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4097发布日期:2020-01-07 07:53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轮胎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



背景技术:

助力自行车通常采用电力等进行辅助驱动,对于老人小孩或体弱的人来说能够减轻他们长时间骑行所带来的劳累,同时由于电力为辅助,主要还是依靠人工为主力,使得其相对于电瓶车来说更加环保。

目前市面上流通了不少共享单车,但其均为普通自行车,因为,将助力自行车作为共享单车则有较大市场,而共享单车则通常为实心轮胎,实心轮胎使用寿命长,相比普通单车更易维护,其内部不需要像气心一样更换,而在使用过程中,实心轮胎通常有减震能力弱,遇热容易开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减震能力强且能持续在较高温度下运作的助力自行车用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所述轮胎包裹在轮毂的外环面,所述轮胎的外环面顶部上下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凹槽,任一所述凹槽位于凹槽所在轮胎一侧的内壁面上均环向分布有多个通孔,且任一所述通孔均贯穿轮胎侧面。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孔轴向外画面顶部方向倾斜15-30度。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的上部槽宽。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底部与凹槽的底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通过设置在轮胎上的凹槽,增加了轮胎的摩擦力和抓地力,同时凹槽防止了当轮胎在夏天太阳直晒时受热过高膨胀导致内部挤压产生裂纹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在凹槽的内壁面环向设置通孔,一方面在骑行过程中地面对自行车的冲击由于通孔的形变从而得到减缓,从而增加了轮胎的缓冲力,另一方面将通孔与凹槽内部连通,从而使得凹槽内由于壁面表面张力以及虹吸力吸进来的水能够由于离心力通过通孔甩出。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将通孔设置一定角度,增加了通孔的流通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倒流,将倾斜角度设置为较小角度,是由于过大的倾斜角度使得通孔开口处与凹槽开口处过于接近,一方面由于开口过于偏向外环面顶部而减少了缓冲效果,另一方面过多且过于集中的开口使得轮胎外环面更易损毁。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凹槽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的上部槽宽,使得凹槽的上部能在一定程度上挡住轮胎外部的泥土和小石子等进入,同时增加了内部空腔空间,使得轮胎的缓冲力得到提高,作为一种实心胎减震效果堪比气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或2中的整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或2中轮胎的截面图;

图中:1-轮胎;2-通孔;3-轮毂;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1,所述轮胎1包裹在轮毂3的外环面,所述轮胎1的外环面顶部上下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凹槽4,任一所述凹槽4位于凹槽4所在轮胎1一侧的内壁面上均环向分布有多个通孔2,且任一所述通孔2均贯穿轮胎1侧面。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轮胎1上的凹槽4,增加了轮胎1的摩擦力和抓地力,同时凹槽4防止了当轮胎1在夏天太阳直晒时受热过高膨胀导致内部挤压产生裂纹的影响。

在凹槽4的内壁面环向设置通孔2,一方面在骑行过程中地面对自行车的冲击由于通孔2的形变从而得到减缓,从而增加了轮胎1的缓冲力,另一方面将通孔2与凹槽4内部连通,从而使得凹槽4内由于壁面表面张力以及虹吸力吸进来的水能够由于离心力通过通孔2甩出。

优选的,所述通孔2的孔轴向外画面顶部方向倾斜15度。

在使用过程中,将通孔2设置为15度,增加了通孔2的流通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倒流,同时倾斜角度较小,过大的倾斜角度使得通孔2开口处与凹槽4开口处过于接近,一方面由于开口过于偏向外环面顶部而减少了缓冲效果,另一方面过多且过于集中的开口使得轮胎1外环面更易损毁。

优选的,所述凹槽4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4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4的上部槽宽。

在使用过程中,凹槽4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4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4的上部槽宽,使得凹槽4的上部能在一定程度上挡住轮胎1外部的泥土和小石子等进入,同时增加了内部空腔空间,使得轮胎1的缓冲力得到提高,作为一种实心胎减震效果堪比气胎。

优选的,所述通孔2的底部与凹槽4的底部连通。

在使用过程中,水分等留在凹槽4底部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通孔2被甩出,如果通孔2不设置在底部,则残留在底部的水分则无法甩出。

实施例2

一种助力自行车用轮胎1,所述轮胎1包裹在轮毂3的外环面,所述轮胎1的外环面顶部上下两侧均向内凹陷形成凹槽4,任一所述凹槽4位于凹槽4所在轮胎1一侧的内壁面上均环向分布有多个通孔2,且任一所述通孔2均贯穿轮胎1侧面。

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轮胎1上的凹槽4,增加了轮胎1的摩擦力和抓地力,同时凹槽4防止了当轮胎1在夏天太阳直晒时受热过高膨胀导致内部挤压产生裂纹的影响。

在凹槽4的内壁面环向设置通孔2,一方面在骑行过程中地面对自行车的冲击由于通孔2的形变从而得到减缓,从而增加了轮胎1的缓冲力,另一方面将通孔2与凹槽4内部连通,从而使得凹槽4内由于壁面表面张力以及虹吸力吸进来的水能够由于离心力通过通孔2甩出。

优选的,所述通孔2的孔轴向外画面顶部方向倾斜30度。

在使用过程中,将通孔2设置为30度,增加了通孔2的流通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倒流,同时倾斜角度较小,过大的倾斜角度使得通孔2开口处与凹槽4开口处过于接近,一方面由于开口过于偏向外环面顶部而减少了缓冲效果,另一方面过多且过于集中的开口使得轮胎1外环面更易损毁。

优选的,所述凹槽4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4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4的上部槽宽。

在使用过程中,凹槽4的内壁面为从外之内依次设置的梯形结构,且凹槽4的底部槽宽大于凹槽4的上部槽宽,使得凹槽4的上部能在一定程度上挡住轮胎1外部的泥土和小石子等进入,同时增加了内部空腔空间,使得轮胎1的缓冲力得到提高,作为一种实心胎减震效果堪比气胎。

优选的,所述通孔2的底部与凹槽4的底部连通。

在使用过程中,水分等留在凹槽4底部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通孔2被甩出,如果通孔2不设置在底部,则残留在底部的水分则无法甩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