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16848发布日期:2021-09-22 20:0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对座椅舒适性需求的提升,对座椅侧翼调节功能需求急剧增加,车辆在驾驶中急速转弯等情况时,人体背部会随着车辆转弯而偏离座椅靠背。传统座椅侧翼调节结构,多通过侧翼调节气袋的充放气,对座椅侧翼进行调节,充放气本身调节速度非常缓慢,气袋的充放气速度完全无法满足车辆转弯的人体偏离的响应需求,调节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及车辆,能够解决传统的座椅侧翼调节结构调节效率低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调节组件和驱动组件;
6.所述座椅本体包括靠背支架,以及与所述靠背支架连接的侧翼支架;
7.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靠背支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座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的调节件,所述固定座设置于所述靠背支架上,所述调节件与所述侧翼支架抵接;
8.所述调节件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调节件在所述固定座上移动,使得所述调节件产生形变,所述调节件产生的形变推动所述侧翼支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靠背支架的方向移动。
9.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车辆座椅。
10.这样,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调节件在固定座上移动,使得调节件产生形变,产生形变的调节件推动侧翼支架沿靠近或远离靠背支架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侧翼支架的快速调节。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的爆炸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靠背支架和侧翼支架的示意图一;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靠背支架和侧翼支架的示意图二;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与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
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除非另作定义,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18.请参阅图1至图5,如图所示的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0、调节组件20和驱动组件30;
19.所述座椅本体10包括靠背支架11,以及与所述靠背支架11连接的侧翼支架12;
20.所述驱动组件30设置在所述靠背支架11上,所述调节组件20包括固定座21和设置在所述固定座21上的调节件22,所述固定座21设置于所述靠背支架11上,所述调节件22与所述侧翼支架12抵接;
21.所述调节件22与所述驱动组件30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0驱动所述调节件22在所述固定座21上移动,使得所述调节件22产生形变,所述调节件22产生的形变推动所述侧翼支架12沿靠近或沿远离所述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22.其中,侧翼支架12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两个,一个侧翼支架12可设置于靠背支架11的左侧或右侧,而两个侧翼支架12可分别设置于靠背支架11的左右两侧,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通过在靠背支架11的单侧或两侧设置侧翼支架12,从而为乘员提供侧向保护。
23.其中,调节件22为可产生形变的弹簧,弹簧的第一端与侧翼支架12抵接,弹簧的第二端设置在固定座21上,驱动组件30与弹簧的第一端连接,当驱动组件30驱动弹簧的第一端靠近弹簧第二端移动时,侧翼支架12沿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当驱动组件30驱动弹簧的第一端远离弹簧第二端移动时,侧翼支架12沿靠近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24.驱动组件30作为该车辆座椅的动力提供部件,为调节件22调节侧翼支架12提供所需的动力,具体的,驱动组件30可驱动调节件22在设置于靠背支架11的固定座21上移动,使得调节件22产生形变,当调节件22朝向侧翼支架12方向拱起时,拱起后的调节件22推动与侧翼支架12沿靠近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此时,侧翼支架12朝向靠近乘员身体的方向移动,侧翼支架12对乘员身体提供向内的压力,乘员感受到侧翼的包裹感强;当调节件22朝向固定座21移动时,形变后的调节件22逐渐恢复至原形状时,从而带动与调节件22相抵接的侧翼支架12沿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此时,侧翼支架12朝向远离乘员身体的方向移动,侧翼支架12对乘员身体提供向内的压力逐渐变小,乘员感受到侧翼的包裹感弱。
25.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调节件22在固定座21上移动,使得调节件22产生形变,产生形变的调节件22推动侧翼支架12沿靠近或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侧翼支架12的快速调节。
26.可选的,所述侧翼支架12包括侧翼调节板121,所述侧翼调节板121与所述靠背支架11连接,所述侧翼调节板121与所述靠背支架11呈预设角度;
27.所述调节件22设置在所述固定座21上,且所述调节件22可在所述固定座21上滑
动,所述驱动组件30驱动所述调节件22相对所述固定座21滑动,使得所述调节件22产生形变,所述调节件22产生的形变推动所述侧翼调节板121沿靠近或沿远离所述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28.其中,侧翼调节板121与靠背支架11呈预设角度设置,该预设角度应大于90度,而侧翼调节板121的形状可为方形、圆形、多边形等等,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29.可选的,所述固定座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架211,以及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211上的滑杆212;
30.所述调节件22包括调节板221和滑动件222,所述调节板221的第一延伸端固定在两个第一支架211中的一个第一支架211上,所述调节板221的第二延伸端设置于所述滑动件222上,所述第一延伸端和所述第二延伸端为从所述调节板221的相对两侧延伸获得的延伸端,所述第一延伸端位于所述第二延伸端与所述驱动组件30之间;
31.所述滑动件222设置在所述滑杆212上,且所述滑动件222与所述驱动组件30连接,所述驱动组件30驱动所述滑动件222在所述滑杆212上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222带动所述第二延伸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延伸端的方向,或者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延伸端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调节件22产生形变,所述调节板221产生的形变推动所述侧翼调节板121沿靠近或沿远离所述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32.其中,两个第一支架211沿靠背支架11延伸的方向设置,设置于两个第一支架211上的滑杆212则与侧翼调节板121相对平行。而调节板221则为形变能力好的弹簧板,弹簧板的第一端固定在其中一个第一支架211上,弹簧板的第二端设置在滑动件222上,滑动件222上设置有与滑杆212相适配的第一通孔,滑动件222通过该第一通孔可在滑杆212上滑动,当驱动组件30驱动滑动件222在滑杆212上移动时,滑动件222带动弹簧板的第二端朝向靠近或远离弹簧板第一端的方向移动,具体的,当弹簧板的第二端受到朝向弹簧板的第一端方向的拉力时,弹簧板的中间部位朝向侧翼支架12方向拱起时,拱起后的弹簧板推动与侧翼支架12沿靠近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当弹簧板的第二端受到背向弹簧板第一端方向的拉力时,弹簧板逐渐恢复至原平面状态时,此时,弹簧板带动侧翼支架12沿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33.可选的,所述固定座21还包括与所述滑杆212平行的导向杆213,所述导向杆213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架211上,所述滑动件222同时设置在所述导向杆213和所述滑杆212上。
