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振动模式打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6570发布日期:2019-05-21 22:02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微振动模式打蜡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现有汽车用打蜡机,尤其涉及一种微振动模式打蜡机。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用打蜡机均是由一个或多个打蜡盘通过直接驱动或惯性力产生的旋转运动对汽车外壳钵进行表面加工的,如去划痕,上蜡及抛光。

在使用打蜡机时操作者常遇到控制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旋转的打蜡盘会产生单一方向的偏转,操作者需用双手牢牢地握紧打蜡机才有可能不让打蜡机失控,这不仅易造成疲劳;另一方面,在打蜡操作过程中需保持好的打蜡姿态的同时控制打蜡盘不会因离心力而偏离预定的打蜡轨迹,这会大大加大操作难度而影响打蜡效果。

例如:现有技术《减震式打蜡机》(公开号:CN207208023U),该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式打蜡机,壳体的上端安装有把手,把手的内上端安装有开关,壳体的内中部安装有电机,壳体的内部安装有蓄电池,电机的转轴外侧壁上对称的安装有限位滚珠,限位滚珠设置在轴套安装槽槽壁上的限位槽内,轴套的安装槽的底部通过缓冲弹簧与电机的转轴底部连接,轴套的下端连接有抛光头,抛光头的外侧套接有抛光套,抛光头的内部设置有储液仓,储液仓的上端连接有进液管,进液管上连接有密封盖,储液仓的底部设置有数个出液嘴。该技术实际使用中,打蜡效果不好,震动大,不易操作。

再如:现有技术《汽车打蜡机》(公开号:CN204195479U),该技术涉及集除尘,打蜡于一体的汽车打蜡机,它包括机体和打蜡盘,机体底部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外围套设安装有带有毛刷的毛刷盘;机体内置有转轴,转轴顶端安装有电动机和整流装置;转轴末端未伸出固定板,打蜡盘上表面一体成型设有与转轴末端相连接的安装部;打蜡盘上设有泡棉体,泡棉体外包裹有打蜡布;机体侧壁安装有手柄。该技术实际使用中,打蜡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打蜡机在操作及打蜡效果两方面缺点,根据超声波的工作原理而发明了微振动式打蜡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振动模式打蜡机,其特征在于,它由四部分组成:外壳组;动力组件;振动组件及打蜡组件;所述外壳组包括左外壳,右外壳,手柄和连接盘组成;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直流永磁电机,整流桥,和电源线组成;所述振动组件包括偏心块,振动盘和阻尼器组成;所述打蜡组件包括打蜡盘,打蜡盘座;

外部交流电源的交流电通过所述电源线和整流桥转变后通入所述直流永磁电机,所述偏心块固定在所述直流永磁电机的主轴上,所述偏心块随同所述直流永磁电机做相同转速的圆周运动;

所述阻尼器安装在所述振动盘与左外壳和右外壳之间。

上述的微振动模式打蜡机,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块上端与所述直流永磁电机主轴通过主轴上的螺纹直接固定在一起,同时所述偏心块下端通过一个球形轴承和轴承压环与所述振动盘连接在一起,所述直流永磁电机主轴轴与轴承轴不在同一轴线上,两者保持4~12mm的偏心距离。

所述打蜡盘由多组子打蜡盘构成,所述多组子打蜡盘通过所述打蜡盘座,小短轴,角轴承和轴承压环按对称原则与所述振动盘固定在一起。

所述打蜡盘直接与所述振动盘连接,或者通过多组柔性子打蜡盘与所述振动盘连接。

所述打蜡盘为单个或两个;所述子打蜡盘最少为两个。

所述子打蜡盘相对于所述振动盘即可产生沿转接盘轴周向自由转动,又可按照工作表面的形状随形进行角度偏摆提高工作效率。

微波振动的功能是通过一组或多组阻尼器与振动盘与打蜡机外壳连接来实现。

所述阻尼器须为弹簧,橡胶或类同有弹性特质的材料组成。

所述角轴承材料选用标准球形轴承,或者选用粉末冶金材料或热塑性工程塑料制造。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基于通用型打蜡机基础上增加一组阻尼元件,通过阻尼元件产生的阻力来消除打蜡盘的惯性转,但同时有能够将偏心块产生的偏摆传递到打蜡盘上。这样打蜡盘只产生圆周方向的微振动模式而消除了自旋转模式。

微振动式打蜡机只产生非旋转振荡运动,这与手工打蜡方式极为类似,打蜡效果较有旋转打蜡盘的打蜡机有较大的改善,大大地提高了打蜡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微振动式打蜡机的打蜡盘不旋转,操作时不需牢牢握紧打蜡机,用单手亦可轻松操作,这样便彻底解决了现有打蜡机的操作困难及打蜡效果差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微振动模式单头打蜡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微振动模式单头打蜡机爆炸图。

图中,1.1打蜡盘;1.2振动盘;1.3阻尼器;1.4螺钉;1.5螺钉;1.6轴承;1.7轴承压环;1.8螺钉;1.9短轴;1.10偏心块;1.11马达;1.12电源线;1.13右外壳;1.14左外壳;1.15电源开关;1.16开关帽;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振动模式双头打蜡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微振动模式双头打蜡机爆炸图。

