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5942发布日期:2019-10-08 23:5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附属于内燃机(发动机)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安装有内燃机的车辆的燃油系统中,设置有燃油过滤器以及碳罐等燃油系统部件。这些燃油系统部件主要配置于发动机室内,固定于仪表板以及翼子板等车身(参照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通过使相对于车身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固定状态更牢固,有时反而使燃油系统部件的保护性降低。例如,周边部件(变速箱以及蓄电池、空气净化盒等)受到来自车外的外力而移动,在与燃油系统部件发生干涉时,由于不容许燃油系统部件的移位,因此有时壳体会破损以及盖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其将燃油系统部件预先通过支架的爪状构件卡止,在外力作用于燃油系统部件时,通过使爪状构件的基端部断裂而解除其固定状态(参照专利文献2)。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燃油系统部件从支架脱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1-084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4-156830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仅单纯地解除燃油系统部件的固定状态,难以防止燃油系统部件与周边部件的干涉。例如,从支架脱离的燃油系统部件在发动机室内下落到下方,可能会夹在周边部件与仪表板之间。据此,可能使燃油系统部件的盖脱落,或者壳体破损,无法恰当地保护燃油系统部件。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构成便可提高保护性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该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实现通过在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种构成而导出的作用效果,所述作用效果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而得到。



技术实现要素:

(1)公开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具有:突起部,其形成于收纳安装在车辆上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壳体的外周表面,向所述壳体外侧突出;固定支架,具有:固定部,其在与所述车辆的被固定面距离的位置固定所述壳体于所述被固定面,以及卡合爪,其与所述突起部卡合而在上下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所述壳体,受压部,其比突起部更靠近下方地设置于壳体的外周表面,同时比所述壳体的下端面更朝向下方延伸设置,且受到从所述被固定面的相反一侧输入到所述壳体的外力。

(2)优选为,所述固定支架具有弯曲部,其在所述壳体与所述被固定面之间比所述卡合爪更朝向下方延伸设置且形成为越靠近下方越向接近所述被固定面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3)优选为,设置有一对所述卡合爪,所述一对卡合爪是对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左右对称的形状,所述固定部是对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左右不对称的形状。

(4)优选为,所述固定部配置于左右一对所述卡合爪中仅任意一侧的背面。

(5)优选为,所述受压部包含在设置成覆盖所述壳体外周表面的保护支架上,所述保护支架具有滑动部,其在所述弯曲部的相对位置朝向下方延伸设置。

(6)优选为,所述受压部,其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车载部件相对配置。

实用新型效果

通过在比突起部更靠近下方环套保护支架,在壳体与被固定面之间设置弯曲部,可以使通过外力向固定支架侧移动的燃油系统部件向螺距方向旋转。据此,可以在使卡合爪从突起部脱落的同时,使燃油系统部件向上方滑动。即,通过使燃油系统部件向比原来的固定位置更上方移动,可以防止与周边部件发生干涉,能够防止燃油系统部件的壳体变形以及盖脱落。因此,与单纯使燃油系统部件向下方下落的结构相比,可以提高燃油系统部件的保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下方仰视碳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中(A)、(B)是固定支架的立体图。

图4中(A)~(E)是固定支架的正面、侧面、上表面的示意图。

图5中(A)、(B)是在外力作用时碳罐移动的示意图。

图6是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碳罐

2 壳体

3 突起部

4 保护支架

5 固定支架

11 环套部

12 受压部

13 滑动部

14 板部

15 卡合爪

16 固定部

17 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实施方式的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燃油系统部件”是指在内燃机(发动机)的燃油系统之间安装、连接的所有辅机,包括:例如碳罐、燃油过滤器、燃油泵等。此外,在说明本实施方式所包含的各要素的位置与方向时,在对于左右方向进行描述时,以在车辆内就坐姿势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方向为基准。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举例说明,并没有排除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各种变形以及技术应用的意图。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在不脱离这些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此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取舍选择,或者也可以适当进行组合。

[1.装置构成]

