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及其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8749发布日期:2020-07-10 17:55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及其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防倾斜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在不同地形上行驶的过程中,悬架往往会受到很多不同的外力作用,如紧急刹车的惯性力、快速转弯的离心力、凹凸不平和倾斜路面重心偏移的重力作用下,车辆弹性减震元件就会出现一边受到压缩下降,另一边就会重力减轻而升高,这种现象增加了车辆不安全、不稳定风险,甚至会直接导致翻车可能。

而现有的u型防侧倾杆作用单一,一般只设置在前轮或后轮,控制左右轮的倾斜情况,不能达到全方位防倾斜功能,并且还存在危害的一面。比如当车辆在凹凸不平地形上越野时,u型防侧倾杆制约了车轮垂向升降的动行程,致使车轮对地面触压力不均,甚至导致车轮悬空,削减了车辆快速通过能力及安全舒适性,还增加了车梁所受的扭力作用,久而久之车梁会疲劳受损,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及其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

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的前摇臂、设置在后轮车桥的后摇臂以及连接前摇臂与后摇臂的交叉调节杆,前轮车桥共有一组,后轮车桥共有两组,形成适用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由外套s形杆、穿接在外套s形杆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和内穿s形杆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组成,外套s形杆与内穿s形杆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且四组条形通孔沿竖直活动轴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一端通过弹簧杆连接,外套s形杆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连接;

弹簧杆包括外套筒和套接在外套筒内部的内拉杆,外套筒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且圆形挡片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滑动配合的矩形孔,外套筒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u形挂片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两组条形滑槽孔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弹簧档杆穿接内拉杆,内拉杆伸出外套筒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外套筒外套有弹簧,弹簧位于弹簧档杆与圆形挡片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和后摇臂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和后摇臂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任一u形卡口内设有十字万向轴,十字万向轴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u形卡口、十字万向轴、双头u形杆、十字万向轴构成一种新型万向节结构,用于连接本发明的悬架互联系统与车架,提供一定的活动自由度,也属于常见的车辆悬架连接方式;

前摇臂前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有u形固定座,前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前轮车桥上,前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内,前摇臂的中部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侧壁上;

后摇臂前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内,后摇臂的中部也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侧壁上,后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也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有u形固定座,后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有横向上下摇臂;

横向上下摇臂中部为扁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中部的上表面设有钢板弹片,钢板弹片上表面设有马鞍块,横向上下摇臂、钢板弹片及马鞍块通过两组u形栓安装在一起,马鞍块侧壁的中心位置穿接水平活动轴,车架底部固设有分别与水平活动轴两端固接的两块条形板,车架底部还固设有与竖直活动轴两端固接的u形框,横向上下摇臂的两个端部为圆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的端部穿接在纵向上下摇臂的中部位置,纵向上下摇臂的两端部也分别设有一个u形卡口,纵向上下摇臂的u形卡口通过两组十字万向轴串联连接双头u形杆和u形固定座,纵向上下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后轮车桥上。

方案二:

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的前摇臂、设置在后轮车桥的后摇臂以及连接前摇臂与后摇臂的交叉调节杆,前轮车桥共有一组,后轮车桥共有一组,形成适用于四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由外套s形杆、穿接在外套s形杆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和内穿s形杆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组成,外套s形杆与内穿s形杆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且四组条形通孔沿竖直活动轴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一端通过弹簧杆连接,外套s形杆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连接;

弹簧杆包括外套筒和套接在外套筒内部的内拉杆,外套筒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且圆形挡片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滑动配合的矩形孔,外套筒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u形挂片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两组条形滑槽孔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弹簧档杆穿接内拉杆,内拉杆伸出外套筒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外套筒外套有弹簧,弹簧位于弹簧档杆与圆形挡片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和后摇臂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和后摇臂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任一u形卡口内设有十字万向轴,十字万向轴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

前摇臂前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有u形固定座,前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前轮车桥上,前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内,前摇臂的中部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侧壁上;

后摇臂前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内,后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也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有u形固定座,后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后轮车桥上,后摇臂的中部也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侧壁上。

方案三:

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的前摇臂、设置在后轮车桥的后摇臂以及连接前摇臂与后摇臂的交叉调节杆,前轮车桥共有两组,后轮车桥共有两组,形成适用于八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由外套s形杆、穿接在外套s形杆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和内穿s形杆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组成,外套s形杆与内穿s形杆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且四组条形通孔沿竖直活动轴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一端通过弹簧杆连接,外套s形杆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连接;

