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05824发布日期:2022-03-12 00:3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能够将附加了离子或芳香等功能的空气充分地向车室内供给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了缓和或除去下车时乘车人员的静电,在空调空气的送风路径配置离子发生装置,在检测到乘车人员的下车意图的情况下,将空调装置的吹出口设定为相对于乘车人员送风的吹出口,在由风扇进行吹出的同时,由离子发生装置在送风路径内产生离子。
3.特别是在该例子中,空调装置的加热芯与通风管之间的送风路径,更具体地说,是在空调装置的空调箱体的蒸发器的下游侧、与扩散管所连接的部位相比位于上游侧的位置设置向空调空气供给离子的离子发生器,在检测到乘车人员的下车意图的情况下,切换为从通风吹出口送风并且使离子发生器工作,从离子发生器使离子附着于被蒸发器的凝结水加湿的空气,使该附加了离子的空气从通风吹出口向车室供给。
4.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将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用于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碰撞而使气流朝向上方的碰撞侧的壁面或与该壁面的旁边连接的侧方侧的壁面的规定位置配置离子发生器。特别是在该文献的图7所示的结构中,在处于空调箱体的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用于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碰撞而朝向上方的后方壁面中,在比加热芯所对置的范围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的范围安装离子发生器,使离子附加于通过加热芯而与后方壁面碰撞后而朝向上方的空气,尽可能避免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与后方壁面碰撞而消减。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4549号公报
8.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7/085954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0.但是,在将前者的结构适用于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蒸发器和加热芯的中置型空调装置(全中置型或半中置型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与扩散管之间几乎没有设置离子发生器的空间,并且,由于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是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与空调箱体碰撞而大幅改变流动方向之后被送向各吹出开口部,因而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容易与空调箱体的壁面碰撞而消减。因此,需要重新调节离子发生器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构造。
11.这一点,由于在后者的结构中,离子发生器安装于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碰撞的后方壁面中、与加热芯所对置的范围相比靠近通风吹出开口的范围,因而容易确保功能附加装置的设置空间,并且能够降低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空气与空调箱体的壁面碰撞而消减
的缺陷,但是由于设置于车辆的仪表盘内的空调装置的设置空间与分配给其他零件或设备的空间等原因会受到很大限制,即使是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碰撞的后方壁面,也存在不能充分确保靠近吹出口部分的设置空间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变离子发生器的设置位置,例如,也会出现不得不在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碰撞的壁面的使空气的流动方向分为上下的部位(分为朝向通风吹出开口部的空气和朝向脚部吹出开口部的空气的部位)设置离子发生器的情况。
12.对于这样的将空气分为上下的壁面部位来说,可以想到在该部分容易发生空气的停滞,如果在该部分设置离子发生器,则会出现不能将附加了离子的空气有效地供给到吹出开口部的缺陷。
13.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形成的,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在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壁部的哪一部分设置功能附加装置,都能够将附加了功能的空气充分地向车室内供给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1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是将附加了功能的空气向车室内放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
16.空调箱体,其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并且具备能够将所导入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多个吹出开口部;
17.热交换器,其配置在所述空调箱体内,使所导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18.在所述空调箱体的壁部、也就是说使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的壁部设有空间划分壁体,该空间划分壁体在与该壁部之间划分出功能附加空间,
19.在所述壁部或所述空间划分壁体设有功能附加装置,该功能附加装置对在所述功能附加空间通过的空气附加规定的功能,
20.所述功能附加空间经由至少两个连通部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至少一个连通部向所述多个吹出开口部中的任一个开口,从而在规定的吹出模式下与其他连通部相比处于低压。
21.在这里,连通部是通过在空间划分壁体形成的开口部而形成的部分,也可以是在空间划分壁体与壁部之间形成的部分。
