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顶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2353发布日期:2019-06-21 23:33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顶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汽车顶棚。



背景技术:

一种汽车顶棚大都采用多层材料复合成型的整体硬顶,由成型基材板加缓冲隔 热层,再加表皮层叠三层结构复合组成。基材板一般采用PU发泡片材、玻璃纤维等,缓冲隔 热层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板,表皮材料主要采用织物、TPO或PVC膜。

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671912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带天窗的汽车顶棚,它包括顶棚本体,在所述顶棚本体的中前部设有天窗开口,所述天窗开口的宽度占顶棚本体宽度的3/5~7/10,所述天窗开口的长度占顶棚本体长度的1/2~2/3,在所述天窗开口外边缘设有碳纤维加强圈,所述顶棚本体包括中空涤纶短纤维棉层、隔热层、纤维丝编织层和PU层。

但是,上述实用新型中存在以下不足:由于汽车顶棚透气性能较差,在风较大,不适宜开启天窗的天气,也会让人感觉较为闷热,致使人体的透气性和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顶棚,通过在天窗处设置有可调节天窗进风大小的调节装置,达到了可控制天窗的进风大小的效果,使不易打开天窗的天气也能有风进入到车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顶棚,包括汽车顶棚本体,汽车顶棚本体上开设有天窗,所述天窗处的汽车顶棚本体内侧壁上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架以及设置于固定架内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支架、转动连接于支架上的固定板以及将所有的固定板串联起来的第一拉绳,固定板上连接有驱动第一拉绳带动固定板转动的驱动组件,固定板转动可使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形成便于风吹入到车内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驱动组件调节固定板,使相邻的两根固定板转动,从而使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形成间隙,风可经固定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内,从而在不适宜开天窗的天气,可通过调节固定板,使风可从固定板之间形成的间隙进入到车内,使不易打开天窗的天气也能有风进入到车内。

较佳的,所述固定板上固设有铰接轴,铰接轴的两端延伸出固定板并转动连接于支架上;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第一拉绳将所有的固定板依次串联起来后绕过第二连接轴,再将所有的固定板依次串联起来,最后第一拉绳的两端均缠绕于第一连接轴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驱动组件驱动第一连接轴转动时,第一连接轴带动第一拉绳向一个方向转动,进而可带动固定板上的铰接轴转动,从而可使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形成间隙,当驱动第一连接轴反向转动时,可使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间隙减小。

较佳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第一连接轴上的齿轮以及啮合于齿轮上的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转动螺杆,螺杆可带动齿轮转动,进而可带动第一连接轴转动,从而可带动固定板转动,使固定板之间形成间隙。

较佳的,所述螺杆的一端延伸出支架并固定连接有手持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需要调节固定板之间的间隙时,可转动手持部,使手持部带动螺杆转动,进而控制固定板转动,从而可方便调节固定板。

较佳的,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卡槽,卡槽可卡接于相邻的固定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关闭天窗时,可调节固定板,使相邻的固定板之间水平,使固定板上的卡槽卡接于下一个固定板上,从而使固定板之间不形成间隙,相邻的固定板之间连接更紧密,防止风从固定板之间的间隙吹入到车内。

较佳的,所述支架滑移连接于固定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架滑移连接于支架上,当需要将天窗完全打开进行通风时,可将支架滑移至固定架远离天窗的一端。

较佳的,所述固定架两侧的内壁上开设有供支架滑移的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支架在固定架上滑移时,支架的两侧在固定架两侧的滑槽内滑移,滑槽能够防止支架脱离固定架。

较佳的,所述支架远离汽车顶棚本体的一侧固设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拉动支架在固定架内滑移时,把手能够方便人的拉动支架。

较佳的,所述支架远离固定架的一侧固设有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相邻的固定板之间打开时,风能够能从相邻的固定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内,滤网能够防止风将外界的碎屑等从固定板之间的间隙带入到车内。

较佳的,所述汽车顶棚本体的内侧壁上固设有隔音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当汽车驶入高速或较为嘈杂的地区,噪音容易从汽车顶棚进入到车内,汽车顶棚本体的底部固设有一层隔音层,隔音层能够减少外界传入到汽车内的噪音,从而减少噪音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天窗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架,支架上转动连接有多个固定板,固定板上上连接有驱动固定板转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驱动固定板转动,使固定板之间形成供风吹入的间隙,使不易打开天窗的天气也能有风进入到车内;