弹簧杆包括外套筒和套接在外套筒内部的内拉杆,外套筒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且圆形挡片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滑动配合的矩形孔,外套筒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u形挂片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两组条形滑槽孔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弹簧档杆穿接内拉杆,内拉杆伸出外套筒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外套筒外套有弹簧,弹簧位于弹簧档杆与圆形挡片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和后摇臂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和后摇臂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任一u形卡口内设有十字万向轴,十字万向轴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

前摇臂前端和后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分别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有u形固定座,u形固定座固接有横向上下摇臂,横向上下摇臂中部为扁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中部的上表面设有钢板弹片,钢板弹片上表面设有马鞍块,横向上下摇臂、钢板弹片及马鞍块通过两组u形栓安装在一起,马鞍块侧壁的中心位置穿接水平活动轴,车架底部固设有分别与水平活动轴两端固接的两块条形板,车架底部还固设有与竖直活动轴两端固接的u形框;

横向上下摇臂的两个端部为圆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的端部穿接在纵向上下摇臂的中部位置,纵向上下摇臂的两端部也分别设有一个u形卡口,纵向上下摇臂的u形卡口通过两组十字万向轴串联连接双头u形杆和u形固定座,前摇臂的纵向上下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前轮车桥,后摇臂的纵向上下摇臂的u形固定座固接在后轮车桥上;

前摇臂后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内,后摇臂前端的双头u形杆通过十字万向轴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内,前摇臂和后摇臂的中部分别通过销轴安装在车架的侧壁上。

其次,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结构的悬架互联系统,可得到不同结构的车辆,区别在于不同车辆还包括车架以及对应数量的前轮车桥和后轮车桥。如八轮车辆,车架的前后部位分别设一组横向上下摇臂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最后得到前后各四轮的八轮车辆,左右两侧的车轮可绕横向上下摇臂呈上下升降运动,前后两端的车轮可绕纵向上下摇臂呈上下升降运动,从而保证行驶式各车轮能够交替升降,使过障碍时各轮胎均能着地,提高抓地力及越野能力。如六轮车辆,仅在车架后轮位置设一组横向上下摇臂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得到两组后轮车桥和一组前轮车桥的六轮车辆,使两组后轮车桥可沿横向上下摇臂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呈升降运动。如四轮车辆,车架不设横向上下摇臂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得到一组后轮车桥和一组前轮车桥的四轮车辆,缩减结构,仅通过前摇臂、后摇臂以及交叉调节杆进行各车轮的升降调节,当交叉调节杆即x形杆的某一端发生拉伸或收缩,则造成其对角位置的端部发生相同的拉伸或收缩运动,造成对角位置的前摇臂后端和后摇臂前端发生方向不同的旋转,对前轮车桥和后轮车桥产生相同方向的提升力或下压力,从而实现对角位置的力传递和力转换,避免现有技术中车辆一侧下压导致另一侧有自然提升力而产生的倾斜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现有车辆在紧急刹车或前端跌落时,悬架受惯性影响重心前移,造成悬架前端强制下压,尾端重力减轻自然举升,出现前俯后仰,甚至会发生前翻风险;采用本申请的悬架互联系统,则将悬架前端的载荷力以交叉转移到悬架后端的对角位置,消除尾端的自然举升力,实现前后同步下压,从而避免前俯后仰;

2)急转弯或在倾斜路面上行驶时,受离心力和重力偏移作用,悬架载荷力偏移到一侧,一侧受到强制下压,这时通过悬架互联系统交叉转换使得另一侧悬架同步下压,消除另一侧的自然举升力,从而避免侧倾现象;

3)在凹凸不平路面行驶时,车辆车轮的垂向升降,经互联悬架系统x形杆和弹簧杆移动转换下,实现交叉升降现象,保证车轮适应不平地形,车轮不会有悬空始终着地,提高对地抓着力;

4)以上三种情况中,弹簧杆即起到减震也起到连接转换交叉升降作用,以两组水平方向的减震组件取代现有技术中在车轮上的四组垂直减震组件,形成一种水平减震部件,减少部件数量也基本不降低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及其车辆”彻底解决了u型防侧倾杆的不足,这种悬挂互联结构使车辆悬挂的任一角位置或任一侧位置的弹性元件,受到不同外力压缩作用时,它的对角位置或对面位置的弹性元件会在互联转换作用下,同步受到压缩;本发明不仅实现全方位防倾斜,还具有交叉升降消扭功能,车轮垂向升降能随地形变化而变化,快速穿越而不会太颠簸;同时自带的水平方向的弹簧杆其减震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悬架减震结构,可缩减现有常用采用四组或更多弹性元件支撑的悬架结构,应用各种小汽车车辆中,前景可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中弹簧杆的组装配件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四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一(急转弯情况);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四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二(急刹车情况);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四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三(颠簸路面情况);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适应于八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的立体图;

