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5331发布日期:2020-02-08 06:2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侧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边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侧边防护装置主要是安装在各类皮卡车、suv汽车裙边的一种配件,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车身在行驶过程中有异物对车身造成碰伤;同时皮卡车和suv汽车的底盘距离地面距离普遍较高,使用者在上下车时候会有极大不便之处,这种汽车侧边防护装置同时还具有可踩踏的功能,其作用是给使用者创造出一个登车台阶,以方便使用者上下车。作为现有市场上最畅销、改装频率最高的汽车防护件,目前市场上不外乎以下两种结构:管状类侧杠和钣金类踏板。但是传统的管状类侧杠防护力度不足,管壁较薄,在发生碰撞后容易凹陷变形,且踩踏面积过小,使用者舒适度低。而传统的钣金类踏板体型笨重,给运输及安装造成巨大不变,造型美观度不足,难以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侧边防护装置或防护力度不足,容易变形,踩踏面积小,舒适度低;或体型笨重,不利于运输和安装,造型不美观等缺陷,提供一种侧边防护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包括:支撑管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一踏板组件;所述第一踏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将管和板进行结合,在减小体型,减轻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装置的强度和防护力度,造型新颖,并且保证踩踏面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具体地,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包括安装于车身侧边的支撑管组件和与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一踏板组件,支撑管组件采用空心管体结构,较之于钣金类结构重量大大减轻,且管和板结合,较之于管状类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使得整个防护装置不会显得异常笨重,便于运输和安装;并且本装置板管结合,造型更加新颖,满足客户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第一踏板组件中第一脚踏部保证了使用者的踩踏面积,第一连接部保证了第一脚踏部的强度,由于第一连接部无需供人踩踏,故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宽度小于第一脚踏部的宽度,从而在保证装置强度和踩踏面积的同时,减少了本装置的尺寸,降低了本装置的重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踏部为梯形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二踏板组件,所述第二踏板组件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位于不同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且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通过连接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踏板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踏板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支撑管组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的第二脚踏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二脚踏部上均设有防滑结构;和/或所述第一脚踏部和所述第二脚踏部上均设有排水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滑结构为百叶窗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卡配合的第一弧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撑管配合的第二弧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侧边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撑管组件;11、第一支撑管;12、第二支撑管;13、连接管;20、第一踏板组件;21、第一脚踏部;22、第一连接部;30、第二踏板组件;31、第二连接部;311、第一弧部;312、第二弧部;32、第二脚踏部;40、百叶窗结构;5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侧边防护装置,包括:支撑管组件10,以及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10的第一踏板组件20;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脚踏部2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宽度;至少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侧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侧边防护装置将管和板进行结合,在减小体型,减轻整体重量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装置的强度和防护力度,造型新颖,并且保证踩踏面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具体地,本技术方案的侧边防护装置包括安装于车身侧边的支撑管组件10和与支撑管组件10连接的第一踏板组件20,支撑管组件10采用空心管体结构,较之于钣金类结构重量大大减轻,且管和板结合,较之于管状类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使得整个防护装置不会显得异常笨重,便于运输和安装;并且本装置板管结合,造型更加新颖,满足客户审美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第一踏板组件20中第一脚踏部21保证了使用者的踩踏面积,第一连接部22保证了第一脚踏部21的强度,由于第一连接部22无需供人踩踏,故所述第一连接部22的宽度小于第一脚踏部21的宽度,从而在保证装置强度和踩踏面积的同时,减少了本装置的尺寸,降低了本装置的重量。并且,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部22还包括标志部,所述标志部可用于设置logo,可根据客户意愿设计logo特征,增强品牌意识。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为三个或三个以上。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组件1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螺栓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仅便于运输和储存,且提高产品的可替换性、可维护性。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为梯形板状结构,且所述梯形板状结构的较长底边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在保证第一脚踏部21与支撑管组件10的连接强度,以及使用者踩踏面积的情况下,减小第一脚踏部21的尺寸。并且,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纵截面也为梯形,相对平板形状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强度。

由于suv以及皮卡离地间距较大,不便于女性、老人及小孩等人群上下车,故本实施方式还包括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的第二踏板组件30,所述第二踏板组件30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位于不同平面。即所述第二踏板组件30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形成二级阶梯,适用于更多人群,便捷性以及安全性大幅提高。

本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管组件10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12,且所述第一支撑管11和所述第二支撑12管通过连接管13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管1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长度,所述通过两连接管13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的两端端部,使支撑管组件10形成梯形结构,加强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采用两根支撑管形成支撑管组件10,在安装于车身上时,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12呈上下位置关系,从而位于下方的支撑管有防护车身的功能,避免车辆行驶过程中,有碎石等异物对车身底盘造成损伤,有效避免撞击。并且,采用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12更便于第一踏板组件20和第二踏板组件30的双层阶梯设置。

具体地,当安装本实施方式的侧边防护装置时,第一支撑管11位于第二支撑管12上方,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1侧部,第二踏板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下方,即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位于靠近车门所在侧。

所述第二踏板组件30包括用于与所述支撑管组件1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1,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1连接且部分延伸出所述支撑管组件10的第二脚踏部32。并且由于第二踏板组件30为靠近地面所在侧,故为了便于使用者上下车,所述第二脚踏部32在所述第一脚踏部21所在平面的投影超出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范围。即所述第二脚踏部32较之于第一脚踏部21位于更远离车身一侧,便于上下车。

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部31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1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2之间。以使得所述第二踏板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的下方。并且,通过将第二连接部31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1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2之间,使得使用者在踩踏第二脚踏部32时,类似杠杆原理,第一支撑管11和第二支撑管12都对第二连接部31起到限位支撑的作用,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31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管11卡配合的第一弧部311,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撑管12配合的第二弧部312。在装配焊接时,可通过第一弧部311、第二弧部312分别与第一支撑管11、第二支撑管12配合对第二连接部31进行预定位,即通过第一弧部311、第二弧部312将第二连接部31卡设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1、第二支撑管12之间,再将第二连接部31在第一弧部311、第二弧部312处分别与第一支撑管11、第二支撑管12进行焊接,完成装配。

本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二脚踏部32分别配备两个第二连接部31,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3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脚踏部32的两端。并且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脚踏部32的位置和数量分别与所述第一脚踏部21的数量和位置匹配。本实施方式以两个第一脚踏部21为例,从而配置两个第二脚踏部32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只配备一个第二脚踏部32,且第二脚踏部32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踏板组件20的长度匹配。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脚踏部32为c型结构,造型美观,重量轻。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脚踏部21和所述第二脚踏部32上均设有防滑结构,提升产品安全性能。

所述第一脚踏部21和所述第二脚踏部32上均设有排水结构,从而在雨天时避免第一脚踏部21和所述第二脚踏部32积水,影响使用者使用。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所述防滑结构为百叶窗状结构40,即各防滑纹呈倾斜凸起排列,且在所述倾斜斜面底部设有排水槽,即本实施方式所述百叶窗结构40将防滑结构和排水结构合二为一,节省空间,且将装置的整体造型进行提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其他防滑结构和排水结构,且可只设置防滑结构或只设置排水结构,也可将防滑结构和排水结构分开设置。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与车身连接安装的安装部50,所述安装部50可与第二连接部31连接,也可与第一支撑管11或第二支撑管12连接。所述安装部50为板型结构,可为一字型,l型,或z型板状结构,且所述安装部50上安装孔。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