图中,2.1左外壳;;2.3偏心块;2.2直流马达;2.4短轴;2.5螺钉;2.6轴承压环;2.7轴承;2.8振动盘;2.9螺钉;2.10阻尼器;2.11锁紧螺母;2.12小短轴;2.13轴承压环;2.14角轴承;2.15螺钉;2.16子打蜡盘座;2.17子打蜡盘;2.18开关帽;2.19电源开关;2.20右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微振动模式打蜡机是由四大部份组成:外壳组;动力组件;振动组件及打蜡组件;所述外壳组是由左右外壳,手柄和连接盘组成;所述动力组件是由直流永磁电机,整流桥,电源线,电源开关和保险器组成;所述振动组件是由偏心块,短轴,轴承,振动盘和阻尼器组成;所述打蜡组件是由打蜡盘,打蜡盘座,角轴承,小短轴和固定件组成;

工作原理:按下主开关后接通外部交流电源,交流电通过内部整流桥后转变为直流线再通入直流永磁电机。通电后的电机主轴产生3600rpm的旋转运动并传递到固定在电机主轴上的偏心块上,偏心块随同电机做相同转速的圆周运动。偏心块上端与电机主轴通过主轴上的螺纹直接固定在一起,同时偏心块的下端通过一个球形轴承和轴承压环与振动盘连接在一起。电机主轴轴与轴承轴不在同一轴线上,两者一般保持4~12mm的偏心距离。当偏心块做圆周转动时,由于电机主轴轴与轴承轴存在偏心距,振动盘会同时产生周向偏摆运动及受惯性力而产生的沿振动盘轴心的转动。

实施例1(结合图1和图2描述):

对于单头打蜡机,马达1.11的输出轴是与偏心块1.10的上端螺纹孔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故偏心块1.10是与马达1.11的一同沿马达主轴轴线做圆周运动。另一方面,偏心块下部的螺纹孔又与振动盘1.2上的短轴1.9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而短轴1.9与轴承1.6的内圈是通过紧定螺钉1.5固定为一体,这样偏心块1.10,短轴1.9和轴承1.6是与马达视为一刚性组合体A,这个组合体A随马达主轴的转动而做高速旋转运动。

打蜡盘1.1是与振动盘1.2通过粘贴的方式直接连接在一起的;轴承1.6外圈与打蜡盘,振动盘和轴承压环1.7是通过一组螺钉1.8固定成为一个刚性组合体B,它能够沿短轴1.9的轴线做圆周运动。同时刚性体A和刚性体B之间是通过轴承1.6上的钢球组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刚性体A和刚性体B之间又存在相对运动的特征。

在正常操作时人手是握紧右外壳1.13和左外壳1.14的上部,使得固定在外壳内的马达1.11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马达1.11主轴轴线与短轴1.9轴线之间是设计为有一定间距的(通常为4~12毫米)。当按下开关帽1.16触动电源开关1.15通电后,马达主轴开始转动,刚性体B随着刚性体A的旋转运动便产生两种运动方式,一是随马达主轴的转动做周向摆动;二是在惯性力作用下沿短轴轴线做圆周运动。打蜡效果是两种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周向摆动运动模式与手式打蜡方式接近,其打蜡效果相近手工模式,可满足实际打蜡要求。圆周运动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打蜡效果有帮助,但其存在操作难度大,常常会因操作不好反而对整体打蜡效果带来负面效果的问题。同时因打蜡盘存在旋转运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打蜡盘因惯性旋转而带来的负面效果,本专利主要的特征是采用了一组阻尼器1.3来防止打蜡盘做旋转运动。阻尼器1.3的一端与右外壳1.13和左外壳1.14用刚性固定,而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振动盘1.2用螺钉固定在一起。在正常工作时,因阻尼器本身由弹性吸震材料构成,阻尼器1.3可将打蜡盘1.1在惯性力作用下而产生的圆周运动动能吸收,这样打蜡盘只保留周向线性摆动运动模式而无圆周运动。经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消除打蜡盘旋转模式后,产品工作稳定,振动小,可操作好,打蜡效果好等优点。

实施例2(结合图3和图4描述):

多头打蜡机(指两个打蜡盘或以上)的子打蜡盘2.17是与振动盘2.8即可以是通过粘贴的方式直接连接在一起,亦可通过子打蜡盘组2.11~2.16与振动盘2.8通过紧固件连接起来。其中直接粘贴多头打蜡盘到振动盘上的结构设计与单头打蜡机方法一致,这里不做重复说明。以下只针对子打蜡盘结构模式重点进行详细描述。

多头打蜡机上的直流马达2.2的输出轴是与偏心块2.3的上端螺纹孔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故偏心块2.3是与马达2.2的一同沿马达主轴轴线做圆周运动。另一方面,偏心块2.3下部的螺纹孔又与振动盘2.8上的短轴2.4通过螺纹联接的方式固定为一体;而短轴2.4与轴承2.7的内圈是通过过盈配合固定为一体,这样偏心块2.3,短轴2.4和轴承2.7是与马达可视为一刚性组合体A,这个组合体A随马达主轴的转动一同做高速旋转运动。

