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间拓展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5901发布日期:2019-10-22 21:2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车辆空间拓展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空间拓展舱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车辆的普及,自驾游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房车不仅能够实现自驾游,同时还能在野外当房子居住。因为房车行驶方面的要求,房车的体积需要尽可能小一些,使得房车内部空间狭小,但是,为了使人们在野外住的更加舒适,又需要房车内部空间大一些,因此,在房车的侧面、后方加装车辆空间拓展舱成为必然之选。房车移动时将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以使房车的体积较小,符合行驶要求;当房车停止移动时,将车辆空间拓展舱展开,以使房车的内部空间加大,可为人们提供宽敞的休息和活动空间。

现有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一般为厢体式车辆空间拓展舱,厢体式车辆空间拓展舱包括设置于房车厢体一侧的拓展舱舱体,房车厢体的侧壁上与拓展舱舱体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拓展舱舱体上与上述开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人体能够通过的入口,通过上述开口和上述入口以使房车厢体与拓展舱舱体连通;仓体外设置有滑轨,房车厢体内设置有滑块,滑轨与滑块配合,通过驱动部驱动拓展舱舱体相对于房车厢体沿与房车厢体侧壁垂直的方向前后滑动,以实现拓展舱舱体的展开和收起,当拓展舱舱体被展开时,可以实现房车内部空间的拓展。

然而,现有的厢体式车辆空间拓展舱收回时占用房车内部空间较大,且拓展舱舱体的外壁将房车厢体内部分割成多个空间,影响房车内部空间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空间拓展舱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空间拓展舱收回时占用车辆内部空间较大、且车辆空间拓展舱的外壁将车辆厢体内部分割成多个空间导致影响车辆内部空间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空间拓展舱,包括:第一驱动部、收缩舱、第二驱动部和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的侧边用于与车辆厢体铰接;

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以所述支撑板与车辆厢体的铰接位置为中心转动,以使所述支撑板打开形成拓展空间,或者所述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盖合至车辆厢体的侧壁;

所述第一驱动部的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收缩舱连接,所述收缩舱的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收缩舱展开,以使所述收缩舱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抵接,形成拓展空间的罩体,或者所述第一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收缩舱收缩至车辆厢体内。

其中,所述收缩舱包括多个遮挡件;

多个所述遮挡件依次套设,且相邻所述遮挡件之间活动连接;

相邻所述遮挡件之间设置有卡接件,以使所述收缩舱展开时,相邻所述遮挡件之间能够通过所述卡接件卡接。

具体地,所述遮挡件包括第一扇形板、弧形板和第二扇形板;

所述第一扇形板的弧形端与所述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扇形板的弧形端与所述弧形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

多个所述遮挡件的所述第一扇形板通过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多个所述遮挡件的所述第二扇形板通过第二连接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能够与车辆厢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轴体,所述第一轴体依次穿设多个所述第一扇形板,第一轴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扇形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轴体转动;

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二轴体依次穿设多个所述第二扇形板,所述第二轴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扇形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轴体转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轴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扇形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

在所述第二轴体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扇形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垫片。

实际生产制造时,所述卡接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设置于所述弧形板的内壁,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所述弧形板的外壁,且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连接;

当所述收缩舱展开时,相邻所述遮挡件中,位于外侧的所述遮挡件的第一挡板与位于内侧的所述遮挡件的第二挡板配合,以限定该相邻所述遮挡件的相对移动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板的内壁设置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连接;

当所述收缩舱收缩时,相邻所述遮挡件中,位于外侧的所述遮挡件的第三挡板与位于内侧的所述遮挡件的卡接件配合,以限定该相邻所述遮挡件的相对移动范围。

优选地,所述弧形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置有第一透光板;

所述第一扇形板和/或所述第二扇形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处设置有第二透光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收缩舱的一侧设置有支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在使用时,将支撑板的侧边与车辆厢体铰接,第二驱动部远离支撑板的一端与车辆厢体连接,收缩舱的一端与车辆厢体连接,第一驱动部远离收缩舱的一端与车辆厢体连接。

