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系统、用于制造经装饰的机动车车身的方法和机动车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27214发布日期:2020-08-05 01:1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装饰系统、用于制造经装饰的机动车车身的方法和机动车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尤其a柱的装饰系统、一种用于制造经装饰的机动车车身的方法以及一种机动车尤其轿车。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用于制造产品的不同构件的数量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因素。每个额外的构件导致更高的工具成本、材料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装配成本。出于该原因,通常致力于节省构件,而在此不必忍受在功能性方面的损失。对此,一种可行性方案提供组合件的模块化。在此,各个构件如此设计,使得这些构件可以与多个不同的构件组合。以这种方式,例如构件在不同产品中作为相同部件使用。模块化进一步提供了个性化可行性方案,因为单个的模块化的构件可以相应于其特性来选择和装入。

存在用于机动车柱的不同的装饰方案。机动车柱通常朝向机动车内部空间借助多个必要时彼此固定的装饰部件进行装饰。它们以合适的方式固定在车辆柱或其它机动车内部部件处。在此,典型的要求是使间隙最小化,从而实现视觉上吸引人的、均匀的缝图案。

de10200888a1描述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仪表板的侧面和门柱之间的中间空间的覆盖件。此外,该覆盖件在仪表板的高度上装饰门柱,并且如此设计成,使得该覆盖件在门打开时覆盖在仪表板和门柱之间的可见的缝间隙。覆盖件可固定在仪表板的侧端部处并装饰侧端部。

de102010005026a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a柱装饰件的容纳装置,该容纳装置与仪表板的侧边缘区域相邻地布置。装饰件通过其下边缘区域插入弹性的装配部件中来保持。该装配部件可置入到除霜器通道的u形槽中。以此方式,在该装饰件与相邻的扬声器挡板和空气留出口之间的噪声解耦是可能的。

ep1190909b1描述了一种具有用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的柱装饰件的固定系统。该柱装饰件包括用于覆盖柱的装饰部件以及用于对在机动车的配电板(或控制板,即schalttafel)和柱装饰件之间的过渡处的间隙进行公差补偿的器件。这些可以具有导向接合件,该导向接合件带有增厚部或肋,用于接合到导向槽中,该导向槽布置在配电板中。以这种方式实现了吸引人的外观,而在构件之间没有可见的间隙。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饰系统的各个方面在图1和图2中示出,它们分别示出了在装配状态下的装饰系统10以及仪表板40。为了改善清楚性,分别切出仪表板40的中间区域,并且仅示出在仪表板40与仪表板40的右侧和左侧处的装饰系统10的相应部件之间的相应侧面的过渡区域。

在图1中,相应a柱的装饰件由中间部件21和布置在其下方的下部件20组成。这些中间部件和下部件借助分界缝70彼此分开。下部件20的上棱边以及中间部件21的下棱边具有相应的彼此贴靠的贴靠区域30、31,由此下部件20和中间部件21共同构造封闭的轮廓,该轮廓可以通过不同的缝类型以接连或重叠的方式示出。

可以看出,仪表板40在驾驶员侧60上具有比在副驾驶员侧61上更高的下棱边或下侧、即更高的z-水平,如借助方向z表示的那样。在驾驶员侧60上,仪表板40的下棱边位于上部高度水平75上,而该下棱边在副驾驶员侧61上位于下部高度水平77上。出于这个原因,为了防止在下部件20和仪表板40之间产生可见的间隙,分界缝70在右侧和左侧须布置在不同的高度水平上。这将导致在其高度方面布置不同设计的下部件20的必要性。

根据希望在驾驶员侧60和副驾驶员侧61的相同高度水平上实现分界缝时,须选择第三下部高度水平77,其中,在驾驶员侧60上在下部件20和仪表板40之间形成明显可见的间隙67。