34.本实施例中,该滑动件222还包括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该导向杆213相适配,滑动通过第二通孔可在导向杆213上滑动,通过设置于滑杆212平行的导向杆213,避免滑动件222在滑杆212上转动,从而提高该装置的可靠性。
35.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电机31和驱动绳32,所述驱动绳32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31连接,所述驱动绳32的第二端与所述滑动件222连接,所述驱动电机31驱动所述驱动绳32,所述滑动件222在所述滑杆212上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滑动件222带动所述第二延伸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一延伸端的方向,或者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延伸端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调节板221产生形变,所述调节板221产生的形变推动所述侧翼调节板121沿靠近或沿远离所述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36.其中,驱动电机31输出带动驱动绳32的伸长和缩短,当驱动绳32伸长时,与驱动绳
32第二端连接的滑动件222,带动设置在滑动件222上的调节板221的第二延伸端朝向第一延伸端的方向移动,调节板221的两个延伸端距离变短,则调节板221的中间部位朝向侧翼调节板121的方向拱起,此时,侧翼调节板121朝向靠近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当驱动绳32缩短时,与驱动绳32第二端连接的滑动件222,带动设置在滑动件222上的调节板221的第二延伸端朝向第一延伸端的方向移动,调节板221的两个延伸端距离变长,则调节板221的中间部位朝向滑杆212的方向移动,此时,侧翼调节板121朝向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37.可选的,与所述调节板221的第一延伸端连接的第一支架2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驱动绳32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滑动件222连接。
38.本实施例中,在靠近驱动组件30的第一支架211上设置第一安装孔,且第一安装孔的孔径略大于驱动绳32大小,驱动绳32穿过第一安装孔与设置于滑杆212上的滑动件222连接,使得滑动件222受到的驱动绳32的拉力均匀,从而提高滑动件222在滑杆212上的滑动的平稳性。
39.可选的,所述车辆座椅包括两个所述侧翼支架12,两个所述侧翼支架12的侧翼调节板121均为弧形结构,两个弧形结构的开口相向设置。
40.其中,侧翼支架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翼支架12分别设置于靠背支架11的左右两侧,在乘员乘坐于车辆座椅的情况下,两个侧翼支架12可对乘员左右移位进行限制。其中,两个侧翼支架12可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处,也可处于不同的水平高度处,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此时,调节组件20也包括分别设置于靠背支架11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座21和第二固定座21、分别设置于第一固定座21和第二固定座21上的第一调节件22和第二调节件22,驱动组件30也包括设置在靠背支架11左侧的第一驱动组件30和设置于靠背支架11右侧的第二驱动组件30,具体的,第一驱动组件30驱动第一调节件22在第一固定座21上移动,使得第一调节件22产生形变,从而第一调节件22产生的形变推动左侧翼支架12沿靠近或远离左侧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第二驱动组件30驱动第二调节件22在第二固定座21上移动,使得第二调节件22产生形变,从而第二调节件22产生的形变推动右侧翼支架12沿靠近或远离右侧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
41.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侧翼支架12的侧翼调节板121均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开口可设置均朝向乘员方向,弧形结构的开口也可设置背向乘员方向。弧形结构的调节板221,使得在车辆车速较快或转弯较大时,弧形结构能与乘员身体更贴合,提高舒适性。
42.可选的,所述侧翼支架12还包括弹性件122,所述弹性件122的一端与所述侧翼调节板121连接,所述弹性件122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支架11连接,所述弹性件122用于将所述侧翼支架12拉向所述靠背支架11。
43.其中,弹性件122可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与侧翼调节板121连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与靠背支架11连接,螺旋弹簧作为一种蓄能器,释放后,弹性势能转变成动能,从而使调节后的侧翼调节板121在停止调节后迅速的复位。具体的,当乘员离开车辆座椅后,螺旋弹簧将侧翼调节板121拉向靠背支架11,从而使得侧翼调节板121恢复至与靠背支架11成预设角度。
44.可选的,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侧翼支架12上,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组件30电连接。
45.其中,在侧翼调节板121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对侧翼调节板121受到的
压力值进行检测,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侧翼调节板121上的压力值大于某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30驱动调节件22,使得调节件22产生形变,产生形变后的调节件22推动侧翼调节板121沿远离靠背支架11的方向移动。而压力值的大小则决定侧翼调节板121最终移动的距离,具体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当前乘员在将侧翼调节板121调节至自身靠背处于最佳舒适性时该位置的压力值为初始压力值,此值的判断原则为车辆启动后乘员最后一次人工调节侧翼调节板121至某位置时的压力值,如车辆启动后并未记录到有人工调节侧翼调节板121的动作,则默认当前位置为乘员靠背侧翼舒适性乘坐位置,此时,该压力值为初始压力值,而随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行驶速度,不同的转向角度,侧翼调节板121上的压力值也处于变化中。
46.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智能调节侧翼调节板121。
4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座椅。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包含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能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4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