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0045发布日期:2021-01-24 07:34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
[0003]
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电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将大量的充电线盘在一起,导致充电线会出现发热等现象,从而会影响到新能源车的正常充电,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
[0004]
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必要研发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以解决由于将大量的充电线盘在一起,导致充电线会出现发热等现象,从而会影响到新能源车的正常充电,不便于使用者的使用的问题。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0007]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包括支撑台,支撑台内部设有定位机构,所述支撑台顶部设有控制机构和充电机构;
[0008]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于支撑台内部,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侧设有第一往复丝杆,所述第一往复丝杆与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一侧固定设有第二往复丝杆,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和第二往复丝杆外部均设有定位组件,所述支撑台内部设有承载台,所述承载台和支撑台上均开设有通槽;
[0009]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于第一往复丝杆外部,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一往复丝杆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外部固定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贯穿通槽并延伸出支撑台顶部,所述移动板顶部固定设有推板,所述转动杆外部设有涡轮,所述涡轮与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涡轮顶部设有蜗杆,所述蜗杆前端与支撑台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蜗杆与涡轮相啮合,所述蜗杆后侧固定设有第三往复丝杆,所述第三往复丝杆外部设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与第三往复丝杆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顶部固定设有滑块,所述承载台底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滑块延伸入固定槽内部。
[0010]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四个固定块,四个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设于承载台底部四角,所述固定块底部四角均固定设有移动轮。
[0011]
优选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于支撑台后侧,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充电头,所述充电头与支撑板通过螺纹连接。
[0012]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固定设于支撑台一侧,所述箱体内部固定设有可编程plc,所述箱体顶部固定设有芯片刷卡器。
[0013]
优选的,所述第二往复丝杆和第三往复丝杆一端均与支撑台内腔一侧壁通过轴承连接。
[0014]
优选的,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固定杆,多个所述固定杆均设于支撑板内部并与支撑板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支撑板内腔顶部固定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方形杆,所述方形杆外部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一侧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外部固定设有多个扇叶,所述套筒外部设有横板,所述横板与套筒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横板顶部固定设有竖板,所述竖板与连接杆通过轴承连接。
[0015]
优选的,所述方形杆一侧设有第四往复丝杆,所述方形杆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四往复丝杆外部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于第二齿轮一侧并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往复丝杆外部设有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三轴承座与横板固定连接。
[0016]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内腔一侧壁上固定设有挡板,所述第四往复丝杆顶部于挡板底部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支撑板内腔一侧壁上固定设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顶部分别与第四往复丝杆底部和方形杆底部通过轴承连接。
[0017]
优选的,所述可编程plc连接端设有d/a转换器,所述d/a转换器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可编程plc连接端设有a/d转换器,所述a/d转换器与芯片刷卡器电性连接。
[0018]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1、本发明通过定位机构的设计,通过第一电机正转带动转动杆正转和反转,转动杆正转可以带动车辆的充电口移动到充电头的正前方,然后通过电机反转的设计,可以的带动车辆的充电口移动到充电头内部,以此来给车辆进行定位,通过定位机构的设计,使用者只需要将车辆停留到承载台上即可,给使用者在使用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通过芯片刷卡器的设计,避免了其他无关人员来启动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0020]
2、本发明通过散热组件的设计,可通过扇叶的转动来对连接线进行散热,避免了将大量的连接线堆积在一起而导致连接线发热的现象,保证了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同时通过连接头与支撑板的螺纹连接,可以将连接头拆卸下来对汽车进行充电。
[0021]
3、本发明通过多个固定杆的设计,可以将充电头的连接线进行定位,使得连接线可以排列成蛇形,避免了连接线堆积在一起而导致连接线缠绕的问题,便于后期对连接线的检修。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
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3]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4]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电机处的剖视图;
[0026]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剖视图;
[0027]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8]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服饰剖视图;
[0029]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支撑板的剖视图。
[0030]