因此,对于不同的、其下棱边例如可以位于中间高度水平76上的仪表板,还使用相同类型的下部件20是不可行的。

图2示出了类似的设计方案。所示的构件系统12包括仪表板40以及在右侧和左侧的每一侧上分别包括第一中间部件21和下部件20用于装饰a柱。在驾驶员侧60的下部件20处布置有发动机罩开启器65。在此,仪表板40的下棱边44的高度水平在驾驶员侧60上也高于在副驾驶员侧61上。同时,在此在右侧和左侧分别布置有对称的下部件20。清楚的是,在驾驶员侧60上构造有可见的间隙67。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饰系统、一种用于制造经装饰的车身的方法和一种机动车,它们使得以特别简单、成本适宜和可变的方式装饰机动车柱成为可能。

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饰系统、根据权利要求5的用于制造经装饰的车身的方法和根据权利要求6的机动车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2-4中说明了装饰系统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7-10中说明了机动车的设计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尤其a柱的装饰系统。该装饰系统包括一个下部件和一个第一中间部件。所述下部件和第一中间部件具有彼此互补地构造的贴靠区域并且能够如此相对于彼此定位,使得它们共同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该装饰系统包括第二中间部件,该第二中间部件在形状和/或尺寸上不同于第一中间部件并且该第二中间部件具有与下部件的贴靠区域互补地构造的贴靠区域。下部件和第二中间部件可如此相对彼此定位,使得它们共同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

下部件和中间部件是机动车柱装饰件的元件。下部件如此设计,使得它可以与不同的中间部件组合。为此,如此选择在下部件和中间部件之间的分界缝,使得机动车的仪表板(所述仪表板待布置在机动车中的中间部件旁边或者尤其是布置在两个中间部件之间)接触这个中间部件或这些中间部件或者以相对于所述中间部件的最小(或最小限度,即minimal)的间距布置或可布置。最小间距是这样的、在1cm以下的数量级中的、尤其是几毫米的间距。可行的是,下部件和第一或第二中间部件以小的且典型恒定的间距沿着其相应的纵向延伸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彼此定位。然而,这个下部件或这些下部件不接触仪表板或以大于与该仪表板的最小间距的间距布置。

下部件和相应的中间部件具有相应的贴靠区域,其中,下部件的贴靠区域与相应的中间部件的贴靠区域互补地构造,反之亦然。在形状和/或尺寸方面的互补的贴靠区域的较小偏差是允许的。例如指的是,下部件和相应的中间部件的相应棱边具有互补的形状。这些棱边设置成,彼此贴靠或者以所述的彼此间的最小间距布置,从而构造相应的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换句话说,下部件和第一中间部件或下部件和第二中间部件的相应的互补的贴靠区域基本上彼此贴靠,或者彼此间隔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下部件和相应中间部件的布置尤其在将装饰系统的部件按规定布置在机动车中时实现。在按规定的布置中,仅该下部件和中间部件中的一个布置在一机动车中,而另一中间部件连同另外的下部件设置用于装配在另一机动车中。在此,这两辆机动车具有不同地成形或设计的仪表板,所述仪表板相应由不同地设计的中间部件包围或可被包围。备选地,在这方面描述的整个装饰系统可以用于在一机动车中的布置,其中,第一中间部件布置在驾驶员侧或副驾驶员侧,而第二中间部件布置在相应的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借助相应不同地成形的相应中间部件来装饰仪表板的不同形状,从而可以使用共同的下部件。尤其是,下部件和相应的中间部件如此设计,使得借助它们可以实现中间部件和下部件之间基本无缝的、视觉上吸引人的过渡。

下部件和相应的中间部件典型地用于a柱的位于内部的、也就是朝向机动车内部空间的装饰(或装饰件,即verkleidung)。下部件尤其如此设计,使得它布置在中间部件的下方。在中间部件上方可以延伸有上部件,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的上部区域。下部件的与第二中间部件互补的形状尤其对应于其与第一中间部件互补的形状。

第一和第二中间部件区别例如在于以下特性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尺寸、形状、构件高度、构件宽度、贴靠区域的设计、按规定的装配状态下的相应下棱边的位置或高度水平、在按规定的装配状态下指向仪表板方向的侧棱边的位置。

在装饰系统的一个设计方案中,下部件和相应的中间部件如此设计,使得下部件与第一中间部件和第二中间部件中的相应一个如此地连接或可连接,使得下部件和第一中间部件或下部件和第二中间部件的相应的互补的贴靠区域基本上彼此贴靠或彼此最小地间隔。