在对车辆空间拓展舱进行展开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部驱动支撑板,使得支撑板以支撑板与车辆厢体铰接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与地面平行时第二驱动部停止驱动;然后,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收缩舱,以使收缩舱展开,直至收缩舱远离车辆厢体的一端与支撑板抵接,使得收缩舱在支撑板上形成罩体,收缩舱与支撑板之间形成拓展空间,从而完成车辆空间拓展舱的展开工作,实现车辆内部空间的拓展。

在车辆行驶之前,需要将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首先,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收缩舱,使得收缩舱收缩并被驱动至车辆厢体内;然后,通过第二驱动部驱动支撑板,使得支撑板以支撑板与车辆厢体的铰接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盖合至车辆厢体的侧壁,从而完成车辆空间拓展舱的收起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由于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时,收缩舱收缩并置于车辆厢体内,支撑板盖合至车辆厢体的侧壁,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车辆空间拓展舱占用车辆厢体内部的空间更小,且不会将车辆厢体分隔成多个空间,从而避免影响车辆内部空间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和上述车辆空间拓展舱,所述车辆包括车辆厢体,所述车辆厢体设置有底板,所述车辆厢体的侧壁开设有开口;

所述收缩舱设置于所述开口,且所述收缩舱与所述车辆厢体连接;

所述支撑板的侧边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铰接。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辆空间拓展舱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和支撑板与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第一驱动部;2-收缩舱;21-遮挡件;211-第一扇形板;2111-第二透光板;212-弧形板;2121-第一透光板;213-第二扇形板;22-第一连接部;221-第一支架;222-第一轴体;23-第二连接部;231-第二支架;232-第二轴体;2321-第二垫片;24-卡接件;241-第一挡板;242-第二挡板;25-第三挡板;26-第四挡板;3-第二驱动部;4-支撑板;41-支腿;42-锁定件;5-车辆厢体;51-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和支撑板与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包括:第一驱动部1、收缩舱2、第二驱动部3和支撑板4;支撑板4的侧边用于与车辆厢体5铰接;第二驱动部3的一端与支撑板4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5连接,第二驱动部3用于驱动支撑板4以支撑板4与车辆厢体5的铰接位置为中心转动,以使支撑板4打开形成拓展空间,或者第二驱动部3用于驱动支撑板4盖合至车辆厢体5的侧壁;第一驱动部1的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5连接,另一端与收缩舱2连接,收缩舱2的一端能够与车辆厢体5连接,第一驱动部1用于驱动收缩舱2展开,以使收缩舱2的另一端与支撑板4抵接,形成拓展空间的罩体,或者第一驱动部1用于驱动收缩舱2收缩至车辆厢体5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在使用时,车辆厢体5的下部设置有底板51,车辆厢体5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支撑板4和收缩舱2均设置于上述开口处,将支撑板4的侧边与底板51靠近开口的端部铰接,第二驱动部3远离支撑板4的一端与车辆厢体5连接,收缩舱2的一端与车辆厢体5连接,第一驱动部1远离收缩舱2的一端与车辆厢体5连接。

在对车辆空间拓展舱进行展开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部3驱动支撑板4,使得支撑板4以支撑板4与车辆厢体5铰接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4与地面平行时第二驱动部3停止驱动;然后,通过第一驱动部1驱动收缩舱2,以使收缩舱2展开,直至收缩舱2远离车辆厢体5的一端与支撑板4抵接,使得收缩舱2在支撑板4上形成罩体,收缩舱2与支撑板4之间形成拓展空间,从而完成车辆空间拓展舱的展开工作,实现车辆内部空间的拓展。

