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72941发布日期:2020-04-29 00:55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扶手的制作方法

本文说明的技术涉及车辆用扶手。



背景技术:

已知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91828号公报中说明的车辆用扶手。根据该公开,扶手包括作为加强构件的位于扶手的上面部和侧面部的背面的肋。肋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通过背面的整个宽度区域并且肋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布置。根据这种构造,从扶手的横向侧部施加的冲击力集中于扶手的特定部位。

利用以上扶手的构造,在侧碰撞期间释放的能量不容易被肋吸收。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力施加于肋,则肋可能会同时损坏,并且碰撞能量可能不会被逐步吸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了本文说明的技术。本文说明的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吸收冲击的车辆用扶手。

根据本技术的扶手安装在车辆的具有车辆内表面的车门装饰件中,该扶手包括突出部和肋,突出部从车辆内表面朝向车辆内侧突出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突出部包括:上部,其布置于上侧;下部,其布置于下侧;中间部,其布置在上部与下部之间,并且在车辆内侧连接上部和下部。肋相对于中间部布置于车辆外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布置,肋均从上部延伸到下部。肋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布置的低刚性肋和高刚性肋,高刚性肋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的刚性。

根据这种扶手,如果扶手接收到由侧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则力施加于突出部,使得上部和下部彼此分开。突出部在连接上部和下部的中间部的车辆外侧包括肋,该肋包括低刚性肋和高刚性肋。如果突出部接收到碰撞能量,则低刚性肋首先损坏,随后高刚性肋将损坏。碰撞能量可以被逐步吸收。

在以上构造中,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均具有沿着上部、中间部和下部延伸的周长,高刚性肋的周长大于低刚性肋的周长。根据这种扶手,高刚性肋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的刚性,并且高刚性肋与低刚性肋相比不容易损坏。因此,扶手能够通过具有不同刚性水平的肋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扶手还可以包括布置在下部下方的安装部,并且扶手能够利用安装部安装于另一部件,肋可以配置于安装部上方。根据这种扶手,如果扶手安装于另一部件,则突出部的肋布置于安装部的上方。利用这种构造,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碰撞能量施加于另一部件或者扶手,则力容易通过安装部施加于肋。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有效地吸收。

肋可以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排列布置的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如果将高刚性肋或低刚性肋局部地配置于特定部位,则在发生侧碰撞的情况下,该特定部位中的所有肋可能会同时损坏。碰撞能量可能不会被扶手逐步吸收。然而,根据以上扶手,肋不容易在特定部位同时损坏,并且碰撞能量能够被作为整体的突出部逐步吸收。

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均可以是具有板表面积的板构件,并且高刚性肋的板表面积可以大于低刚性肋的板表面积。根据这种扶手,高刚性肋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的刚性,并且与低刚性肋相比,高刚性肋不容易损坏。因此,扶手能够通过具有不同刚性水平的肋而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均可以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宽度的板构件,并且高刚性肋的宽度可以大于低刚性肋的宽度。根据这种扶手,高刚性肋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的刚性,并且与低刚性肋相比,高刚性肋不容易损坏。因此,扶手能够通过具有不同刚性水平的肋而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均可以是具有厚度的板构件,并且高刚性肋的厚度可以大于低刚性肋的厚度。根据这种扶手,高刚性肋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的刚性,并且与低刚性肋相比,高刚性肋不容易损坏。因此,扶手能够通过具有不同刚性水平的肋而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肋与突出部可以一体地形成。根据这种构造,肋容易形成。

安装部可以包括安装孔,扶手能够通过安装孔安装于另一部件,并且肋可以配置于相应的安装孔的正上方。根据这种构造,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碰撞能量施加于另一部件或者扶手,则力容易通过相应的安装孔施加于肋。碰撞能量容易被肋有效地吸收。

突出部可以包括被上部、中间部和下部包围的凹部,并且凹部中在相对于中间部的车辆外侧具有空间,并且肋可以配置在凹部的空间中。根据这种构造,扶手被肋支撑。

肋均可以是具有车辆内侧周缘部的板构件,并且车辆内侧周缘部可以从上部、中间部和下部连续。根据这种构造,扶手被肋支撑。

肋均可以是具有车辆外侧周缘部的板构件,并且车辆外侧周缘部可以包括缝。根据这种构造,在侧碰撞的情况下,肋可以从缝开始损坏。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吸收。