固定可以在互补的贴靠区域中实现。该连接如此实现,使得相应互补的贴靠区域共同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例如,在互补的贴靠区域中,下部件与相应的中间部件的重叠可以实现。

这种设计带来的优点是,所述构件彼此靠近地且相对于彼此固定,从而其相应的位置是持久且牢固的。

装饰系统的另一种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下部件包括两个以在80°至135°之间、尤其在90°至120°之间的角度α彼此定向的区段。角度α在垂直于下部件的纵向延伸布置的剖面中测量。由此,在按规定布置下部件在机动车中时,下部件的第一区段基本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定向。下部件的第二区段以其延伸方向的一个分量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

下部件的第一和第二区段可构造共同的边界棱边。尤其是,下部件的贴靠区域通过第一和第二区段的共同的边界棱边构造。该边界棱边可以连续地设计并且如此地将两个区段在没有位于其间的中断的情况下彼此连接。

下部件的两个区段相互连接。例如,下部件可以具有一个限定角度α的弯折。在下部件的区段之间可以布置有棱边,该棱边例如是倒圆的。这些区段不必必要地平面成形。足够的是,所述区段具有相应的至少一个区域,该区域与相应的另一区段的其它区域构造相应的角度。

第一区段尤其用于与具有装饰系统的机动车的行驶方向相反地朝向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上的机动车柱的局部的装饰。该第一区段位于在仪表板旁侧坐在机动车内部空间中的人员的视野内。第二区段可以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即行驶方向,或者与其偏离地如此倾斜地伸延,使得第二区段以其延伸方向的一个分量指向车辆的中心纵轴的方向。通常,它延伸到仪表板下方。第二区段的边界棱边尤其贴靠仪表板的下侧或下棱边处或与其最小地间隔。

下部件的纵向延伸描述了下部件的这样的伸展,在其中下部件具有最大的长度伸展。该纵向延伸在按规定布置在机动车中时布置在平行于车辆的纵轴以及竖直轴定向的平面中。关于平行于车辆的横向轴以及竖直轴定向的平面,下部件的纵向延伸沿着行驶方向观察向后倾斜或者基本上竖直地定向。

第一区段基本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定向。例如,通过第一区段的表面限定的平面以其延伸方向的一分量基本上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伸延。

尤其地,第一和第二中间部件的相应的贴靠区域具有与下部件的区段对应的区段,使得相应的中间部件的边界棱边和下部件的边界棱边在按规定装配的状态下构造角度地彼此贴靠或者彼此间以最小间隔定位。中间部件在相应贴靠区域的区域中,即在其下侧处,尤其具有比位于其上的区域的扩大的横截面或更大的宽度。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优点是,下部件一直伸延到仪表板的下方并且在此实现了无间隙的视觉上吸引人的过渡。

装饰系统的另一种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下部件的第二区段具有边界棱边,其中,该边界棱边相对于剖面至少局部地以在20°和60°之间、尤其在30°和50°之间的角度β布置。

例如β为大约45°。该边界棱边尤其在按规定装配在机动车中时布置在上方,从而它与仪表板的下侧或下棱边接触或与其最小间隔地布置。换句话说,下部件的突出直到仪表板下方的第二区段的上棱边倾斜向上伸延。

这带来的优点是,一方面可实现还更吸引人的缝图案,因为构件之间的过渡终止于仪表板下方不可见的区域中。另一方面,通过倾斜的上棱边使下部件的装入变得容易,因为以这种方式可以特别简单地将下部件置于已经装配的仪表板下方。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用于制造经装饰的机动车车身的方法。在此提供一种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尤其a柱的装饰系统。这包括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其中,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具有彼此互补地构造的贴靠区域,并且中间部件和下部件如此相对于彼此定位,使得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共同地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在此,下部件和中间部件是如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的下部件和中间部件。此外,提供一种具有机动车柱、尤其a柱的机动车车身。装饰系统的下部件以及中间部件如此布置在该机动车车身处,使得它们相应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其中,尤其在布置下部件之后进行中间部件的布置。也可以在布置下部件之前进行中间部件的布置。

