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90107发布日期:2019-10-15 21: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



背景技术:

满亏电池换电过程是一种电动汽车快速充能的方式,具体而言,是指通过换电设备将电动汽车的亏电电池换下,并即刻换上满电电池,换电站则是实现电动汽车的满亏电池换电的场所。

电动汽车在满亏电池换电过程中,需要先将电力不足的电动汽车驶入引导定位车道中,然后将亏电电池从汽车上取下,同时再将满电电池从充电仓中取出更换到汽车上,而换下的电池需要放入充电仓中进行充电以备循环使用。

现有的换电站大多采用一个充电仓对应一组引导定位车道或者两组及以上的充电仓对应一组引导定位车道的布局方式,由于充电仓既承担电池的充电功能,还承担对电池进行仓储的作用,这就使得充电仓往往占地面积较大,从而导致现有的换电站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单组充电仓的利用率低下,从而使得土地使用率较低,提高了设备成本及土地成本;其次,电池在电池仓中与充电插头进行对接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充电效率低下;再次,在换电过程中,电池频繁地进出充电仓,而现有的充电仓缺少对电池进行快速、精准的定位功能;最后,换电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导致换电效率低下。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其采用双车道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单组充电仓的充电及储藏能力,提高了换电效率,降低了设备成本及土地使用成本;在提高充电接头运动行程以提高对接效率的同时,还能够适当降低插拔机构的高度尺寸,减小其在充电层上占用的高度空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充电仓容纳电池的能力;提高了换电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电效率。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双车道式换电站,包括:

两组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引导定位车道;以及

设于两组所述引导定位车道之间的充电仓,所述充电仓包括:

第一充电架;以及

第二充电架,其与所述第一充电架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搬运通道,

其中,所述搬运通道中设有用于取放电池的码垛机,所述码垛机与所述引导定位车道间设有至少一台往返于两者间的电池搬运小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充电架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架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供电池充电的电池仓,每个所述电池仓中均设有用于实现电池与电源快速通断电的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包括:

安装架,其固定设于所述电池仓中;

充电接头组件,其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以及

插拔传动组件,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并且所述插拔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架及所述充电接头组件传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插拔传动组件包括:

插拔驱动器,其尾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上;

第一摇杆,其一端与所述安装架转动连接;以及

第二摇杆,其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头组件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摇杆与所述第二摇杆相交并且在两者的相交点处相铰接,所述插拔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摇杆与所述第二摇杆的相交点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充电架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架上具有浮动定位仓,浮动定位仓中设有浮动定位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浮动定位机构包括:

至少三个周向布置的浮动定位块,其固定设于所述浮动定位仓中;以及

偶数个导向定位单元,其固定设于所述浮动定位仓的外周边缘;

其中,两两所述导向定位单元组成导向组件,每组所述导向组件中的导向定位单元相对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导向定位单元包括:

固定设置的导向驱动器;

与所述导向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导向块,

其中,所述导向块在所述导向驱动器的驱动下可沿竖直方向选择性升降。

优选的是,所述浮动定位块包括:

固定设置的底板;

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三个浮动单元;以及

由所述浮动单元所支撑的定位盘,

其中,所述底板的外周固接有裙部,该裙部在所述底板的外周上结合该底板并且从该底板的外周向上延伸,以将所述浮动单元及所述定位盘均容纳于其中。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盘与裙部之间放射状地连接有至少三根弹性维持件。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定位车道包括:

引导斜坡;

上升斜坡,其与所述引导斜坡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引导斜坡与上升斜坡之间的换电通道;以及

车身引导装置,该车身引导装置成对地设于所述引导斜坡和/或上升斜坡上,

其中,每对所述车身引导装置平行且相对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车身引导通道。

优选的是,所述换电通道中设有与所述引导斜坡相接的前轮定位举升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前轮定位举升机构包括:

定位机构;

