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963发布日期:2019-07-06 12:0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提出了各种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充电系统。例如,日本专利6126013所记载的非接触充电系统具备包含受电装置的车辆和以非接触的方式向受电装置输送电力的输电装置。受电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后方。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专利6126013所记载的车辆中,在受电装置从输电装置接受电力时,在受电装置的周围形成电磁场。在上述车辆中,受电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后方,且受电装置设置于后底板的下表面。后底板一般采用铁等金属材料,当磁通入射到后底板时,由于涡流而后底板容易变为高温状态。

在将受电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情况下,发动机舱位于受电装置的附近。在发动机舱中配置有悬架构件、各种搭载设备。当磁通入射到悬架构件、各种搭载设备时,悬架构件等可能会变为高温状态。

另外,受电装置在从车辆底面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下被搭载,因此,由于受电装置,车辆底面侧的空气的流动容易紊乱。

本公开提供搭载有受电装置的车辆,是抑制搭载于车辆的构件、设备的温度上升,并抑制车辆底面侧的空气的流动紊乱的车辆。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车辆包含下护板和受电装置。所述下护板配置于车辆的底面。下护板包含构成为对在车辆的底面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的至少一个整流板。整流板为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材料制。受电装置配置于整流板的下表面。受电装置构成为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配置于车辆的外部的输电装置接受电力。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能够通过整流板来抑制在受电时形成于受电装置的周围的电磁场入射到车辆侧。另外,能够通过整流板来抑制车辆下表面侧的空气的流动紊乱。此外,即使磁通入射到整流板,由于整流板的电阻低,也能够抑制整流板的温度上升。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中,下护板可以包含多个整流板。多个整流板中的配置有受电装置的整流板的刚性可以高于其他整流板的刚性。

根据该方案的车辆,由于在刚性高的整流板设置受电装置,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行驶中产生的振动等而造成的受电装置振动等不良影响。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中,下护板可以包含树脂构件,该树脂构件在配置有受电装置的整流板的下表面配置。受电装置可以包含线圈单元和设备单元,该设备单元以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线圈单元相邻的方式在配置有受电装置的整流板的下表面配置。树脂构件可以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线圈单元配置于与设备单元相反一侧。

根据该方案的车辆,通过树脂构件,受电装置的周围成为平坦面状,能够抑制通过受电装置的下表面侧的空气的流动紊乱。此外,树脂构件不阻碍磁通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受电时的受电效率的降低。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中,车辆还可以包含车辆主体,该车辆主体包含搭乘空间和发动机舱。下护板可以配置于发动机舱的下方。

根据该方案的下护板,能够抑制产生从发动机舱流入车辆下表面侧的空气的流动,能够抑制行驶中的车辆下表面侧的空气的流动紊乱。

在上述方案的车辆中,整流板可以包含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配置于受电装置的车辆前方。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整流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可以相同。

根据该方案的下护板,越过了保护构件的空气在朝向车辆的后方侧流动而在受电装置的下表面流动时,空气的流动紊乱被抑制。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在搭载有受电装置的车辆中,抑制搭载于车辆的构件、设备等温度上升并且抑制车辆底面侧的空气的流动紊乱。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征、优点、技术及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车辆的底面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整流板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整流板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俯视观察整流板及悬架构件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整流板及受电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车辆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车辆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进行说明。在图1至图10所示的结构中,对于相同或者实质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图2、图3、图5、图6、图10中,f表示车辆前方,b表示车辆后方,u表示车辆上方,d表示车辆下方,r表示车辆右方,l表示车辆左方。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1的侧视图。车辆1具备车辆主体2、前轮3、后轮4、蓄电池5、驱动装置6及受电装置7。

前轮3与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相比设置于前方,后轮4与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相比设置于后方。

驱动装置6例如包含旋转电机50、pcu(powercontrolunit:动力控制单元)51、油盘52。pcu包含变换器及转换器。pcu使从蓄电池5供给的直流电力升压,进而变换为交流电力而向旋转电机供给。旋转电机由供给的交流电力驱动,使作为驱动轮的前轮3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旋转电机也发挥作为发电机的功能。

受电装置7设置于车辆1的底面侧。受电装置7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从设置于车辆1的外部的输电装置8接受电力。输电装置8与电源9连接。

在车辆主体2内形成有搭乘空间11、发动机舱12、行李室13。

搭乘空间11是供驾驶员、乘员搭乘的空间。在搭乘空间11内设置有前座椅、后座椅等。发动机舱12形成于搭乘空间11的前方侧。在发动机舱12内收容有驱动装置6。行李室13形成于搭乘空间11的后方侧。在行李室13内例如收容行李等。