尤其是车身具有仪表板或者说仪表板已经装配在车身中。在此,中间部件和仪表板的侧边界可以具有相应互补的形状区域,这些形状区域至少局部地基本上相互贴靠或者彼此间隔最小。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装饰系统包括一个下部件和一个中间部件,它们共同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该装饰系统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装饰系统的一部分,该装饰系统额外地包括另一中间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分配系统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的下部件,这些下部件相应设置用于与第一以及第二中间部件的组合。这尤其是可行的,以将装饰系统同样提供用于右置转向(或右舵车,即rechtslenker)和左置转向(或左舵车,即linkslenker)。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机动车,尤其轿车。该机动车具有至少一个装饰系统,用于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尤其a柱。该装饰系统包括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其中,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具有彼此互补地构造的贴靠区域,并且中间部件和下部件如此地相对于彼此定位,使得下部件和中间部件共同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下部件和中间部件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柱、尤其a柱。在此,下部件和中间部件是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限定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的下部件和中间部件。

机动车尤其包括机动车柱。同样如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那样,此处装饰系统也包括仅一个下部件和一个中间部件用于共同布置在机动车柱处。

尤其该下部件和仪表板不触碰或接触。例如,它们具有至少1cm的间隔。

机动车的一种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机动车具有仪表板。仪表板的侧边界和中间部件具有相应至少局部地在形状上互补的形状区域,所述形状区域至少局部基本上相互贴靠或者彼此最小地间隔。

换言之,该中间部件如此用于a柱的局部的装饰,使得该中间部件侧向联接到仪表板处。每个中间部件的至少相应的一个区域具有与仪表板的侧边界在形状上互补地构造的形状区域。相应的形状区域在此沿着至少一个方向在空间中互补地设计。这用于实现机动车的仪表板和内装饰件之间视觉上吸引人的过渡。对于每个形状区域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区段,所述区段不与其它部件的相应的形状区域互补地成形。

在此,仪表板的侧边界基本上在平行于车辆的竖直轴以及纵轴伸延的平面中伸延,并且也可以称为仪表板的窄侧,因为该侧边界在按规定的使用中在右侧或左侧限界仪表板。例如,侧边界包括仪表板的一个侧面,该侧面可以基本上竖直伸延地布置,并且由具有形状区域的仪表板的侧棱边来限界。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优点是,仪表板可以借助相应的中间部件以简单的方式并且视觉上吸引人地被包围。

机动车的另一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该中间部件突出于仪表板的下棱边或下侧。

换句话说,中间部件向下突出超过仪表板的下棱边或下侧。在仪表板下方可构造有接片的突出的区域中尤其布置下部件的相互成角度布置的第一和第二区段。

仪表板的下棱边或下侧在按规定将仪表板布置在机动车中时位于仪表板的侧边界之间其下边缘处。

该设计方案的优点是,在下构件和中间构件之间的根据本发明的分开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并且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使用带有相同下部件的不同的中间部件。

在机动车的另一设计方案中,中间部件和仪表板如此设计,使中间部件的形状区域局部地基本上贴靠在仪表板的下棱边或下侧处或者与其最小地间隔。

尤其地,中间部件具有弯折或棱边,其将中间部件的形状区域的两个区域彼此隔开。在此,仪表板的窄侧与构造中间部件的形状区域的第一区域的边界棱边相邻地布置,并且下棱边或下侧与构造中间部件的形状区域的第二区域的边界棱边相邻地布置。

换言之,仪表板在其中布置中间部件的区域中沿着机动车的横向轴和竖直轴的方向被相应的中间部件包围。中间部件的随之而来的形状元件也称为接片,该形状元件在按规定使用时在仪表板的下方向内或向前在机动车中延伸。

该设计方案具有的优点是,仪表板的通过相应中间部件实现的、沿着两个方向伸延的包围带来还更有价值的视觉的整体印象。

该机动车可以具有两个装饰系统,其中,每个装饰系统至少局部地装饰机动车的a柱。装饰系统的下部件可以相对于沿车辆纵向和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镜像对称地设计。

