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8995发布日期:2020-07-14 16:53阅读: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中不断涌现出很多建筑工地,土方开挖、回填施工需要渣土清运车进行频繁进出场运输,为保证城市的整洁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所有出场车辆出场前需要进行冲洗,严禁带泥上路。

现有的车辆冲洗平台对车辆冲洗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的车辆冲洗平台均为直接冲洗,即直接将车辆移动至平台上方后对车辆的两侧进行喷水冲洗,冲洗时间较长;2、无法对泥污较多的地方进行定点冲洗(如后轮缝隙),车辆冲洗的洁净度难以达到要求,导致车辆在出场后,后轮之间粘连较多的泥土,污染市政道路;3、冲洗平台上冲落的污泥不便于清除,容易粘连在车辆上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通过预冲洗、精冲洗和洁净度检测,可提高车辆冲洗的效率和洁净度,且方便清除车辆冲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包括前置洗车池、冲洗池和检查台,所述前置洗车池、所述冲洗池和所述检查台顺序连接后形成土方运输车辆的冲洗通道,所述冲洗池一侧设置有收集所述冲洗通道冲洗车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污水的水循环池;

所述前置洗车池为两端设置有缓坡,且中部设置有盛装冲洗水的水槽;

所述冲洗池底部设置有冲洗台,所述冲洗台一侧设置有输送污泥的冲水流道,所述冲洗池另一侧设置有将冲刷所述冲洗台表面的喷水结构;所述冲洗台靠近所述前置清洗池一端设置有冲洗车辆后轮底面的高压冲洗区,所述冲洗台靠近所述检查台一端设置有冲洗车辆前轮底面的中压冲洗区,所述冲洗台两侧设置有冲洗车轮侧面的车轮冲洗架和冲洗车辆车厢侧面的车身冲洗架。

作为优选,所述前置洗车池一侧设置有连接所述水槽和所述水循环池的循环泵。

作为优选,所述检查台一侧设置有水箱和手动操作的增压泵机。

作为优选,所述冲洗池底部设置有基座,所述冲洗台位于所述基座上方,所述冲洗台上均匀成型有若干条冲水沟槽,所述冲水沟槽两端延伸至所述冲洗台的两侧边,且一端与所述冲水流道连通,且所述冲水沟槽底面为斜向所述冲水流道底部的斜面,且倾斜角为1°。

作为优选,所述冲水沟槽将所述冲洗台分隔为若干相互平行的条形凸台,所述高压冲洗区内的凸台上设置有高压冲洗头,且高压冲洗头通过预埋于凸台内的管道连接有第一增压泵;所述中压冲洗区内部的凸台上设置有若干中压冲洗头,中压冲洗头通过预埋于对应凸台内的管道连接有第二增压泵;所述第一增压泵与所述第二增压泵的进水端均位于所述水循环池内。

作为优选,所述水循环池包括盛装带污泥污水的一级沉淀池和二级沉淀池,所述一级沉淀池和所述二级沉淀池一侧设置有盛装清洗水的水泵池,所述一级沉淀池与所述二级沉淀池连通,所述二级沉淀池与所述水泵池连通;所述一级沉淀池一侧设置有连接所述冲水流道的回水流道,所述冲水流道底面为斜向所述回水流道的斜面,且倾斜角度为1°。

作为优选,所述喷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冲洗台一侧的主水管,所述主水管上安装有朝向所述冲洗台顶面的喷头,所述主水管端部安装有水泵,水泵的入水端位于所述水循环池内。

作为优选,所述主水管自所述冲洗通道顶部穿过,且主水管位于所述冲洗通道顶部一段外侧包裹有过路保护管。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前置洗车池、冲洗池和检查台的配合,可对土方运输车辆进行预打湿、定点冲洗和洁净度检查,通过将车辆清洗的步骤分开设置,提高了车辆清洗的效率;

2、通过在冲洗池内设置冲洗车辆后轮的高压冲洗区、冲洗车辆前轮的中压冲洗区、冲洗车辆车轮侧边的车轮冲洗架和冲洗车厢侧边的车身冲洗架,可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冲洗,提高土方运输车辆的清洗洁净度;

