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5917发布日期:2021-10-09 10:0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该防护装置组装有传感器,该传感器在沿着像面包车、单厢式汽车等这样的车体的前后移动的滑门与开口部之间夹入手指等异物时输出对应的信号而检测出异物的存在。


背景技术:

2.如图6所示,在像面包车等那样通过滑门1来开闭车体的开口部的汽车中,安装有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
3.该防护装置10从滑门1的前端面向着车体前侧突出设置,且如图7所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4.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如图8及图9所示,具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安装基部11,其安装于滑门1的前端面上,包括有车内侧壁11a、车外侧壁 11b及连结壁11c;中空部12,其与安装基部11一体成型;在中空部12中安装有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该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在人体的一部分(手指或手足)等异物夹入到滑门1与车身侧开口部(也有前门(侧门)的情况) 之间的情况下检测出该夹入而输出对应的电子信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5.中空部12的外周面是截面呈大致鸡蛋形状(截面呈大致椭圆形状)的外壳12a,该外壳12a的两端部12b、12c隔开间隔而连结于安装基部11的左右两侧。
6.另外,在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下部,在安装基部11的车内侧壁11a 侧一体成型有截面呈c字形状的引导部13,保持着与感压传感器s相连接的线束w。另外,在安装基部11的内侧设置有多个保持唇14、14,另外在安装基部11中为了提高刚性而埋入设置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芯材15。而且在安装基部11的车外侧壁11b设置有密封唇16。
7.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芯线(电极线)31、32埋入设置在隔着空间部33而设的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导电部)34、35中而固定到中空部12内,当在滑门1关闭时有异物夹入到滑门1与车身侧开口部之间时,中空部12被局部按压而压扁,橡胶状弹性体34、 35相接触,两根芯线31、32短路。而电子信号的变化通过传递到与导线36、 36相连接的控制装置40而检测出异物的存在,而该导线36、36在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下侧终端部分与两根芯线31、32连线。另外,导线36、36在被绝缘体覆盖住的状态下由线束w包裹着,前端为从覆盖部37、37露出的裸线。
8.另外,橡胶状弹性体(导电部)34、35包括有凹形状的中空上部导电部 34和凸形状的中空下部导电部35,为了扩大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的检测范围,空间部33以截面呈大致倒“v”字形状且截面为大致相同的宽度而所述“v”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安装基部11侧的形状加以配置。
9.而在中空部12的内周面,在没有两个导电部34、35的部分,即在空间部 33的两端部33a、33b所相连而设的部分强度变弱,在人上下车时钥匙等突起物强力抵接时,有可能造成破损或撕裂。当中空部12被撕裂时,雨水或洗车水等浸入而丧失传感器功能,其结果是,有可能造成滑门1的开闭误动作这样的问题,因此中空部12的外壳12a的外周面的全体或者
局部的部分由硬度比中空部12高的覆盖层80覆盖住。
10.现有技术文献
11.专利文献
12.专利文献1:jp专利第6424074号公报。
13.但是,在图8及图9所示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中,由于需要新设置覆盖层80,因此挤出成型的生产性低下。
14.另外,在设置有覆盖层80的情况下,与没有设置的结构相比较,中空部 12变得难以挠曲,因此存在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的检测灵敏度的精度低下的情况。
15.另一方面,对中空部12产生破损或撕裂的情况进行验证的结果是,判明特别是在上下车乘客下车时,在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从车内侧与中空部12的车内侧端部12b强力相撞的情况反复进行,从而造成中空部12损伤的情况很多。
16.由此,期望有限定于从中空部12的车内侧侵入的突起物而有效防止中空部12发生破损等的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1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由于异物的抵接而产生破损等的情况且检测能力高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18.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50),具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安装基部(11),其安装于凸缘(f)上且该缘(f)在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移动来开闭开口部的滑门 (1)的前边缘部向着前方突出形成,该安装基部(11)包括有车内侧壁(11a)、车外侧壁(11b)以及将两侧壁(11a、11b)连结的连结壁(11c);管状的中空部(12、52),其一体化于该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上且向着前方延伸,分别埋入设置有芯线(31、32)的两个导电部(34、35、54、55) 隔着空间部(33、53)而设;并且,