在车辆行驶之前,需要将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首先,通过第一驱动部1驱动收缩舱2,使得收缩舱2收缩并被驱动至车辆厢体5内;然后,通过第二驱动部3驱动支撑板4,使得支撑板4以支撑板4与车辆厢体5的铰接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4盖合至车辆厢体5侧壁的开口,支撑板4与车辆厢体5连接,从而完成车辆空间拓展舱的收起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由于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时,收缩舱2收缩并置于车辆厢体5内,支撑板4盖合至车辆厢体5的侧壁,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收缩舱2收缩、体积变小,支撑板4盖合在厢体侧壁上而不占用车辆厢体5内的空间,使得车辆空间拓展舱占用车辆厢体5内部的空间更小,且不会将车辆厢体5分隔成多个空间,从而避免影响车辆内部空间使用的问题。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了使车辆空间拓展舱在展开时,收缩舱2可以较好地展开,在支撑板4的上方形成罩体,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1-4所示,收缩舱2包括多个遮挡件21;多个遮挡件21依次套设,且相邻遮挡件21之间活动连接;相邻遮挡件21之间设置有卡接件24,以使收缩舱2展开时,相邻遮挡件21之间能够通过卡接件24卡接。

遮挡件21包括第一扇形板211、弧形板212和第二扇形板213;第一扇形板211的弧形端与弧形板2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第二扇形板213的弧形端与弧形板2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多个遮挡件21的第一扇形板211通过第一连接部22活动连接,多个遮挡件21的第二扇形板213通过第二连接部23活动连接,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均能够与车辆厢体5连接。

多个遮挡件21的弧形板212的长度从外至内依次变小。

车辆厢体5的下部设置有底板51,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分别与底板51连接。

收缩舱2中的多个第一扇形板211和多个第二扇形板213的圆心角大小相等;收缩舱2展开后,多个第一扇形板211的圆心角的未叠加部分之和为90°,多个第二扇形板213的圆心角的未叠加部分之和为90°。

最外侧的弧形板212远离支撑板4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挡板26,第四挡板26用于收缩舱2展开时,最外侧弧形板212与车辆厢体5卡接。由于多个遮挡件2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与底板51连接,因此,相邻遮挡件21之间可以相对活动,第一驱动部1的一端与收缩舱2中最内侧的遮挡件21连接。

当第一驱动部1驱动收缩舱2展开时,第一驱动部1驱动最内侧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展开方向移动,当最内侧的遮挡件21展开至最大范围时,最内侧的遮挡件21与其相邻的遮挡件21之间通过卡接件24卡接;第一驱动部1继续驱动最内侧的遮挡件21向展开方向移动,此时最内侧的遮挡件21已经无法相对其相邻的遮挡件21展开,因此,再在第一驱动部1的驱动下,与最内侧遮挡件21相邻的遮挡件21将相对其外侧遮挡件21向展开方向移动,以此类推,直至所有内侧的遮挡件21相对最外侧的遮挡件21展开,再在第一驱动部1的继续驱动下,最外侧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展开方向移动,直至第四挡板26与车辆厢体5的开口的上方卡接,此时最内侧的遮挡件21的底部与支撑板4抵接,收缩舱2在支撑板4上形成圆弧形的罩体,从而使得收缩舱2与支撑板4形成车辆厢体5的拓展空间,以使车辆厢体5的内部空间扩大。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收缩舱的剖视图;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其中,如图6-7所示,卡接件24包括第一挡板241和第二挡板242;第一挡板241设置于弧形板212的内壁,且第一挡板241与弧形板212靠近支撑板4的一端连接;第二挡板242设置于弧形板212的外壁,且第二挡板242与弧形板212远离支撑板4的一端连接;当收缩舱2展开时,相邻遮挡件21中,位于外侧的遮挡件21的第一挡板241与位于内侧的遮挡件21的第二挡板242配合,以限定该相邻遮挡件21的相对移动范围。

因此,相邻两个遮挡件21中,第一驱动部1驱动位于内侧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展开方向移动时,当第二挡板242与第一挡板241抵接时,再在第一驱动部1的继续驱动下,第二挡板242将给第一挡板241一个向拓展方向的力,从而使得位于内侧的遮挡件21带动位于外侧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展开方向移动。