缝可以形成在肋的车辆外侧周缘部的上部分或下部分处。根据这种构造,在侧碰撞的情况下,肋可以从缝开始损坏。肋损坏并且从缝开始与上部或下部分开。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吸收。

缝可以包括分别形成在肋的车辆外侧周缘部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处的缝。根据这种构造,在侧碰撞的情况下,肋可以从缝开始损坏。肋损坏并且从缝开始分别与上部和下部分开。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吸收。

车辆外侧周缘部可以在其上部分或下部分处具有倒角的边缘,并且缝形成于倒角的边缘与上部之间或倒角的边缘与下部之间。根据这种构造,缝容易形成。

缝可以形成在肋的车辆外侧周缘部的中间部分处。根据这种构造,在侧碰撞的情况下,肋可以从缝开始损坏。肋从缝开始损坏。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吸收。

根据本技术,提供了能够有效吸收冲击的扶手。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门装饰件的正视图。

图2是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扶手的正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扶手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iv-iv截取的扶手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v-v截取的扶手的截面图,并且示出在中间止动件孔中的中间止动件凸起。

图6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扶手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扶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说明安装在车辆的车门装饰件1中的扶手(用于车辆的扶手)10作为示例。箭头fr和箭头rr分别表示车辆前侧和车辆后侧,箭头t和箭头b分别表示上侧和下侧。箭头in和箭头out分别表示车辆内侧和车辆外侧。

车门装饰件1是由树脂制成的板构件,并且如图1所示,车门装饰件1包括作为车门装饰件1的上部的上板2、作为车门装饰件的中间部并布置在上板2下方的中间板3以及作为车门装饰件1的下部并布置在中间板3下方的下板4。车门装饰件1包括用于从车辆内侧打开和关闭车门的内手柄5、包括用于上下移动窗户的开关的开关基部6以及从车门装饰件1的中间部向后部延伸的具有板形状并从车辆内侧安装的装饰面板7。车门装饰件1包括相对于其中间部位于车辆后侧且在中间板3与下板4之间的扶手10。扶手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由弯曲板制成。

如图2所示,扶手10包括侧壁部11、突出部12和延伸安装部16。侧壁部11是扶手10的上部分,并且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扶手10的中间部分位于上侧。侧壁部11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板构件。侧壁部11大致平行于中间板3。突出部12从侧壁部11朝向下板4连续地延伸并且位于侧壁部11的下方。突出部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以圆形或大致u字形从侧壁部11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突出部12从车门装饰件1的车辆内表面朝向车辆内侧突出。车辆中的乘员可以将他/她的手臂放于突出部12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表皮8布置于侧壁部11和突出部12的车辆内表面,以覆盖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在图2中未示出表皮8。

如图2和图3所示,突出部12包括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上部13是突出部12的上部分,下部15是突出部12的下部分。中间部14在车辆的最内侧或在突出部12的突出端处连接上部13和下部15。上部13从侧壁部11的下边缘向下且朝向车辆内侧以圆形延伸。上部13的车辆内侧边缘与中间部14连续,从而以圆形向下弯曲。乘员的手臂可以放于上部13,上部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横向地延伸并且具有平缓的倾斜表面。中间部14在其上边缘处从上部13的车辆内侧边缘连续,并且在其下边缘处与下部15的车辆内侧边缘连续。中间部14在扶手10中的车辆最内侧处。下部15从中间部14的下边缘大致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外侧延伸。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纵向延伸,并且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一体地形成作为突出部12的单一部件(unitarypart)。

延伸安装部16布置在突出部12下方,并且从下部15的车辆内侧边缘向下延伸。延伸安装部16包括孔17、18、19,孔17、18、19在延伸安装部16的厚度方向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贯穿延伸安装部16,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如图3至图5所示,扶手10安装在装饰面板7和内面板9中,内面板9具有分别插入通过孔17、19、18的凸起(boss)23、25和止动件24。因此,扶手10通过延伸安装部16的孔17、18、19固定到装饰面板7和内面板9。