相应的下部件尤其还镜像对称地布置。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两个下部件是相同的。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优点是,可以节省另外的构件,因为下部件对于右置转向以及左置转向可以相互(或交换地、即wechselseitig)使用。这可以进一步降低设计和生产成本。在仪表板的设计中还可以实现更大的可变性,因为仪表板的右边界和左边界或者相应下棱边或下侧的右区域和左区域不必一定实施成对称的。例如,仪表盘可以在右侧上比在左侧上更远地向下延伸,这通过相应中间部件的适当的设计而不影响下部件。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来阐述本发明。

其中:

图1示出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饰系统在装配状态下的透视视图,

图2示出了由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另一装饰系统在装配状态下的透视视图,

图3示出了在装配状态下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在展开(或开发,即entwicklung)时的中间状态的透视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的透视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在装配状态下的透视视图,以及

图6示出了用于右置转向机动车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10的一种设计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2上已经探讨了现有技术的认识。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的第一结构72和第二结构73,其中,不同的结构72和73描述了不同的车辆。为了提升清楚性,在附图1、2、3和5中分别切出仪表板40的中间区域并且仅示出仪表板40与在仪表板40的右侧和左侧处的装饰系统10的相应部件之间的相应的侧面的过渡区域。z方向相应作为箭头示出。

可以看出,不同的车辆具有不同设计的仪表板40。相应地,第一中间部件21以及第二中间部件22不同地表现。相反的是,相应下部件20的设计是共同的,其在两个结构72、73中是相同的。因此,下部件20的布置在下部件20的上棱边处的贴靠区域30在两种结构72、73中位于共同的分界缝70的高度水平上,该分界缝在此也称为z-缝。在两种结构72、73中,下部件20在驾驶员侧60上相应包括发动机罩开启器65和在脚部空间底部处的相应的联接部。

在第一结构72中明显的是,相应第一中间部件21向下引导直至分界缝70的高度水平。以这种方式可以在下部件20与第一中间部件21之间不产生可见的间隙的情况下补偿仪表板40的下棱边44的在右侧和左侧不同的高度水平。

由此在驾驶员侧60上形成接片25,该接片构造第一中间部件21的在仪表板下方向内或向前突出的第二区段。第一中间部件21的第一区段布置在其左边并且基本上沿着机动车横向方向、即平行于观察平面定向。

在第二结构73中,至此没有实现第二中间部件22直到分界缝70的高度的向下引导。因此,在这里在第二中间部件22的贴靠区域32和下部件20的贴靠区域30之间能看到间隙67,需要通过匹配第二中间部件22来闭合该间隙。

这里所示的结构72、73是涉及左置转向的示例性图示。当然,相同的图示在关于沿着车辆纵向和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镜像的实施方案中相应地对于右置转向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相应的下部件20(其可以是这里所示的下部件20的镜像型式或者不同实施的下部件)可以与相应的第一和第二上部件21、22组合。

例如,在第一结构72的如所描述的镜像的图示中可得到右置转向结构,在其中,与下部件20不同的右置转向下部件与又与第一上部件21不同的第一右置转向上部件组合并且共同构造至少几乎封闭的轮廓。在第二结构73的如所描述的镜像图示中,所描述的来自镜像的第一结构72的右置转向下部件可以与第二右置转向上部件结合,所述第二右置转向上部件不同于第二上部件22以及第一右置转向上部件。在此明显的是,在某些结构中对于右置转向以及对于左置转向可以使用不同的中间部件,而在其他结构中对于右置转向以及对于左置转向可以将相应的中间部件实施为相同部件。独立于此,可行的是与相应的不同的下部件的组合,如通过右或左转向性所预定的那样。

图4示出两个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的部件,即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21和布置在其下方的下部件20。这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待装配在机动车中的装饰系统10的示例性设计方案。在此,相应的第二中间部件(其同样如这里所示的带有相应下部件20的第一中间部件21那样可构造出封闭的轮廓)可布置在其它机动车中且因此未示出。

可以看出,a柱覆盖件通过相应具有弯折的分界缝70划分成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21和下部件20。在此,分界缝70的高度水平如此选择,使得在此未示出的仪表板仅被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包围并且在下部件20和仪表板之间绝不存在接触。