支撑板,其与所述定位机构滑动连接;以及

横移驱动器,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机构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往复滑移;

顶升机构,其与所述支撑板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及定位机构往复升降,

其中,所述顶升机构的数目与定位机构的数目相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机构包括:

支撑组件,其上形成有与车轮外周相适配的定位凹槽;以及

横移导轨,其安装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底部并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横移导轨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顶升机构包括:

顶升导轨,其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

顶升斜块,其与所述顶升导轨滑动配接;以及

顶升驱动器,其与所述顶升斜块传动连接,

其中,顶升斜块在顶升驱动器的驱动下沿着顶升导轨往复滑移。

优选的是,所述顶升斜块的一侧形成有顶升斜面,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支撑有顶升杆,所述顶升杆的底部与所述顶升斜块始终保持滚动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换电通道中设有换电平台,所述换电平台包括:

电池横移组件;以及

围绕所述电池横移组件设置的至少三组托平机构,

其中,托平机构包括:

托举臂、传动结构、旋转轴、锁定结构;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托举臂在展开状态及收拢状态间选择性切换的托平驱动组件。

优选的是,所述托举臂包括用于抵触车底的托举部、悬臂;所述托平驱动组件通过所述传动结构连接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悬臂固定连接;所述锁定结构用于在所述托举部托举车底时锁定,以使得所述托举臂无法旋转;

所述托平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以使得所述托举部旋转后可部分或全部收拢于换电平台基准平面以下。

优选的是,所述锁定结构包括棘轮、止回杆、夹持结构;

所述棘轮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止回杆上设有与所述棘轮配合的卡钩;所述托举臂托举汽车时,所述夹持结构锁定所述止回杆,以使得所述止回杆的卡钩阻挡所述棘轮回转;所述托举臂回收时,所述夹持结构解锁所述止回杆,以使得所述棘轮脱离所述止回杆的卡钩后可回转。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首先,其采用双车道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单组充电仓的充电及储藏能力,提高了换电效率,降低了设备成本及土地使用成本;

其次,在提高充电接头运动行程以提高对接效率的同时,还能够适当降低插拔机构的高度尺寸,减小其在充电层上占用的高度空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充电仓容纳电池的能力;

最后,提高了换电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换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引导定位车道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导向定位单元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块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块隐藏了第二盖板后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块的纵向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浮动定位块的爆炸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托平机构处于竖直状态时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托平机构的右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托平机构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前轮定位举升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前轮定位举升机构的左视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车身引导装置与引导斜坡相配合时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车身引导装置与引导斜坡相配合时的左视图;

图19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出的双车道式换电站中车身引导装置与引导斜坡相配合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双车道式换电站包括:

两组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引导定位车道100;以及

设于两组所述引导定位车道100之间的充电仓200,所述充电仓200包括:

第一充电架210;以及

第二充电架220,其与所述第一充电架210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搬运通道,

其中,所述搬运通道中设有用于取放电池的码垛机300,所述码垛机300与所述引导定位车道100间设有至少一台往返于两者间的电池搬运小车26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架210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架220上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用于供电池充电的电池仓,每个所述电池仓中均设有用于实现电池与电源快速通断电的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500。

结合图3及图4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500包括:

安装架510,其固定设于所述电池仓中;

充电接头组件,其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510上;以及

插拔传动组件,其安装于所述安装架510上并且所述插拔传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架510及所述充电接头组件传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充电接头组件能够在所述插拔传动组件的驱动下沿安装架510往复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插拔传动组件包括:

插拔驱动器543,其尾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510上;

第一摇杆541,其一端与所述安装架510转动连接;以及

第二摇杆542,其一端与所述充电接头组件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摇杆541与所述第二摇杆542相交并且在两者的相交点处相铰接,所述插拔驱动器543的动力输出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摇杆541与所述第二摇杆542的相交点处。