19.所述中空部(12、52)的车内侧端部(12b、52b)和车外侧端部(12c、 52c)相互隔开并连结在所述安装基部(11)上,
20.所述两个导电部(34、35、54、55)包括有在所述安装基部(11)侧设置的中空下部导电部(35、55)和在所述中空部(12、52)的前端侧设置的中空上部导电部(34、54),且以所述空间部(33、53)的车内侧端部(33a、 53a)与所述中空部(12、52)的车内侧外壳(12a、52a)内面相连而设的形状加以配置,
21.在所述滑门(1)关闭时由夹入到所述滑门(1)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异物按压所述中空部(12、52)而将所述中空部压扁时,通过与此对应的电子信号的变化来检测出所述异物的存在,其特征是,
22.在截面形状中,在从位于与所述安装基部(11)相连结的所述中空部(12、52)的车内侧端部(12b、52b)的最偏向车内侧的连结点(q)引出与所述凸缘(f)的突出方向平行的基准线(lb),并且,从所述车体的后方向车内侧向着所述连结点(q)引出上下车乘客所装戴的突起物的假设侵入线(ls) 时,
23.从所述安装基部(11)的所述车内侧壁(11a)的靠近所述连结壁(11c) 的部位设置与所述假设侵入线(ls)发生干涉的突出部(100)。
24.另外,在此,“电子信号的变化”包括两根芯线短路造成的变化和电容的变化。
2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所述突出部(100)是安装基部(11)的车内侧壁(11a)的全体向着车内侧突出的部分(101)。
2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所述假设侵入线(ls)与从所述连结点(q) 向着所述车体的后方向车内侧而从所述基准线(lb)以25度的角度倾斜的倾斜线一致。
27.另外,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附图以及后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对应要素或对应事项。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从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安装基部的车内侧壁的靠近连结壁的部位,设置与上下车乘客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的假设侵入线发生干涉的突出部,因此突起物并不直接与位于中空部的车内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内侧的连结点相抵接,假设与中空部相抵接的情况下也是相比连结点而偏向中空部的前端的位置。
29.即,在突起物与连结点相抵接的情况下,中空部本身变形的量极少,因此中空部只能原样承受来自突起物的冲击,但当突起物与突出部相撞而与相比连结点而偏向中空部的前端的位置相抵接时,通过中空部向着车外侧变形而能够释放冲击,由此,能够抑制中空部本身发生破损等的情况。
30.另外,由于突起物不是与中空部的连结点相撞,而是与从连结点稍微离开而偏向中空部的前端的位置相撞,因此和与连结点发生干涉时相比较,中空部与突起物之间的摩擦力变弱。即,通过中空部与突起物之间的摩擦力弱化而降低磨耗量,因此能够防止突起物造成的中空部的破损等。
31.这样,仅通过在安装基部的车内侧壁设置突出部就能够有效防止由于异物的抵接而产生破损等的情况。而且不需要像以往例所示那样特别设置覆盖中空部的覆盖层,因此也不会发生由于中空部难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挠曲而造成传感器(感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的精度低下的情况。
32.所以,能够得到检测能力高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33.另外,针对突出部,并不是仅在安装基部的车内侧壁局部设置,也可以是将安装基部的车内侧壁的全体作为向车内侧突出的部分,且该突出的部分与假设侵入线发生干涉。
34.另外,通过使得假设侵入线为从连结点向着车体的后方向车内侧而从基准线以25度的角度倾斜的倾斜线,在针对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而特定的假设侵入线上设置突出部,从而能够防止由于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强力相撞而造成中空部损伤的情况。
附图说明
35.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的a

a 放大剖视图。
36.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 的a

a放大剖视图。
37.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 的a

a放大剖视图。
38.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 的a

a
放大剖视图。
