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9564发布日期:2021-05-25 14:53阅读:37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轮胎,该轮胎通过改善槽的配置,提高了在干燥路面上以及冰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4846号公报

近年来,伴随着车辆的高性能化,要求轮胎发挥更优异的雪上性能。另一方面,根据槽的形状,而存在伴随着雪上性能的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受损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种问题点提出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能够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且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上述胎面部包含第一陆地部,上述第一陆地部包含第一纵缘、第二纵缘以及上述第一纵缘与上述第二纵缘之间的踏面,在上述第一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曲线沟,上述曲线沟从上述第一纵缘侧的第一端延伸,且在上述第一陆地部内的第二端中断,上述曲线沟包含上述第一端侧的第一曲线部和上述第二端侧的第二曲线部,上述第一曲线部是在上述曲线沟的上述第一纵缘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上述第二曲线部是在上述曲线沟的上述第二纵缘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一曲线部横穿上述第一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二曲线部横穿上述第一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二端位于上述第一纵缘与上述第一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之间。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曲线沟的沟宽随着从上述第一端朝向上述第二端而逐渐减小。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曲线沟的沟宽是2~4mm。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二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一曲线部的曲率半径大。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一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是10~30m。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二曲线部的曲率半径是30~60mm。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第一曲线部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为上述曲线沟的轮胎周向的长度的30%~70%。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上述胎面部由在轮胎周向连续的主沟所区分出的四个陆地部构成。

优选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轮胎向车辆安装的朝向被指定,上述胎面部包含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在安装于车辆时成为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在上述第一胎面端与轮胎赤道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胎肩主沟、和与上述第一胎肩主沟的上述第二胎面端侧邻接的胎冠主沟,上述第一陆地部被区分在上述第一胎肩主沟与上述胎冠主沟之间。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第一陆地部,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曲线沟。上述曲线沟从上述第一陆地部的第一纵缘侧的第一端延伸,且在上述第一陆地部内的第二端中断。这种上述曲线沟有助于抑制上述第一陆地部的刚性过度降低,且有助于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上述曲线沟包含上述第一端侧的第一曲线部和上述第二端侧的第二曲线部。上述第一曲线部是在上述曲线沟的上述第一纵缘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上述第二曲线部是在上述曲线沟的上述第二纵缘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在被强烈压固的雪路上转弯时,这种曲线沟的上述第一曲线部以及上述第二曲线部的边缘在多个方向提供摩擦力,从而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第一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曲线沟的轮廓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图5的d-d线剖视图。

图8是图7的第四拉筋的横剖视图。

图9是图5的e-e线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三角形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11是第二陆地部以及第四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2是第三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3是比较例的轮胎的第一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11…第一陆地部;11a…第一纵缘;11b…第二纵缘;15…曲线沟;15a…第一端;15b…第二端;16…第一曲线部;17…第二曲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来使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的内部没有填充被加压的空气的非充气式轮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向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在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外侧的第一胎面端te1、和在安装于车辆时位于车辆内侧的第二胎面端te2。对于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用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在胎侧部(省略图示)。

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第一胎面端te1以及第二胎面端te2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根据每个轮胎确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胎面部2由在第一胎面端te1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在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主沟3、和被这些主沟3区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由三个主沟3和四个陆地部4构成。但是,本发明的轮胎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主沟3包含配置于第一胎面端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第一胎肩主沟5、配置于第二胎面端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第二胎肩主沟6、和配置于第一胎肩主沟5与第二胎肩主沟6之间的胎冠主沟7。

优选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肩主沟5或者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a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0.20~0.35倍。优选从轮胎赤道c至胎冠主沟7的沟中心线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b例如为胎面宽度tw的0.15倍以下。胎面宽度tw是在上述正规状态下从第一胎面端te1至第二胎面端te2为止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胎冠主沟7例如设置于比轮胎赤道c靠第二胎面端te2侧的位置。但是,胎冠主沟7的位置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各主沟3例如与轮胎周向平行地呈直线状地延伸。各主沟3例如也可以呈波状地延伸。

优选各主沟3的沟宽wa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5.0%~8.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沟宽是指与沟中心线正交的方向的沟缘间的距离。在优选方式中,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宽比第一胎肩主沟5的沟宽大,胎冠主沟7的沟宽比第二胎肩主沟6的沟宽大。优选在轿车用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各主沟3的深度例如是5~10mm。

陆地部4由第一陆地部11、第二陆地部12、第三陆地部13和第四陆地部14构成。第一陆地部11被区分在第一胎肩主沟5与胎冠主沟7之间。第二陆地部12被区分在第二胎肩主沟6与胎冠主沟7之间。第三陆地部13被区分在第一胎肩主沟5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第四陆地部14被区分在第二胎肩主沟6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