22.因此,在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的空调箱体的壁部设有空间划分壁体而划分形成功能附加空间,在使通过了空调箱体的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的壁部或空间划分壁体设有功能附加装置而向通过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附加规定的功能,由于将功能附加空间和空气流路连通的空间划分壁体的至少一个连通部在规定的吹出模式下以与其他的连通部相比成为低压的方式朝向任一吹出开口部开口,因而在规定的吹出模式下,从其他的连通部吸引空气至功能附加空间,在功能附加空间中由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之后,从相对低压的连通部返回空气流路(至少一个连通部能够具有牵引通过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的效果)。因此,能够使利用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的空气不在功能附加空间停留而有效地从开口的吹出开口部供给。
23.在以上的结构中,可以是,在以多个吹出开口部为供给向车室上方吹出的空气的通风吹出开口部和供给向车室下方吹出的空气的脚部吹出开口部,特别是想要从通风吹出开口部充分供给附加了功能的空气的情况下,将所述功能附加装置和所述空间划分壁体设
置于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与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之间的所述壁部,使所述功能附加空间经由靠近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一连通部和靠近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二连通部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使所述第一连通部向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开口,从而在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为开的吹出模式时与所述第二连通部相比处于低压。
24.在这样的结构中,将空间划分壁体设置于通风吹出开口部与脚部吹出开口部之间的壁部,由于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一连通部向通风吹出开口部开口,以使得在通风吹出开口部为开的吹出模式时(通风吹出模式时或双向吹出模式时)与靠近脚部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二连通部相比处于低压,因而在空气从第二连通部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在功能附加空间由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之后,从相对低压的第一连通部返回空气流路(第一连通部能够具有牵引功能附加空间内的空气的效果)。因此,能够经由第二连通部将空气积极地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并且能够将附加了功能的空气不在功能附加空间停留而有效地从第一连通部向通风吹出开口部引导。
25.并且,可以是,在将多个吹出开口部作为供给向车室上方吹出空气的通风吹出开口部和供给向车室下方吹出空气的脚部吹出开口部,特别是想要从脚部吹出开口部充分地供给附加了功能的空气的情况下,将所述功能附加装置和所述空间划分壁体设置于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和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之间的所述壁部,使功能附加空间经由靠近所述通风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一连通部和靠近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二连通部与所述空气流路连通,使所述第二连通部向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开口,以使得在所述脚部吹出开口部为开的吹出模式时与所述第一连通部相比成为低压。
26.在这样的结构中,将空间划分壁体设置于通风吹出开口部与脚部吹出开口部之间的壁部,由于靠近脚部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二连通部向脚部吹出开口部开口,从而在脚部吹出开口部为开的吹出模式时(脚部吹出模式时)与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设置的第一连通部相比处于低压,因而在空气从第一连通部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在功能附加空间由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之后,从相对低压的第二连通部返回空气流路(第二连通部能够具有牵引功能附加空间内的空气的效果)。因此,能够经由第一连通部积极地将空气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并且能够将附加了功能的空气不在功能附加空间停留而有效地从第二连通部引导至脚部吹出开口部。
27.在这里,相对低压的连通部可以形成于与所述其他的连通部相比靠近吹出开口部的位置。
28.这样,通过使空间划分壁体的相对低压的连通部的开口端与其他的连通部相比靠近吹出开口部,能够使功能附加空间内的空气的牵引效果增强。
29.并且,可以是,所述空间划分壁体(13)的与从上游流下的空气碰撞的面的中间部向上游侧突出。
30.在这样的结构中,从空间划分壁体的上游流下的空气能够在碰撞面使空气顺畅地向连通部分流,成为容易得到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的牵引效果的结构。
31.另外,可以是,在形成所述空间划分壁体的所述其他的连通部的部分或其附近,可以设有容易将空气导入所述其他的连通部的引导部。
32.作为这样的引导部,可以以使其他的连通部的通路剖面积朝向开口端变大的方式使空间划分壁体向室内鼓出,也可以在其他的连通部附近设置阻止从功能附加空间远离的
空气的引导板。
33.另外,可以是,通过所述空间划分壁体划分形成的所述功能附加空间使中间部的通路剖面积小于所述连通部的通路剖面积。
34.在这样的结构中,被吸引到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由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并且中间部的流速快,之后,由于从通路剖面积相对变大的连通部放出,因而附加了功能的空气能够不与空间划分壁体碰撞而快速地供给到吹出开口部。因此,能够避免附加了功能的空气与空间划分壁体碰撞而功能降低的缺陷。
