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3613发布日期:2020-07-29 01:4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车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对车辆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在车辆内饰方面,用户对内饰的舒适性和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

副仪表板作为车辆内饰的重要零部件,主要用于换挡操纵杆和手刹操纵杆的装配,以及设置杯托和储物盒等部件,副仪表板的结构形式多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相应的副仪表板。

然而,现有的副仪表板主要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拆卸比较困难,用户较难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副仪表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连接结构及车辆,以解决副仪表板拆卸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副仪表板和车身主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支架、第一磁性体和弹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体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通过所述弹性件滑动连接于所述副仪表板上;

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固定部和第二磁性体,所述固定部内设置有腔体,所述第二磁性体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车身主体上,所述第二磁性体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磁性体的位置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活动部,所述活动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磁性体设置在所述活动部上靠近所述第一磁性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活动部上设置有供所述卡接件卡入的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供所述活动部穿出的开口,所述活动部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位所述活动部穿出所述开口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副仪表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活动部穿过的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壳体和顶盖,所述壳体和所述顶盖螺纹连接,所述腔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所述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三磁性体,第三磁性体与所述第二磁性体的位置相对;

所述第一磁性体和所述第二磁性体的吸力,大于所述第二磁性体和所述第三磁性体的吸力。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主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固定部嵌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固定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副仪表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所述支架穿过的第二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副仪表板和车身主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其中,第一组件包括:支架、第一磁性体和弹性件,第一磁性体设置在支架上,支架通过弹性件滑动连接于副仪表板上,随着支架的移动,第一磁性体也会发生移动;第二组件包括:固定部和第二磁性体,固定部内设置有腔体,第二磁性体可活动地设置在腔体内,固定部固定在车身主体上,第二磁性体的位置与第一磁性体的位置相对,在安装副仪表板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体会对第二磁性体产生吸力,第二磁性体会在腔体内朝支架的方向运动,并与第一磁性体相吸,从而可以将副仪表板安装到车身主体上。当需要拆卸副仪表板时,只需要滑动支架,使得第一磁性体远离第二磁性体,从而可以减小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吸力,随着移动的距离越大,吸力越来越小,最终使得副仪表板与车身主体分离,直接移除副仪表板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副仪表板和车身主体的连接和拆卸非常便利,用户可以轻松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副仪表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副仪表板拆卸困难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a-a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b-b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接件和卡槽的卡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结构,101-第一组件,1011-支架,1012-第一磁性体,1013-弹性件,1014-卡接件,1015-滑轨,102-第二组件,1021-固定部,10211-壳体,10212-顶盖,1022-第二磁性体,1023-腔体,1024-活动部,1025-卡槽,1026-开口,1027-限位件,1028-第三磁性体,1029-紧固件,20-副仪表板,201-第一通孔,202-第二通孔,203-上壳体,204-下壳体,30-车身主体,30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参照图3,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a-a向的截面示意图;参照图4,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b-b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0用于连接副仪表板20和车身主体30,连接结构1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组件101和第二组件102,其中,第一组件101包括:支架1011、第一磁性体1012和弹性件1013,第一磁性体1012设置在支架1011上,支架1011通过弹性件1013滑动连接于副仪表板20上,随着支架1011的移动,第一磁性体1012也会发生移动,以改变第一磁性体1012的位置。

第二组件102包括:固定部1021和第二磁性体1022,固定部1021内设置有腔体1023,第二磁性体1022可活动地设置在腔体1023内,固定部1021固定在车身主体30上,第二磁性体1022的位置与第一磁性体1012的位置相对,在安装副仪表板20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体1012会对第二磁性体1022产生吸力,第二磁性体1022会在腔体1023内朝支架1011的方向运动,并与第一磁性体1012相吸,从而可以将副仪表板20安装到车身主体30上。当需要拆卸副仪表板20时,只需要滑动支架1011,使得第一磁性体1012远离第二磁性体1022,从而可以减小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之间的吸力,随着移动的距离越大,吸力越来越小,最终使得副仪表板20与车身主体30分离,直接移除副仪表板20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结构10连接的副仪表板20和车身主体30,连接和拆卸过程非常便利,用户可以轻松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副仪表板20,不会对任何一个部件造成损坏,重复利用率高,通用性强。

在实际应用中,弹性件1013可以为压缩弹簧,支架1011的滑动方向与弹性件1013的压缩方向一致,在安装副仪表板20的时候,弹性件1013处于自然状态,此时,第二磁性体1022的位置与第一磁性体1012的位置相对,第一磁性体1012可以直接吸引第二磁性体1022向支架1011方向移动,从而将副仪表板20与车身主体30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副仪表板20上设置有供支架1011滑动的滑轨1015,滑轨1015可以限位支架1011的滑动方向,进而确保第二磁性体1022的位置能与第一磁性体1012的位置精确相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体1012嵌设在支架1011内,如图3所示,支架1011支撑第一磁性体1012,并隔在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之间,以防止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之间直接接触,互相磨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组件102还包括:活动部1024,活动部1024可活动地设置在腔体1023内,第二磁性体1022设置在活动部1024上靠近第一磁性体1012的一端,以便于第一磁性体1012吸附第二磁性体1022。