图2表示第一陆地部11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陆地部11具有在四个陆地部4之中最大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由四个陆地部构成的胎面部2,在直行时以及转弯时,对第一陆地部11作用有大的接地压力,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陆地部11具有在四个陆地部之中最大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具有高刚性。因此,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提高。优选第一陆地部11的上述宽度w1例如是胎面宽度tw(如图1所示,以下相同)的0.25~0.40倍。

第一陆地部11包含第一纵缘11a、第二纵缘11b以及第一纵缘11a与第二纵缘11b之间的踏面11c。第一纵缘11a是第一陆地部11的第一胎肩主沟5侧的纵缘,第二纵缘11b是第一陆地部11的胎冠主沟7侧的纵缘。

在第一陆地部11,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多个曲线沟15。曲线沟15从第一纵缘11a侧的第一端15a延伸,且在上述第一陆地部11内的第二端15b中断。这种曲线沟15抑制第一陆地部11的刚性过度降低,有助于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曲线沟15包含第一端15a侧的第一曲线部16和第二端15b侧的第二曲线部17。第一曲线部16是在曲线沟15的第一纵缘11a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第二曲线部17是在曲线沟15的第二纵缘11b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在被强烈压固的雪路上转弯时,这种曲线沟15的第一曲线部16以及第二曲线部17的边缘在多个方向提供摩擦力,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陆地部11例如设置有多个第一倾斜沟21以及多个第二倾斜沟22。

第一倾斜沟2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第一方向(在图2中右上方)倾斜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沟21从第一纵缘11a延伸至第二纵缘11b,横穿第一陆地部11。第一倾斜沟21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60°的角度θ1倾斜。优选第一倾斜沟21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随着朝向第二纵缘11b侧而逐渐增加。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倾斜沟21例如以50~150mm的曲率半径弯曲成圆弧状。在雪上行驶时,这种第一倾斜沟21能够在多个方向提供摩擦力。

图3表示图2的第一倾斜沟21的a-a线剖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倾斜沟21包含在第一纵缘11a(如图2所示,以下相同)侧沟底隆起而成的第一拉筋23。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拉筋23例如设置于第一倾斜沟21的第一纵缘11a侧的端部。第一拉筋23例如在第一倾斜沟21的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第一拉筋23的深度d2是第一倾斜沟21的最大深度d1的45%~60%。包含这种第一拉筋23的第一倾斜沟21能够抑制第一陆地部11的刚性降低,且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如图2所示,第二倾斜沟22例如从第二纵缘11b朝向与上述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在图2中右下方)倾斜,在第一陆地部11内中断。第二倾斜沟22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60°的角度θ2倾斜。优选第二倾斜沟2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例如随着朝向第一纵缘11a侧而逐渐增加。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22例如以50~150mm的曲率半径弯曲成圆弧状。

第二倾斜沟22例如与第一倾斜沟21连通,优选与第一倾斜沟21交叉。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倾斜沟22在比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靠第一纵缘11a侧的位置与第一倾斜沟21交叉。在更优选的方式中,第二倾斜沟22在比第一倾斜沟21的第一拉筋23(如图3所示)靠第二纵缘11b侧的位置与第一倾斜沟21交叉。在雪上行驶时,这种第二倾斜沟22能够在与第一倾斜沟21交叉的交叉部分形成坚固的雪柱,从而能够提供大的雪柱剪切力。

图4表示图2的第二倾斜沟22的b-b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第二倾斜沟22包含在第一纵缘11a的端部沟底隆起而成的第二拉筋24。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拉筋24例如具有倾斜的底面,其深度随着朝向第一纵缘11a侧而逐渐减小。第二拉筋24的最大深度d4是第二倾斜沟22的最大深度d3的60%~75%,优选比第一拉筋23的深度d2(如图3所示)大。第二拉筋24的最小深度d5是第二倾斜沟22的最大深度d3的35%~45%,优选比第一拉筋23的深度d2小。包含这种第二拉筋24的第二倾斜沟22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如图2所示,曲线沟15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曲线沟15交叉。本实施方式的曲线沟15从第一端15a延伸并与第二倾斜沟22交叉。另外,曲线沟15从上述第二倾斜沟22向第二端15b侧延伸,并与和上述第二倾斜沟22交叉的第一倾斜沟21交叉。另外,曲线沟15从上述第一倾斜沟21向第二端15b侧延伸,并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曲线沟15交叉。另外,曲线沟15的第二端15b位于第一纵缘11a与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之间。在优选方式中,曲线沟15的第二端15b位于比第二倾斜沟22的中断端靠第二纵缘11b侧的位置。

