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7596发布日期:2019-01-14 19:5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轨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导轨交通越来越发达,应用越来越多。单轨交通也是随着城市通行需求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种导轨交通方式,相比地铁在建设周期、造价、爬坡能力、转弯半径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无论地铁还是单轨,都需要利用电能提供动力。

目前常见的供电取电方式适用于解决有道岔转辙机构轨道交通中的车辆供电问题,但却不能很好的解决一些无道岔转辙机构单轨交通中的车辆在经过道岔时的连续稳定供电问题。因为这种导轨在道岔处会有一段空缺,传统供电设计会造成车辆在道岔处出现一段时间的断电问题。目前的技术,在空缺的局部区间只能用电池供电,需要频繁进入退出滑触线,会对车辆的安全运行、对供电网的负载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保持稳定供电的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用于导轨和安装于所述的导轨的轨道车,所述的导轨内设有导向板,包括

供电端,用以提供电力;

取电端,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上;

第一供电装置,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上,且沿所述的导向板轨迹平行布置;与所述的供电端电连接,

第一取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上,连接所述的取电端;

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和第一取电装置的接触或分离;

其中,所述的取电端通过所述第一取电装置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来实现供电端与取电端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供电接触轨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取电部和负极的取电部;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通过正极的所述的取电部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正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通过负极的所述的取电部接触负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

作为优选,所述的导轨具有道岔段和非道岔段;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的道岔段和非道岔段。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包括至少两对供电接触轨,所述的导向板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都设有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包括至少两对分别位于所述的导向板两侧的取电部,每一侧的取电部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所述的取电部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升降,所述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的导向板的最低位置,所述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的导向板的最低位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供电装置,设置于所述的导轨内壁的两侧,且沿所述的导轨轨迹平行布置;第二取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取电装置可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所述的导轨具有道岔段和非道岔段;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至少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的道岔段,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至少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的道岔段和非道岔段。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内壁的两侧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取电部和负极的取电部;所述的取电端通过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的正极的取电部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的正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通过负极的取电部接触负极的供电接触轨连接所述的供电端,以获取电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中所述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的两个侧面上;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和负极所述的取电部,所述的取电部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的导向板两个侧面,每一侧的取电部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所述的取电部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升降,所述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的导向板的最低位置,所述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的导向板的最低位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

第二供电装置,设置于所述的导轨内壁的两侧,且沿所述的导轨轨迹平行布置;

第二取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包括正极的供电接触轨或负极的供电接触轨;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包括与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极性相同的取电部;

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内壁的两侧的与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极性相反的供电接触轨;

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的两侧;所述的取电装置包括与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极性相同的取电部;

所述第一取电装置的取电部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的供电接触轨,所述第二取电装置通过取电部接触第二供电装置的供电接触轨,形成回路。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中的供电接触轨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的取电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取电轮或电刷,所述的取电轮或电刷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的轨道车上,所述的取电轮或电刷通过滚动面接触所述的供电接触轨。

作为优选,所述的取电部和/或供电接触轨上安装所述的弹性机构,所述的弹性机构给予所述的取电部和所述的供电接触轨相互压紧的作用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性机构包括弹簧室和弹簧组件,所述的弹簧组件约束于所述的弹簧室内,所述的弹簧组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的取电部,另一端固定于弹簧室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弹性机构包括平面涡卷弹簧和安装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安装平面,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中心端固定于所述的安装平面;所述的取电部设有安装轴,所述的安装轴垂直于所述的安装平面设置,且所述的安装平面设有一个容许所述的安装轴滑动的槽,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外围端与所述的取电部的安装轴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中的轨道车在全程行驶过程中,通过在导向板上设置供电装置,使得轨道车可以连续不间断地采集到电力,通过控制装置有序控制其中的取电装置与供电装置的接触和/或分离,使得安装在轨道车上的取电装置同时至少有一对分别接通了供电端的正极、负极,然后向车辆中的用电设备进行输电,这种设置不会因道岔中一段导轨的缺失而断开了车辆的连续供电,所以本发明能够使轨道车在运行时获得连续而稳定的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a-a截面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a-a截面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a-a截面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a-a截面导轨的另一种实施形式。

图6是本发明的a-a截面取电轮安装在导向轮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a-a截面弹性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a-a截面弹性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a-a截面供电取电电路示意图。

101、导轨,102、导向板,103、轨道车;

1、供电接触轨;2、取电部;3、弹性机构,4、走行轮,5、导向轮,6、稳定轮。

11、第一供电装置,12、第一取电装置;