图2是表示车辆1的底面的仰视图。车辆主体2包含框架14、下护板15及悬架构件。

框架14包含侧梁20l、20r,底板21及未图示的横梁。侧梁20l、20r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侧梁20l、20r均以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底板21设置于侧梁20l、20r的上表面,底板21由铁、铁合金形成。

底板21形成行李室13的下表面及搭乘空间11的下表面。蓄电池5设置于底板21的下表面。

如图1所示,在底板21的前端部形成有分隔壁22,分隔壁22将发动机舱12及搭乘空间11分隔。如此,底板21未到达发动机舱12的下表面。

返回图2,在发动机舱12的下方设置有下护板15。下护板15包含第一整流板24、第二整流板25及第三整流板26。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由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材料形成。具体而言,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由铝、铝合金、铜、银、金、锌、黄铜中的任一种或者它们的合金形成。第一整流板24可以由树脂形成,另外,也可以由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形成。

第一整流板24在第一整流板24、第二整流板25及第三整流板26中最靠近车辆1的前侧。第一整流板24以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第一整流板24的右端部位于右侧的前轮3的前方,第一整流板24的左端部位于左侧的前轮3的前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整流板24以随着从车辆1的前端部朝向后端部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一整流板24的下表面是平坦面状的倾斜面。

第二整流板25配置于第一整流板24的后方侧。第二整流板25配置于沿左右排列的一对前轮3之间。第二整流板25的左右各端部位于左右前轮3的附近。

第三整流板26位于第二整流板25的后方侧。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的第三整流板26的长度与第二整流板25的长度相同或者实质上相同。

驱动装置6配置于下护板15的上方,驱动装置6的下表面由下护板15覆盖。在该图2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第二整流板25而覆盖驱动装置6的下表面。

受电装置7设置于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受电装置7包含线圈单元30和设备单元31。

线圈单元30包含受电线圈32和壳体33。受电线圈32以利用线圈线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卷绕轴o1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形成。壳体33例如由树脂等形成。线圈单元30配置于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处。具体而言,以如下方式配置受电装置7:在将通过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的假想线设为假想线l1时,当从车辆1的下方仰视观察车辆1时,受电线圈32与假想线l1重叠。更具体而言,以在从下方观察车辆1时卷绕轴o1与假想线l1重叠的方式配置受电装置7。

设备单元31包含多个设备34和壳体35。在多个设备34中,包含整流器、滤波器等。壳体35包含配置于下表面侧的金属制护板和配置于该金属制护板的上表面的树脂制的壳主体。

设备单元31配置于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与线圈单元30相邻的位置。具体而言,设备单元31设置于在车辆1的左侧与线圈单元30相邻的位置。

图3是表示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的立体图。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在第三整流板26设置有保护构件40、41。保护构件40、41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受电装置7相邻的位置。保护构件40、41以沿车辆1的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保护构件40、41以从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上下方向上,保护构件40、41的下端部位于与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第三整流板26中的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相对于线圈单元30位于与设备单元31相反一侧的部分,配置有平板状的树脂构件46。在上下方向上,树脂构件46的下表面与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大致一致。因此,通过树脂构件46的下表面和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而形成平坦面。

图5是从上方俯视观察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及悬架构件16时的俯视图。悬架构件16设置于第三整流板26的上表面。悬架构件16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第二整流板25及第三整流板26固定于悬架构件16。

如该图5所示,当从上方俯视观察悬架构件16、第二整流板25及第三整流板26时,悬架构件16的下表面由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覆盖。

图6是表示第三整流板26及受电装置7的侧视图。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上表面安装有加强板27。在加强板27形成有沿车辆1的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肋55。多个肋55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形成,各肋55以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形成。

通过该多个肋55,加强板27的刚性提高,安装有加强板27的第三整流板26的刚性变得高于第一整流板24、第二整流板25,第三整流板26比第一整流板24、第二整流板25更难以变形。

受电装置7固定于刚性高的第三整流板26,因此在行驶中的车辆1中,能够抑制第三整流板26及受电装置7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在车辆1的行驶中产生振动音、杂音。

保护构件40形成有倾斜面42,该倾斜面42以随着从车辆1的前端部侧朝向后端部侧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在保护构件41形成有倾斜面43,该倾斜面43以随着从车辆1的前端部朝向后端部侧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

对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1中受电装置7从输电装置8接受电力时进行说明。当输电装置8从电源9接受电力时,在输电装置8的周围形成电磁场,通过该电磁场,受电装置7接受电力。在受电装置7接受电力时,在图2所示的受电线圈32流动电流,在受电线圈32的周围也形成电磁场。

此时,磁通入射到设置有受电装置7的第三整流板26。第三整流板26由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即使磁通入射到第三整流板26而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流动涡流,也能够抑制第三整流板26发热。

