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2073发布日期:2019-01-18 19:2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设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多年之久。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第一辆电动车于1881年制造出来,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它是由直流电机驱动的,时至今日,电动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电动车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是很高。但是它符合国家定的节能环保趋势,大大方便了短途交通,最主要是通过对能源和环境的节省和保护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好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增强,对电动车辆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电动车辆行业潜力空间巨大。由于电动车的优势较为明显,人们的需求量越越来越大。电动车离不开电瓶,只有保证电瓶有充足的电量,才能确保其正常使用。目前,电动车给电瓶充电主要是配备充电器,当需要充电时,将充电器拿出来,连接电动车电瓶和连接电源方可充电,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非常麻烦,也容易出现充电器遗落时,而导致无法对电动车进行充电情况,给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了电动车的正常使用。并且,对电瓶充电时散热效果不好,经常出现充电过程中充电器烧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种能较好的将充电器设置在电动车内,确保电动车电瓶随时充电,提高电动车使用效率的电动车。

一种电动车,包括车座、装载盒、座垫、装载盒口、通风口盖、电瓶、车架、车龙头、后车轮、散热风扇、控制器、充电器、温度传感器和前车轮,前车轮设置在车架前部,后车轮设置在车架后部,车龙头设置在车架前部并位于前车轮上方,车座设置在车架后部并位于后车轮上方,座垫设置在车座上部,装载盒设置在车座内,装载盒口设置在装载盒上部并位于座垫下方,通风口盖设置在装载盒侧壁上并露出车座外面,控制器和充电器设置在装载盒内下部,散热风扇设置在装载盒内壁上并对着通风口盖,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装载盒内壁上,电瓶设置在车座内并位于装载盒侧边,电瓶、散热风扇、充电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该电动车还包括照明灯,照明灯设置在装载盒内壁上,照明灯通过电缆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该电动车的座垫为皮质材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该电动车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能较好的将充电器设置在电动车内,确保电动车电瓶随时充电,保障了电动车正常使用,提高了电动车使用效率。并且,能较好的保障了给电瓶充电时散热效果好,避免了充电过程中出现的充电器烧坏问题,提高了电动车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车座;2、装载盒;3、座垫;4、装载盒口;5、通风口盖;6、照明灯;7、电瓶;8、车架;9、车龙头;10、后车轮;11、散热风扇;12、控制器;13、充电器;14、温度传感器;15、前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电动车,包括车座1、装载盒2、座垫3、装载盒口4、通风口盖5、电瓶7、车架8、车龙头9、后车轮10、散热风扇11、控制器12、充电器13、温度传感器14和前车轮15,前车轮15设置在车架8前部,后车轮10设置在车架8后部,车龙头9设置在车架8前部并位于前车轮15上方,车座1设置在车架8后部并位于后车轮10上方,座垫3设置在车座1上部,装载盒2设置在车座1内,装载盒口4设置在装载盒2上部并位于座垫3下方,通风口盖5设置在装载盒2侧壁上并露出车座1外面,控制器12和充电器13设置在装载盒2内下部,散热风扇11设置在装载盒2内壁上并对着通风口盖5,温度传感器14设置在装载盒2内壁上,电瓶7设置在车座1内并位于装载盒2侧边,电瓶7、散热风扇11、充电器13和温度传感器14通过电缆与控制器12连接。

为便于观看装载盒2内部,提高其适用性。该电动车还包括照明灯6,照明灯6设置在装载盒2内壁上,照明灯6通过电缆与控制器12连接。

为提高其舒适性。该电动车的座垫3为皮质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需要充电时,打开座垫3以及打开通风口盖5,将装载盒2内的充电器13插线拿出接在电源上进行充电,温度传感器14实时监测装载盒2内的温度情况并将信息反馈至控制器12,控制器12根据反馈信息与设置值对比,当温度高于设置值则控制散热风扇11对装载盒2内的充电器13进行散热,确保充电的安全顺利进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