21、第二供电装置;22、第二取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一种导轨101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如图1所示,用于导轨101和安装于所述的导轨101中的轨道车103,所述的导轨101内设有导向板102。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主体部分包括取电端,供电端和第一供电装置11、第一取电装置12。供电端,可以为输电线路,用以提供持续稳定电力。取电端,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上,可用以给轨道车103提供电力。其还可以包括第二供电装置21、第二取电装置22。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安装在导向板102上,第二供电装置安装在导轨101上,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和第二取电装置22安装于轨道车103上。轨道车103在导轨101中行走。一种轨道车辆的供电取电系统,用于导轨101和安装于所述的导轨101的轨道车103,所述的导轨101内设有导向板102,包括

轨道车103,可包括走行轮4、导向轮5和稳定轮6。所述的走行轮4,沿导轨101的底面行走,实现轨道车103的行进;所述的导向轮5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的顶部两侧可行走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侧面,通过升降的方式选择轨道车103于所述的道岔后的行走方向。所述的稳定轮6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的两侧,可行走于所述的导轨101的侧面内壁,用以平衡稳定轨道车103的行进。所述的电力单元与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及第二取电装置22电连接,用于储存和供应轨道车103所需电力。

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第一取电装置12、第二供电装置21和第二取电装置22作为供电和取电回路的触点。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和第一取电装置12的接触或分离;其中,所述的取电端通过所述第一取电装置12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来实现供电端与取电端的连接。

第一供电装置11,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上,且沿所述的导向板102轨迹平行布置;与所述的供电端电连接;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采用了导电材料,可以为滑触线,是用于给移动设备进行供电的输电装置。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的具体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为了便于供电接触轨1实时供电,供电接触轨1包括绝缘支架和设于支架上的导电片。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至少一对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一对中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在导向板102同时存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两侧的所述的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所述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底部均设有所述的导向板102横截面向内收敛形成的倾面,所述的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所述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分别设于倾面且互不接触。

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通过绝缘的固定装置连接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下方。

作为第四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至少两对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都设有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导向板102,沿所述的导轨101的轨迹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顶面。所述的导向板102可以为单轨也可以为双轨,或其他可以实现导向功能的形式。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至少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一个侧面。

第一取电装置12,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上,连接所述的取电端。

其中,所述的取电端通过所述第一取电装置12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连接至供电端。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取电部2和负极的取电部2;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通过正极的所述的取电部2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正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通过负极的所述的取电部2接触负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

第二供电装置21,连接输电线路,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上,且沿所述的导轨101轨迹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采用了导电材料,可以为滑触线或碳滑板,是用于给移动设备进行供电的一对输电装置。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一对中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在导向板102处同时存在。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和第二供电装置21中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可以通过弹性装置安装,所述的弹性装置给予向接触面的弹力,以使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和所述的取电部2充分接触,使所述的取电部2紧压在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上,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第一取电装置12和第二取电装置22,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上。所述的轨道车103通过所述第一取电装置12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获取电力;所述的轨道车103通过所述第二取电装置22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获取电力。采用了导电材料,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可以和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滑动接触或滚动接触,连续接触或间断性接触。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和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取电部2和负极的取电部2;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和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分别可以设置多个取电部2。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和第二取电装置22包括取电部2和用于安装所述的取电部2的安装部。所述的取电部2的形式可以为取电轮、电刷或其他导电的触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取电部2包括一个或多个取电轮或电刷,所述的取电轮或电刷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的轨道车103上,所述的取电轮或电刷通过滚动面接触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采用取电轮结构,其通过安装部可枢转地安装于轨道车103上。所述的安装部包括可上下滑动的支撑杆,所述的取电轮与所述的支撑杆采用轴承连接,所述的支撑杆与所述的轴承之间采用绝缘材料隔离,所述的取电轮下侧固定连接一个集电环,集电环通过所述的取电轮导电并随取电轮一起转动。或者,所述的支撑杆上固定连接一个绝缘固定装置,绝缘固定装置再固定连接一对电刷,电刷与集电环接触并保持一定压力实现稳定导电。电刷通过电线连接到车辆的电力单元。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安装在所述的轨道车103顶部两侧的取电轮。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与每一所述的导向轮5同轴设置的取电轮。所述的轨道车103上安装有前排导向轮5和后排导向轮5,取电轮与导向轮5安装在同一支撑杆上,并保证所述的取电轮和导向轮5互不接触。若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的底部均设有所述的导向板102横截面向内收敛形成的倾面,所述的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所述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分别设于倾面且互不接触,则取电轮半径比所述的导向轮5略大,但差值不能超过限位板宽度的一半。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包括安装在设置有弹性机构3的支撑机构上的取电轮,支撑机构与每一所述的稳定轮6同轴设置或者支撑机构通过垂直支撑杆连接到轨道车103上。所述的轨道车103上安装有两侧的稳定轮6,并保证所述的取电轮和稳定轮6互不接触。