图中:1支撑台、2第一电机、3转动杆、4第一往复丝杆、5第二往复丝杆、6承载台、7通槽、8第一轴承座、9移动板、10推板、11涡轮、12蜗杆、13第三往复丝杆、14第二轴承座、15滑块、16固定槽、17固定块、18移动轮、19支撑板、20充电头、21箱体、22可编程plc、23芯片刷卡器、24固定杆、25第二电机、26方形杆、27套筒、28第一锥齿轮、29第二锥齿轮、30连接杆、31扇叶、32横板、33竖板、34第四往复丝杆、35第三轴承座、3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32]
参见图1-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线定位装置,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内部设有定位机构,所述支撑台1顶部设有控制机构和充电机构;
[0033]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电机2,所述第一电机2固定设于支撑台1内部,所述第一电机2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转动杆3,所述转动杆3一侧设有第一往复丝杆4,所述第一往复丝杆4与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4一侧固定设有第二往复丝杆5,所述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外部均设有定位组件,所述支撑台1内部设有承载台6,所述承载台6和支撑台1上均开设有通槽7;
[0034]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第一轴承座8,所述第一轴承座8设于第一往复丝杆4外部,所述第一轴承座8与第一往复丝杆4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8外部固定设有移动板9,所述移动板9贯穿通槽7并延伸出支撑台1顶部,所述移动板9顶部固定设有推板10,所述转动杆3外部设有涡轮11,所述涡轮11与转动杆3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涡轮11顶部设有蜗杆12,所述蜗杆12前端与支撑台1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蜗杆12与涡轮11相啮合,所述蜗杆12后侧固定设有第三往复丝杆13,所述第三往复丝杆13外部设有第二轴承座14,所述第二轴承座14与第三往复丝杆13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14顶部固定设有滑块15,所述承载台6底部开设有固定槽16,所述滑块15延伸入固定槽16内部。
[0035]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四个固定块17,四个所
述固定块17分别固定设于承载台6底部四角,所述固定块17底部四角均固定设有移动轮18,便于对支撑台6支撑。
[0036]
优选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支撑板19,所述支撑板19固定设于支撑台1后侧,所述支撑板19上设有充电头20,所述充电头20与支撑板19通过螺纹连接,便于给车辆充电。
[0037]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箱体21,所述箱体21固定设于支撑台1一侧,所述箱体21内部固定设有可编程plc22,所述箱体21顶部固定设有芯片刷卡器23,便于对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25控制。
[0038]
优选的,所述第二往复丝杆5和第三往复丝杆13一端均与支撑台1内腔一侧壁通过轴承连接,便于第二往复丝杆5和第三往复丝杆13转动。
[0039]
优选的,所述充电机构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多个固定杆24,多个所述固定杆24均设于支撑板19内部并与支撑板19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支撑板19内腔顶部固定设有第二电机25,所述第二电机25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方形杆26,所述方形杆26外部套设有套筒27,所述套筒27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锥齿轮28,所述第一锥齿轮28一侧设有第二锥齿轮29,所述第二锥齿轮29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杆30,所述连接杆30外部固定设有多个扇叶31,所述套筒27外部设有横板32,所述横板32与套筒27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横板32顶部固定设有竖板33,所述竖板33与连接杆30通过轴承连接。
[0040]
优选的,所述方形杆26一侧设有第四往复丝杆34,所述方形杆26外部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四往复丝杆34外部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于第二齿轮一侧并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往复丝杆34外部设有第三轴承座35,所述第三轴承座35与横板32固定连接。
[0041]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19内腔一侧壁上固定设有挡板36,所述第四往复丝杆34顶部于挡板36底部通过轴承连接,所述支撑板19内腔一侧壁上固定设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顶部分别与第四往复丝杆34底部和方形杆26底部通过轴承连接。
[0042]
优选的,所述可编程plc22连接端设有d/a转换器,所述d/a转换器与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25电性连接,所述可编程plc22连接端设有a/d转换器,所述a/d转换器与芯片刷卡器23电性连接。
[0043]
工作原理:首先本发明连接外部电源,将充电头20上的充电线蛇形缠绕于多个固定杆24上,然后将需要充电的新能源车驾驶到支撑台1上的承载台6上,然后使用者可以下车,将车辆上的充电口打开,再在芯片刷卡器23上刷卡,芯片刷卡器23会将信号传输到可编程plc22上,可编程plc22会控制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25工作,第一电机2工作带动第一往复丝杆4转动,因为转动杆3和第一往复丝杆4、第二往复丝杆5和涡轮11均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以转动杆3正转时,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会转动,涡轮11此时处于空转状态,当转动杆3反转时,涡轮11会转动,此时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处于空转状态,当使用者刷卡之后,可编程plc22会控制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25工作,首先使得第一电机2正转,第一电机2正转带动转动杆3正转,转动杆3转动带动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转动,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转动带动第一往复丝杆4和第二往复丝杆5外部的第一轴承座8向中间移动,第一轴承座8和第二轴承座14向中间移动进而可以带动两个移动板9向中间移动,两个移动板9移动带动两个推板10向中间移动,两个推板10向中间移动可将车辆的充电口移动到充电头20的正前侧,由于车辆比较重,所以车辆在移动的同时还会带
动承载台6移动,通过多个移动轮18的设计,使得承载台6在移动时更加便捷,然后通过可编程plc22控制第一电机2反转,第一电机2反转带动转动杆3反转,转动杆3反转带动涡轮11转动,涡轮11转动带动蜗杆12转动,蜗杆12转动带动第三往复丝杆13转动,第三往复丝杆13转动带动第二轴承座14向后移动,第二轴承座14向后移动带动承载台6向后移动,进而可带动承载台6上的车辆向后移动,使得充电头20可以插入车辆的充电口内部,第二电机25工作带动方形杆26转动,方形杆26转动带动套筒27转动,套筒27转动进而可以带动第一锥齿轮28转动,第一锥齿轮28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29转动,第二锥齿轮29转动带动连接杆30转动,连接杆30转动带动连接杆30外部的多个扇叶31转动,多个扇叶31转动进而可对充电线进行散热,方形杆26转动的同时还会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转动带动第四往复丝杆34转动,第四往复丝杆34转动带动第三轴承座35向下移动,第三轴承座35向下移动带动横板32向下移动,横板32向下移动带动套筒27和扇叶31等结构向下移动,通过扇叶31移动可对支撑板19内腔底部的连接线散热。
[0044]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