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7582发布日期:2021-04-30 09:22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包含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附属装置,如泵、控制器、传感器、作动筒、活门、油滤等。发动机配件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它们从属于发动机的各个系统,通过导管或电缆相互连接。经常需要检查、维修甚至更换的配件,集中安装在发动机的外部,打开发动机罩就可以检查维修。发动机配件还应根据工作性质选择安装位置。因此发动机舱内部需要设计支架以完成配件系统的布置和安装。

目前,大多数配件支架采用敞开式的结构。敞开式结构支架虽然能够提高汽车发动机舱或底盘系统的空间利用率,但是对于不同的配件来说,有的则需要强度较高的支架来对其进行支撑,而敞开式结构并不能有效保护配件,而且容易因支架结构强度低而出现配件位置不稳定的现象,不仅会对配件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机动车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配件支架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强度较高、支撑稳定性较好且保护能力较强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包括主板,所述主板包括二次同向折弯形成的底板部、侧板部和顶板部,所述底板部上设置有两个底板孔,其中一个底板孔为长腰型孔,所述底板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与底板部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加强脊,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上均设置有一个连接孔,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朝向顶板的一边均为斜边并且倾角相同,所述第一折弯板的高度大于第二折弯板的高度,所述侧板部与底板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侧板部与底板部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对纵贯侧板部的第二加强脊,所述顶板部与侧板部呈钝角设置,所述顶板部上设置有顶板孔,所述顶板部的展开面呈z字形,所述顶板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所述第三折弯板与第一折弯板面面连接,所述第四折弯板与第二折弯板面面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部上设置有一对朝上翻起的翻口边,所述底板部的下方设置有与翻口边卡接的堵板。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折弯板的下半部分与侧板部的侧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部的前端呈等腰梯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采用半包围式的结构设计,不仅提供了较高的强度支撑,而且还能有效保护机动车配件,稳定性较好,实用性较强,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寿命较长,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在另一方向的轴测图;

以上各图中,1、底板部;11、底板孔;12、第一折弯板;13、第二折弯板;14、第一加强脊;15、连接孔;16、翻口边;2、侧板部;3、顶板部;31、顶板孔;32、第三折弯板;33、第四折弯板;4、第二加强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用半包围式加强支架,包括主板,所述主板包括二次同向折弯形成的底板部1、侧板部2和顶板部3,所述底板部1上设置有两个底板孔11,其中一个底板孔为长腰型孔,底板部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板12和第二折弯板13,第一折弯板12和第二折弯板13与底板部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第一加强脊14,第一折弯板12和第二折弯板13上均设置有一个连接孔15,第一折弯板12和第二折弯板13朝向顶板的一边均为斜边并且倾角相同,第一折弯板12的高度大于第二折弯板13的高度,侧板部2与底板部1所在平面垂直,侧板部2与底板部1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对纵贯侧板部的第二加强脊4,顶板部3与侧板部2呈钝角设置,顶板部3上设置有顶板孔31,顶板部3的展开面呈z字形,顶板部3的两侧设置有第三折弯板32和第四折弯板33,第三折弯板32与第一折弯板12面面连接,第四折弯板33与第二折弯板13面面连接。在本装置中,第一折弯板12和第二折弯板13作为底板部的翼板与底板部一体成型,而第三折弯板32和第四折弯板33作为顶板部的翼板与顶板部一体成型。

更具体地,主板经过二次折弯形成底板部1、侧板部2和顶板部3的同时也就构成了本装置半包围的主体结构,而且第一折弯板12与第三折弯板32、第二折弯板13与第四折弯板33的面面接触部分可以采用焊接的形式进行固定连接,而且各自板面上的连接孔15或顶板孔31可与本装置所要支撑保护的机动车配件进行连接。同时,顶板部3的形状以及第一折弯板12、第二折弯板13的形状均体现出本装置与机动车配件组装使用的专用性,空间利用率较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本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加强脊14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第一折弯板12或第二折弯板13在底板部上的形状保持能力,即抗变形能力;第二加强脊4的设计有利于提高侧板部整体的抗冲击和抗变形能力,尤其为顶板部也提供了有效的受力支撑,从而使得本装置具有较高的支撑强度,对其保护范围之内的配件结构的保护能力较强。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在底板部1上设置有一对朝上翻起的翻口边16,底板部1的下方设置有与翻口边16卡接的堵板。其中,翻口边16可与机动车配件具有的凹槽结构所配合,既有限位的作用也有散热的作用,而且堵板能够起到防尘保护和减小应力集中的作用。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中第四折弯板33的下半部分与侧板部2的侧边连接。这样就相当于侧板部2的侧边有一部分延伸出来同时与第四折弯板33与第二折弯板13连接,再加上顶板部3与侧板部2本身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为第四折弯板33所承受的应力提供多个传递方向,可承受负荷能力提高,抗变形能力增强。

为了提高底板部1的实用性,本实用新型中底板部1的前端呈等腰梯形,利用等腰梯形的结构来降低底板部与机动车其它部件的接触概率,既能保护自身结构不受冲击破坏,还能降低装配难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