如图2至图5所示,突出部12在其车辆外侧具有凹部20,该凹部20由突出部12的车辆外侧表面限定,特别地,该凹部20被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包围。肋30、40、50以使其外周边缘表面与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接触的方式位于凹部20中。肋30、40、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即,肋30、40、50均延伸通过(over)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之间的空间。肋30、40、50均与突出部12一体地形成。肋30、40、50支撑扶手10。

肋30、40、50均是在突出部12的背面侧(车辆外侧)沿竖直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构件。肋30、40、50的厚度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肋30、40、50被配置为相对于竖直方向分别与孔17、18、19重叠。即,肋30、40、50在相应孔17、18、19的正上方。肋30、40、50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分别布置在突出部12的前部分、中间部分和后部分。

相应肋30、40、50的车辆内侧周缘部31、41、51从突出部12的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的车辆外侧表面连续。另一方面,相应肋30、40、50的车辆外侧周缘部32、42、52不与任何其它部件连续。即,肋30、40、50均在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从上部13竖直地延伸到下部15。

肋30、40、50均具有从上部13经由中间部14延伸到下部15的周长。各肋的周长沿着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延伸并且被称为各肋30、40、50的车辆内侧周长l1、l2、l3。车辆内侧周长l1、l2、l3分别对应于肋30、40、50的车辆内侧周缘部31、41、51的周长。即,车辆内侧周长l1、l2、l3对应于与突出部12的车辆外侧表面接触的车辆内侧周缘部31、41、51的相应周长。

布置在扶手10的车辆前部分中的肋30的车辆内侧周长l1大于布置在扶手10的中间部分中的肋40的车辆内侧周长l2。布置在扶手10的车辆后部分中的肋50的车辆内侧周长l3大于布置在扶手10的中间部分中的肋40的车辆内侧周长l2。

具有比肋40的车辆内侧周长l2大的车辆内侧周长l1和l3的肋30、50具有比肋40的刚性高的刚性。因此,在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具有相对高刚性的肋(高刚性肋)30、50和具有相对低刚性的肋(低刚性肋)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换言之,高刚性肋30、50的面积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均比低刚性肋40的面积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因此,肋30、50的刚性大于肋40的刚性。肋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被定义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如图3至图5所示,肋30、40、50分别具有宽度w1、w2、w3,并且宽度w1、w3大于宽度w2。

如图3至图5所示,肋30、40、50在角部处具有倒角的边缘,并且在车辆外侧周缘部32、42、52与上部13和下部15之间形成缝33、34、43、44、53、54。将参照图3说明在高刚性肋30中包括的缝33、34。肋30在车辆外侧周缘部32的上部分和下部分具有缝33、34。肋30在其车辆外侧的角部处具有倒角的边缘。因此,肋30的在倒角的边缘处的角部不与扶手10的车辆外侧表面接触并与其间隔开。因此,肋30在车辆外侧周缘部32的车辆外侧表面32a上的缝33、34处包括凹部。该凹部在与肋30的板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或在肋30的厚度方向上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4和图5所示,低刚性肋40包括缝43、44,高刚性肋50包括缝53、54。缝43、44、53、54的构造类似于肋30的缝33、34的构造。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在车辆的车门装饰件1中的扶手10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为长形并从车门装饰件1的车辆内表面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包括在上侧的上部13、在下侧的下部15以及在车辆内侧连接上部13和下部15的中间部14。扶手10包括在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的从上部13延伸到下部15的肋30、40、50。肋30、40、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肋30、40、50包括低刚性肋40和刚性比低刚性肋40的刚性高的高刚性肋30、50。低刚性肋40和高刚性肋30、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

根据这种扶手10,如果扶手10接收到由侧碰撞产生的碰撞能量,则力被施加于突出部12,使得上部13和下部15彼此分开。上部13和下部15变形为以中间部14为支撑点充分打开。突出部12在连接上部13和下部15的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包括肋30、40、50,肋30、40、50包括低刚性肋40和高刚性肋30、50。如果突出部12接收到碰撞能量,则低刚性肋40首先损坏,随后高刚性肋30、50将损坏。即,所有肋30、40、50不太可能同时损坏。因此,可以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在以上构造中,高刚性肋30、50的周长均从上部13经由中间部14延伸到下部15,并且该周长大于低刚性肋40的周长。即,车辆内侧周长l1和l3均长于车辆内侧周长l2。高刚性肋30、50的表面积均大于低刚性肋40的表面积。高刚性肋30、50的宽度w1、w3均大于低刚性肋40的宽度w2。根据这种扶手10,高刚性肋30、50的刚性高于低刚性肋40的刚性,并且高刚性肋30、50与低刚性肋40相比不易损坏。因此,扶手10能够通过具有不同刚性水平的肋30、40、50来逐步吸收碰撞能量。

