11与前壁部21之间的紧固部31上。

此处,如上所述,前壁侧安装片部21e至少形成在将上述上壁部11与上述前壁部21紧固起来的每个紧固部31附近,在车宽方向上,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之间存在间隔(参照图2、图3),并且,在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根部侧具有缺口23(参照图2、图4、图5、图7a),缺口23用作在受到上下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会损坏的脆弱部,因此,在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的情况下,就会以其根部部分为支点向下方以折断的方式发生位移。这样一来,能够使经由紧固部31紧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例如从其根部部分以相对于前壁主体部21c断开的方式断裂。

这样一来,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紧固部31就不会张紧,而能够使前围格栅10分离成前壁部21和上壁部11。

而且,上壁部11在与前壁部21之间的紧固已被解除的状态下,利用该上壁部11的前端的抵靠部11f(参照图4~图7a)以边将呈前上后下状倾斜的前壁主体部21c从其上方往下压边倒下的方式发生变形。此时,因为前壁部21与上壁部11之间的紧固已被解除,所以不会因紧固部31而张紧,尤其是因为上述弯曲促进部22形成在前壁主体部21c上的与上壁部11的抵靠部11f相对的部位的后方部位,所以上壁部11的抵靠部11f往下按时的载荷能够使前壁部21以弯曲促进部22为支点进一步以边倾斜边倒下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形。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是具有前围格栅10的构造,前围格栅10被分割成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并且在前壁部21上形成有弯曲促进部22,弯曲促进部22用于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引发弯曲变形(参照图4~图7a),由树脂制成的前围格栅10以覆盖前围盒4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图2、图4~图7a),前壁部21具有前壁主体部21c和从该前壁主体部21c向后方延伸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参照图2、图4~图7a),前壁部21是使上壁部11的前侧部位紧固到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的构造(参照图2~图4),在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根部侧具有缺口23,缺口23用作相对于上下方向上的载荷较脆弱的脆弱部(参照图2、图4~图5、图7a)。

根据上述构成,当前围格栅10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能够防止:前围格栅10没有断开成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而是以紧固成一体的状态张紧等,从而出现弯曲促进部22不发挥功能的情况。即,当受到上述载荷作用时,能够使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以缺口23为起点发生断裂等,从而使前围格栅10断开成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从而能够利用弯曲促进部22促进前壁部21的弯曲。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前壁侧安装片部21e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形成在将前壁部21与上壁部11紧固起来的各个紧固部31附近(参照图2~图4)。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通过将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各个紧固部31附近,能够降低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刚性(能够实现脆弱化),所以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能够使经由紧固部31紧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断裂,从而能够使前围格栅10易于断开为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

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前围格栅构造是具有前围格栅10的构造,前围格栅10被分割为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并且在前壁部21上形成有弯曲促进部22,弯曲促进部22用于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引发弯曲变形(参照图4~图7a),由树脂制成的前围格栅10以覆盖前围盒4的上部的方式设置(参照图1、图2、图4~图7a),前壁部21具有前壁主体部21c和从该前壁主体部21c向后方延伸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参照图2、图4~图5、图7a),前壁部21是使上壁部11的前侧部位即上壁前侧凸缘部11a紧固到前壁侧安装片部21e上的构造(参照图2~图4),多个前壁侧安装片部21e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形成在与上壁部11之间的各个紧固部31附近(参照图2~图4)。

根据上述构成,因为通过将前壁侧安装片部21e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各个紧固部31附近,能够降低该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刚性(能够实现脆弱化),所以在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能够使经由紧固部31紧固在上壁前侧凸缘部11a上的前壁侧安装片部21e断裂,从而能够使前围格栅10断开为上壁部11和前壁部21。这样一来,当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能够使弯曲促进部22容易变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前壁部21以侧视时上方侧相对于下方侧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弯曲促进部22形成在比位于上壁部11的前端的抵靠部11f靠后方的部位(参照图4~图7a)。

根据上述构成,当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上壁部11与前壁部21之间的紧固部31附近断裂之后,通过以抵靠部11f向下方按压前壁部21,就能够可靠地使弯曲促进部22发挥作用。即,能够利用弯曲促进部22促使前壁部21弯曲,从而能够使前壁部21容易变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壁部11由pp材料(聚丙烯)构成,前壁部21由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布置在离发动机更近的一侧的前壁部21,就能够使前围格栅10难以受到来自发动机的热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用pp材料构成上壁部11,就能够实现成本比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整个前围格栅10的情况更低。

而且,即使通过用含有玻璃纤维的pp材料构成前壁部21来实现高刚性化,如上所述,也因为在前壁侧安装片部21e的根部侧具有缺口23,或将多个前壁侧安装片部21e沿车宽方向彼此之间留出间隔地设在将前壁部21与上壁部11紧固起来的各个紧固部31的附近,从而当受到来自上方的载荷作用时,能够使前围格栅10分离成上壁部11与前壁部21,因此,利用弯曲促进部22能够可靠地使高刚性化的前壁部21也发生变形。

此处所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构成,能够以各种实施方式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