图中:前轮车桥1、前摇臂2、后轮车桥3、后摇臂4、交叉调节杆5、外套s形杆501、内穿s形杆502、竖直活动轴503、条形通孔504、弹簧杆6、外套筒601、内拉杆602、圆形挡片603、矩形孔604、u形挂片605、条形滑槽孔606、弹簧档杆607、弹簧608、u形卡口701、十字万向轴702、双头u形杆703、u形固定座704、销轴8、车架9、横向上下摇臂10、钢板弹片11、马鞍块12、u形栓13、水平活动轴14、条形板15、u形框16、纵向上下摇臂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4,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1的前摇臂2、设置在后轮车桥3的后摇臂4以及连接前摇臂2与后摇臂4的交叉调节杆5,前轮车桥1共有一组,后轮车桥3共有两组,形成适用于六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5由外套s形杆501、穿接在外套s形杆501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502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501和内穿s形杆502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503组成,外套s形杆501与内穿s形杆502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503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503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504,且四组条形通孔504沿竖直活动轴503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501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一端通过弹簧杆6连接,外套s形杆501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6连接;

弹簧杆6包括外套筒601和套接在外套筒601内部的内拉杆602,外套筒601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603,且圆形挡片603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602滑动配合的矩形孔604,外套筒601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u形挂片605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601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606,两组条形滑槽孔606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607,弹簧档杆607穿接内拉杆602,内拉杆602伸出外套筒601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外套筒601外套有弹簧608,弹簧608位于弹簧档杆607与圆形挡片603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2和后摇臂4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2和后摇臂4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701,任一u形卡口701内设有十字万向轴702,十字万向轴702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701,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703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703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702;u形卡口701、十字万向轴702、双头u形杆703、十字万向轴702构成一种新型万向节结构,用于连接本发明的悬架互联系统与车架9,提供一定的活动自由度,也属于常见的车辆悬架连接方式;

前摇臂2前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有u形固定座704,前摇臂2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前轮车桥1上,前摇臂2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504内,前摇臂2的中部通过销轴8安装在车架9的侧壁上;

后摇臂4前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504内,后摇臂4的中部也通过销轴8安装在车架9的侧壁上,后摇臂4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也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有u形固定座704,后摇臂4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有横向上下摇臂10;

横向上下摇臂10中部为扁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10中部的上表面设有钢板弹片11,钢板弹片11上表面设有马鞍块12,横向上下摇臂10、钢板弹片11及马鞍块12通过两组u形栓13安装在一起,马鞍块12侧壁的中心位置穿接水平活动轴14,车架9底部固设有分别与水平活动轴14两端固接的两块条形板15,车架9底部还固设有与竖直活动轴503两端固接的u形框16,横向上下摇臂10的两个端部为圆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10的端部穿接在纵向上下摇臂17的中部位置,纵向上下摇臂17的两端部也分别设有一个u形卡口701,纵向上下摇臂17的u形卡口701通过两组十字万向轴702串联连接双头u形杆703和u形固定座704,纵向上下摇臂17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后轮车桥3上。

实施例2:

参照图5-7,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1的前摇臂2、设置在后轮车桥3的后摇臂4以及连接前摇臂2与后摇臂4的交叉调节杆5,前轮车桥1共有一组,后轮车桥3共有一组,形成适用于四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5由外套s形杆501、穿接在外套s形杆501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502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501和内穿s形杆502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503组成,外套s形杆501与内穿s形杆502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503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503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504,且四组条形通孔504沿竖直活动轴503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501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一端通过弹簧杆6连接,外套s形杆501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6连接;

弹簧杆6包括外套筒601和套接在外套筒601内部的内拉杆602,外套筒601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603,且圆形挡片603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602滑动配合的矩形孔604,外套筒601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u形挂片605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601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606,两组条形滑槽孔606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607,弹簧档杆607穿接内拉杆602,内拉杆602伸出外套筒601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外套筒601外套有弹簧608,弹簧608位于弹簧档杆607与圆形挡片603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2和后摇臂4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2和后摇臂4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701,任一u形卡口701内设有十字万向轴702,十字万向轴702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701,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703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703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702;