优选曲线沟15的沟宽随着从第一端15a朝向第二端15b而逐渐减小。曲线沟15的沟宽例如是2~5mm。

图5表示曲线沟15的轮廓的放大图。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曲线沟15的结构,对于其他沟,除与曲线沟15交叉的部分之外,进行了省略。如图5所示,曲线沟15的第一曲线部16例如横穿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第一曲线部16例如构成在第一端15a与上述第一倾斜沟21之间,与上述第二倾斜沟22交叉。第一曲线部16的曲率半径例如是10~30mm。

第一曲线部16包含从第一端15a延伸至上述第二倾斜沟22的第一部分26、和从上述第二倾斜沟22延伸至上述第一倾斜沟21的第二部分27。第一部分26以及第二部分27分别弯曲。第一部分26例如向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第一倾斜沟21延伸。第二部分27例如向第二纵缘11b侧凸出地弯曲。

第二部分27的沟宽例如是2~5mm。第二部分27例如以15~30mm的曲率半径弯曲。优选第二部分27的曲率半径比第一部分26的曲率半径小。包含这种第二部分27的曲线沟15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优选第一曲线部16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为曲线沟15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的30%以上,更加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70%以下,更加优选为60%以下。此外,曲线沟15的各长度例如在沟中心线处测定。

图6表示图5的第一部分26的c-c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优选第一部分26例如设置有在曲线沟15的第一端15a侧沟底隆起而成的第三拉筋28。能够对第一部分26的第三拉筋28应用第一倾斜沟21的第一拉筋23的结构。这种第一部分26能够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且能够提高雪上性能。

图7表示图5的第二部分27的d-d线剖视图。如图7所示,在第二部分27设置有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沟底隆起而成的第四拉筋29。第四拉筋29的深度d7是第二部分27的最大深度d6的50%~70%。

图8表示与第二部分27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第四拉筋29的横剖视图。如图8所示,优选在第四拉筋29设置有在沟底处开口并沿第二部分2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沟底刀槽31。这种沟底刀槽31能够抑制雪在第二部分27内堵塞。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为1.5mm以下的切槽。

如图5所示,曲线沟15的第二曲线部17例如向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第二倾斜沟22延伸。第二曲线部17例如横穿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第二曲线部17例如构成在上述第一倾斜沟21与第二端15b之间,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曲线沟15交叉。

优选第二曲线部17的曲率半径比第一曲线部16的曲率半径大。第二曲线部17的曲率半径例如是30~60mm。由此,在雪上行驶时,雪难以在曲线沟15内堵塞,持续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第二曲线部17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3比第一曲线部16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2小。优选第二曲线部17的上述长度l3为曲线沟15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1的20%以上,更加优选为30%以上,优选为50%以下,更加优选为40%以下。

图9表示图5的第二曲线部17的e-e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第二曲线部17例如设置有在第一倾斜沟21侧的端部沟底隆起而成的第五拉筋30。第五拉筋30的深度d9例如是第二曲线部17的最大深度d8的50%~70%。具有这种第五拉筋30的第二曲线部17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曲线部17的第二端15b侧的末端部32随着朝向第二端15b侧而深度逐渐减小。由此,末端部32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底面。由此,能够抑制在末端部32周边的偏磨损。

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有上述第一倾斜沟21、第二倾斜沟22以及曲线沟15,第一陆地部11被区分为多个花纹块。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陆地部11包含被区分在两个第一倾斜沟21之间的多个花纹块要素33。

花纹块要素33例如由踏面大致为四边形的四边形花纹块34、和踏面大致为三角形的三角形花纹块35构成。四边形花纹块34包含第一纵缘11a的一部分,被两个第一倾斜沟21以及第二倾斜沟22区分出。三角形花纹块35被第一倾斜沟21以及第二倾斜沟22和第二纵缘11b区分出。三角形花纹块35例如配置于轮胎赤道c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花纹块35还配置于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上。优选三角形花纹块35的踏面的面积的50%以上的部分,配置于比上述中心位置20靠第二胎面端te2侧的位置。

例如,在四边形花纹块34设置有向第一方向倾斜的多个刀槽40。各刀槽40例如沿第一倾斜沟21延伸。设置于四边形花纹块34的刀槽40例如包含第一刀槽41、第二刀槽42以及第三刀槽43。第一刀槽41从第一纵缘11a延伸至第二倾斜沟22。第二刀槽42从第一纵缘11a延伸至曲线沟15的第二曲线部17。第三刀槽43从第二曲线部17延伸至第二倾斜沟22。这种各刀槽40能够抑制第一陆地部11的偏磨损,且在雪上行驶时能够提供摩擦力。