参照图3,所述安装架510上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轨道513,所述充电接头组件滑动安装于所述导向轨道513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摇杆541与所述第二摇杆542在所述插拔驱动器543的驱动下在合拢状态及张开状态间往复切换,从而使得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在所述插拔驱动器543的驱动下沿所述导向轨道513往复升降。

参照图3及图4,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包括:

接头安装架520,其与导向轨道513滑动连接;

充电接头530,其安装于接头安装架520之上。

进一步地,当所述充电接头组件位于最高处时,第一摇杆541与第二摇杆542呈合拢状态,当所述充电接头组件位于最低处时,第一摇杆541与第二摇杆542呈张开状态。从而使得当所述充电接头组件位于最高处时,充电接头530与充电仓上的电源接头相分离,而第一摇杆541与第二摇杆542呈合拢状态,大大减小了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500在充电层中占用的高度空间,而当第一摇杆541与第二摇杆542呈张开状态时,所述充电接头组件向下运动的总行程较大,能够满足快速插拔需求。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摇杆541上开设有容纳槽5411,当第一摇杆541与第二摇杆542呈合拢状态时,第二摇杆542能够部分或整体收拢于容纳槽5411中。进一步减小了电池充电快速插拔机构500在充电层中占用的高度空间。

进一步地,容纳槽5411贯穿第一摇杆541的上下表面。

参照图1,安装架510的旁侧固接有相对设置的左立板511及右立板512,左立板511与右立板512平行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容纳空间,第一摇杆541及第二摇杆542设于所述容纳空间之中。

进一步地,插拔驱动器543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旁侧,导向轨道513设于左立板511和/或右立板512的外侧。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左立板511和右立板512的外侧均设有导向轨道513。

结合图1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搬运通道中设有码垛机300,码垛机300的顶部及底部分别滑动连接有上导向轨道370及下导向轨道380,上导向轨道370及下导向轨道38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搬运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一致。码垛机往返于第一充电架210与第二充电架220之间,以完成满亏电池的取放作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架210和/或所述第二充电架220上具有浮动定位仓250,浮动定位仓250中设有浮动定位机构400。

结合图1、图5及图6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浮动定位仓250中设有浮动定位机构400,所述浮动定位机构400包括:

至少三个周向布置的浮动定位块410,其固定设于所述浮动定位仓250中;以及

偶数个导向定位单元420,其固定设于所述浮动定位仓250的外周边缘;

其中,两两所述导向定位单元420组成导向组件,每组所述导向组件中的导向定位单元420相对设置。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浮动定位工位250设于最底层所述电池仓处。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浮动定位块410设有四个,且两两浮动定位块410相对设置,以使得四个浮动定位块410呈矩形分布。

参照图7及图8,导向定位单元420包括:

固定设置的导向驱动器421;

与导向驱动器421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导向块422,

其中,导向块422在导向驱动器421的驱动下可沿竖直方向选择性升降。

进一步地,导向驱动器421的顶端固接有导向柱423,导向柱423的顶端形成有锥形导向面。在电池送入充电架220上的浮动定位工位250处时,浮动定位块410可以对电池提供x轴、y轴及z轴三个方向的浮动支撑力,而导向定位单元420用于对电池进行导向定位,具体地,电池的底部设有与导向柱423相对应的定位孔,电池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缓慢下降,在其下降过程中,导向柱423在其顶部锥形导向面的导向左右下被导入至电池底部的定位孔中,进而完成了电池的浮动定位。

参照图7~图10,浮动定位块410包括:

固定设置的底板411;

设于底板411上的至少三个浮动单元413;以及

由浮动单元413所支撑的定位盘414,

其中,底板411的外周固接有裙部412,该裙部412在底板411的外周上结合该底板411并且从该底板411的外周向上延伸,以将浮动单元413及定位盘414均容纳于其中。

参照图8,定位盘414与裙部412之间放射状地连接有至少三根弹性维持件415。通常,定位盘414设于裙部412的中心处,弹性维持件415能够使得定位盘414始终保持在裙部412的中心处。