35.作为以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作为所述热交换器,在具有对所通过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配置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下游侧、对所通过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可以是将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空气流路从而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和下侧形成旁路通路的结构,也可以是以仅在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形成旁路通路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空气流路的结构。
36.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过所述功能附加装置向空气附加的功能,认为至少具有离子附加功能、芳香功能、除臭功能、湿度调节功能、除菌功能中的至少一种。
37.发明的效果
38.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使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的空调箱体的壁部设有空间划分壁体而划分形成功能附加空间,在空调箱体的壁部或空间划分壁体设置向通过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附加规定功能的功能附加装置,由于将功能附加空间和空气流路连通的至少一个连通部向任一吹出开口部开口从而在规定的吹出模式下与其他的连通部相比处于低压,因而至少一个连通部能够具有对通过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进行牵引的效果,因而能够将利用功能附加装置附加了功能的空气不在功能附加空间停留而充分地供给到开口的吹出开口部。
附图说明
39.图1(a)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至下游侧的结构例的侧剖视图,图1(b)是从上方观察空调装置的吹出开口部的部分的图。
40.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至下游侧的结构例的平剖视图,是从图1(a)的a-a线观察的图。
41.图3是表示空间划分壁体和功能附加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图,(a)是其侧剖视图,(b)是其立体图。
42.图4是对通风吹出模式时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43.图5是对双向吹出模式时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44.图6是对向通风吹出开口部供给附加了功能的空气的情况下的空间划分壁体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45.图7是对脚部(foot)吹出模式时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46.图8是表示使空间划分壁体向通风吹出开口延伸的例子的图。
47.图9是表示使空间划分壁体的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的部分沿着通风吹出开口部的空气的流动而弯折的例子的图。
48.图10是表示使空间划分壁体的中间部向上游侧突出的例子的图。
49.图11是表示在空间划分壁体的正下方设置引导壁的情况的例子的图。
50.图12是表示使空间划分壁体的靠近脚部吹出开口部的开口端的通路面积以变大的方式向上游侧鼓出的例子的图。
51.图13是表示空间划分壁体的其他例的图,(a)是从正面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侧剖视图,(c)是从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52.图14是表示空间划分壁体的其他例的图,是表示将功能附加空间与空气流路连通的连通部为三个的例子的立体图。
53.图15是表示适用于仅在加热芯的上侧形成旁路通路的空调装置的例子的图。
54.图16是表示向脚部吹出开口部供给附加了离子的空气的结构例的图,(a)是表示除霜/脚部吹出模式的情况的图,(b)是表示脚部吹出模式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6.在图1和图2中,表示的是搭载于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大致中央的中置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全中置型或半中置型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1由于是与对发动机舱和车室进行划分的隔板相比靠近车室侧配置的部分,因而经由未图示的进口装置,将外部气体(车室外空气)和/或内部气体(车室内空气)导入至空调箱体2内。
57.空调箱体2形成向车室流动的空气流路3,在该空气流路3的上游侧配置成为能够对导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4,在该蒸发器4的下游侧配置成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加热芯5。
58.蒸发器4构成制冷循环的一部分,立设于空气流路3内从而对使导入至空调箱体2内的全部空气通过,根据需要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冷却。
59.加热芯5以发动机的冷却水为热源对通过空气进行加热,在该例中,以在空调箱体2的上面和下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立设。因此,在空气流路3中,在与加热芯5相比位于上侧的位置形成使通过蒸发器4的空气不通过加热芯5而分流的上侧旁路通路3a,并且,在加热芯5的下侧形成使通过蒸发器4的空气不通过加热芯5而分流的下侧旁路通路3b。
60.需要说明的是,旁路通路3a、3b可以通过对加热芯5的空调箱体2内的设置高度进行调节,或通过使与加热芯5相对的空调箱体2的上面或下面向远离加热芯5的方向凹陷而形成。