图1是安装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碳罐1的立体图。碳罐1的壳体2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圆筒形。壳体2的下表面通过圆盘状的底盖19封闭,其内部容置有吸附燃油的挥发成分的过滤器。此外,在壳体2的顶面设置有多个软管连接部18。碳罐1,通过未示出的橡胶软管、树脂软管、阀门装置等而与燃油箱以及进气系统相连接。

在壳体2的一侧一体成形有安装用突起部3。突起部3的位置,从壳体2观察时位于被固定面(例如,仪表板等车辆框架构件)所在一侧的位置,根据壳体2的朝向以及发动机室内的位置而适当设置。在图1所示的碳罐1的情况下,在壳体2的侧面中车辆后方侧的一面设置有突起部3。突起部3是为了将碳罐1固定于车身而通过固定支架5所把持的部位,形成为从壳体2的侧面朝向外侧突出的形状。此外,在侧视图中突起部3的形状,如图2所示,呈上底比下底长的倒梯形形状(倒八字形状、朝向上方的扩张形状)。

在壳体2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保护碳罐1的壳体2以及底盖19的保护支架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壳体2环套有保护支架4。在该保护支架4,设置有:环套部11,其以与壳体2的外周面面接触的状态固定;受压部12,其配设于底盖19的侧方。环套部11,在比突起部3更靠近下方环套于壳体2的外周面。图2所示的环套部11的轮廓形状中,上端边缘的形状呈与突起部3的下端卡合的凹陷形状,通过将该凹陷与突起部3配合来确定环套部11在水平旋转方向上的位置。

受压部12是在与壳体2的突起部3相反一侧的侧面,比壳体2的下端面更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部位。受压部12具有2个功能。第1功能是从外力保护壳体2与底盖19的功能。第2功能是利用从被固定面的相反一侧(例如,车辆前方)输入的外力,使碳罐1整体旋转的功能。通过预先使受压部12向比底盖19更靠近下方延伸,而使输入至受压部12的外力在碳罐1的突起部3较容易产生旋转方向(使碳罐1前倾的方向)的力矩。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受压部12,与配置于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的车载部件20(例如,变速箱以及蓄电池、空气净化盒等)相对配置。

如图3、图4所示,在固定架5中设置有卡合爪15、固定部16以及弯曲部17。卡合爪15是为使其与突起部3卡合,使形成为倒梯形的平面状的板部14的四角朝向前方弯曲的部位。4个卡合爪15,在上下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撑壳体2。4个卡合爪15中上部的2个,比下部的2个以更宽的间隔设置。此外,每个卡合爪15的朝向,为使其符合突起部3的轮廓形状,设置为比垂直略倾斜的朝向。另外,4个卡合爪15,优选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即,为了使其通过左右卡合爪15的中间点,如果设置与板部14垂直的规定平面,则位于右侧的2个卡合爪15与位于左侧的2个卡合爪15呈镜面对称形状。

固定部16是固定于车辆的被固定面(例如,仪表板)的部位,设置于板部14的背面(后面)。固定部16的形状,例如,通过使平板状构件凹陷成槽状,而在确保车辆的被固定面与卡合爪15以及壳体2的突起部3之间的规定间隔(规定距离)的基础上,呈在槽的底面钻有紧固固定用孔的形状。即,固定部16起到在与被固定面距离规定距离的位置固定壳体2的作用。此外,确保壳体2与被固定面之间的规定距离,起到了作为用于被固定面的移位(相对来说,壳体2的移位)的变形余量的作用。

此外,固定部16的形状,优选为左右不对称的形状。即,为使其通过左右卡合爪15的中间点,在设置与板部14垂直的规定平面时,呈紧固固定用孔的位置与槽形状相对于其规定平面非镜面对称的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16,如图3中的(B)、图4中的(C)所示,呈加固左右一对卡合爪15中仅右侧卡合爪15的背面,而不加固左侧卡合爪15的背面的形状。