轴承2.7外圈与和轴承压环2.6是通过一组螺钉2.5固定在振动盘2.8上;子打蜡盘2.17上的小短轴2.12是通过紧固件(锁紧螺母2.11,螺钉2.15)与角轴承2.14和振动盘2.8刚性连接在一起;角轴承2.14又与子打蜡盘座2.16通过紧固件与轴承压环2.13柔性连接在一起;子打蜡盘2.17与子打蜡盘座2.16通过粘接方式连接在一起。这样上述零部件构成了另一个刚性组合体B。刚性体A和刚性体B之间是通过轴承2.7上的钢球组连接在一起,这样刚性体A和刚性体B之间又存在相对旋转运动的特质。

在正常操作时人手是握紧左外壳2.1和右外壳2.20的上部,使得固定在外壳内的直流马达2.2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直流马达2.2的主轴轴线与短轴2.4轴线之间是设计为有一定间距的(通常为4~12毫米)。当按下开关帽2.18让触动电源开关2.19通电后,直流马达2.2开始转动,刚性体B随着刚性体A的旋转运动便产生两种运动方式,一是随马达主轴的转动做周向摆动;二是在惯性力作用下沿短轴轴线做圆周运动。打蜡最终效果是两种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周向摆动运动模式与手式打蜡方式接近,其打蜡效果相近手工模式,可满足实际打蜡要求。圆周运动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打蜡效果有帮助,但其存在操作难度大,常常会因操作不好反而对整体打蜡效果带来负面效果的问题。同时因打蜡盘存在旋转运动,尤其是对于双头打蜡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打蜡盘因惯性旋转而带来的负面效果,本专利主要的特征是采用了一组阻尼器2.10来防止打蜡盘做旋转运动。阻尼器2.10的一端与左外壳和右外壳2.20用刚性固定,而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振动盘2.8用螺钉固定在一起。在正常工作时,因阻尼器本身由弹性吸震材料构成,阻尼器2.10可将子打蜡盘组2.11~2.17因惯性力作用下而产生的圆周运动动能吸收,这样打蜡盘只保留周向线性摆动运动模式而无圆周运动。经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消除打蜡盘旋转模式后,产品工作稳定,振动小,可操作好,打蜡效果好等优点。

由于现有打蜡机的打蜡盘(单头或多头)均在同一平面上,而汽车多为曲形表面,故打蜡的效果不好及打蜡效率低是通病。而本专利独特的万向角轴承2.14柔性连接结构在子打蜡盘组上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当多头子打蜡盘在曲面上进行工作时,由于角轴承2.14的特性,各个子打蜡盘的角度会根据工作表面的弧形进行随曲面自动调整来最大限度的贴合工作表面,这样打蜡效果及打蜡效率较刚性连接的打蜡盘有较大的改良。

由于在振动盘与外壳之间增加了阻尼器,阻尼器克服了因惯性力,振动盘只产生周向摆动而无圆周转动。多组子打蜡盘是通过打蜡盘座,小短轴,角轴承和轴承压环按对称原则与振动盘固定在一起,这样子打蜡盘也随振动盘做周向摆动。由于子打蜡盘是通过角轴承与振动盘柔性连接在一起,打蜡盘是可以随形做一定角度的偏转。因汽车表面大多是由曲面构成,随形打蜡盘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打蜡效果。

现有打蜡机均同时有周向摆动和圆周转动,打蜡盘外形只能设计成圆形,这对于汽车边角处无法进行有效的打蜡,这时只能选择手工打蜡。

而本发明微振动打蜡模式,打蜡盘无旋转运动,故打蜡盘可设计成适合各种工作表面的异形形状来进行无间断工作。打蜡盘形状通常有三角形,方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等。

本实施例的微振动模式打蜡机,其打蜡盘空载及负载工作时只产生周向的微波振动而无沿马达主轴产生圆周转动是本专利申请的核心要素。

由单组或多组阻尼器来控制打蜡盘只产生周向的微波振动运动是专利的另一重要特性。

打蜡盘可直接与振动盘连接亦可通过多组柔性子打蜡盘与振动盘连接。

主打蜡盘为单个或两个;子打蜡盘最少为两个,但不超过10个。

子打蜡盘相对于振动盘即可产生沿转接盘轴周向自由转动,又可以按照工作表面的形状随形进行角度偏摆提高工作效率。

微波振动的功能是通过一组或多组阻尼器与振动盘与打蜡机外壳连接来实现。

阻尼器须为弹簧,橡胶或类同有弹性特质的材料组成。

角度轴承材料即可选用标准球形轴承,亦可用粉末冶金材料或热塑性工程塑料制造。打蜡盘不仅可使用通用的圆形外,本发明亦可选用异形打蜡盘来针对不同的工作表面进行打蜡和抛光处理。异形打蜡盘为三角形,方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直至十二边形。

以上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的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