图10表示三角形花纹块35的放大图。三角形花纹块3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例如是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图2所示)的0.50~0.80倍。

三角形花纹块35例如被曲线沟15的第一曲线部16的第二部分27横穿。在优选方式中,曲线沟15在比第一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20(图2所示)靠第二纵缘11b侧的位置与第一倾斜沟21以及第二倾斜沟22连通,横穿三角形花纹块35。由此,三角形花纹块35包含由第一倾斜沟21、第二倾斜沟22以及上述第二部分27区分出的末端部36。优选末端部3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为三角形花纹块3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的30%以上,更加优选为40%以上,优选为70%以下,更加优选为60%以下。这种三角形花纹块35能够确保轮胎轴向的刚性,从而能够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在末端部36中,第一倾斜沟21侧的边缘36a与第二倾斜沟22侧的边缘36b之间的角度θ3例如是40~80°。这种末端部36能够抑制行驶时的三角形花纹块35的脱落,且能够提高湿路性能。此外,上述角度θ3相当于末端部36的顶点36c处的上述边缘36a的切线与上述顶点36c处的上述边缘36b的切线之间的角度。

优选在三角形花纹块35设置有向第二方向倾斜的第四刀槽44以及第五刀槽45。第四刀槽44以及第五刀槽45从第二纵缘11b延伸,在第一曲线部16的第二部分27的近前中断。第五刀槽45的轮胎轴向的长度比第四刀槽44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大。

图11表示第二陆地部12以及第四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11所示,优选第二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以及第四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分别是胎面宽度tw的0.10~0.20倍。

在第二陆地部12设置有多个第一横沟46以及中断沟47。第一横沟46例如完全横穿第二陆地部12。中断沟47例如从第二胎肩主沟6延伸,并在第二陆地部12内中断。这种第一横沟46以及中断沟47有助于均衡地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雪上性能。

在优选方式中,优选第一横沟46的胎冠主沟7侧的端部与和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第一倾斜沟21的第二纵缘11b侧的端部而得到的区域重叠。另外,优选第一横沟46与以保持第二倾斜沟22的倾斜的方向以及曲率的状态延伸第二倾斜沟22而得到的区域重叠。由此,在雪上行驶时,第一横沟46和第一倾斜沟21、第二倾斜沟22一起形成大雪柱,雪上性能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陆地部12中具有从中断沟47延伸至胎冠主沟7的连接刀槽48、和从第二胎肩主沟6延伸并在第二陆地部12内中断的中断刀槽49。这种连接刀槽48以及中断刀槽49能够抑制第二陆地部12的偏磨损,且在雪上行驶时能够提供摩擦力。

在第四陆地部14设置有多个第二横沟50以及多个第一横断刀槽51。第二横沟50以及第一横断刀槽51分别横穿第四陆地部14。

优选第二横沟50的第二胎肩主沟6侧的端部与和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设置于第二陆地部12的第一横沟46或者中断沟47的第二胎肩主沟6侧的端部而得到的区域重叠。由此,在雪上行驶时,第二横沟50与第一横沟46或者中断沟47成为一体而形成大的雪柱,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图12表示第三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第三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3例如是胎面宽度tw的0.10~0.25倍。在优选方式中,第三陆地部13的上述宽度w3比第二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以及第四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4(如图11所示)大。

在第三陆地部13设置有多个第三横沟53以及第二横断刀槽54。第三横沟53以及第二横断刀槽54分别横穿第三陆地部13。

优选第三横沟53的第一胎肩主沟5侧的端部与和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设置于第一陆地部11的第一倾斜沟21或者曲线沟15的第一胎肩主沟5侧的端部而得到的区域重叠。由此,在雪上行驶时,第三横沟53与第一倾斜沟21或者曲线沟15成为一体而形成大的雪柱,从而能够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出具有图13所示的第一陆地部a的轮胎。比较例的轮胎的曲线沟b的第一曲线部c以及第二曲线部d由在第一纵缘侧具有中心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曲线构成。此外,除上述事项之外,比较例的轮胎与图1所示的轮胎实质上具有相同花纹。对各测试轮胎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以及雪上性能进行了测试。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以下所述。

安装轮辋:16×6.5

轮胎内压:24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2500cc,前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出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按照比较例为100分的评分表示结果,数值越大,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越优异。对于上述评分,95分以上是允许范围,98分以上更加优选。

<雪上性能>

通过驾驶员的感官评价出上述测试车辆在雪路行驶时的性能。按照比较例为100分的评分表示结果,数值越大,雪上性能越优异。对于上述评分,95分以上是允许范围,98分以上更加优选。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结果能够确认到,实施例的轮胎的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维持在优选的范围,且发挥优异的雪上性能,轮胎的综合性能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