上述卡接件24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加工,且便于维修。

当然,第一挡板241、第二挡板242的长度可以与弧形板212的长度相同,也可以比弧形板212的长度短;第一挡板241的高度与第二挡板242的高度之和大于相邻弧形板212之间的间隙,如此,便可以满足车辆空间拓展舱的运行要求。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厢体式车辆空间拓展舱,当拓展舱舱体的侧壁出现变形时,在拓展舱舱体收起时,很容易出现拓展舱舱体与车辆厢体5发生干涉而无法收回的问题。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由于相邻弧形板212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即使遮挡件21由于外部原因发生微小变形,也不会影响车辆空间拓展舱的收起工作。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实际生产制造时,为了使多个遮挡件21之间可以较好地相互活动,从而能够实现收缩舱2的展开和收起,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4-5所示,第一连接部22包括第一支架221和第一轴体222,第一轴体222依次穿设多个第一扇形板211,第一轴体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架221连接,多个第一扇形板211能够相对第一轴体222转动;第二连接部23包括第二支架231和第二轴体232,第二轴体232依次穿设多个第二扇形板213,第二轴体2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架231连接,多个第二扇形板213能够相对第二轴体232转动。

第一连接部22通过第一支架221与车辆厢体5的底板51连接,第二连接部23通过第二支架231与车辆厢体5的底板51连接。

第一支架221和第二支架231均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连接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与连接板垂直,且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连接板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第一轴体222的一端与第一支架221中第一固定板的固定孔连接,第一轴体22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架221中第二固定板的固定孔连接;第二轴体232的一端与第二支架231中第一固定板的固定孔连接,第二轴体23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231中第二固定板的固定孔连接。

多个第一扇形板211远离弧形端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轴体222依次穿设多个第一扇形板211的第一连接孔;多个第二扇形板213远离弧形端的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轴体232依次穿设多个第二扇形板213的第二连接孔,因此,多个第一扇形板211可以相对于第一轴体222转动,多个第二扇形板213可以相对于第二轴体232转动,即遮挡件21可以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活动。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辆空间拓展舱展开和收起时的平稳性更好,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轴体222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扇形板211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在第二轴体232上,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扇形板213之间设置有第二垫片2321。

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2321均为尼龙材料制成。通过在相邻两个第一扇形板211之间设置第一垫片,在相邻两个第二扇形板213之间设置第二垫片2321,不仅可以确保相邻第一扇形板211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相邻第二扇形板213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而且,可以确保收缩舱2展开和收起时的平稳性更好。并且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2321采用尼龙垫片,而非橡胶垫片或者塑胶垫片,可以确保遮挡件21相对第一轴体222、第二轴体232转动时,第一垫片、第二垫片2321对遮挡件21的摩擦阻力更小。

进一步地,为了使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时,收缩舱2可以较好地收缩,使得收缩舱2置于车辆厢体5内时占用车辆厢体5内部空间更小,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6-7所示,弧形板212的内壁设置有第三挡板25,第三挡板25位于弧形板212远离支撑板4的一端;当收缩舱2收缩时,相邻遮挡件21中,位于外侧的遮挡件21的第三挡板25与位于内侧的遮挡件21的卡接件24配合,以限定该相邻遮挡件21的相对移动范围。