进一步地,定位盘414的中心处向上凸起形成有定位块4141,弹性维持件415放射状地连接于定位块4141与裙部412之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维持件415设有四根,相邻两根弹性维持件415间的夹角呈90°。采用这种结构,能够使得定位块4141受到的弹性恢复力大小、方向均衡,提高了定位块4141保持中心度的能力。

参照图11及图12,定位盘414的正上方设有第一盖板417,第一盖板417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让位通孔4171,当第一盖板417覆盖于定位盘414之上时,定位块4141穿过第一让位通孔4171后向上突出。

进一步地,第一盖板417的正上方设有覆盖于弹性维持件415上的第二盖板416,第二盖板416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让位通孔4161,当第二盖板416覆盖于弹性维持件415之上时,定位块4141穿过第二让位通孔4161后向上突出。

参照图9~图12,第一盖板417与第二盖板416间支撑有至少三根支撑块419,从而使得第一盖板417与第二盖板416间形成有用于容纳弹性维持件415的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定位块4141上固定连接有垫块418,垫块418突出于第二盖板416的顶面。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垫块418由硅胶或橡胶等一些具有一定附着力的弹性材料制成。

结合图1及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本案所述的二次周转式充电仓2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所述电池搬运小车260设于所述搬运通道的旁侧,所述搬运通道中设有用于取放电池的码垛机300,每个所述电池仓均设有用于检测此电池仓中有无电池的电池传感器,所述电池传感器、电池搬运小车260及码垛机300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本案中的优势在于,可集中又独立地对每个电池仓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同时又可以通过所述电池传感器时时监控每个电池仓内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充电状态,并将该充电状态转化成电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从而能够保证每个所述电池仓中的电池在充电完成时及时断电及在充电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及时发现,进而通知码垛机300及时地将该问题电池从该电池仓中取出放置于电池搬运小车260上,使得电池搬运小车260能够及时地将问题电池送出充电站,保证了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防止由于问题电池导致充电过程的中止。

结合图1、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引导定位车道100包括:

引导斜坡110;

上升斜坡120,其与所述引导斜坡110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形成位于所述引导斜坡110与上升斜坡120之间的换电通道130;以及

车身引导装置160,该车身引导装置160成对地设于所述引导斜坡110和/或上升斜坡120上,

其中,每对所述车身引导装置160平行且相对设置以形成位于两者之间的车身引导通道。通常,所述换电通道130中设有换电平台600,当车身被抬升起合适高度后,换电平台600开始车身底盘上的亏电电池换下并替换上满电电池。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引导通道通往所述换电通道130。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斜坡110和上升斜坡120的上表面均成对地固定设置有所述车身引导装置160,从而使得电动汽车在通过所述上升斜坡120驶入所述换电通道130及通过引导斜坡110驶出所述换电通道130的过程中,均能受到所述车身引导装置160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引导通道的中心线上设有用于检测车身在所述车身引导通道中是否居中的对中传感器及偏置报警器,所述对中传感器与偏置报警器电连接。换电时,车头从上升斜坡120驶入,前轮依次经过后轮定位举升机构150及换电平台600后被定位于前轮定位举升机构140中,车身在进入上升斜坡120的过程中,上升斜坡120中的对中传感器持续感应车身姿态,用以判断车身行驶方向是否偏离了车身引导通道的中心线,若发生偏离,则偏置报警器发出蜂鸣声,以此来辅助驾驶员及时调整车身前进方向,便于车身进入换电通道130后进行车身姿态微调;而当换电完成时,车头通过引导斜坡110中驶离,车身在驶离引导斜坡110的过程中,引导斜坡110中的对中传感器持续感应车身姿态,用以判断车身行驶方向是否偏离了车身引导通道的中心线,若发生偏离,则偏置报警器发出蜂鸣声,以此来辅助驾驶员及时调整车身前进方向,大大减少了汽车换电结束后驶离定位引导车道100的耗费时间,提高了换电效率。

