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2447发布日期:2019-05-07 21:11阅读:1005来源:国知局
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人们对汽车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汽车设计也正从乘客的个性化及人性化设计上开始寻求突破,汽车在夜晚行驶时,为保证行车安全及乘客的舒适性,车内照明灯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如有乘客需要进行阅读或拿东西时,则需驾驶员将照明灯打开,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乘客,同时会对驾驶员造成干扰,现有技术中,也有在汽车座椅上设置氛围灯的结构,主要采取了将灯组直接设置在靠背外侧的结构,其结构粗糙,虽然可以解决局部照明的问题,但是影响了座椅的视觉效果,降低了座椅的细节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为乘客提供局部照明,同时提高座椅视觉效果和细节品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包括设有背板的靠背,所述背板具有面层,其关键在于:所述背板远离面层的一侧设有氛围灯组,背板上对应所述氛围灯组的位置设有减薄槽,所述氛围灯组嵌入对应的减薄槽中,所述减薄槽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面层上正对减薄槽的位置分布有透光孔。

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在靠背内设置氛围灯,并通过背板上设置通光孔以及面层上的透光孔将氛围灯的灯光透射出来,通过阑孔作用,有利于减小灯光阴影,同时又可避免灯光强度过大,且氛围灯内置,有利于提高座椅的视觉效果,也不妨碍面层的包覆,减薄槽的设计有利于面层和背板一起打孔,减少加工工序。

作为优选:所述氛围灯组位于靠背区域中部、头枕区域外缘、靠背区域外缘三者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多种主要不同的设置位置,可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灯光氛围,当设置在中上部位置时,灯光相对集中,亮度稍强,便于乘客进行阅览,且便于安装,而设置在靠近外缘的位置时,灯光相对分散,同样的灯光效果更偏向昏暗,这样的氛围适合仅需微弱光线的乘客,如有婴幼儿等,便于看护人进行大范围观察。

作为优选:当所述氛围灯组设置在头枕区域和/或靠背区域靠近外缘的位置时,其沿背板的外缘轮廓分布,且沿背板的竖轴线对称设置。采用以上结构,通过边缘弧线型轮廓设计,可以提高散射光线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富有美感。

为降低加工难度,减少设计制造成本,所述通光孔为圆形通孔或条形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减薄槽底壁与氛围灯组之间设有导光带。采用以上方案,通过导光带可将氛围灯组产生的光吸收,并使其具有整体出射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氛围灯组为Led灯带,所述Led灯带的端部均设有灯头,并通过灯头固定在背板上。采用以上结构,有利于提高氛围灯组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背板上远离面层的一侧对应氛围灯组的位置设有灯罩,所述灯罩罩设在氛围灯组外侧,并与背板固定连接。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提高氛围灯组的稳定性,防止行驶抖动对其造成影响。

作为优选:所述灯罩与背板之间采用卡接或铆接或螺钉连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连接固定。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提高灯罩的装配速度,避免影响整装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通过在背板的内侧设置氛围灯,再通过阑孔透射的方式,为乘客提供弱光局部照明,同时避免对座椅背部形状做出较大改变,而通过光线提高座椅的视觉效果,改善用户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板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背板面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氛围灯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导光带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横向剖面图;

图7为背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带有氛围灯的汽车座椅主要包括靠背1,靠背1的后侧具有背板2,背板2的外侧包覆有面层3,如图所示,在靠背1内靠近背板2的位置设有氛围灯组4,本实施例中背板2主要包括头枕区域2a和靠背区域2b,氛围灯组4可以设置在靠背区域2b的中部位置,如图示中布置区A处,除此外,氛围灯组4还可设置在头枕区域2a和/或靠背区域2b靠近外缘的位置,即既可以在头枕区域2a或靠背区域2b的外缘分别单独设置,又可以同时在二者的外缘靠近位置设置,如图示中的布置区B,两个区域同时设置时,沿背板2的高度方向对称设置在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在不同区域,可以获得不同的氛围效果,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然多个区域可以单一分布,也可多种组合方式进行分布,获得更多不同的氛围效果。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光线的穿透与氛围灯组4的安装,故背板2的内侧对应氛围灯组4的位置均设有减薄槽20,减薄槽20底壁处为背板2的厚度约为1mm左右,这样可避免面层3包覆之后造成压痕,减薄槽20的底壁上开设有通光孔21,面层3上对应减薄槽20的位置则相应开设有透光孔30,通光孔21的结构可以为圆形通孔,也可以是条形通孔,当选用圆形通孔结构时,可在面层3包覆之后,再进行激光打孔,同时加工通光孔21和透光孔30,且因为减薄槽20的减薄,降低了加工难度,而选用条形通孔时,则需先对背板2进行通光孔21的加工,面层3包覆之后,单独对面层3进行打孔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氛围灯组4为Led灯带,Led灯带可以直接嵌入减薄槽20中,并且可在嵌入之前,先在减薄槽20内嵌设导光带5,或者直接将Led灯带和导光带5粘接一起,确保导光带5正对面层3所在一侧即可。

而Led灯带的端部通过灯头40固定在背板2上,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保证其稳定性,背板2上对应Led灯带的位置设有灯罩22,灯罩22罩设在Led灯带外部,而灯罩22自身则与背板2可拆卸连接,二者之间可采用螺钉连接、铆接、或者相互卡接的方式。

参考图1至图7,背板2成型之后,减薄槽20可根据需要可一体成型,接着将面层3包覆在背板2上,通过激光进行同时打孔,即同时加工通光孔21和透光孔30,其次将氛围灯组4安装在背板2的内侧,并进行固定,最后将氛围灯组4的电线与汽车车身的控制器电连接,并设置相应的开关,开关可以直接设置在靠背1上即可,夜晚驾驶时,根据需要打开开关即可,因为氛围灯组4的光线需要经过两个通孔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光线阴影影响,可以营造良好的弱光效果,大大提高乘客的体验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