前摇臂2前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有u形固定座704,前摇臂2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前轮车桥1上,前摇臂2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504内,前摇臂2的中部通过销轴8安装在车架9的侧壁上;

后摇臂4前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504内,后摇臂4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也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有u形固定座704,后摇臂4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后轮车桥3上,后摇臂4的中部也通过销轴8安装在车架9的侧壁上。

实施例3:

参照图8,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包括设置在前轮车桥1的前摇臂2、设置在后轮车桥3的后摇臂4以及连接前摇臂2与后摇臂4的交叉调节杆5,前轮车桥1共有两组,后轮车桥3共有两组,形成适用于八轮车辆的具有多功能的悬架互联系统;

交叉调节杆5由外套s形杆501、穿接在外套s形杆501中部通孔内的内穿s形杆502以及铆接在外套s形杆501和内穿s形杆502中心部位的竖直活动轴503组成,外套s形杆501与内穿s形杆502构成x形杆,竖直活动轴503位于x形杆的中心交叉点位置,且x形杆所在平面与竖直活动轴503相互垂直,x形杆的侧壁处开设有四组条形通孔504,且四组条形通孔504沿竖直活动轴503呈中心对称分布,外套s形杆501的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一端通过弹簧杆6连接,外套s形杆501的另一端与内穿s形杆502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弹簧杆6连接;

弹簧杆6包括外套筒601和套接在外套筒601内部的内拉杆602,外套筒601的一端设有圆形挡片603,且圆形挡片603的中心设有与内拉杆602滑动配合的矩形孔604,外套筒601的另一端设有与x形杆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u形挂片605的顶面和底面穿接有铆钉,外套筒601的筒壁开设有对称的两组条形滑槽孔606,两组条形滑槽孔606内滑动配合有弹簧档杆607,弹簧档杆607穿接内拉杆602,内拉杆602伸出外套筒601外的一端设有与x形杆另一端部铆接的u形挂片605,外套筒601外套有弹簧608,弹簧608位于弹簧档杆607与圆形挡片603之间的位置;

前摇臂2和后摇臂4均为l形钣金状,前摇臂2和后摇臂4的两端均分别设有u形卡口701,任一u形卡口701内设有十字万向轴702,十字万向轴702由相互穿接且呈十字交叉形成的两个活动轴组成,其中一个活动轴架设在u形卡口701,另一活动轴架设在双头u形杆703一端的u形缺口内,双头u形杆703另一端的u形缺口内也架设有十字万向轴702;

前摇臂2前端和后摇臂4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分别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有u形固定座704,u形固定座704固接有横向上下摇臂10,横向上下摇臂10中部为扁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10中部的上表面设有钢板弹片11,钢板弹片11上表面设有马鞍块12,横向上下摇臂10、钢板弹片11及马鞍块12通过两组u形栓13安装在一起,马鞍块12侧壁的中心位置穿接水平活动轴14,车架9底部固设有分别与水平活动轴14两端固接的两块条形板15,车架9底部还固设有与竖直活动轴503两端固接的u形框16;

横向上下摇臂10的两个端部为圆形杆状,横向上下摇臂10的端部穿接在纵向上下摇臂17的中部位置,纵向上下摇臂17的两端部也分别设有一个u形卡口701,纵向上下摇臂17的u形卡口701通过两组十字万向轴702串联连接双头u形杆703和u形固定座704,前摇臂2的纵向上下摇臂17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前轮车桥1,后摇臂4的纵向上下摇臂17的u形固定座704固接在后轮车桥3上;

前摇臂2后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条形通孔504内,后摇臂4前端的双头u形杆703通过十字万向轴702连接在x形杆的另一条形通孔504内,前摇臂2和后摇臂4的中部分别通过销轴8安装在车架9的侧壁上。