在以上构造中,孔17、18、19在突出部12的下方。扶手10可以通过孔17、18、19安装于装饰面板7和内面板9。肋30、40、50被定位为在竖直方向上与相应孔17、18、19对应并位于相应孔17、18、19上方。在安装于装饰面板7和内面板9的扶手10中,突出部12的肋30、40、50分别被定位为在孔17、18、19的上方并与孔17、18、19对应。扶手10的靠近孔17、18、19的部分比其它部分弱,并且容易接收碰撞能量且容易被碰撞能量损坏。采用这种构造,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碰撞能量施加到装饰面板7、内面板9或扶手10,则力容易通过相应的孔17、18、19施加到肋30、40、50。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30、40、50有效地吸收。

在以上构造中,高刚性肋30、50和低刚性肋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交替配置。如果将高刚性肋或低刚性肋局部地配置在特定部位,则在侧碰撞的情况下特定部位中的所有肋可能同时损坏。更特别地,如果高刚性肋仅配置在突出部的前部中,并且低刚性肋仅配置在突出部的后部中,则在侧碰撞的情况下前部或后部中的所有肋可能同时损坏。碰撞能量可能不会被扶手逐步吸收。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扶手10,在特定部位中的肋不容易同时损坏,碰撞能量能够被作为整体的突出部12逐步吸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在车辆的车门装饰件1中的扶手10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纵向延伸并且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包括在上侧的上部13、在下侧的下部15以及在车辆内侧连接上部13和下部15的中间部14。扶手10包括位于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的从上部13延伸到下部15且延伸通过上部13、中间部14和下部15之间的空间的肋30、40、50。肋30、40、50包括位于车辆外侧周缘部32、42、52的相应车辆外侧表面32a、42a、52a的缝33、34、43、44、53、54。

根据这种扶手10,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碰撞能量施加到扶手10,则力被施加到突出部12,使得上部13和下部15在中间部14用作支撑点的情况下彼此分开。突出部12包括位于中间部14的车辆外侧的肋30、40、50,其中中间部14连接上部13和下部15。肋30、40、50包括位于车辆外侧周缘部32、42、52的相应车辆外侧表面32a、42a、52a的缝33、34、43、44、53、54。根据这种构造,在侧碰撞的情况下,肋30、40、50可以从缝33、34、43、44、53、54开始损坏。特别地,肋30、40、50损坏并且从缝33、34、43、44、53、54开始与上部13和下部15分开。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30、40、50吸收。

在以上构造中,在肋30、40、50的角部处形成倒角的边缘,并且在肋30、40、50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处形成缝33、34、43、44、53、54。肋30、40、50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在缝33、34、43、44、53、54处与上部13和下部15间隔开。根据这种扶手10,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力施加到突出部12,从而使上部13和下部15彼此分开,则肋30、40、50容易在肋30、40、50与上部13和下部15之间的边界处从缝33、34、43、44、53、54开始损坏。一旦肋30、40、50从缝33、34、43、44、53、54开始损坏,肋30、40、50就容易沿着边界进一步损坏。因此,肋30、40、50包括允许容易损坏的部位,从而使肋30、40、50容易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在以上构造中,肋30、40、50在车辆外侧表面32a、42a、52a包括在缝33、34、43、44、53、54处的凹部。凹部均在垂直于肋30、40、50的板表面的方向上或在肋30、40、50的厚度方向上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根据这种扶手10,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突出部12的上部13和下部15变形并移动从而彼此分开,则缝33、34、43、44、53、54容易接收力,使得扶手10从缝33、34、43、44、53、54损坏,并且上部13与肋30、40、50分开并向上移动,下部15与肋30、40、50分开并向下移动。因此,容易在缝33、34、43、44、53、54处从车辆外侧朝向车辆内侧产生裂纹,并且碰撞能量容易被肋30、40、50吸收。