另外,通过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流动的涡流而形成电磁场。该电磁场以降低入射的磁通量的方式分布。其结果是,要入射到第三整流板26的磁通的一部分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被反射。

其结果是,能够降低通过第三整流板26而进入发动机舱12内的磁通量。由于能够降低入射到发动机舱12内的磁通,因此能够抑制磁通入射到驱动装置6、悬架构件16等而使得驱动装置6、悬架构件16等变为高温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油盘52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更换油的盖。在第二整流板25与第三整流板26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使该油盘52的盖露出的孔。油盘52的上述盖由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即使磁通入射到该盖也能够抑制盖的温度变高。

此外,当利用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材料形成第二整流板25时,能够抑制磁通通过第二整流板25而入射到驱动装置6。

在受电时,到达第一整流板24的磁通量少,即使利用树脂形成第一整流板24,通过第一整流板24而入射到驱动装置6的磁通量也少。而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树脂形成第一整流板24,能够实现第一整流板24的轻量化。

在车辆1的行驶中,由于第一整流板24的下表面是平坦面状的倾斜面,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整流板24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紊乱。

此外,第二整流板25的下表面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面。因此,在车辆1的行驶中,在车辆1的底面侧流动的空气容易以整流的状态流动,作为结果,能够提高车辆1的空气动力性能。

尤其是,第二整流板25配置于发动机舱12的下表面,第二整流板25抑制来自发动机舱12的空气的吹出。因此,通过第二整流板25而抑制车辆1的下表面侧处的空气的流动紊乱的产生。

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也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面。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中的与保护构件40相比位于前侧位置的部分流动时空气的流动紊乱。如此,第三整流板26的功能包含屏蔽功能和整流功能。

在图4及图6中,受电装置7设置于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受电装置7以与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在受电装置7的前方设置有保护构件40,在保护构件40形成有倾斜面42。

因此,在车辆1正在行驶时,碰到保护构件40的空气容易沿着倾斜面42流动,抑制空气的流动紊乱。

保护构件40的下表面、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及树脂构件46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或者实质上一致。因此,越过了保护构件40的空气在朝向车辆1的后方侧流动而在受电装置7及树脂构件46的下表面流动时,空气的流动紊乱被抑制。

需要说明的是,树脂构件46的下表面与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实质上一致是指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偏移量例如为1cm以下。

树脂构件46由树脂等形成,树脂的磁阻与空气实质上相同,在受电装置7接受电力时,能够抑制树脂构件46阻碍磁通的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备单元31相对于线圈单元30设置于左侧,树脂构件46设置于线圈单元30的右侧,但也可以将设备单元31设置于线圈单元30的右侧,将树脂构件46设置于线圈单元30的左侧。

并且,在图1中,蓄电池5的下表面与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一致或者实质上一致。因此,在流经受电装置7的下表面后的空气在蓄电池5的下表面流动时,空气的流动紊乱被抑制。

如此,车辆1的下表面侧处的空气的流动紊乱被抑制,因此能够实现车辆1的行驶性能的提高。

图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车辆1a的仰视图。在车辆1a的第一整流板24设置有多个整流翅片60,在第二整流板25也设置有多个整流翅片61。

在车辆1的行驶中,在第一整流板24、第二整流板2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由整流翅片60、61整流,能够实现空气阻力的降低。

图8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车辆1b的仰视图。在车辆1b中,未设置在实施方式1的车辆1中设置的树脂构件46。而另一方面,在第三整流板26的下表面中的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相对于线圈单元30位于与设备单元31相反一侧的部分,形成有整流翅片62。

因此,越过了保护构件40的空气由整流翅片62整流,能够抑制越过了保护构件40的空气紊乱。

需要说明的是,树脂构件46、整流翅片62并不是必需的结构,也可以不设置树脂构件46及整流翅片62。

图9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仰视图。该图9所示的车辆1c包含下护板15a。下护板15a包含第一整流板24a、第二整流板25a、第三整流板26a。第一整流板24a和第二整流板25a是一体的,第二整流板25a与第三整流板26a形成为一体。并且,第一整流板24a、第二整流板25a及第三整流板26a由与铁相比电阻低的金属形成。

图10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剖视图。在该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三整流板26形成凹部56,在该凹部56内配置有受电装置7。在该图10所示的例子中,能够抑制受电装置7向下方突出,能够抑制空气动力性能的降低。此外,能够抑制受电装置7与放置于地面的异物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凹部56的内表面包含固定有受电装置7的顶面和从顶面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内周面。顶面形成为平坦面状。内周面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扩展的方式形成。如此,由于内周面以朝向下方扩展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在受电时产生的磁通入射到内周面。

应当理解,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制限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由请求保护的范围表示,意在包含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