第一中间部件21和下部件20具有相应彼此互补地构造的贴靠区域30、31。不仅在驾驶员侧60而且在副驾驶员侧61,相应的待布置在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处的装饰系统10构造了封闭的轮廓。在此,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21以及下部件20相互连接,从而相应的贴靠区域30、31关于彼此的相对位置被固定。

相应下部件20具有相应的两个区段301、302,这两个区段以大约100°的角度α彼此定向。在此,角度α在垂直于下部件20的在此竖直示出的纵向延伸50伸延的剖面55中来测量。为了使角度α更清楚可见,在剖面55上标出了第二区段302的投影57。在基本上沿着车辆横向方向伸延的第一区段301以及在在此未示出的仪表板下方倾斜延伸的第二区段302之间构造有倒圆的棱边。

第二区段302的上边界棱边相对于剖面55倾斜向上地、即以大约40°的角度β伸延。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21在其位于其下方布置的下部件20的第二区段302上方的区域中相应地具有接片25,该接片设置用于,也基本上贴靠在待布置在装饰系统10之间的a柱装饰件的下侧或下棱边处或者与其最小间隔地布置。在此,也可以实现不同的缝类型,尤其是借助相应构件的接连的或重叠的布置。

为了提高清楚性,仅针对驾驶员侧60示出和描述了所述细节,但当然类似地适用于副驾驶员侧61。

图5示出了在装配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10,该装饰系统通过对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图2中的装饰系统的改进而制成。在此也可看到,相应的第一中间部件21在下部区域中具有接片25。这些是仪表板40的侧边界42和第一中间部件21的相应在形状上互补的形状区域的延续部。第一中间部件21通过这些形状区域(仪表板40的侧边界42在此略微凸起地示出)贴靠在仪表板40处。除了形状区域的竖直的第一区域外,这些形状区域还具有与其成角度布置的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向下突出于仪表板40的下棱边44并且作为相应的接片25的区域贴靠在下棱边44处。

下部件20和第一中间部件21的贴靠区域30、31以及第一中间部件21的相应第一区段301和第二区段302类似于图4地设计,在此参考图4。

应指出,驾驶员侧60和副驾驶员侧61的各个组件的高度水平中的可能的差异归因于所选图示的透视扭曲。

以这里所示的方式,尽管使用了不同的仪表板40,但是下部件20可以在不同的车辆中实施为相同部件。这些部件的区别例如在于其宽度、其高度和/或在根据规定的装配状态下其下棱边44的高度位置,也称为z-水平。

换句话说,下部件20模块化地可用于不同设计方案的仪表板40,因为相应的差异可以通过相应中间部件21、22补偿并且中间部件21、22可以与不同的下部件20使用。

图6示出用于右置转向的根据本发明的装饰系统10的类似设计方案。图5中的图示关于沿着车辆纵向和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平面被镜像。因此,驾驶员侧60布置在右侧上,并且副驾驶员侧61布置在左侧上。这尤其在如下方面变得明显,即,发动机罩开启器65位于右侧上。

右置转向中间部件23相应为图5的第一中间部件21的关于所描述平面的镜像型式。在此示出的右置转向下部件205在此示出的设计方案中是图5的下部件20的对应镜像型式。然而可以是同样好地替代性设计的右置转向下部件205。因此,显然的是,不同的下部件可以与相同的中间部件、在此与相同的右置转向中间部件23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装饰系统10

构件系统12

下部件20

右置转向下部件205

第一中间部件21

第二中间部件22

右置转向中间部件23

接片25

下部件的贴靠区域30

第一区段301

第二区段302

第一中间部件的贴靠区域31

第二中间部件的贴靠区域32

仪表板40

仪表板的边界42

仪表板的下棱边44

下部件的纵向延伸50

剖面55

投影57

驾驶员侧60

副驾驶员侧61

发动机罩开启器65

间隙67

分界缝70

第一结构72

第二结构73

上部高度水平75

中间高度水平76

下部高度水平77

角度α

角度β

z方向z。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