可以通过改变肋的厚度来改变肋的刚性。例如,如图2所示,比肋30、40、50厚的肋60的刚性比肋30、40、50的刚性高。根据包括厚度不同的肋的构造,获得与以上构造的作用和效果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变型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6说明第一变型例。在第一变型例中,扶手110包括构造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的构造不同的肋。该变型例中,与以上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被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说明与以上实施方式的构造、作用和效果相同的构造、作用和效果。

如图6所示,扶手110包括配置于突出部112的前部的高刚性肋130。肋130在车辆外侧周缘部132处且在其相对于竖直方向的中间部包括缝133。缝133是朝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凹部。缝133是形成于周缘部132的车辆外侧表面132a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肋13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槽。扶手110还包括低刚性肋和其它高刚性肋,并且低刚性肋和其它高刚性肋也具有构造与高刚性肋130的缝133的构造相同的缝。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变型例的效果。根据第一变型例的扶手1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装饰件。扶手110在其相对于竖直方向的中间部中包括缝133。根据这种扶手110,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扶手110接收力,从而使突出部112的上部13和下部15彼此分开,则肋130容易在缝133处损坏并且从缝133分开成片。即,肋130在其中间部处损坏。因此,肋130包括如下部分:肋130容易从该部分开始损坏,因此碰撞能量容易被肋130吸收。

<第二变型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7说明第二变型例。在第二变型例中,扶手210包括肋,该肋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和第一变型例中的肋的构造不同。在该变型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被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不说明与以上实施方式的构造、作用和效果相同的构造、作用和效果。

扶手210包括配置在突出部212的前部中的高刚性肋230。如图7所示,肋230在其车辆外侧周缘部232的下缘部处包括倒角的边缘。在倒角的边缘与突出部212的下部15之间形成缝233。缝233朝向车辆内侧凹陷。缝233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的形式在周缘部232的车辆外表面232a上形成在倒角的边缘与下部15之间。扶手210还包括低刚性肋和其它高刚性肋,并且低刚性肋和其它高刚性肋也具有构造与高刚性肋230的缝233的构造相同的缝。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变型例的效果。根据第二变型例的扶手21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装饰件。在扶手210中,肋230在其下缘部中包括缝233。根据这种扶手210,如果由于侧碰撞而使扶手210接收力,从而使突出部212的上部13和下部15彼此分开,则肋230容易在缝233处损坏并且在缝233处开始与下部15分开。因此,肋230容易在肋230与下部15之间的边界处损坏。肋230包括如下部分:肋230容易从该部分开始损坏,因而碰撞能量容易被肋230吸收。

<其它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限于参照附图的上述说明。例如,本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实施方式。

(1)除了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改变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的构造。在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高刚性肋和低刚性肋具有不同的从上部延伸到下部的车辆内侧周长。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肋可以具有不同的面积、不同的从突出端部到车辆外侧端部的距离或不同的厚度。在这种构造中,具有较大面积、较大距离或较大厚度的肋是高刚性肋。

(2)除了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改变肋的类型。在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肋包括低刚性肋和刚性比低刚性肋的刚性高的高刚性肋。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肋可以包括低刚性肋、刚性比低刚性肋高的中刚性肋以及刚性比中刚性肋高的高刚性肋。肋还可以包括具有不同刚性的其它类型的肋。在这种构造中,碰撞能量可以以三个阶段或更多个阶段逐步被不同类型的肋吸收。

(3)除了第二变型例之外,还可以适当地改变缝的位置。在第二变型例中,肋230包括在车辆外侧周缘部232的下边缘处的缝233;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肋230可以包括在车辆外周缘部232的上边缘处的缝。

(4)在以上实施方式和变型例中,车辆用扶手被用于车辆。除此之外,扶手还可以应用于地面交通工具(诸如火车或游乐园乘坐装置等)、飞行交通工具(诸如飞机或直升机等)以及海运交通工具或海底交通工具(诸如船或潜艇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门装饰件,7:面板(其它部件),10、110、210:扶手(车辆用扶手),11:侧壁部,12:突出部,13:上部,14:中间部,15:下部,16:延伸安装部,17、18、19:孔(安装部),30、130、230:高刚性肋,33、34、133、134、233、234:缝,40:低刚性肋,43、44:缝,50:高刚性肋,53、54: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