结合图17及18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引导斜坡110的顶面和/或所述上升斜坡120的顶面与水平面成夹角β,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5°~3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3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β的角度大小为18°。

参照图17~图19,车身引导装置160包括:

固定安装的车身限位架;以及

车身防撞栏163,其安装于所述车身限位架上,

其中,车身防撞栏163的一端弯折形成有引导部1631,引导部1631与车身防撞栏163呈夹角α。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α的角度大小为115°~16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α的角度大小为11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α的角度大小为160°;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α的角度大小为150°。引导部1631可以使得车身在驶入或驶出所述车身引导通道时,防止汽车偏离所述车身引导通道过多,同时还能将汽车偏离方向及时调整摆正。

进一步地,车身防撞栏163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能够防止车身发生偏转后,车身及车辆被刮坏。

进一步地,车身防撞栏163上设有至少两个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车距传感器。

进一步地,车身防撞栏163上设有车距警报器,所述车距传感器与车距警报器电连接。在车身进入或驶离所述车身引导通道时,车距传感器能够持续感应车身距离车身防撞栏163的距离,一旦车距传感器感应到车身距离车身防撞栏163过近,例如小于10cm,则车距警报器会发出蜂鸣警报。

参照图18,所述车身限位架包括:

支撑立板161;以及

固接于支撑立板161顶部的限位板162,

其中,支撑立板161偏置地设于限位板162的一侧,从而使得所述车身限位架呈倒置的l字形结构。

进一步地,车身防撞栏163安装于限位板162上且远离支撑立板161的一侧。从而使得车身防撞栏163能够悬空设置,减小了碰撞面积,防止万一发生碰撞时,车身较大面积的刮伤。

进一步地,车身防撞栏163的离地高度为8~15cm。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车身防撞栏163的离地高度为12cm。从而使得车身防撞栏163只能与车轮之相覆盖,防止过高的车身防撞栏163收到车门、车框等的干涉,进而有利于缩小车身引导装置160间的间距,提高车身定位精度。

进一步地,所述换电通道130中设有与引导斜坡110相接的前轮定位举升机构140。结合图1及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引导斜坡110与所述换电平台600间设有分别与所述引导斜坡110及所述换电平台600相接的前轮定位举升机构140。

结合图15及图16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前轮定位举升机构140包括:

定位机构141;

支撑板1421,其与所述定位机构141滑动连接;以及

横移驱动器144,其用于驱动所述定位机构14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往复滑移;

顶升机构143,其与所述支撑板142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1421及定位机构141往复升降,

其中,所述顶升机构143的数目与定位机构141的数目相一致。本文中所述“车轮”可以指车辆的前轮或后轮,在实际的车辆上,不同车型具有不同的车身宽度,进而导致前轮间距或后轮间距也不尽相同,通过横移驱动器144驱动定位机构14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往复滑移,使得抬升式引导定位车道140能够根据不同车身宽度的车辆进行调整,并且通过定位机构141对车辆进行定位,使得车辆相对于换电站能够准确定位,此外,顶升机构143能够驱动支撑板1421及定位机构141向上升起,进而对车身起到举升作用,从而使得车身下方能够空余出足够的换电空间。

参照图16,所述定位机构141包括:

支撑组件1411,其上形成有与车轮外周相适配的定位凹槽;以及

横移导轨1412,其安装于支撑组件1411的底部并与支撑板1421滑动连接,

其中,横移导轨1412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一致。

定位凹槽可以是碗形、楔形、u形和方形等。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凹槽构造成v字形,且所述v字形的定位凹槽其顶角为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v字形的定位凹槽其顶角大小为115°~16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v字形的定位凹槽其顶角大小为155°。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1411上定位凹槽的底边分别布置有多个并排设置的辊轮,相邻的辊轮间留有间隙,使得每个辊轮可绕其自身轴线转动,辊轮的轴线与车身的宽度方向相垂直,能够减小车轮与支撑组件1411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的,支撑板1421上固接有设于支撑组件1411旁侧的限位板1424。