在实际应用中,活动部1024还起到保护第二磁性体1022的作用,如图3所示,第二磁性体嵌设在活动部1024内,在第一磁性体1012吸附第二磁性体1022的时候,是活动部1024直接与支架1011接触,从而可以避免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之间直接接触,防止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发生磨损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副仪表板20和车身主体30连接的可靠性,第一组件101还包括:卡接件1014,卡接件1014设置在支架1011上,活动部1024上设置有供卡接件1014卡入的卡槽1025,当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相吸,活动部1024与支架1011相接触的时候,卡接件1014会卡入卡槽1025中,从而起到固定活动部1024与支架1011相对位置的作用,提高副仪表板20和车身主体30连接的可靠性;当需要拆卸副仪表板20时,只需要滑动支架1011,使得卡接件1014从卡槽1025内脱出,随着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逐渐远离,最终使得副仪表板20与车身主体30分离,直接移除副仪表板20即可。

在实际应用中,卡接件1014具有弹性,以便于卡入卡槽1025中,或者从卡槽1025中脱出,卡接件1014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参照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卡接件和卡槽的卡接关系示意图,如图5所示,卡接件1014为部分开口的弧形结构,由于卡接件1014具有弹性,开口的大小会根据受力情况而发生变化,卡接件1014的一侧设置有翻边,翻边卡入卡槽1025中,以连接卡接件1014和活动部102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部1021上设置有供活动部1024穿出的开口1026,活动部1024上设置有限位件1027,限位件1027用于限位活动部1024穿出开口1026的长度,以防止活动部1024完全从开口1026处穿出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副仪表板20上设置有供活动部1024穿过的第一通孔201,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组件101设置在副仪表板20的内部,通过在副仪表板20上设置第一通孔201,以便于活动部1024上的第二弹性件1022离第一弹性件1013的距离更近,使得副仪表板20和车身主体30的连接更紧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二组件102的维护拆卸,固定部1021包括:壳体10211和顶盖10212,壳体10211和顶盖10212螺纹连接,腔体1023设置在壳体10211内,顶盖10212上设置有开口1026,通过壳体10211和顶盖10212的螺纹连接,可以非常便利地拆卸顶盖10212,从而将活动部1024放入腔体1023中,或者从腔体1023中取出,以更换或者维护活动部1024。

在实际应用中,不安装副仪表板20时,为了将活动部1024收入腔体1023中,腔体1023的底部设置有第三磁性体1028,第三磁性体1028与第二磁性体1022的位置相对,第三磁性体1028会吸附第二磁性体1022,并把活动部1024固定在腔体1023内,防止活动部1024在腔体1023内活动发生磨损,或者产生噪音,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的吸力,大于第二磁性体1022和第三磁性体1028的吸力,以防止在第一磁性体1012吸附第二磁性体1022的时候,第三磁性体1028将第二磁性体1022吸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当活动部1024垂直设置在腔体1023内时,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的吸力,需要大于第二磁性体1022和第三磁性体1028的吸力,以及活动部1024的重力之和,从而确保在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磁性体1022吸力的作用下,活动部1024能够被吸起,与支架1011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不影响车辆内饰的美观,车身主体30上设置有凹槽301,固定部1021嵌设在凹槽301内,固定部1021通过紧固件1029固定在凹槽301内,当无需安装副仪表板20时,第二组件102可以完全收纳在凹槽301内,不会占用车内空间,不影响车辆内饰的美观性。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磁性体1012可以有多个,每个第一磁性体1012对应一个第二组件102,相应的,第一通孔201也有多个。通过多个第一磁性体1012和第二组件102的配合,可以达到固定副仪表板20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副仪表板20的侧壁上设置有供支架1011穿过的第二通孔202,当需要拆卸副仪表板20的时候,用户可以直接在副仪表板20的外侧推动支架1011,当推动一定距离,活动部1024回到腔体1023内之后,取走副仪表板20,并松开支架1011,支架1011会在弹性件1013的作用下,回到原来位置,便于下一次操作。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副仪表板2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壳体203和下壳体204,第一组件101设置在下壳体204内,下壳体204上设置有供活动部1024穿过的第一通孔201,和供支架1011穿过的第二通孔202。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副仪表板和车身主体,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其中,第一组件包括:支架、第一磁性体和弹性件,第一磁性体设置在支架上,支架通过弹性件滑动连接于副仪表板上,随着支架的移动,第一磁性体也会发生移动;第二组件包括:固定部和第二磁性体,固定部内设置有腔体,第二磁性体可活动地设置在腔体内,固定部固定在车身主体上,第二磁性体的位置与第一磁性体的位置相对,在安装副仪表板的过程中,第一磁性体会对第二磁性体产生吸力,第二磁性体会在腔体内朝支架的方向运动,并与第一磁性体相吸,从而可以将副仪表板安装到车身主体上。当需要拆卸副仪表板时,只需要滑动支架,使得第一磁性体远离第二磁性体,从而可以减小第一磁性体和第二磁性体之间的吸力,随着移动的距离越大,吸力越来越小,最终使得副仪表板与车身主体分离,直接移除副仪表板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副仪表板和车身主体的连接和拆卸非常便利,用户可以轻松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副仪表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非常便利地安装或者拆卸副仪表板,以满足客户对不同副仪表板外形的需求,可轻松更换自己喜好的副仪表板,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