其次,应用上述三种不同结构的悬架互联系统,可得到不同结构的车辆,区别在于不同车辆还包括车架9以及对应数量的前轮车桥1和后轮车桥3。如八轮车辆,车架9的前后部位分别设一组横向上下摇臂10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17,最后得到前后各四轮的八轮车辆,左右两侧的车轮可绕横向上下摇臂10呈上下升降运动,前后两端的车轮可绕纵向上下摇臂17呈上下升降运动,从而保证行驶式各车轮能够交替升降,使过障碍时各轮胎均能着地,提高抓地力及越野能力。如六轮车辆,仅在车架9后轮位置设一组横向上下摇臂10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17,得到两组后轮车桥和一组前轮车桥的六轮车辆,使两组后轮车桥可沿横向上下摇臂10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17呈升降运动。如四轮车辆,车架9不设横向上下摇臂10和两组纵向上下摇臂17,得到一组后轮车桥和一组前轮车桥的四轮车辆,缩减结构,仅通过前摇臂2、后摇臂4以及交叉调节杆5进行各车轮的升降调节,当交叉调节杆5即x形杆的某一端发生拉伸或收缩,则造成其对角位置的端部发生相同的拉伸或收缩运动,造成对角位置的前摇臂2后端和后摇臂4前端发生方向不同的旋转,对前轮车桥1和后轮车桥3产生相同方向的提升力或下压力,从而实现对角位置的力传递和力转换,避免现有技术中车辆一侧下压导致另一侧有自然提升力而产生的倾斜风险。

普通悬架的翻车情况:翻车一般发生在高速行驶时的紧急刹车、急转弯、颠簸路面或斜坡路面,现有普通车辆悬架在遇到紧急刹车、急转弯或颠簸路面情况时,重心失衡发生偏移,一侧产生较大下压力而另一侧则自然提升,车轮发生悬空,更严重时提升力过大产生较大扭矩,致使翻车(前翻或侧倾);而在颠簸路面则是由于悬架不断起伏,一个车轮提升或下降,则造成另一侧车轮下降或提升,造成车轮悬空,颠簸较厉害时,悬空较厉害时重心失衡也会造成翻车现象。

本发明的防侧倾原理(以四轮车辆为例,参照图5-7):

1)情况一:急转弯(g为悬架重力载荷力,f为载荷力经x形杆转移后的下压力),由于离心力影响,使悬架内侧受到较大的下压力(左前轮为g1,左后轮为g2),g1造成前摇臂2的销轴8处往下运动(此时理想状态下默认前摇臂2前端的高度不变)造成前摇臂2顺时针倾斜,倾斜力造成交叉调节杆5的左前端向前方运动、左后端则向后方运动,使左侧的弹簧杆6伸长,而右侧的弹簧杆6相应伸长;交叉调节杆5的右后端箱后方运动,造成右后端的后摇臂4前端也向后方运动,从而造成右后端的后摇臂4逆时针倾斜偏转,从而产生转换后的下压力f1,对应的左后轮的g2转换为右前轮的下压力f2;即将左侧所受离心力产生的重量载荷力转移至右侧的下压力,从而抵消右侧的自然提升力,从而避免侧倾现象。

2)情况二:急刹车(g为悬架重力载荷力,f为载荷力经x形杆转移后的下压力),悬架受惯性影响重心前移,造成悬架前端重力增加强制下压,后端重力减轻自然举升,出现前俯后仰,甚至会发生前翻风险;采用本申请的悬架互联系统,则将悬架前端的载荷力以交叉转移到悬架后端的对角位置,消除尾端的自然举升力,实现前后同步下压,从而避免前俯后仰;

3)倾斜路面行驶的情形与急转弯的侧倾或急刹车的前翻情况类似,不再赘述;

4)颠簸路面行驶时:轮胎受到地形的影响而上下升降运动,此时轮胎的升降力成为主要驱动力,任一车辆车轮的垂向升降,经过x形杆的扭动和弹簧杆的移动,如左前轮的下降,造成左前端的前摇臂2前端下降,其后端在杠杆作用下向后运动,一方面带动左侧的弹簧杆6向后运动造成左后端的后摇臂4前端向后运动,其后端在杠杆作用下向上运动;另一方面,左前轮的下降,经过x形杆的扭动,造成右后端的后摇臂4向前运动,其后端则向下运动;以上过程形成交叉升降过程,使遇坑下降的左前轮经过力转换,其对角位置的右后轮也向下运动,悬架重心刚刚向左前端偏移,其右后端形成的自然提升力被转换后的下压力所抵消,从而也起到防倾翻的作用;同时由于交叉升降作用,使各轮胎在遇障碍时不会有悬空始终着地,提高对地抓着力,同时也提高乘坐舒适度,对车架大梁均有保护作用。

4)以上几种情况中,弹簧杆即起到减震也起到连接转换交叉升降作用,以两组水平方向的减震组件取代现有技术中在车轮上的四组垂直减震组件,形成一种水平减震部件,减少部件数量也基本不降低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