39.图5是示出图4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40.图6是由滑门进行开闭的汽车的侧视图。
41.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侧视图。
42.图8是示出以往例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的a

a放大剖视图。
43.图9是示出以往例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的图7的b

b放大剖视图。
44.附图标记的说明
[0045]1ꢀꢀꢀꢀꢀꢀ
滑门
[0046]
10
ꢀꢀꢀꢀꢀ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0047]
11
ꢀꢀꢀꢀꢀ
安装基部
[0048]
11a
ꢀꢀꢀꢀ
车内侧壁
[0049]
11b
ꢀꢀꢀꢀ
车外侧壁
[0050]
11c
ꢀꢀꢀꢀ
连结壁
[0051]
12
ꢀꢀꢀꢀꢀ
中空部
[0052]
12a
ꢀꢀꢀꢀ
外壳
[0053]
12b
ꢀꢀꢀꢀ
中空部的车内侧端部
[0054]
12c
ꢀꢀꢀꢀ
中空部的车外侧端部
[0055]
13
ꢀꢀꢀꢀꢀ
引导部
[0056]
14
ꢀꢀꢀꢀꢀ
保持唇
[0057]
15
ꢀꢀꢀꢀꢀ
芯材
[0058]
16
ꢀꢀꢀꢀꢀ
密封唇
[0059]
31、32 芯线
[0060]
33
ꢀꢀꢀꢀꢀ
空间部
[0061]
33a
ꢀꢀꢀꢀ
空间部的车内侧端部
[0062]
33b
ꢀꢀꢀꢀ
空间部的车外侧端部
[0063]
34
ꢀꢀꢀꢀꢀ
橡胶状弹性体(中空上部导电部)
[0064]
35
ꢀꢀꢀꢀꢀ
橡胶状弹性体(中空下部导电部)
[0065]
36
ꢀꢀꢀꢀꢀ
导线
[0066]
37
ꢀꢀꢀꢀꢀ
覆盖部
[0067]
40
ꢀꢀꢀꢀꢀ
控制装置
[0068]
50
ꢀꢀꢀꢀꢀ
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
[0069]
52
ꢀꢀꢀꢀꢀ
中空部
[0070]
52a
ꢀꢀꢀꢀ
外壳
[0071]
52b
ꢀꢀꢀꢀ
中空部的车内侧端部
[0072]
52c
ꢀꢀꢀꢀ
中空部的车外侧端部
[0073]
52d
ꢀꢀꢀꢀ
中空部的车内侧弯曲顶部
[0074]
52e
ꢀꢀꢀꢀ
中空部的车外侧弯曲顶部
[0075]
53
ꢀꢀꢀꢀꢀ
空间部
[0076]
53a
ꢀꢀꢀꢀ
空间部的车内侧端部
[0077]
53b
ꢀꢀꢀꢀ
空间部的车外侧端部
[0078]
54
ꢀꢀꢀꢀꢀ
中空上部导电部
[0079]
54a
ꢀꢀꢀꢀ
中空上部导电部的下部
[0080]
55
ꢀꢀꢀꢀꢀ
中空下部导电部
[0081]
55a
ꢀꢀꢀꢀ
中空下部导电部的顶部
[0082]
80
ꢀꢀꢀꢀꢀ
覆盖层
[0083]
100
ꢀꢀꢀꢀ
突出部
[0084]
101
ꢀꢀꢀꢀ
突出的部分
[0085]
f
ꢀꢀꢀꢀꢀꢀ
凸缘
[0086]
l1
ꢀꢀꢀꢀꢀ
车内侧弯曲顶部与车外侧弯曲顶部的间隔
[0087]
l2
ꢀꢀꢀꢀꢀ
车内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与车外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的的间隔
[0088]
l3
ꢀꢀꢀꢀꢀ
空间部的车内外方向上的最大间隔
[0089]
l4
ꢀꢀꢀꢀꢀ
从中空部的前端至车内侧弯曲顶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0090]
l5
ꢀꢀꢀꢀꢀ
从车内侧弯曲顶部至车内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0091]
l6
ꢀꢀꢀꢀꢀ
从中空部的前端至车外侧弯曲顶部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0092]
l7
ꢀꢀꢀꢀꢀ
从车外侧弯曲顶部至车外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
[0093]
lb
ꢀꢀꢀꢀꢀ
基准线
[0094]
ls
ꢀꢀꢀꢀꢀ
假设侵入线
[0095]
p
ꢀꢀꢀꢀꢀꢀ
中空部的前端
[0096]
q
ꢀꢀꢀꢀꢀꢀ
连结点(车内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
[0097]
r
ꢀꢀꢀꢀꢀꢀ
车外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
[0098]
s
ꢀꢀꢀꢀꢀꢀ
传感器(感压传感器)
[0099]
w
ꢀꢀꢀꢀꢀꢀ
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0100]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 进行说明。在此,前后是指车辆前后方向,上下是指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在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中,以中空部12侧为上,以安装基部11 侧为下。
[010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在如图6所示那样的利用滑门1来开闭车体的开口部的汽车上,在该滑门1的前端面以向着车体前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且安装有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该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在人体的一部分(手指或手足)等异物夹到滑门1与车身侧开口部(也有前门(侧门)的情况)之间的情况下,检测到该夹入而输出对应的电子信号。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在图7所示的部分中,是与以往例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构成,但是作为图7的a