再次参照图6,所述顶升机构143包括:

顶升导轨1432,其设于所述支撑板1421的下方;

顶升斜块1431,其与所述顶升导轨1432滑动配接;以及

顶升驱动器1433,其与所述顶升斜块1431传动连接,

其中,顶升斜块1431在顶升驱动器1433的驱动下沿着顶升导轨1432往复滑移。

进一步地,顶升斜块1431的一侧形成有顶升斜面1431a。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421的底部支撑有顶升杆1422,顶升杆1422的底部与顶升斜块1431始终保持滚动接触,而顶升导轨1432的延伸方向与横移导轨141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从而使得顶升驱动器1433在趋势顶升斜块1431沿顶升导轨1432横移的同时,顶升斜块1431能够通过其顶升斜面1431a将驱动力传动给顶升杆1422,进而驱支撑板1421沿竖直方向往复升降。

进一步地,顶升斜面1431a的顶端及底端分别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顶部定位平台1431c及底部定位平台1431b。从而使得顶升杆1422在到达顶升斜面1431a的顶端或底端时,能够获得平稳及稳定的支撑力,而当顶升杆1422处于顶升斜面1431a的顶端及底端时,支撑板1421分别处于最高处及最低处。

进一步地,定位机构141的外周设有至少三根非共线设置的导向柱1423,支撑板1421滑动套设于导向柱1423上。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向柱1423设有四根,且围绕呈矩形布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141设有两组且关于车身对称设置。从而使得两组定位机构141可以同时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动作,从而提高对两者间距调整的效率,以更快、更高效地适配不同车型的宽度。

结合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所述换电通道130中设有换电平台600,所述换电平台600包括:

电池横移组件610;以及

围绕所述电池横移组件610设置的至少三组托平机构620,

其中,托平机构620包括:

托举臂621、传动结构、旋转轴、锁定结构;以及

用于驱动所述托举臂621在展开状态及收拢状态间选择性切换的托平驱动组件622。具体的驱动方式可以是现有的转动驱动、齿条齿轮升降驱动、液压升降驱动、气缸升降驱动或轨道升降驱动等驱动方式中任意一种驱动方式或者是上述两种及两种以上驱动方式的组合,以实现托举臂621在展开状态时支撑于车身的底部,或者在收拢状态时其部分或全部收拢于换电平台600的基准平面以下。

参照图12~图14,托举臂621包括用于抵触车底的托举部6211、悬臂6212;托平驱动组件622通过传动结构连接旋转轴;旋转轴与悬臂6212固定连接;锁定结构用于在托举部6211托举车底时锁定,以使得托举臂621无法旋转;