采用传统的供电方式中,碳滑板与导线摩擦接触取电,对接触线和碳滑板的磨耗比较大,容易燃弧。取电轮与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滚动接触,而不是滑动摩擦。对供电导线和滑轮的磨耗非常低,接触压力也可以比较大,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燃弧的情况。所述的取电部2为两个甚至三个四个取电轮,取电轮通过弹簧压力与接触线接触,某个滑轮接触不良,其他的还可以继续取电,不会出现燃弧情况,且噪音低。

优选的,如图2-4和6所示,所述的取电部2和/或供电接触轨1上安装所述的弹性机构3,所述的弹性机构3给予所述的取电部2和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相互压紧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的弹性机构3包括弹簧室和弹簧组件,所述的弹簧组件约束于所述的弹簧室内,所述的弹簧组件的一端作用于所述的取电部2,另一端固定于弹簧室内。所述的弹簧组件以保证取电轮与供电接触轨1之间有足够的压紧力,可保证在轨道车103沿导轨101行走的过程中,取电轮与供电接触轨1可靠接触,以保证在形式过程中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有弹性机构3的俯视图和主视图两个视图。所述的弹性机构3包括平面涡卷弹簧和安装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安装平面,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中心端固定于所述的安装平面;所述的取电部2设有安装轴,所述的安装轴垂直于所述的安装平面设置,所述的安装平面设有一个容许所述的安装轴滑动的槽,所述的平面涡卷弹簧的外围端与所述的取电部2的安装轴连接。

除此之外,为保证使用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在设备不许运行时,应关闭双轨电源。轨道车103的取电轮部分为带电部分,维护过程中应避免和车辆中的外部取电电路连接,和避免带电等危险操作。

实施例一,所述的导轨101具有道岔段和非道岔段;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道岔段和非道岔段。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随所述的导轨101在所述的轨道车103的运行方向上全程布置,作为唯一供电线路。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道岔处和非道岔处。使得轨道车103无论处于导轨101上的何处,第一供电装置11与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接触,所述的轨道车103均可获得供电。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至少两对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都设有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导向板102一侧的一对供电接触轨1,其中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同理,导向板102另一侧的供电接触轨1,其中一个是正极,一个是负极。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至少两对分别位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两侧的取电部2,每一侧的取电部2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所述的取电部2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升降,所述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最低位置,所述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最低位置。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导轨101包括驶入公共端、预驶出端和非驶出端。在非道岔段,至少位于一侧的导向轮5位于较高位置行走在导向板102上的同时取电轮一并位于较高位置,取电轮始终和位于轨道车103同侧的供电接触轨1接触。在经过道岔段前,位于非驶出端的导向轮5处于较低位置的同时取电轮一并处于较低位置,不接触供电接触轨1;位于预驶出端的导向轮5位于较高位置行走在导向板102上的同时取电轮一并位于较高位置,接触供电接触轨1。当经过道岔后,至少位于一侧的导向轮5位于较高位置行走在导向板102上的同时取电轮一并位于较高位置,取电轮始终和位于轨道车103同侧的供电接触轨1接触。如此,就实现了轨道车103经过道岔时不断电的设计要求。

更具体地,其中,如图2所示,在不影响供电的前提下,取电轮电路连接切换方法步骤如下(按照①②③④⑤⑥的顺序):

①右侧取电轮保持在合适的取电位置;

②断开左侧取电轮与取电端的电路连接;

③左侧取电轮升起到合适取电位置;

④接通左侧取电轮与取电端的电路连接;

⑤断开右侧取电轮与取电端的电路连接;

⑥右侧取电轮完全降落(完全低于导向板的安全位置);

然后车辆在此过程中一直不断电并能安全通过道岔直行。只要不再遇到道岔的话,基本上就不用切换左右取电轮,除非有平衡两侧取电机构寿命的考虑进行适当切换。

实施例二,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沿所述的导轨101全程布置,作为主要供电线路。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布置在道岔处,作为辅助供电线路。还包括第二供电取电系统,包括第二供电装置21,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且沿所述的导轨101轨迹平行布置;第二取电装置22,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的两侧;其中,其中,所述第二取电装置22可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所述的导轨101具有道岔段和非道岔段;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至少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道岔段,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至少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道岔段和非道岔段。