3、通过在冲洗台上设置冲水沟槽,可在车辆清洗过程中收集污泥,而后配合注水管和喷头,可将冲水沟槽内蓄积的污泥冲落至冲水流道排出,从而防止污泥蓄积,防止车辆碾压污泥产生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冲洗池和水循环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前置洗车池;2、冲洗池;201、冲洗台;202、主水管;203、喷头;204、冲水沟槽;205、高压冲洗区;206、中压冲洗区;207、过路保护管;208、冲水流道;209、车轮冲洗架;210、车身冲洗架;211、基座;3、检查台;4、循环水池;401、水泵池;402、水泵;403、二级沉淀池;404、一级沉淀池;405、回水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区大型土方开挖施工新型车辆冲洗平台,包括前置洗车池1、冲洗池2和检查台3,前置洗车池1、冲洗池2和检查台3顺序连接后形成土方运输车辆的冲洗通道,冲洗池2一侧设置有收集冲洗通道冲洗车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污水的水循环池,水循环池包括盛装带污泥污水的一级沉淀池404和二级沉淀池403,一级沉淀池404和二级沉淀池403一侧设置有盛装清洗水的水泵池401,一级沉淀池404与二级沉淀池403连通,二级沉淀池403与水泵池401连通;一级沉淀池404一侧设置有连接冲水流道208的回水流道405,冲水流道208底面为斜向回水流道405的斜面,且倾斜角度为1°,车辆清洗后的污水井冲水流道208和回水流道405后进入依次进入一级沉淀池404和二级沉淀池403内进行沉淀,而后进入水泵池401内作为冲洗水源使用;前置洗车池1为两端设置有缓坡,且中部设置有盛装冲洗水的水槽,车辆在经过缓坡进入水槽内部后,可先将车轮打湿,以方便车辆行驶至冲洗台201上方后进行车辆的冲洗;冲洗池2底部设置有冲洗台201,冲洗台201一侧设置有输送污泥的冲水流道208,冲洗池2另一侧设置有将冲刷冲洗台201表面的喷水结构;冲洗台201靠近前置清洗池一端设置有冲洗车辆后轮底面的高压冲洗区205,冲洗台201靠近检查台3一端设置有冲洗车辆前轮底面的中压冲洗区206,冲洗台201两侧设置有冲洗车轮侧面的车轮冲洗架209和冲洗车辆车厢侧面的车身冲洗架210,车轮冲洗架209和车身冲洗架210上均设置有朝向冲洗台201顶部中间的喷嘴。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前置洗车池1一侧设置有连接水槽和水循环池的循环泵;

检查台3一侧设置有水箱和手动操作的增压泵机,车辆行驶至检查台3上方后,可人工对车辆的洁净度进行检查,若存在少量的污泥粘连,可开启泵机,通过手动操作冲洗污泥位置,从而提高车辆的清洁度;

冲洗池2底部设置有基座211,冲洗台201位于基座211上方,冲洗台201上均匀成型有若干条冲水沟槽204,冲水沟槽204两端延伸至冲洗台201的两侧边,且一端与冲水流道208连通,且冲水沟槽204底面为斜向冲水流道208底部的斜面,且倾斜角为1°;

冲水沟槽204将冲洗台201分隔为若干相互平行的条形凸台,高压冲洗区205内的凸台上设置有高压冲洗头,且高压冲洗头通过预埋于凸台内的管道连接有第一增压泵;中压冲洗区206内部的凸台上设置有若干中压冲洗头,中压冲洗头通过预埋于对应凸台内的管道连接有第二增压泵;第一增压泵与第二增压泵的进水端均位于水循环池内;

喷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冲洗台201一侧的主水管202,主水管202上安装有朝向冲洗台201顶面的喷头203,主水管202端部安装有水泵402,水泵402的入水端位于水循环池内,水泵402自水泵池401水循环池内的水泵池401内部抽水后,作为冲洗台201的冲洗用水,喷头203对应冲水沟槽204设置,车辆在经过冲洗台201时,第一增压泵和第二增压泵开启,分别对车辆的前轮和后轮进行冲洗,冲洗掉落的污泥在水流冲击下落入冲水沟槽204内,开启水泵402,可通过喷头203向冲水沟槽204内部冲水,将污泥冲入冲水流道208内,而后通过回水流道405进入一级沉淀池404;

主水管202自冲洗通道顶部穿过,且主水管202位于冲洗通道顶部一段外侧包裹有过路保护管207。

通过前置洗车池1、冲洗池2和检查台3的配合,可对土方运输车辆进行预打湿、定点冲洗和洁净度检查,通过将车辆清洗的步骤分开设置,提高了车辆清洗的效率;通过在冲洗池2内设置冲洗车辆后轮的高压冲洗区205、冲洗车辆前轮的中压冲洗区206、冲洗车辆车轮侧边的车轮冲洗架209和冲洗车厢侧边的车身冲洗架210,可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冲洗,提高土方运输车辆的清洗洁净度;通过在冲洗台201上设置冲水沟槽204,可在车辆清洗过程中收集污泥,而后配合注水管和喷头203,可将冲水沟槽204内蓄积的污泥冲落至冲水流道208排出,从而防止污泥蓄积,防止车辆碾压污泥产生二次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