a放大剖面而示出安装有传感器(感压传感器) s的部分的图1,相对于以往例所示的图8的结构,新设置有突出部100这一点不同。与以往例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0102]
该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如图1所示,具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安装基部11,其直接安装于在滑门1形成的凸缘f上,包括有车内侧壁11a、车外侧壁11b及连结壁11c;管状的中空部12,其与该安装基部11一体成型,在滑门1关闭时当在滑门1的前端面和与该前端面相对向的车身侧开口部之间存在手指等异物时,与该异物弹性接触;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其组装入该中空部12中,检测到异物而输出对应的电子信号;传感器(感压传感器)s 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根芯线(电极线)31、32埋入设置在隔着空间部33而设的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34、35中,而固定在中空部 32内。该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34、35由以epdm等合成橡胶为主体的导电橡胶构成,传感器s与非导电性的中空部12一体成型。
[0103]
在安装基部11的内侧设置有多个保持唇14、14,另外在安装基部11为了提高刚性而埋入设置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芯材15。而且在安装基部11的车外侧壁11b设置有密封唇16。
[0104]
中空部12一体成型在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上,前端侧向着车辆前方突出。
[0105]
中空部12的与连结壁11c相连结的两端部(车内侧端部)12b、(车外侧端部)12c相互隔开并连结于安装基部11上。
[0106]
本实施方式中,中空部12的车内侧端部12b连结于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 11c与车内侧壁11a相连而设的角部,中空部12的车外侧端部12c连结于从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与车外侧壁11b相连而设的角部向着车内侧而稍微隔开间隔(偏向车内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连结于相比截面形状中将安装基部11在车内外方向上两等分的线而偏向车外侧的位置。
[0107]
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34、35是导电部,包括有在中空部12内设置于安装基部11侧的中空下部导电部35和同样在中空部12内设置于前端侧的中空上部导电部34,在中空上部导电部34的中央埋入设置有芯线31,在中空下部导电部35的中央埋入设置有芯线32。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34、35一般使用在内部无气泡的固体材料。
[0108]
根据中空上部导电部34和中空下部导电部35的形状以及中空部12内的中空上部导电部34和中空下部导电部35的配置来确定在两导电部34、35之间设置的空间部33的截面形状,在此,形成为截面形状呈大致倒“v”字形状。“v”字形状的开口部朝向安装基部11侧,并且“v”字形状的车内侧端部33a 以及车外侧端部33b分别与中空部12的外壳12a的内面相连而设。
[0109]
另外,空间部33的车外侧端部33b的一部分也与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 直接相连而设。
[0110]
中空下部导电部35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山形状,底边与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相接,另外,中空上部导电部34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月牙形状,中空上部导电部34的下部两端部相比于中空下部导电部35的顶部的位置而偏向安装基部11侧,即使是略微的挠曲,两导电部34、35也容易的接触,防止接触点的错开。而且,针对中空部12、在中空部12设置的两个导电部34、35以及空间部33的截面形状,沿着在车内侧方向和车外侧方向上分割为左右各半的对称轴而左右大致对称,芯线31、32位于该对称轴上。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34、 35一般使用在内部无气泡的固体材料。
[0111]
另外,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安装基部11和中空部12,是由非导电性的橡胶
状弹性体挤出成型而成的挤出成型部所构成的,且非导电性的橡胶状弹性体例如由epdm等合成橡胶或tpo、tps这样的热塑性弹性体构成,在车辆的上下终端部分是注模成型而成,从而构成外形。另外,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中空部12,由于需要柔软性,因此也有使用发泡的海绵材料的情况。另外,安装基部11也同样存在有使用发泡的海绵材料的情况。
[0112]