更具体地,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正极的取电部2和负极的取电部2;所述的取电端通过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的正极的取电部2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的正极的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通过负极的取电部2接触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连接所述的供电端,以获取电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中所述的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两个侧面上;

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至少一对分别为所述的取电部2,所述的取电部2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位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两个侧面,每一侧的取电部2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所述的取电部2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升降,所述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最低位置,所述的最高点高于所述的导向板102的最低位置。

如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一对分别为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正极接触轨和负极接触轨分别设于所述的导向板102两个侧面。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一对分别为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和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正极接触轨和负极接触轨分别设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如图3所示,供电接触轨1电极设置,a与c相同,b与d相同。

在非道岔段中,第二供电装置21与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接触,为轨道车103供电。当所述的轨道车103在道岔段时,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会存在一段长度的缺失,所述的轨道车103的第二取电装置22与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无法始终接触,不能形成连续供电。

在直行轨道中,第一取电装置12的两个轮子全部降落,此时车辆完全靠位于导轨两侧的第二供电装置21与第二取电装置22完成供电取电。当即将进入道岔时,此时第一取电装置12的取电部升起一侧。结合导轨示意图1,车辆若右转就升右边的第一取电装置12取电部,直行就升左边的第一取电装置12取电部。因为a与b极性相反,a与c极性相同,b与d极性相同,所以车辆右转时,车辆左边的导轨在道岔处存在缺失,而第一取电装置12的取电部提前升起接入到供电电路中,即使在道岔处车辆左侧的导轨缺失而导致左侧的取电部无法取电,因为第一取电装置12取电部右轮已经升起接通供电,又因为c与a电极相同、第二供电装置21右侧取电部一直接触没有断路,所以这样就可以保证车辆经过道岔时不会断电。在经过道岔后,第一取电装置12右侧的取电部降落,此时车辆左右两侧的第二供电装置21取电部都已经和供电轨道接触完成通路连接,所以即使第一取电装置12取电部全部降落也依然能够保证车辆全程不断电。

更具体地,假设a和c是正极,b和d是负极。假设车辆要右转。

直行时,电流a→b。车辆可以正常运行。

即将进入道岔时,c位置下的12取电部升起,此时12取电部是正电,电流a→b、c→b同时存在,但是不影响供电质量。车辆可以正常运行。

在道岔内时,车辆左侧导轨缺失,a处无电,,但是c处可以正常继续供电,所以电流是c→b。车辆可以正常运行。

经过道岔后,车辆左侧导轨恢复存在,a恢复连接、供电,电流是a→b、c→b同时存在,此时12取电部降落,c不在供电。虽然c不在供电,但是a处已经实现a→b的电流回路,所以车辆依然可以正常运行。

如此,以上所述为车辆在经过道岔时能够实现连续供电/实现不断电的原理。

实施例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和第二供电装置21相互结合,均沿所述的导轨101全程布置。第二供电取电系统,包括第二供电装置21,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且沿所述的导轨101轨迹平行布置;第二取电装置22,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二取电装置22可接触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获取电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或负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与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极性相同的取电部2;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内壁的两侧的与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极性相反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安装于所述的轨道车103的两侧;所述的第二取电装置22包括与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极性相同的取电部2;所述第一取电装置12的取电部2接触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第二取电装置22通过取电部2接触第二供电装置21的供电接触轨1,第一取电装置12和第二取电装置22再分别连接车辆中的用电设备,形成回路。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中的供电接触轨1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底部。

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包括一条正极的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二供电装置21包括两条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轨101的两侧的负极供电接触轨1。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包括一与所述的供电接触轨1接触的取电轮,所述的取电轮以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的触点接触轨为行走面。如图4所示,供电板电极设置:a与b分别连接输电线路的负极,c连接输电线路的正极。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中的供电接触轨1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底部,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中的取电部2接触所述的导向板102的底部。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的取电部2为一行走在第一供电装置11的供电接触轨1上的取电轮。

所述的第一供电装置11中的供电接触轨1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板102底部,所述的第一取电装置12中的取电部2接触所述的导向板102的底部。所述的轨道车103中部设置一个弹性支架以支撑一个较宽的导电轮,导电轮与上部的供电板接触并保持一定压力,实现持续地通电。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