托平驱动组件622驱动旋转轴旋转,以使得托举部6211旋转后可部分或全部收拢于换电平台600的基准平面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托平驱动组件622驱动托举臂621呈如图1状态时,为托平机构620对车辆进行托平,在此情况下锁定结构锁死旋转轴或托举臂621,防止托举臂621退回;应当理解,锁定结构可包括但不限于插销类或抱箍类的结构,但凡任何能锁定旋转轴或托举臂621的结构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14所示,当无需托平时,托举臂621的托举部6211可收拢于换电平台基准平面以下,此时悬臂6212呈一支撑面,可支撑车辆行驶;应当理解,悬臂6212与托举部6211可呈任一角度连接,图1-图3中仅示出了其中一种“l”型形状,还可包括但不限于“t”型、“z”型、三角形等;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悬臂6212的长度大于等于托举部6211的长度,便于旋转后,托举部6211无需过多占用换电平台内部空间。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图14所示,托平驱动组件622与锁定结构位于托举臂621两侧,使得旋转轴两侧受力,使整体结构受力相对分散,保证机构稳定性。应当理解,托平驱动组件622与锁定结构位于托举臂621同侧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锁定结构包括棘轮626、止回杆627、夹持结构;棘轮626与旋转轴固定连接;止回杆627上设有与棘轮626配合的卡钩;托举臂621托举汽车时,夹持结构锁定止回杆627,以使得止回杆627的卡钩阻挡棘轮626回转;托举臂621回收时,夹持结构解锁止回杆627,以使得棘轮626脱离止回杆627的卡钩后可回转。在本实施例中,棘轮626的自由旋转方向与托举臂621回退至支撑面的运动方向相反,采用棘轮结构防止托举臂621回退,提高机构的可靠性;应当理解,夹持结构可包括但不限于插销类或抱箍类的结构,但凡任何能锁定止回杆627的结构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止回杆627中部设有枢接孔,止回杆627绕枢接孔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结构包括止回驱动组件624、止回销625、弹性件628;止回驱动组件624连接止回销625;止回销625端部设有缺陷部6251;弹性件628一端固定于止回杆627上;弹性件628牵拉止回杆627,以使得止回杆627一端紧压止回销625;止回驱动组件624驱使止回销625伸缩,止回杆627一端接触或远离缺陷部6251,以使得止回杆627可绕枢接孔摆动。在一实施例中,缺陷部6251为止回销625的下陷部分,便于止回杆627的平滑过渡。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止回驱动组件624包括但不限于气缸或电动推杆或液压缸或电动缸;弹性件628为弹簧;应当理解,弹簧的位置可设置于靠近止回销625侧,也可设置于靠近棘轮626侧;如图2所示,弹簧的位置可设置于靠近止回销625侧时,弹簧位于止回杆627下方,止回杆627靠近止回销625侧受到一逆时针的拉力,使得止回杆627一端紧压止回销625;同样地,当弹簧的位置置于靠近棘轮626侧时,弹簧位于止回杆627上方,止回杆627靠近棘轮626侧受到一逆时针的拉力,使得止回杆627一端紧压止回销625;同时由于杠杆原理,止回杆627卡钩卡住棘轮626,起到防止棘轮626回退的作用,避免托举臂621被压退。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托平驱动组件622输出直线驱动力;托平驱动组件622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推杆或液压缸或电动缸或气缸。如图1所示,托平驱动组件622为电动推杆,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结构包括齿条623、齿轮629;齿条623与直线驱动装置的可移动端固定连接;齿条623与齿轮629啮合,齿轮629与旋转轴固定连接。通过齿轮齿条的精准传动,实现托举臂621运动的精准控制,如图12、图14所示,经电动推杆驱动,齿轮齿条相互啮合,实现托举臂的90°翻转。

应当理解,托平驱动组件622也可为输出旋转扭矩旋转电机;传动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带传动结构或链传动结构或减速齿轮结构。

一种换电平台,包括用于更换电池组件的平台600;平台600包括的托平机构620、抬升机构;其中,抬升机构用于抬升车辆,至少三托平机构620抵触车底,以调节车辆姿态。

如图1所示,四组托平机构620分别两两布置于平台600的两侧,两相邻的托平机构620的托举臂621相向设置(如图4所示)或者相背(图未示),当抬升机构将车辆抬升至一定高度后,托平机构620的托举臂621翻转至如图4位置,抬升机构下降,车底接触四个托举臂621的托举部6211后,应承受一个相反的力矩,有效防止托举臂621的翻转。

本发明结构巧妙,设计合理,采用可自动回拢的托举臂支撑车底,实现车辆姿态的调整,满足新能源车快速换电的要求,便于推广应用。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电池”包括但不限于用于为车辆提供动力的电池、电池组、电池包等。前文中所提及的“车辆”或“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各类新能源汽车。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