弯曲部17是自板部14的下端边缘以尖端较窄的形状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曲面状的部位,端部位于碳罐1的被固定面与壳体2之间,形成为自卡合爪15朝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弯曲部17的面形状是随着向下方延伸而更接近被固定面的弯曲形状。换句话说,是利用输入至受压部12的外力而朝向上方引导碳罐1的弯曲形状。如图4中的(B)、(D)所示,弯曲部17的下端呈使其基本上与板部14垂直的平滑的弯曲形状。

[2.作用,效果]

图5中的(A)、(B)中示出了外力作用时的碳罐移动。

如图5中的(A)所示,配置于与受压部12相对位置的车载部件20(变速箱以及蓄电池、空气净化盒等)在碳罐1的前方受到来自车外的外力而移动,向碳罐1接近。此时,车载部件20在其后方与以与车载部件20相对的状态设置的保护支架4的受压部12相抵接,碳罐1的壳体2以及底盖19受到保护。此外,通过输入至受压部12的外力,在支撑碳罐1的突起部3产生旋转方向的力矩。据此,设置于固定支架5的4个卡合爪15中,上部的2个卡合爪容易从突起部3脱落。

如果碳罐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则底盖19的后端部(被固定面侧)与固定支架5的弯曲部17抵接。此时,如图5中的(B)所示,弯曲部17向后方倾倒,直至弯曲部17的下端与被固定面接触。据此,形成与底盖19的后端部接触的斜面,碳罐1被朝向上方引导。此外,如果任意一个卡合爪15脱落,则促进碳罐1向上方移动以及旋转,碳罐1比车载部件20更向上方移动。据此,防止碳罐1与车载部件20的干涉,例如,防止了壳体2的变形与底盖的脱落。

(1)在上述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中,在比壳体2的突起部3更靠近下方环套有保护支架4,通过外力促进碳罐1的旋转。在保护支架4中,由于设置有比壳体2的下端面更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受压部12,因此利用作用于比碳罐1更下方的载荷(例如,比碳罐1向更下方移动的周边车载部件20)而使碳罐1旋动,可以较容易产生使碳罐1前倾方向的力矩,可以促进碳罐1向上方移动以及旋转。此外,由于覆盖底盖19的侧方,因此从能够作用于底盖19的载荷中能够保护碳罐1,能够避免由于外力而使底盖19打开这样的问题。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2)在上述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中,在固定支架5上形成有弯曲部17,促进碳罐1向上方移动以及旋转。弯曲部17,其比卡合爪15更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形成为越靠近下方越向接近被固定面的方向弯曲的形状。通过这样的形状,可以使碳罐1向螺距方向旋转,能够使卡合爪15从突起部3脱落而使碳罐1向上方滑动,能够防止壳体2的变形以及破损。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3)在上述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中,如图4中的(A)所示,卡合爪15呈对于车辆的车宽方向左右对称的形状。另一方面,对于固定部16,如图4中的(C)所示,呈左右不对称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如图5中的(A)、(B)所示的情况下,可以使固定支架5向扭曲方向变形,可以使卡合爪15容易从突起部3脱落。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4)在上述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中,如图3中的(B)、图4中的(C)所示,固定部16呈仅加固左右一对卡合爪15中右侧卡合爪15的背面,而不加固左侧卡合爪15的背面的形状。这样,使由固定部16加固的卡合爪15仅为左右任意一个,在如图5中的(A)、(B)所示的情况下,可以使卡合爪15容易从突起部3脱落。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5)在上述燃油系统部件的安装结构中,保护支架4的受压部12配置于与发动机室内的车载部件20相对的位置。据此,可以使车载部件20与受压部12更可靠地接触,能够促进碳罐1向上方移动以及旋转。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3.变形例]

图6所示的碳罐1的保护支架4,具有滑动部13,其在与固定支架5的弯曲部17的相对位置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滑动部13,在例如图5中的(B)所示的情况下,与弯曲部17接触,起到进一步促进碳罐1向上方移动以及旋转的作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外力作用时,能够使碳罐1更顺畅地移动,通过简单的构成便可提高碳罐1的保护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具有环套部11的保护支架4,但是也可以通过除环套以外的安装方法固定保护支架4于壳体2。至少,通过在比突起部3更靠近下方设置保护支架4于壳体的外周面,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