而在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截面形状中,设置有从安装基部11的车内侧壁11a的靠近连结壁11c的位置向着车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00。
[0113]
突出部100的高度被设定为以下的高度:在从位于与安装基部11相连结的中空部12的车内侧端部12b的最偏向车内侧的连结点q,引出与凸缘f的突出方向平行的基准线lb,并且,从车体的后方向车内侧向着连结点q,引出上下车乘客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的假设侵入线ls时,与该假设侵入线ls发生干涉,即设定为越过假设侵入线ls而向着车内侧突出的高度。突出部100的端部(上下两侧面)由倾斜面形成。
[0114]
在此,在分析中空部12产生破损或撕裂的原因时,根据数据判明:特别是在上下车乘客下车时,由于在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从车内侧与位于中空部12的车内侧端部12b的最偏向车内侧的连结点q强力相撞,从而造成中空部12损伤的情况很多,因此,限定于在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验证该突起物相对于连结点q的侵入线的结果而得到上下车乘客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的假设侵入线ls。另外,突起物并不限定于钥匙。
[011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车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的假设侵入线ls,与从基准线lb以25度的角度向车内侧倾斜的倾斜线一致。
[0116]
这样,由于突出部100设置成与假设侵入线ls发生干涉,因此乘客的裤子的皮带这样的腰部周围所装戴的钥匙等突起物,不会直接与位于中空部12 的车内侧端部12b的最偏向车内侧的连结点q相抵接,假设与中空部12相抵接的情况下也是相比连结点q而偏向中空部12的前端p的位置。
[0117]
在突起物与连结点q相抵接的情况下,中空部12本身变形的量极少,因此中空部12只能原样承受来自突起物的冲击,但是突起物变为相比连结点q 而偏向中空部12的前端p的位置时,通过中空部12向着车外侧变形而能够释放冲击,由此,能够抑制中空部12本身发生破损等的情况。
[0118]
另外,由于突起物不是与中空部12的连结点q相撞,而是与从连结点q 稍微离开而偏向中空部12的前端p的位置相撞,因此和与连结点q发生干涉时相比较,中空部12与突起物之间的摩擦力变弱。
[0119]
即,通过使得中空部12与突起物之间的摩擦力弱化,磨耗量被降低,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突起物造成的中空部12的破损等。
[0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部12作为材质硬度70度的材料使用负荷在不过度上升的范围内高的材料。
[0121]
而且,使用耐摩耗性高的涂料,从中空部12的整个外表面一直到突出部 100而连续实施涂装。
[0122]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也可以是中空部12和传感器s一体成型而安装基部11分体成型的构成。
[012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基部11在其内侧设置有多个保持唇14、14,并且埋入设
置有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的芯材15,但即使是该类型的安装基部 11,保持唇14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埋入设置芯材15。
[01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00设置成安装基部11的车内侧壁11a的靠近连结壁11c的部位,但只要是与假设侵入线ls发生干涉的构成即可,因此突出部100并不是局部设置,而是如图2所示,形成为使得安装基部11的车内侧壁11a的全体向车内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101作为突出部100而与假设侵入线ls发生干涉也是可以的。
[0125]
另外,虽然是突出部100的端部(上下两侧面)倾斜,但如图3所示,以从安装基部11的连结壁11c直到突出部100的端部(上侧面)使曲面部逐渐变化而使得外表面平滑的状态设置突出部100也是可以的。
[0126]
而且,虽然是针对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的中空部12,使其外周面由截面呈大致鸡蛋形状(截面呈大致椭圆形状)的外壳12a构成,但如图4所示,使得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50的中空部52为如所谓的缩放仪(pantograph) 那样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收缩的截面形状也是可以的。
[0127]
这是针对中空部52的外壳52a的形状,其车内侧是以通过车内侧弯曲顶部 52d而向着车内侧膨出的方式弯曲,且该车内侧弯曲顶部52d是位于从中空部 52的前端侧至车内侧端部52b的中途且最偏向车内侧的部位,并且针对车外侧也是以通过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而向着车外侧膨出的方式弯曲,且该车外侧弯曲顶部52e是位于从中空部52的前端侧至车外侧端部52c的中途且最偏向车外侧的部位。
[0128]