当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时,第一驱动部1驱动最内侧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收起方向移动,直至与最内侧的遮挡件21相邻的遮挡件21套设于最内侧的遮挡件21外时,与最内侧的遮挡件21相邻的遮挡件21上的第三挡板25与最内侧遮挡件21的第二挡板242抵接;此时,再在第一驱动部1的驱动下,第二挡板242给第三挡板25一个向收缩舱2收起方向的力,使得与最内侧遮挡件21相邻的遮挡件21向收缩舱2的收起方向移动,依次类推,直至各个遮挡件21依次套设后,再在第一驱动部1的驱动下,多个遮挡件21被驱动至车辆厢体5内,车辆厢体5内可以设置有限位件,以使得当遮挡件21整体刚好被驱动至车辆厢体5内时即被限位件挡住。从而使得收缩舱2收缩后竖立于车辆厢体5内的侧部,由于第一驱动部1对收缩舱2的拉力和限位件对收缩舱2的阻挡作用,使得收缩舱2竖立于车辆厢体5内的侧部而不会倾斜。且由于多个遮挡件21依次套设,极大地缩小了收缩舱2的体积,可以使得收缩舱2收起时占用车辆厢体5的空间更小。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遮挡件21的个数,遮挡件21的个数越多,收缩舱2收缩后占用的空间越小。当收缩舱2收缩后,收缩舱2只需要占用一个遮挡件21大小的面积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车辆空间拓展舱展开后拓展空间内的透光率,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4所示,弧形板21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处设置有第一透光板2121;第一扇形板211和/或第二扇形板213上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处设置有第二透光板2111。

当收缩舱2展开后,由于弧形板212上设置有第一透光板2121,第一扇形板211、第二扇形板213上设置有第二透光板2111,因此,可以使得阳光通过第一透光板2121、第二透光板2111射入拓展空间内,使得拓展空间内的透光率较高,为拓展空间提供亮度,便于人们在拓展空间内活动。

第一透光板2121和第二透光板2111可以为玻璃板或者透光塑料板。

当然,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处分别设置深色遮光板。

进一步地,为了使支撑板4对收缩舱2及位于拓展空间的人或者物品稳固地支撑,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中,如图1-2所示,支撑板4远离收缩舱2的一侧设置有支腿41。

通过在支撑板4的底部设置支腿41,以使得支撑板4可以承载较大的重量。

当然,支腿41可以为折叠腿,或者伸缩腿。当支撑板4收起后,可以将支腿41折叠后与支撑板4贴合或者将支腿41缩短,从而不仅确保车辆空间拓展舱的美观性,而且可以避免车辆行驶时,支腿41与其他车辆或者物品发生干涉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使车辆在停止行驶时能够拓展内部空间,在行驶时能够缩小车辆体积,满足车辆的行驶需求,且车辆的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后,占用车辆厢体5内部空间更小,避免影响车辆内部空间使用的问题,车辆包括车辆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空间拓展舱,车辆包括车辆厢体5,车辆厢体5设置有底板51,车辆厢体5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收缩舱2设置于开口,且收缩舱2与车辆厢体5连接;第一驱动部1的一端与车辆厢体5连接,第二驱动部3的一端与车辆厢体5连接,支撑板4的侧边与底板51靠近开口的一端铰接。

在对车辆空间拓展舱进行展开时,首先,通过第二驱动部3驱动支撑板4,使得支撑板4以支撑板4与底板51铰接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4与底板51平行时第二驱动部3停止驱动;然后,通过第一驱动部1驱动收缩舱2,以使收缩舱2展开,收缩舱2在支撑板4上形成罩体。

在车辆行驶之前,需要将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首先,通过第一驱动部1驱动收缩舱2,使得收缩舱2收缩并被驱动至车辆厢体5内;然后,通过第二驱动部3驱动支撑板4,使得支撑板4以支撑板4与底板51的铰接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直至支撑板4盖合至车辆厢体5侧壁的开口,支撑板4远离支腿41的一侧可以设置锁定件42,支撑板4通过锁定件42与车辆厢体5锁定。

由于车辆空间拓展舱收起时,收缩舱2收缩并置于车辆厢体5内,支撑板4盖合至车辆厢体5的侧壁,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收缩舱2收缩、体积变小,支撑板4盖合在厢体侧壁上而不占用车辆厢体5内的空间,使得车辆空间拓展舱占用车辆厢体5内部的空间更小,且不会将车辆厢体5分隔成多个空间,从而避免影响车辆内部空间使用的问题。

车辆可以为房车、也可以为医疗车或者其他存在空间不足问题的车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