61.通过各个旁路通路3a、3b的空气与通过加热芯5的空气的比例可以通过在加热芯5的上游侧设置的空气混合风门6a、6b调节。在该例中,上侧旁路通路3a的开度通过能够沿着加热芯5的端面滑动的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a调节,下侧旁路通路3b的开度通过能够沿着加热芯5的端面滑动的下侧空气混合风门6b调节。
62.利用这些蒸发器4、加热芯5、上侧空气混合风门6a和下侧空气混合风门6b来形成对导入至空调箱体2内的空气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构件。
63.在蒸发器4的下游侧形成加热芯5、各个旁路通路(上侧旁路通路3a、下侧旁路通路3b)以及能够对通过加热芯5的空气进行混合的混合区域3c,在与该混合区域3c相对的空调箱体2形成供给向车室送出的空气的多个吹出开口部。
64.在空调箱体2的与混合区域3c相对的上部前方侧形成供给向车辆的前窗送出的空
气的除霜吹出开口部10,在空调箱体2的与混合区域3c相对的上部后方侧形成供给向车室上方送出的空气的通风吹出开口部20。并且,在空调箱体2的与混合区域3c相对的下部形成供给向车室下方送出的空气的脚部吹出开口部30。
65.因此,在空调箱体2的通风吹出开口部20与脚部吹出开口部30之间,形成与通过热交换器(蒸发器4、加热芯5)的空气碰撞而使其流动方向向上方和下方改变的车室侧的壁部2a。
66.在这里,由于通风吹出开口部20分别设置在驾驶席用和副驾驶席用的部分,因而靠近宽度方向(车宽方向)的中央处设置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驾驶席用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a、副驾驶席用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b),在与该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邻接、靠近宽度方向(车宽方向)侧方设置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驾驶席用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a、副驾驶席用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b)。
67.并且,在该例中,对于脚部吹出开口部30来说,在空调箱体2的驾驶席用侧面的下部设置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a,在空调箱体2的副驾驶席用侧面的下部设置副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b。
68.因此,通过热交换器(蒸发器4、加热芯5)的空气存在直接导向吹出开口部的部分,在与空调箱体2的车室侧的壁部2a碰撞之后改变流动方向,分为向上侧的空气和向下侧的空气,如果上侧的吹出开口部打开,则更多向该开口部流动,如果下侧的吹出开口部打开,则更多向下侧流动。
69.需要说明的是,除霜吹出开口部10的开度通过在该除霜吹出开口部设置的除霜风门11调节,通风吹出开口部20(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的开度和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的开度通过面向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和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设置的通风门23调节。并且,脚部吹出开口部30的开度通过面向该脚部吹出开口部30设置的脚部风门31调节。在这里,在该例中,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以无论在哪种吹出模式下确保恒定吹出量的方式调节开度。
70.在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在使通过热交换(蒸发器4、加热芯5)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的空调箱体2的壁部,在该例中,在通风吹出开口部20与脚部吹出开口部30之间的区域的车室侧的壁部2a设有空间划分壁体40。
71.如图3所示,该空间划分壁体40以具备与空调箱体2的壁部2a之间空出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的矩形状的正面壁40a和从该正面壁40a的两侧缘延伸至空调箱体2的壁部2a的侧壁40b的方式形成,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为开放的形状。
72.因此,在空调箱体2的壁部2a与空间划分壁体40之间,通过空间划分壁体划分形成被覆盖的空间(功能附加空间41),该功能附加空间41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设置,并且经由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开口的第一连通部41a与空气流路3(混合区域3c)连通,并且,经由形成于靠近脚部吹出开口部的部分的第二连通部41b与空气流路3(混合区域3c)连通。该第一连通部41a和第二连通部41b是形成于空间划分壁体40与壁部2a之间的间隙,在该例中,使第一连通部至第二连通部的剖面积相等。
73.接下来,在该空间划分壁体40覆盖的空调箱体2的壁部2a设置对通过所述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附加规定功能的功能附加装置43。
74.在该例中,功能附加装置43作为对通过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附加离子的离子发生装置44构成,安装于空调箱体2的壁部2a的外侧,经由形成于该壁部2a的通孔2b使产生离
子的阴极44a和阳极44b面向功能附加空间41。
75.并且,在该例中,第一连通部41a和第二连通部41b相对于离子发生装置44上下对称地形成,空间划分壁体40在车室侧的壁部2a中,设置于相比脚部吹出开口部30更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20的位置。
76.在以上的结构中,如图4所示,使空气混合风门6a、6b为全冷位置(使通过蒸发器4的全部空气在加热芯5分流而通过旁路通路3a、3b的位置),在仅使通风吹出开口部20为开的通风吹出模式下,从空调箱体2内的热交换器4、5的更上游侧供给的空气通过蒸发器4之后经过上侧旁路通路3a和下侧旁路通路3b到达混合区域3c,经由该混合区域3c被导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