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为曲面状,从中空部52的前端p至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的曲面的长度,比从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至车内侧端部52b以及车外侧端部52c的曲面的长度长。
[0129]
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从车内侧弯曲顶部52d至车内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q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5,比从中空部的前端p至车内侧弯曲顶部 52d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4短,并且,从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至车外侧端部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r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7,比从中空部的前端p至车外侧弯曲顶部52e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l6短。
[0130]
进一步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设定成l5是l4的0.7倍程度的长度,l7是l6的0.3倍程度的长度。
[0131]
另外,使得中空部52的外壳52a的壁厚从中空部52的前端侧至车内侧弯曲顶部52d而逐渐增加,同样从中空部52的前端至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而逐渐增加。使得中空部52的外壳52a的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 的壁厚t为中空部52的前端侧的壁厚m的2倍以上,在此为2倍。
[0132]
另外,针对从车内侧弯曲顶部52d至车内侧端部52b的壁厚,也可以进一步逐渐增加,但是在此为相同的壁厚,即从车内侧弯曲顶部52d至车内侧端部 52b为一定的壁厚t。同样,针对从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至车外侧端部52c的壁厚,也是可以进一步逐渐增加,但是在此为相同的壁厚,即从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至车外侧端部52c为一定的壁厚t。
[0133]
另外,特别是针对中空下部导电部55的截面形状,为挂钟形状。而空间部53的宽度,从截面形状的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在中空部52中是上下方向) 上的宽度x直到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而宽度逐渐增大,在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为最大宽度y,从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以及车外侧弯曲顶部52e直到安装基部11
侧而逐渐减小。
[0134]
此时,空间部53的车内侧端部53a以及车外侧端部53b为曲面状,且与中空部52的外壳52a的内面分别相连而设。
[0135]
另外,中空上部导电部54的截面形状是月牙形状,且中空上部导电部54 的下部54a的位置相比中空下部导电部55的顶部55a的位置而偏向安装基部11 侧,即使是稍微的挠曲也使得两导电部54、55容易的接触,防止接触点的错开。
[0136]
由此,如图5所示,在截面形状中,中空部52的车内外方向上的间隔,是车内侧弯曲顶部52d与车外侧弯曲顶部52e的间隔l1最大,比车内侧端部52b 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与车外侧端部52c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的间隔l2大。
[0137]
另外,车内侧端部52b的最偏向车内侧位置与车外侧端部52c的最偏向车外侧位置的间隔l2,比空间部53的车内外方向上的最大间隔l3大。
[0138]
若是构成为这样的截面形状的中空部52,则上下车时钥匙等突起物不是与中空部52的连结点q相撞,即使是与从连结点q稍微离开而偏向中空部52 的前端p的位置相撞,由于该抵接部分的壁厚被厚壁化,因此显著防止由于抵接而造成中空部52破损或撕裂的情况。
[0139]
在此,针对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有突出部100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 (本实用新型产品)与未设置突出部100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以往产品)进行磨耗试验而对两者进行比较。
[0140]
这是将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以25度倾斜的状态组装到凸缘上,使钥匙的前端一边以30n的重量沿着垂直方向进行按压一边以100mm/sec水平移动,而与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10相抵接,通过多次抵接,观察中空部12是否发生撕裂。
[0141]
其结果是,与以往产品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产品进行了约2倍的次数也不会撕裂,能够确认相比于以往产品耐摩耗性相当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