2.通过在汽车顶棚底部的天窗处固设有固定架,支架滑移连接于支架上,支架可滑移至天窗处,控制天窗进风的大小,还可将支架滑移至固定架远离天窗的一端,可将天窗完全打开;

3.通过在支架的底部固设有滤网,当固定板之间留有供风进入的间隙时,滤网能够防止风将外界的碎屑等带入到车内;

4.通过汽车顶棚本体的内侧壁上固设有隔音层,隔音层能够减少外界传入到汽车内的噪音,从而减少车内的噪音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轴测图;

图2是汽车顶棚本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调节机构和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B部放大图;

图6是相邻的固定板之间卡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汽车顶棚本体;11、天窗;2、隔音层;3、调节装置;31、固定架;311、滑槽;32、调节机构;321、支架;3211、把手;322、固定板;3221、铰接轴;3222、第一拉绳;3223、第二拉绳;3224、卡槽;323、第一连接轴;324、第二连接轴;325、驱动组件;3251、齿轮;3252、螺杆;3253、手持部;3254、防护罩;33、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汽车顶棚,参见图1和图2,包括汽车顶棚本体1,汽车顶棚本体1上开设有天窗11,汽车顶棚本体1的底部固设有一层隔音层2,隔音层2能够减少外界传入到汽车内的噪音,从而减少噪音污染,天窗11处的汽车顶棚本体1内侧壁上滑移连接有一个便于调节天窗11处进风速率的调节装置3。

参见图2和图3,调节装置3包括固定架31、调节机构32以及滤网33。固定架31固设于汽车顶棚本体1位于天窗11处的内侧壁,调节机构32滑移连接于固定架31上,滤网33固设于调节机构32的内侧壁上。

参见图2和图3,调节机构32包括呈口字型的支架321,固定架31内开设有供支架321滑移的滑槽311,支架321滑移连接于固定架31的滑槽311内,支架321上固设有一个方便人滑动支架321的把手3211;支架321的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多个结构相同的固定板322,固定板322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固设有铰接轴3221,铰接轴3221的两端延伸出固定板322并转动连接于支架321的两侧,固定板3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控制固定板322转动的第一拉绳3222和第二拉绳3223,此处仅以一侧为例;固定板322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槽3224(参见图5),当将各个固定板322转动至水平时,前一块固定板322的卡槽3224可卡接于后一块固定板322上。

参见图3和图4,支架32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轴323和第二连接轴324,第一拉绳3222将所有的固定板322串联起来后绕过第二连接轴324,绕过第二连接轴324的第一拉绳3222将所有的固定板322依次串联起来,第一拉绳3222的两端最终缠绕于第一连接轴上323上,第一连接轴323转动连接于支架321内。

参见图3和图4,第一连接轴323的一端连接有驱动固定板322转动的驱动组件325。第一连接轴323的两端延伸至支架321的两侧并与支架321的两侧转动连接,驱动组件325包括固设于第一连接轴323上的齿轮3251,齿轮3251上啮合有驱动齿轮3251转动的螺杆3252,螺杆3252的一端延伸出支架321并固设有一个手持部3253,齿轮3251和螺杆3252的外侧套设有一个防护罩3254,防护罩3254能够使螺杆3252和齿轮3251在转动的过程中连接更紧密。转动手持部3253,带动螺杆3252转动,从而可带动第一连接轴323转动,第一连接轴323拉动扭簧3231向一个方向转动,即可带动固定板322转动,使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形成间隙,使外界的风可从固定板32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车内;同时转动手持部3253,可调节相邻的两块固定板322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而可控制进入车内的风速。参见图5,需要将天窗11关闭时,可反向拧动手持部3253,使前一块固定板322的卡槽3224可卡接于后一块固定板322上,使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连接更紧密,防止风从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进入到车内。滤网33固定连接于支架321上,滤网33能够防止风将外界的碎屑等从固定板322之间间隙带入到车内。

使用原理:需要将天窗11完全打开时,可将支架321滑移至固定架31远离天窗11的一端;需要关闭天窗11时,可将支架321滑移至天窗11的位置处,并转动手持部3253,使固定板322之间相互卡接,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不形成间隙;需要有少量的风进入到车内时,可转动手持部3253,使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形成间隙,使风能够从间隙进入到车内,转动手持部3253还能方便控制相邻的固定板322之间形成的间隙的大小,以便控制进入到车内的风的大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