77.从混合区域3c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引导的空气与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和空间划分壁体的两侧的空调箱体的壁部碰撞而流动方向改变为向上,沿着空间划分壁体40的表面和空调箱体2的壁部2a而被导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并且从第二连通部41b进入功能附加空间41,在附加离子发生装置44产生的离子之后从第一连通部41a流出至空气流路3(混合区域3c)而被导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
78.此时,由于通过沿着空间划分壁体的表面而被导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的空气的流动所产生的吸引效果,导致功能附加空间41的第一连通部41a的静压力低于第二连通部41b的静压力,因而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经由第一连通部41a被牵引(吸引)至通风吹出开口部20,并且混合区域3c的空气经由第二连通部41b被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41。因此,能够促进功能附加空间41中的空气的流动,能够使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在该空间内不停滞而积极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
79.并且,在使空气混合风门6a、6b处于中间位置(使通过了蒸发器4的空气在加热芯5和旁路通路(上侧旁路通路3a和下侧旁路通路3b)通过的位置),使通风吹出开口部20和脚部吹出开口部30为开的双向吹出模式下,如图5所示,对于空调箱体2内供给的空气来说,在通过蒸发器4后分为通过上侧旁路通路3a和下侧旁路通路3b的空气和通过加热芯5的空气,在加热芯5的后方汇合并且与空调箱体2的壁部2a或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40a碰撞后而改变流动方向。
80.其中,对于与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40a碰撞的空气来说,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上侧而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流动,并且其余部分朝向下侧而向脚部吹出开口部30流动,如图6所示,通过从混合区域3c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流动的空气流,使第一连通部41a相比第二连通部41b变得相对低压而产生将附加空间41的空气向第一连通部41a牵引的吸引效果,在空间划分壁体40的前面向脚部吹出开口部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二连通部41b被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41,在这里从离子发生装置44附加了离子后从第一连通部41a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放出。因此,在功能附加空间41内空气不会停滞因而能够将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充分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
81.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空气混合风门6a、6b为全热位置(使通过蒸发器4的空气仅通过加热芯5的位置)、使除霜吹出开口部10为闭、中央通风吹出开口部21为开、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和脚部吹出开口部30为开的脚部吹出模式下,如图7所示,向空调箱体2内供给的空气在通过蒸发器4之后通过加热芯5,与空调箱体2的车室侧的壁部2a或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40a碰撞而流动方向改变。
82.其中,对于与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40a碰撞的空气来说,一部分的流动方向朝向上侧而向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流动,并且其余部分朝向下侧而向脚部吹出开口部30流动。这时,由于空间划分壁体40相比脚部吹出开口部30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20配置,因而通过向侧通风吹出口22流动的空气流,在第一连通部41a产生将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侧牵引的吸引效果,向脚部吹出开口部30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二连通部41b被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41,在这里由离子发生装置44附加了离子之后从第一连通部41a向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放出。因此,即使在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为开的脚部吹出模式下,也能够将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充分地向侧通风吹出开口部22供给。
83.在以上的内容中,对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附加了离子的空气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作为更有效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附加了离子的空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图8~图12所示的变形例。
84.其中,由于图8的例子使第一连通部41a与通风吹出开口部20的距离比第二连通部与脚部吹出开口部的距离段,并且使第一连通部直接向通风吹出开口部开放,因而使附加了离子的空气直接向通风吹出开口部供给。
85.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第一连通部直接与通风吹出开口部连通,因而成为容易得到吸引效果的结构,能够将功能附加空间41内的附加了离子的空气更有效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
86.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能够更加提高吸引效果,如图9所示,可以使第一连通部41a进入通风吹出开口部20的方式而使空间划分壁体40的上端部沿着通风吹出开口部20的内壁面向开口端延伸设置。
