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0585发布日期:2020-01-17 20:51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



背景技术:

滚轮是一种机械零部件,其应用十分广泛,如用于支撑机架、床体、箱包等,滚轮需要较高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但是目前滚轮通常采用聚氨酯或者橡胶包裹骨架形成,聚氨酯或橡胶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耐磨性,但是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聚氨酯或者橡胶容易出现变形、断裂,脱离出滚轮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其结构简单合理,可以牢牢的与轨道连接,不易滑出,耐磨型和韧性号,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自身固定和稳定性能强,抗冲击性能强,承重能力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大型设备连接的轴承,还包括移动大型设备的外轮体,所述轴承为滚珠轴承,该轴承的滚珠有两组,两组滚珠上下对称的设置在滚珠轴承内,所述轴承上设有两组与外轮体连接用的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上下对称的设置在轴承朝外的侧面上,该连接凹槽环绕轴承外侧一周,所述外轮体包括与轴承连接的连接部分,还包括在轨道上移动的移动部分,所述连接部分内壁上设有与连接凹槽配合使用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上下对称的设置在连接部分内壁对应连接凹槽的位置上,所述连接部分通过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套装在轴承上,所述移动部分设置在连接部分朝外的一侧,所述移动部分的水平界面呈工字状,所述移动部分的凹陷区域用于防止滚轮滑出轨道;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分的凹陷区域朝内的一侧和轴承上均设有连接用的连接孔,该连接孔以滚轮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分布在移动部分和轴承内,所述连接孔内插入固定住轴承和外轮体的螺栓,所述轴承上还设有与连接孔配合使用的凹槽,所述凹槽有多个,所述凹槽设置在每个对应的连接口朝内的一侧上,所述凹槽内设有与螺栓配合使用的螺母,且螺母镶嵌在凹槽内,所述轴承和外轮体通过螺栓和螺母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体采用油尼龙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包括轴承和外轮体,轴承为滚珠轴承,轴承上设有两个组与外轮体连接用的连接凹槽,外轮体包括与连接部分和移动部分,连接部分内壁上设有连接凸起,移动部分的凹陷区域朝内的一侧和轴承上均设有连接用的连接孔,轴承上还设有与连接孔配合使用的凹槽,连接孔内插入固定住轴承和外轮体的螺栓,凹槽内设有与螺栓配合使用的螺母,本尼龙滚轮通过连接凹槽和连接凸起并且通过螺栓和螺母对外轮体和轴承进行固定,固定性能好,固定牢固,使得滚轮工作较长时间,也能保证其自身的稳定性,不会散架导致滚轮无法正常使用,移动部分的水平截面呈工字状,外轮体采用油尼龙材料制成,使得本滚轮与轨道的接触面积大大减少,并且耐磨性和韧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本滚轮的使用寿命大大加强,可以使用很长时间无需更换,使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剖视图。

其中,1为轴承,11为连接凹槽,12为凹槽,2为外轮体,21为连接部分,22为移动部分,23为连接凸起,3为螺栓,4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耐磨损和承重性能的尼龙滚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大型设备连接的轴承1,还包括移动大型设备的外轮体2,所述轴承1为滚珠轴承1,该轴承1的滚珠有两组,两组滚珠上下对称的设置在滚珠轴承1内,所述轴承1上设有两组与外轮体2连接用的连接凹槽11,所述连接凹槽11上下对称的设置在轴承1朝外的侧面上,该连接凹槽11环绕轴承1外侧一周,所述外轮体2包括与轴承1连接的连接部分21,还包括在轨道上移动的移动部分22,所述连接部分21内壁上设有与连接凹槽11配合使用的连接凸起23,所述连接凸起23上下对称的设置在连接部分21内壁对应连接凹槽11的位置上,所述连接部分21通过连接凸起23和连接凹槽11套装在轴承1上,所述移动部分22设置在连接部分21朝外的一侧,所述移动部分22的水平截面呈工字状,所述移动部分22的凹陷区域用于防止滚轮滑出轨道。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部分22的凹陷区域朝内的一侧和轴承1上均设有连接用的连接孔,该连接孔以滚轮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分布在移动部分22和轴承1内,所述连接孔内插入固定住轴承1和外轮体2的螺栓3,所述轴承1上还设有与连接孔配合使用的凹槽12,所述凹槽12有多个,所述凹槽12设置在每个对应的连接口朝内的一侧上,所述凹槽12内设有与螺栓3配合使用的螺母4,且螺母4镶嵌在凹槽12内,所述轴承1和外轮体2通过螺栓3和螺母4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外轮体2采用油尼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