87.并且,空间划分壁体40可以如图10所示,以使与从上游流下的空气碰撞的正面壁40a的中间部向上游侧(混合区域3c)突出的方式构成。
88.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从上游流下的空气在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壁40a顺畅地向上侧和下侧分流,因而难以在空间划分壁体40的前面形成空气滞留的区域,并且能够通过使空气可靠地向上下方流动而提高吸引效果。
89.即使在该情况下,为了在通风吹出口侧(第一连通部41a侧)得到吸引效果,可以使与正面壁40a碰撞的空气的大部分朝向除霜吹出开口部(朝向上方)流动,从而使空气分流的位置靠近正面壁40a的下部。
90.在图11的例子中,在空间划分壁体40的第二连通部41b的下方设有从空调箱体2的壁部2a向内侧突出设置的板状引导部45,阻止从该引导部45的上方向下方流动的空气而易于将空气向第二连通部41b引导。
91.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在脚部吹出开口部30开口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空间划分壁体的正下方的空气被导向脚部吹出开口部而消除在第二连通部41b产生吸引效果的缺陷,通过在第一连通部41a产生的吸引效果,能够促进朝向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吸引。
92.并且,如图12所示,用于将空气容易导入功能附加空间41的构件,可以设置于空间划分壁体40。例如,可以使空间划分壁体40的下端部向混合区域3c侧鼓出而形成引导部40c,因而容易形成向功能附加空间41进入的空气流动。
93.并且,对于上述的空间划分壁体40来说,表示的是使功能附加空间41与空气流路3连通的第一连通部41a至第二连通部41b的流路剖面积大致相等的例子,例如如图13所示,
也可以在中间部缩小流路剖面积(使流路剖面积小于连通部)。在该图13的例子中,使功能附加空间41为剖面半圆状,以空间划分壁体40的中间部的流路剖面积最小的方式平缓地使中间部成为凹陷的形状。
94.在这样的结构中,空气容易导向功能附加空间41,并且被吸引至功能附加空间41的空气在离子发生装置44中附加离子并且在中间部流速加快,之后,由于从通路剖面积大的连通部(第一连通部41a)被放出,因而使附加了离子的空气不与空间划分壁体40碰撞而快速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因此,能够避免由于附加了离子的空气与空间划分壁体碰撞而导致的功能低下(离子消减)的缺陷,并且,能够通过加快附加了离子的空气的流速快而可靠地向通风吹出开口部供给。
95.并且在以上的内容中,列举了设置两个连通部41a、41b的情况的例子,然而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例如,如图14所示,可以使空间划分壁体40的下部分为两部分而具备:第一连通部41a,其靠近通风吹出开口部20而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开口;第二和第三连通部41b、41c,其分别靠近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a和副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b。这样的结构特别是对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a形成于空调箱体2的驾驶席用侧面、副驾驶席用脚部吹出开口部30b形成于空调箱体2的副驾驶席用侧面的空调装置是有效的。
96.在以上的结构中,对在加热芯5的上侧形成上侧旁路通路3a,并且在加热芯的下侧形成下侧旁路通路3b,通过各个空气混合风门6a、6b对各个旁路通路3a、3b的开度进行调节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如图15所示,即使在仅在加热芯5的上方形成旁路通路3d、由一个空气混合风门6c对通过该旁路通路3d的空气和绕过加热芯5的空气的比例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中,通过采用相同的结构,能够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97.在以上所述的例子中,表示的是将在功能附加空间41中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充分向通风吹出开口部20供给的例子,然而在要求经由脚部吹出开口部30将附加了离子的空气向车室内供给的情况下,可以对空间划分壁体40的设置位置或形状进行调节从而使向脚部吹出开口部30开口的连通部41b与其他的连通部相比成为低压。
98.例如,在脚部吹出开口部30为开的吹出模式(除霜/脚部吹出模式、脚部吹出模式)下,使空间划分壁体40的第二连通部41b相比第一连通部41a成为低压即可,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使向脚部吹出开口部30开口的第二连通部41a靠近脚部吹出开口部的方式延伸设置空间划分壁体40从而增大第二连通部41b的吸引效果。
99.并且,作为图16的变形例,能够将用于向通风吹出开口部供给离子而例示的各种方案与图16的方案合并而采用同样的方案。例如,可以将引导板设置于第一连通部41a的正上方或在空间划分壁体40的正面以增多向脚部吹出开口部分流的空气的方式使正面壁40a的中间部向上游侧突出,或使空间划分壁体40的上端部向混合区域3c侧鼓出。
10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的例子中,表示的是在空调箱体2的壁部2a的外面组装功能附加装置43(离子发生装置44)的例子,但功能附加装置43也可以组装于空调箱体2的壁部2a的内面或空间划分壁体40。
101.并且,在以上的例子中,作为向通过功能附加空间的空气附加功能的功能附加装置,列举的是离子发生装置44的例子,但也可以是设置附加芳香功能的芳香发生装置、附加除臭功能的除臭装置、附加湿度调节功能的湿度要求装置、附加除菌功能的除菌装置的任一个或对上述各装置适当地进行组合。
102.附图标记说明
[0103]1…
车辆用空调装置;
[0104]2…
空调箱体;
[0105]
2a

壁部;
[0106]3…
空气流路;
[0107]4…
蒸发器;
[0108]5…
加热芯;
[0109]
6a、6b、6c

混合风门;
[0110]
20

通风吹出开口部;
[0111]
30

脚部吹出开口部;
[0112]
40

空间划分壁体;
[0113]
41

功能附加空间;
[0114]
41a

第一连通部;
[0115]
41b

第二连通部;
[0116]
43

功能附加装置;
[0117]
44

离子发生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